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4-第四單元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含答案解析)-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1人教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4-第四單元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含答案解析)-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1人教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
姓名 班級 考號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第四單元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考古發掘證實,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絲綢之路古道荒漠中發現了大片西漢時期屯田(軍人以軍事建制墾荒種地)及官署遺址群,遺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這一發現蘊含的重要歷史信息是(  )
A.西漢政府著力保護絲綢之路暢通
B.漢代先進生產技術傳入西域
C.西域與中原的交往源遠流長
D.西漢政府對西域實行有效管轄
2.兩漢時期,出現了許多諸如匈奴中郎將、護烏桓校尉、度遼將軍等專職軍鎮職官,這些職官開始為臨時命設的使者,后發展為穩定的真官,不僅領護少數民族地區軍事,也處理當地的一些行政事務,并直轄一定數量的軍隊,執行戍邊衛國任務。漢朝專職軍鎮職官的出現(  )
A.緩和了各民族的矛盾   B.導致邊境地區沖突加劇
C.強化了邊疆軍事管理   D.加強了邊疆地區的治理
3.下表是唐代周邊少數民族成員改從漢姓表。下表作為直接論據可以用來探究的論題是(  )
姓名 王武俊 王廷湊 張保皋 高仙芝 白元光 裴玢
原出身民族 契丹 回鶻 新羅 高麗 突厥 疏勒
資料出處 《舊唐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舊唐書》 《新唐書》 《新唐書》
A.隋唐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的演變
B.少數民族政權對漢族政權的沖擊
C.唐代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D.唐代漢族對少數民族成員的吸收
4.永樂初年,有官員提出對朝貢人員攜帶的用來貿易的貨物征稅,明成祖卻認為:“今夷人慕義遠來,乃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多矣。”同時,政府還隆重接待朝貢者,并承擔其一切開支。這些舉措意在(  )
A.推動海外貿易的發展   B.維持傳統的宗藩體制
C.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D.解決沿海的倭患問題
5.乾隆皇帝塑造與完善來自藏地的“文殊菩薩”稱號,以及轉輪王的化身身份認同,建構起“朕即佛祖”的象征符號;改建雍和宮為藏傳佛教寺院并設立四大經學院,廣招蒙古喇嘛入京學法;在承德修建藏傳佛教寺院。乾隆皇帝的做法(  )
A.加速了佛教的中國化    B.確立了佛教的國教地位
C.對蒙古和西藏實現分而治之   D.鞏固了大一統政治秩序
6.毛澤東說過:“蘇聯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一半,他們實行加盟共和國、自治共和國的辦法。我們這里少數民族人口占百分之六,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辦法。有些人想援引蘇聯的辦法,在中國成立加盟共和國或自治共和國,這是不對的。”這一重要論述(  )
A.強調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只適用于中國
B.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已經非常完善
C.強調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相對蘇聯的優越性
D.體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創造性和必要性
7.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分析當時的國際形勢時,提出了資本主義世界正在分崩離析,并不是鐵板一塊,他將資本主義國家分為三種勢力:一是動不動就發動戰爭的好戰勢力,二是主張維持現狀的中間勢力,三是主張維護和平的勢力,并強調對這三類國家要加以“區別對待”。這一策略(  )
A.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   B.體現了“一邊倒”外交政策
C.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   D.適應了工業化建設需要
8.1961年,毛澤東在杭州會見法國參議員密特朗,密特朗說:“法國雖然離中國很遠,那并不要緊,但有一堵墻把兩國隔開了。”毛澤東聽后回答道:“墻并不高……有各種不同的墻……人民終究是要把墻拆掉的。”此后中法建交工作正式提上日程。據此可知,這一時期中法關系的發展(  )
A.實現了與西方國家關系正常化    B.體現了外交方針的務實性
C.中國外交打開新的局面    D.執行了“另起爐灶”的方針
9.新中國成立之初,新疆庫爾勒只是一個邊陲小鎮,經濟十分落后。1979年庫爾勒進行了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理念,庫爾勒加快了國際物流園的建設,成為新疆第二大城市。庫爾勒取得輝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   B.邊陲城鎮的區位優勢
C.國家發展戰略的引領   D.中外經貿繁榮的刺激
10.2008年,中國在世界78個國家設有89個使領館文化處(組),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這些國際文化活動包括中國文化美國行、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年、中華文化非洲街、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北京國際音樂節和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等。這表明,文化外交(  )
A.體現了中國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戰略
B.掀起了中國與各個大國的建交高潮
C.是中國重視發展周邊關系的具體實踐
D.有利于“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深化
11.亞瑟王傳說是5世紀左右的英格蘭國王,他是否真實存在過,至今尚有爭議。但他的事跡在12世紀以后被吟游詩人不斷地傳頌,其中公認的集大成作品為15世紀的《亞瑟王之死》,在這些作品中他被塑造為統一不列顛群島的具有騎士精神的完美君主。這一現象(  )
A.反映了英國人民強化王權的愿望
B.體現資產階級的時代訴求
C.適應了民族國家意識形成的需要
D.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
12.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對不易解決的爭端問題,做出了詳細的規定。例如,解決洛林問題的原則是:有關方面“應提交雙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簽訂條約,或采取其他友好的辦法來解決”。據此可知,該和約(  )
A.維護了歐洲長久的和平狀態   B.使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
C.建立了解決國際爭端的機制   D.確定了主權國家是國際法的主體
13.路德用充滿活力的德意志方言翻譯了《圣經》全文。在那之前,德意志各地語言迥異,彼此之間難以交流,但隨著路德所譯《圣經》的流行,它所用的德語不久就成為整個德意志民族標準語言。這反映了宗教改革(  )
A.推進了德意志國家的統一   B.獲得了德意志世俗王公的支持
C.導致德意志民族意識產生   D.加強了德意志民族的認同感
14.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歐洲戰勝國授予瑞士永久中立國地位,規定:只要瑞士不參與任何沖突,不派遣雇傭兵,瑞士就不再成為戰爭場所。二戰中,瑞士奉行堅定的中立政策;俄烏戰爭爆發后,瑞士宣布將參與歐盟對俄羅斯的一攬子制裁計劃。據材料可知(  )
A.大國博弈對瑞士中立地位影響較大
B.瑞士從未真正秉持過中立國的立場
C.歐盟把接收瑞士入盟提上計劃日程
D.俄羅斯嚴重影響瑞士政治經濟利益
15.《國際聯盟盟約》第五條規定:“除本盟約或本條約另有明文規定外,凡大會或理事會開會時之決議,應得出席會議之聯盟會員國全體之同意。”而聯合國安理會對于非程序事項的決議表決,要求包括五個常任理事國在內的九個理事國的同意票,即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都享有否決權。這一變化(  )
A.有效避免了戰爭和沖突   B.表明集體安全原則被放棄
C.反映出多極化趨勢加強   D.突出了大國協調作用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
16.(16分)漢唐時期,千姿百態的駱駝形象折射出社會的變遷和人們觀念的更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圖1 漢代灰陶駱駝(出土于西安南郊沙坡漢墓)
圖2 唐代彩繪駱駝(出土于西安某村莊將軍墓)
  材料二 在漢代文物中駱駝并不多見,在其形象塑造上沒有變化多樣的姿態,也與真實情況差距很大,蹄子與馬蹄無異,且大都混同在各類動物之中,沒有明顯的特別含義。到了唐代,以駱駝為題材的塑像、繪畫劇增,且大量出現在不是駱駝產地的中原地區。在駱駝形象的塑造上,很多陶塑抓住了駱駝習性中精彩的瞬間,充滿動感,極為傳神;很多則不再是簡單的形象再現,它們或大步行走,或引頸長嘯,像是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抗爭,滲透著對現實生活的歌頌和向往。這一時期駱駝載貨的造型更為流行,馱載貨物的品類也更多,并且胡人牽駱駝的搭配造型在駱駝陶俑創作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摘編自齊東方《絲綢之路的象征符號——駱駝》
(1)辨析兩則材料對研究絲綢之路的史料價值。(6分)
(2)提取材料信息,對漢唐文物中駱駝形象的變化加以闡釋。(10分)
17.(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國際法”一詞最早是18世紀末英國哲學家、法學家邊沁提出來的,他所指的“國際法”是一種源于歐洲國際社會的國際法律規則體系,這一規則體系最初出現于17世紀的歐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就確認了國家主權和主權平等原則。在殖民時代,歐洲列強不僅對所謂的未開化地區實行直接殖民統治,否認其國家與歐洲圈的“文明”國家之間存在著平等關系,無視或貶低其主權,甚至以“歐洲中心論”否認非歐洲文明和國家的權利,如印度這樣的古代文明,歐洲就實行完全剝奪其主權的做法。
——摘編自何力《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下的國際法史與文明互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聯合國憲章》等確定的主權平等、不使用武力、民族自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等國際法原則得到普遍接受,逐漸形成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一整套國際規則體系。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和個人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上升,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修改、調整外國投資、開發和其他部分的國際法內容,國際法出現了一個新興的分支——國際經濟法。同時,國際法的客體也在不斷擴大,從傳統的國家領土逐步擴展到外層空間、海床洋底、南北極地甚至網絡空間等,新涌現出諸如國際行政法、國際旅游法、海洋法和極地法等數十個新分支(部門法)。現代國際法越來越多地體現各國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日益成為維護人類普遍價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編自盛紅生《戰后國際法體系演變與中國角色》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國際法的特點。(6分)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國際法的主要變化。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認識。(9分)
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逐步認識到“不能到處用蘇維埃的方式去組織民族的政權”,而主張成立民族自治政權。一些紅軍領導人如彭德懷、鄧小平等認為陜甘寧地區的回族人民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漢族人民并沒有差別,但由于回族不同于漢族的特殊狀況以及革命斗爭的需要,在當地進行土地革命的時候,應與漢族地區有所區分,因此要在回族區域、回漢雜居區域,建立民族蘇維埃政權,使之成為中共領導的革命根據地政權的組成部分。1936年5月,中國共產黨頒布了《關于回民工作的指示》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回族人民的宣言》。同年6月,紅軍一舉解放了寧夏同心(縣)城和海原縣東部的大片地區。同年10月,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
——摘編自周萬軍《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的創立》等
  材料二 1954年6月,寧夏省撤銷建制,合并于甘肅省。黨中央考慮到我國回族有700多萬人,遍布全國各地,在祖國大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據回族人民的意愿和回族的發展狀況及前景,建議在回族人口居住比較集中的寧夏建立自治區。另外,雖然甘肅省也和全國的情況大致相同,即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居住,但是在甘肅東北部的銀川、吳忠、固原等地的回族人口比較集中,占回族總人口的近50%,所以選擇在這一地區建立回族自治區。
——摘編自鄭彥卿、陳衛鵬《改革開放以來
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區域自治的成就與經驗》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的歷史背景。(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寧夏撤省建自治區的現實因素。(6分)
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戰時期,中國對外關系的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處理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關系。其間,中國所采取的處理同兩個超級大國關系的對外戰略經歷著一個不斷調整、變化與發展的過程,從而使得中國的外交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一邊倒”“兩條線”“一條線”“獨立自主”作為新中國曾經先后確立并實施過的四個對外戰略,無疑都是對變化中的國際局勢特別是中國同兩個超級大國關系的現實之反應。
——摘編自張小明《冷戰時期新中國的四次對外戰略抉擇》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具體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與解析
1.D 2.D 3.D 4.B 5.D 6.D 7.D 8.B
9.C 10.A 11.C 12.C 13.D 14.A 15.D
1.D 材料顯示在新疆地區發現西漢屯田及官署遺址群,結合所學可知,屯田是漢朝加強邊疆管理的重要舉措,其目的不僅僅是保護絲綢之路的暢通,排除A項;B、C兩項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通過材料中屯田、官署遺址群等信息可知,西漢時期政府已經對西域進行了有效管轄,故D項正確。
2.D 由于處理民族事務的需要,漢朝政府設置了許多邊境專職軍鎮職官,這些邊境職官從開始的臨時任命發展為穩定的真官,處理當地的軍政事務,說明中央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故選D項。專職軍鎮職官的設置是為了管理少數民族的事務,不能體現民族矛盾的緩和,也不能說明導致邊境地區沖突加劇,排除A、B兩項;軍鎮職官的職責包括行政、軍事和衛國等任務,并非只強化對邊疆軍事管理,排除C項。
3.D 唐代周邊少數民族成員通過改從漢姓,逐漸融入漢族之中,體現了漢族對少數民族成員的吸收,故選D項。材料只提及了唐代周邊少數民族成員的姓名,未涉及少數民族政權的演變,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少數民族政權對漢族政權的沖擊,排除B項;對外開放格局指的是唐代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而不是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融,排除C項。
4.B 根據材料“今夷人慕義遠來……而虧辱大體多矣”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成祖厚待朝貢人員是為了宣揚國威,體現了宗藩外交的特點,故選B項;實行這些舉措的主要目的不是推動海外貿易發展,排除A項;朝貢貿易具有宣揚國威、不計較經濟利益的特點,故實行這些舉措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排除C項;明朝時期解決沿海地區倭患問題的主要方式是武力鎮壓,排除D項。
5.D 乾隆皇帝重視藏傳佛教等做法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和鞏固國家統一,故選D項;隋唐時期,佛教完成了本土化,排除A項;僅根據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確立了佛教的國教地位”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分而治之”,排除C項。
6.D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沒有“援引蘇聯的辦法”體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創造性,中蘇兩國國情不同體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故選D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只適用于中國表述太絕對,排除A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排除B項。中國和蘇聯都是根據本國國情實行的適合自己的民族政策,無法體現誰比誰優越,排除C項。
7.D 據材料可知,周恩來將資本主義國家劃分為三種勢力,這有利于中國外交活動的開展,為國內工業化建設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故選D項;這一策略注重外交方面,是為國內工業化建設服務,與國民經濟的關聯較小,排除A項;“一邊倒”主要強調的是中國倒向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與資本主義國家關聯較小,排除B項;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與蘇聯等建立了外交關系,打破了美國對新中國的外交孤立,排除C項。
8.B 中國與法國謀求改善關系體現了不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作為處理國家關系的唯一標準,這體現了中國外交的務實性,故選B項。法國是與中國建交的首個西方大國,但當時并沒有因此實現與西方國家關系的正常化,排除A項;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打開新的局面,排除C項;“另起爐灶”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外交政策,排除D項。
9.C 從“1979年庫爾勒進行了改革”到“絲綢之路經濟帶”理念的提出,這反映出國家發展戰略的引領推動了庫爾勒的發展,C項正確。
10.A 中國積極開展文化外交,表明中國的對外開放不局限于經濟領域,這是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表現,故選A項。
11.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中世紀后期的歐洲各國,王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加強。亞瑟王被塑造為“統一不列顛群島的具有騎士精神的完美君主”,適應了英國民族國家意識形成的需要,故選C項。強化王權是表象,形成民族國家意識是本質,排除A項;15世紀處于歐洲的中古時期,其社會形態是封建社會,資產階級還處于萌芽狀態,排除B項;文藝復興主要體現為人文主義的興起和發展,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12.C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對不易解決的爭端問題,做出了詳細的規定,表明該和約建立了有利于解決國際爭端的機制,故選C項。維護了歐洲長久的和平狀態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17世紀,歐洲國家的君主們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在此基礎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排除B項;《戰爭與和平法》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排除D項。
13.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德意志語言的統一有利于增強德意志民族的認同感,故選D項;16世紀德意志興起宗教改革,而1871年德意志才實現國家的統一,故排除A項;B項材料未體現,故排除;宗教改革加強了德意志民族的認同感,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形成,導致德意志民族意識產生的表述過于絕對,故排除C項。
14.A 瑞士獲得永久中立國地位是大國之間達成的協議。二戰中,瑞士奉行堅定的中立政策符合參戰大國的利益。俄烏戰爭爆發后,瑞士宣布將參與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是在美國的干預下放棄中立,這些均反映出大國博弈對瑞士中立地位影響較大,故選A項。二戰中,瑞士奉行堅定的中立政策,排除B項;材料并未提及歐盟接納瑞士,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俄羅斯對瑞士的影響,排除D項。
15.D 據材料和所學可知,由“全體一致”原則到“大國一致”原則的變化,突出了大國協調作用,故選D項;“有效避免”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集體安全原則被放棄,排除B項;多極化趨勢加強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
16.答案 (1)材料一中的文物是實物史料(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對于研究絲綢之路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材料二是文獻史料,是現代學者對漢唐時期駱駝形象的描述,對研究絲綢之路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使用時須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6分)
(2)變化:由少到多;由單一、失真到生動細膩、富于變化;逐漸成為中外絲路貿易的象征。(4分)變化的原因:制陶技術水平、中外交流聯系、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精神風貌等。(4分)對變化的認識:反映了絲綢之路逐漸開拓與日益興盛;反映了中外經濟文化聯系的日益加強;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與人們觀念認識的更新。(2分)
17.答案 (1)特點:源于歐洲,歐洲國家主導形成;以國家主權和主權平等原則為基礎;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帶有明顯的不平等性。(6分)
(2)主要變化: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國際法的主體增加;國際法的適用范圍擴大;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提高;國際法的影響力越來越大。(6分)
認識:國際法應根據世界政治和經濟形勢的變化與時俱進;國際法的完善有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應積極成為國際法的參與者、維護者和建設者。(3分)
解析 (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根據材料得出答案。根據材料一“‘國際法’是一種源于歐洲國際社會的國際法律規則體系”可知,國際法源于歐洲,由歐洲國家主導形成。根據材料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就確認了國家主權和主權平等原則”可知,以國家主權和主權平等原則為基礎。根據材料一“以‘歐洲中心論’否認非歐洲文明和國家的權利”可知,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帶有明顯的不平等性。
(2)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逐漸形成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一整套國際規則體系”可得出,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根據材料二“冷戰結束以來,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和個人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上升”可得出,國際法的主體增加;根據材料二“從傳統的國家領土逐步擴展到外層空間、海床洋底、南北極地甚至網絡空間等”可得出,國際法的適用范圍擴大;根據材料二“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修改、調整外國投資、開發和其他部分的國際法內容”可得出,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提高;根據材料二“日益成為維護人類普遍價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可得出,國際法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第二小問,從國際法的發展、作用、主體等角度進行歸納。
18.答案 (1)背景:紅軍長征到達寧夏;黨對土地革命時期民族政策的反思;豫海地區回族人口多且分布集中;革命根據地發展的需要。(6分,答出3點即可)
(2)因素:回族人口比重較大,在祖國大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黨和國家尊重回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意愿;調動少數民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積極性的需要;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的需要。(6分,答出3點即可)
解析 (1)據“紅軍一舉解放了……大片地區”可知,這為自治政府成立奠定了基礎;據“中國共產黨逐步認識到……主張成立民族自治政權”可知,黨對土地革命時期民族政策的反思;據“由于回族不同于……應與漢族地區有所區分”可知,一些領導人認識到回族特殊的狀況和革命斗爭的需要,且豫海地區回族人口多且分布集中,需要建立自治政府;據“回族區域……革命根據地政權的組成部分”可得出革命根據地發展的需要。
(2)據“黨中央考慮到我國回族有700多萬人……重要地位”可知,回族在祖國大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據“根據回族人民的意愿和回族的發展狀況及前景”可知,黨和國家尊重回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意愿,寧夏撤省建自治區調動了少數民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結合所學可知,建立民族自治區,有利于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
19.答案 示例
論題:新中國外交政策呈現鮮明的時代特色。(2分)
闡述: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孤立和封鎖,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新中國奉行了“一邊倒”外交方針。“一邊倒”就是新中國在外交上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使其在保障革命成果、維護國家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處于孤立境地。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國際力量發生了明顯的分化,中蘇關系逐漸惡化,而美國挑起越南戰爭,嚴重威脅到中國邊疆安全。在此背景下,中國外交戰略隨之調整,積極發展與亞非拉地區新興民族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以改善中國嚴峻的國際環境,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隨著中蘇關系的持續惡化,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改善以及中日建交,為中國發展與西方國家的外交關系提供了有利條件,逐步形成了“一條線”戰略,改善了中國的周邊局勢。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著重點的轉移。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經濟建設成為我國工作的重點。基于對國際局勢的準確分析以及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求,我國外交戰略不斷調整、變化、發展,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等領域的活動和區域性爭端的調解。(8分)
綜上所述,外交戰略是新中國基于自身實際需求和國際環境作出的調整,對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具有重要影響。(2分)
(“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
解析 本題為論述題,首先要從材料中提煉一個觀點。據材料可知,新中國外交政策經歷了“一邊倒”“兩條線”“一條線”“獨立自主”四個階段,體現了我國外交政策根據國際局勢進行調整。按照題干要求,可選取中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階段擬定論提,如選擇“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也可就新中國外交政策發展歷程整體上擬定論題,如以“新中國外交政策呈現鮮明的時代特色”為論題,分別從新中國成立初期、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后幾個時期,論述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政策的發展歷程,分析每個階段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和主要的外交成果,得出新中國基于自身實際需求和國際環境對外交戰略進行調整,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利益,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貢獻。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源县| 邯郸县| 天水市| 杭锦后旗| 梁山县| 时尚| 龙陵县| 安达市| 亳州市| 苏尼特左旗| 治县。| 澄城县| 额济纳旗| 芜湖县| 武陟县| 铜梁县| 高清| 咸阳市| 钦州市| 紫金县| 高青县| 石城县| 德化县| 会泽县| 龙陵县| 凤城市| 福安市| 雷州市| 长顺县| 威海市| 诏安县| 河曲县| 通榆县| 永顺县| 普定县| 绥棱县| 茌平县| 东乡族自治县| 张家港市| 塔城市| 温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