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3-第三單元 法律與教化(含答案解析)-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1人教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3-第三單元 法律與教化(含答案解析)-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1人教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
姓名 班級 考號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第三單元 法律與教化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西周統治者不再宣揚自己是天神“帝”在人間的代表,而是用“天”代替“帝”來表示主宰命運的神靈,并提出“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等主張,這表明該時期(  )
A.政治領域彌漫著濃厚的神權色彩
B.傳統天命觀逐步走向衰落
C.統治思想有敬德保民的民本色彩
D.皇帝制度的雛形已經出現
2.《商君書·畫策》載:“國之亂也,非其法亂也,非法不用也。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材料體現了商鞅(  )
A.主張立法為民   B.強調有法可依
C.關注法律實施   D.反對輕罪重刑
3.下列關于西漢至北魏歷史的記述,集中反映了(  )
文獻記述 出處
(董)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議,使……就其家而問之,其對皆有明法 《漢書·董仲舒傳》
諸立議者皆當引律令經傳,不得直以情言,無所依準,以虧舊典也 《晉書·刑法志》
詔諸有疑獄,皆付中書,以經義量決 《魏書·世祖太武帝紀》
A.主流思想影響法律實施   B.中華法系得以確立
C.國家律令控制基層教化   D.三省體制有效運轉
4.《唐律疏議》將“失禮之禁,著在刑書”,其與儒家典籍一致的情況大量存在。由此可以看出(  )
《禮記》:悼與耄(幼童和老人),雖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議》: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有死罪,不加刑
《孝經》: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議》:聞父母喪,匿不舉哀,流(徒刑,流放);告(發)祖父母、父母者絞,從者流
A.唐朝以嚴刑峻法治國來保證懲戒效果
B.唐朝鼓勵親屬間相互告發以維護治安
C.唐律將儒家思想與法律內容密切結合
D.《唐律疏議》是古代禮儀制度的總結
5.考古學者在唐宋長沙窯窯址出土了書寫著“衣裳不如法,人前滿面修(羞),行時無風彩(采),坐在下行頭”等文字的日用瓷器,它們貫徹“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的古訓,提醒人們時時注意自己的儀表。這反映出,唐宋時期(  )
A.儒學正統地位愈發鞏固   B.教化要求滲入世俗生活
C.經濟發展沖擊審美觀念   D.瓷器生產影響詩詞創作
6.歷史解釋是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評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歷史解釋是(  )
史料記載 出處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漢書·元帝紀》
君之養民,五教五刑焉……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 朱元璋《大誥· 民不知報第三十一》
《大明律例》,一部禮經。禮法立教,出禮入刑 《顏鈞集》卷5 《箴言六章》
A.統治者治國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
B.統治者重視教化的作用
C.倫理綱常為立法基本原則
D.統治者禮法結合的治國思想
7.明清基層社會管理中存在“官”和“民”二元組織系統,其中“民”的組織系統包含家族、鄉族、鄉約、會社、會館等形式,建立了相對嚴格的規章制度,通過各種教化方式,借助血緣、地緣、神緣和業緣紐帶,有效實現社會整合。這種“民”的管理模式(  )
A.反映了君主專制體制空前強化的現實
B.適應維護傳統秩序和社會變化的需要
C.標志著中國傳統社會管理體制的成熟
D.反映了士大夫們以儒教化的政治主張
8.新中國成立40周年之際,雷鋒、焦裕祿、錢學森等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譽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世紀之交,新華社主辦評選“百年中國十大人物”,孫中山、魯迅、雷鋒、焦裕祿、王進喜、李四光、毛澤東、鄧小平、鄧稼先、袁隆平等當選。這說明中國政府注重(  )
A.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B.加強共產黨隊伍建設
C.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D.宣傳“科教興國”戰略
9.在編纂民法典的過程中,我國立法機關廣泛聽取專家學者意見,多次派工作人員深入調研;還通過網絡收到100多萬條意見和建議。但已頒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確認商事關系的特殊性,難以滿足社會的商法制度需求等問題。這從側面反映了(  )
A.廣大民眾法律知識滯后   B.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曲折性
C.國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
10.中共二十大報告在“加快建設法治社會”的內容中,強調“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這表明(  )
A.中國法治建設開始邁向了制度化   
B.中國法治建設需要全體人民參與
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   
D.中國古代法律精髓影響深遠
11.羅馬的最高裁判官始設于公元前366年,因其具有發布告示的權力,于是便有了“裁判官法”。裁判官運用告示,事先將根據現實生活變化而擬就的辦案原則公之于眾,就職期間再以告示確定的原則指導審判實踐。這體現出羅馬法(  )
A.基于統治需要而進行適時調整    B.是平民和貴族間長期斗爭的結果
C.彰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法律內容變更具有很大的隨意性
12.現代美國法學家梅利曼在其著作中揭示了大陸法系變化的三個主要取向:一是“非法典化”,法官(法院)解釋法律的現象愈趨普遍;二是“憲法化”,即新的憲政主義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影響著社會;三是“聯邦化”,即歐共體立法在效力上高于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立法。該學者意在強調(  )
A.民族國家理念遭到嚴重破壞    B.資本主義法律體系相互交融
C.世界力量呈現出多極化趨勢    D.憲政主義獲得歐洲廣泛認同
13.1787年《美利堅合眾國憲法》修正案規定:“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無理搜查和扣押的權利不得侵犯。”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宣布:“人人生來并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1804年《法國民法典》規定:“所有法國人民事權利一律平等。”這些可以用來說明(  )
A.個人權利與義務的對等關系得到規范
B.近代司法實踐堅持程序公正
C.啟蒙思想家們提出的思想主張被拋棄
D.西方法律注重保護個人權利
14.歐洲中世紀幾乎每一個修道院都辦有學校,大多用地方語言教學。一些女子在女修道院的學校里受到特種教育,她們大多來自上層社會,學習誦讀、書寫、記賬、針線、宗教和醫學基礎知識。還有為貴族子弟而設的特種教育,他們學習誦讀、書寫、算術、禮貌、武士精神、榮譽概念、下棋、彈奏。據此可知,當時(  )
A.歐洲的科技文化成就顯著   B.思想解放運動促使宗教革新
C.西歐的社會教育基礎廣泛   D.宗教對社會具有教化的功能
15.關于國家權力分配,有學者認為:“如果由同一個人,或由權貴、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個機構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的權力、執行國家決議的權力以及裁決罪行或個人爭端的權力,那就一切都完了。”該學者意在表明(  )
A.貴族與平民之間矛盾尖銳   B.分權不利于國家行政效率的提升
C.分權制衡有利于保障民主   D.國家權力分割應包括貴族和平民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
16.(18分)法律與教化。
  材料一 西周初,實行禮制,提出“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等主張。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為政以德”,孟子建議統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韓非提倡君主不要談禮義,賞罰分明,則臣民必能守法奉令。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尊崇儒術的建議,儒家學者以經義注釋和施用法律之后,儒法會通合流加速,禮與法的關系形成“本”與“用”的關系。《唐律疏議》規定“五刑”即笞、杖、徒、流、死。笞者,擊也,又訓為恥。徒者,奴也,蓋奴辱之。規定的十大惡行,不孝為其中之一,責罵父母者以謀殺論處,父母身故密不舉哀的判處流刑。所謂“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禮有治國、理家、律己的功能,禮刑結合、儒法會通,成為中國古代社會長治久安、國家治理的關鍵。
——摘編自張晉藩、陳煜《輝煌的中華法制文明》
  材料二 第1條第1款 本憲法所規定的立法權,均屬于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合眾國國會。
第1條第2款 眾議院人數和直接稅稅額均應按本聯邦所轄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數目指自由人總數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自由人總數包括必須在一定年限內服役的人,但不包括未被征稅的印第安人。
第2條第1款 行政權屬于美利堅合眾國總統。
第3條第1款 合眾國的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國會隨時下令設立的低級法院。
修正案第1條 國會不得制定關于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宗教活動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訴冤請愿的權利。
修正案第4條 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無理搜查和扣押的權利不得侵犯。
——摘編自《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簡述西周至唐朝法律與教化的演進,并談談你的看法。(10分)
(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概括近代美國法律制度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8分)
17.(13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799年拿破侖便下令起草《法國民法典》,在法典制定過程中,拿破侖多次參與一些法律條文的討論,始終堅持資產階級革命者在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相對理性的原則。1804年3月,該法典由參政院通過。第一部分是人法,其中都是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關各類財產所有權和其他物權的規定;第三部分是獲取各類所有權的方法的規定,具體包括繼承、遺囑、還債、贈予、夫妻共同財產等相關法律條文。這部法典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拿破侖晚年認為,《法國民法典》“將永垂不朽”。
——摘編自朱建國《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1954年,中國開啟了民法典的編制工作。1957年編纂形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篇》等13個法律文件,與1922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民法典》有共通之處。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稿(試擬稿)》體現了防止修正主義復辟等立法宗旨。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濟地位開始恢復,民法的制定顯得更為急迫。1986年,《民法通則》出臺,隨后,《技術合同法》《公司法》《證券法》《侵權責任法》《物權法》等民事單獨立法紛紛出臺。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民法典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體現了對人民權利的充分保障,被譽為“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
——摘編自劉凱《<民法典>誕生的歷史進程》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拿破侖認為《法國民法典》“將永垂不朽”的依據。(5分)
(2)比較材料一、二,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編撰特點,并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行的偉大歷史意義。(8分)
18.(12分)教化即“以教化民”“以教道民”,中國自古就有重視教化的傳統,把教化看作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戰國 荀子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明確提出“教化”的人,將先秦時期儒家教化思想系統化。荀子認為禮與法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荀子所說的禮,已不同于西周,而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人倫規范。他以禮來規定長幼尊卑的社會等級,明確士農工商的職業分工,使其各守其分。此外,荀子還主張“隆禮重法”。他提出“隆禮至法則國有常”“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
漢代 漢初學者陸賈提倡“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親”,并得到統治者的贊同,從漢惠帝開始,漢代皇帝都以“孝”稱謚號。此外,漢初統治者還厲行節儉,并形成很強的社會感召力。漢武帝時,董仲舒在傳統倫理道德基礎上,加以總結形成“三綱五常”思想,成為倫理法則。最終使儒家倫理道德轉變為封建統治理論
宋代 宋代一改唐代《大唐開元禮》以君主、宗室、官僚為對象制定禮儀制度的特點,其修訂的宋《政和五禮新儀》多涉及庶人禮儀。宋代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社會教化,宋仁宗皇祐年間,陳襄,知仙居縣,撰制《勸諭文》,勸誡鄉民:和睦宗族,救恤鄰里;各依本分,勤修本業。這是宋代地方官頒布“諭俗文”的開端
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由民間自行推舉年高德劭之人掌教化,其主要職責是向民眾宣讀并講解《大明律》及《教民榜文》,使民眾知法畏法,不敢犯法;明后期,鄉約宣講明太祖《教民榜文》中的六句話即所謂的“六諭”,不遵守的百姓會受到處罰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國古代教化的發展”,自行擬定論題并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述充分、史論結合、表述成文、邏輯清晰)
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教化到宋明以后由帶有強烈官方色彩的政治性教化轉向帶有濃重民間色彩的社會性教化,在中國傳統社會,掌握實際控制權的官吏很少,一個縣官有時要控制25萬到80萬人。而所有衙門之內的人有時就是十幾個或者幾十個,沒有軍隊,沒有警察,靠的就是像鄉約、社學、圣諭之類的教化力量。
——摘編自韓星《中國古代教化傳統與鄉村文明重建的實踐探索》
  材料二 西歐中世紀歷史無法回避基督教及其教會的影響,不僅在于它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根基,更在于其對當時西歐社會政治、經濟、法律乃至人們日常生活的全面滲透……基督教會學校的教育內容以其宗教信仰、道德為主要教育內容。而這些宗教信仰和道德并非一無是處。
——摘編自王亞平《中世紀基督教教會對世俗政治的影響》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朝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是什么,并說明宋朝儒學向基層全面滲透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世紀的宗教倫理在西歐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影響。(6分)
答案與解析
1.C 2.C 3.A 4.C 5.B 6.D 7.B 8.A
9.D 10.B 11.A 12.B 13.D 14.D 15.C
1.C 西周統治者在吸取商朝滅亡的歷史教訓中,認識到社會民眾的強大力量,得出“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C項正確。A項無法解釋材料中的“變化”,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天命觀的變化,不是走向衰落,排除B項;皇帝制度是秦始皇首創,排除D項。
2.C 根據材料“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可知,商鞅認為國家之所以出現動亂,是因為法律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體現了商鞅關注法律實施問題,C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法家思想主張通過立法強化統治,并非立法為民,排除A項;材料中商鞅認為國家動亂的原因是法律不能有效實施,而非沒有法律作為依據,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刑罰問題,且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主張輕罪重罰,排除D項。
3.A 根據材料“其對皆有明法”“皆當引律令經傳”“以經義量決”等可知,西漢至北魏時期,朝廷大政方針、法律判決等方面都受到了儒家的影響。漢武帝時期儒學成為主流思想,反映了主流思想影響法律實施,A項正確。唐朝時,《唐律疏議》的頒布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排除B項;材料涉及國家大政方針和法律審判,與基層教化無關,排除C項;三省出現于魏晉時期,排除D項。
4.C 材料顯示唐朝律法中有大量體現儒家“禮”的內容,反映出唐律將儒家思想與法律內容密切結合,C項正確。材料強調禮與法的結合,A項錯誤;由“告(發)祖父母、父母者絞”可知B項錯誤;《唐律疏議》是封建法典,不是古代禮儀制度的總結,D項錯誤。
5.B 長沙窯生產的日用瓷器是人們日常生活所用之物,在這些器物上寫著體現教化主張的詩歌,反映出唐宋時期的教化要求滲入世俗生活,B項正確。僅憑長沙窯出土的瓷器內容,不能得出儒學的正統思想是否穩固,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體現經濟發展對審美觀念的影響,排除C項;由材料無法得出瓷器生產對詩詞創作的影響,排除D項。
6.D 根據材料可知,《漢書·元帝紀》強調“本以霸王道雜之”,即禮法并重;朱元璋強調“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即刑罰和道德教化并用;《顏鈞集》強調“《大明律例》,一部禮經。禮法立教,出禮入刑”,即禮法并用;據此可知,封建統治者都秉承禮法結合的治國思想,D項正確;A、B、C三項說法片面,排除。
7.B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家族”“鄉族”“鄉約”“血緣”組織系統體現的是對傳統社會秩序的維護,“會社”“會館”“業緣”組織系統體現的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由此可知,明清時期“民”的管理模式適應了維護傳統秩序和社會變化的需要,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基層社會管理,不能體現君主專制體制空前強化,排除A項;材料中“民”的管理模式無法說明中國傳統社會管理體制的“成熟”,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以儒教化的政治主張,排除D項。
8.A 評選優秀模范人物的目的在于樹立榜樣,宣揚先進的精神與文化,材料說明中國政府注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故選A;孫中山、魯迅等不是共產黨員,排除B;雷鋒、焦裕祿等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優秀模范人物,材料并未體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排除C;“科教興國”戰略于1995年提出,排除D。
9.D 根據“已頒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確認商事關系的特殊性,難以滿足社會的商法制度需求等問題”可知,民法典對于商法制度的認識仍存在需要不斷完善的地方,這從側面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不斷發展的,民法典需要不斷完善以解決新的問題,D項正確。材料不是反映民眾法律知識滯后,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立法機關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并非法治建設的曲折性,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國家立法的程序問題,排除C項。
10.B 根據材料“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可知,只有人人參與,才能加快建設法治社會,說明法治建設面向全體人民,需要全民參與,B項正確。法治建設開始邁向制度化材料無法體現,排除A項;2010年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排除C項;材料并未強調古代法律對當代的影響,排除D項。
11.A 根據材料“根據現實生活變化而擬就的辦案原則”可知羅馬法基于統治需要而進行適時調整,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羅馬法是平民和貴族斗爭的結果,排除B項;材料主要涉及羅馬的最高裁判官通過發布告示完善羅馬法,不涉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排除C項;根據“辦案原則公之于眾”,可知并不“隨意”,排除D項。
12.B 根據材料可知,“非法典化”“憲法化”“聯邦化”是大陸法系變化的三個取向,體現了資本主義法律體系的相互影響、相互交融,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資本主義法律體系的變化,并未體現民族國家理念遭到嚴重破壞,排除A項;材料并未強調世界力量的多極化趨勢,排除C項;材料沒有描述歐洲對憲政主義的態度,排除D項。
13.D 根據材料“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無理搜查和扣押的權利不得侵犯”“人人生來并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所有法國人民事權利一律平等”可知,西方法律注重保護個人權利,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義務”,排除A項;B項材料未反映,排除;材料中蘊含著啟蒙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張,并沒有被拋棄,排除C項。
14.D 根據材料可知,在歐洲中世紀,幾乎每一個修道院都辦有學校,為上層女子和貴族子弟提供教育,教授他們各項知識和技能,說明宗教對社會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D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得出歐洲科技文化成就顯著,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思想解放運動對宗教的影響,排除B項;中古西歐的教育主要壟斷在教會受眾,教育的對象和內容具有狹隘性,排除C項。
15.C 據材料“如果由同一個人……同一個機構行使這三種權力……那就一切都完了”可知,該學者認為國家的權力不應該掌握在同一個人或者機構的手中,應該采取分權制衡的方法,這樣有利于保障民主,故C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國家權力不應集中于一個人或一個機構的手中,而不是國家權力分割應包括貴族和平民,排除D。
16.答案 (1)演進:先秦時期產生了德治和法治思想,德治的源頭是西周時期實行的禮制及敬天保民思想。春秋時期成文法產生,法治思想適應了戰國時期各國富國強兵、政令統一的需要。秦朝崇尚法治,實行嚴刑峻法;漢朝以后,法律儒家化,以禮入法,德主刑輔。唐朝禮法結合,法律強調“孝”的重要地位,《唐律疏議》標志著中華法系確立。(8分)
看法:西周至唐朝前期的法律與教化,作為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重要方式,繼承發展。法律與教化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2分)
(2)特點:美國法律制度從國家權力結構層面上,堅持權力制衡、三權分立;在法律內容上,注重保護個人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等;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堅持程序公正和無罪推定。確認了私有財產制度,每個人財產的多少往往決定其法律地位的高低。(6分)
影響:美國獨立后,融合啟蒙思想,并借鑒英國等法律制定1787年憲法形成自己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專制,有利于民主;但同時法律是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存在很多局限性。(2分)
解析 (1)“演進”根據材料及所學,從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唐朝等歷史時期分析回答即可。“看法”根據材料西周至唐朝前期法律和教化的發展過程可知法律與教化,都是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后代繼承發展了前代的法治與教化;據材料“禮刑結合”等信息可得出法律與教化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2)“特點”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從美國國家權力結構、法律內容、司法實踐過程、階級屬性等角度回答。“影響”從積極、消極兩方面展開作答。
17.答案 (1)踐行了啟蒙思想;鞏固了法國大革命成果;體現了拿破侖治國思想;是近代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5分)
(2)特點:歷時長;由民事單獨立法到匯總成典;具有明顯的階段特征;體現社會主義立法原則;以人民為中心。(5分)
歷史意義:保障人民權利;推動改革開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推進全面依法治國。(3分)
18.答案 示例一:中國古代的教化具有很強的時代性,隨時代變遷而不斷發展。(2分)
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轉型,經濟發展,在此情況下,荀子主張以禮作為地主階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人倫規范來明確等級和職業分工;面對統一的歷史潮流,荀子提出將教化和法律結合作為治國的重要手段,以實現“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的政治理想。漢初,經濟凋敝,統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訓,以忠孝、節儉思想教化百姓;漢武帝為加強專制集權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儒家的三綱五常思想也從單純的倫理道德準則發展為封建統治理論。宋代門第觀念日漸淡薄,受此影響,禮儀的制定對象多涉及社會下層;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影響了社會風氣,加之理學興起,儒者積極投身基層教化,在此情況下,地方政府重視教化,教化不斷向基層滲透,并深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明代廢宰相,皇權高度強化,教化與法律合流,鄉約也具有強制力,逐漸成為專制統治的工具。(8分)
中國古代的教化深受時代發展的影響,隨著時代發展,教化的被重視程度、對象、推動力量、作用等都在不斷發展變化。(2分)
示例二:中國古代教化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斷增強。(2分)
戰國時期的荀子最早明確提出教化的概念,但當時儒家思想沒有被統治者重視,教化的社會功能有限。漢初經濟凋敝,統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訓,以忠孝、節儉思想教化百姓;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家倫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大增強。宋代商品經濟影響社會風氣,加之理學興起,推動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教化;受門第觀念日漸淡薄的影響,宋代禮儀的制定對象多涉及社會下層,因此宋代教化重心不斷下移,其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也不斷增強。明代廢宰相,皇權高度強化,教化與法律合流,鄉約也具有強制力,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8分)
隨著時代的發展,統治者對教化日加重視,教化對百姓的影響越來越大,教化逐漸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并最終與法律合流成為加強專制統治的工具。(2分)
解析 示例一:根據材料可知,從戰國時期到明代,隨著時代變遷,教化內容在不斷發展變化,由此可擬定論題為:中國古代的教化具有很強的時代性,隨時代變遷而不斷發展。論述: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荀子、漢武帝、宋代以及明代教化內容的演變等方面進行論述。最后總結升華。
示例二:根據材料可知,中國自古就有重視教化的傳統,把教化看作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由此可擬定論題為:中國古代教化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斷增強。論述: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戰國時期、西漢、宋代、明代儒學地位的變化,論證中國古代教化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最后總結升華。
19.答案 (1)范本:《呂氏鄉約》。(1分)
原因:國家基層治理力量比較薄弱;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理學有完整的理論體系,有利于強化社會倫理道德;理學與教育、科舉的結合;儒學人士積極投身基層教化。(5分)
(2)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阻礙了西歐的社會進步,不利于各國世俗王權的加強和民族認同觀念的顯現;基督教所提倡的“禁欲主義”阻礙了西方商品經濟的發展,但也奠定了西方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當時社會的安定。(6分)
解析 (1)“范本”,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是《呂氏鄉約》。“原因”,據材料一“在中國傳統社會,掌握實際控制權的官吏很少”可知,國家基層治理力量比較薄弱;結合所學知識,從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理學有完整的理論體系、教育與科舉的結合、儒學人士投身基層教化等角度分析。
(2)根據材料二“它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根基,更在于其對當時西歐社會政治、經濟、法律乃至人們日常生活的全面滲透”可知,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基督教所提倡的“禁欲主義”阻礙了西方商品經濟的發展,進而阻礙了西歐的社會進步;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古時期教權長期高于王權,不利于各國世俗王權的加強和民族認同觀念的顯現;據材料二“這些宗教信仰和道德并非一無是處”并結合所學可知,奠定了西方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當時社會的安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后旗| 博白县| 隆昌县| 南华县| 乌鲁木齐市| 奉化市| 商南县| 昔阳县| 崇左市| 周至县| 莎车县| 华亭县| 仲巴县| 施甸县| 炎陵县| 定远县| 南开区| 琼结县| 内乡县| 和龙市| 辽中县| 宁强县| 诸暨市| 墨脱县| 淮安市| 囊谦县| 准格尔旗| 荥经县| 安国市| 西乌珠穆沁旗| 会理县| 迭部县| 秦安县| 高陵县| 剑阁县| 婺源县| 清原| 潜山县| 镇坪县| 靖江市| 红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