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6-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含答案解析)-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1人教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6-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含答案解析)-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1人教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
姓名 班級 考號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西周以來,人口統計多以家、社、族為單位;戰國時期的秦國把戶口與籍貫相結合,首創了以“戶”作為人口統計單位的戶籍管理制度,形成了“戶—伍—里—鄉—縣—郡”的地方管理體系。這一變化的影響在于(  )
A.分封制度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B.民間的血緣宗法觀念逐漸消失
C.國家加強了對民眾的直接控制    D.封建的個體小農家庭開始出現
2.春秋時期,以農村公社共同體為單位來統計和處理全國的土地和農業人口問題;戰國后期,以家戶為對象的戶籍制度開始成為國家對基層管理的主要辦法之一。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
A.統一進程的加快    B.分封體制的瓦解
C.諸侯王權力加強    D.社會生產的發展
3.秦朝“定什伍口數,別男女大小”“什伍皆有長”,實行“連坐制度”;“使民無得擅徙”,若遷居,應請求地方官吏“更籍”。秦朝這一制度的實行(  )
A.革新了地方行政機構    B.加強了基層管理
C.平衡了全國人口布局    D.加劇了社會矛盾
4.在古代中國,姓或氏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征。春秋時期,統治者才有姓,氏則是統治者頒給有功、有土地或有職官的貴族;戰國時期,平民開始有僭越或冒用姓氏的情況。但秦漢以后,平民普遍擁有姓氏。秦漢以后姓氏普及是(  )
A.華夷族群的認同    B.登錄戶籍的需要
C.人口遷徙的頻繁    D.統一國家的建立
5.南北朝時期,大量農民依附在豪強地主周圍。隋朝建立后,多次通過“大索貌閱”的方式來重新核定戶籍,若地方官被發現其治下有戶籍不實的問題,即面臨著被治罪的風險。重新核定戶籍(  )
A.增加了政府的賦稅收入    B.維護了基層社會治安
C.意在整頓官吏腐敗問題    D.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
6.在吐魯番發現的大量唐代戶籍資料,格式與內地一致。下面為唐開元四年(716年)西州柳中縣高寧鄉江義宣一戶的戶籍殘卷摘編。
戶主江義宣   年二十二歲   白丁 親侍 下中戶 課戶不輸
母張    年四十一歲   丁寡
弟義珍   年十五歲    小男
妹壽持   年十五歲    小女
叔母俎渠  年五十七歲   丁寡 篤疾 兩目盲
應受田九十一畝 一十三畝八十步已受 七十七畝半四十步未受
對此解讀正確的有(  )
①均田制在邊疆地區得到推行
②開元時期依然存在貧困現象
③開元年間,政府授田嚴重不足
④兩稅法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中國自古有“為富不仁”的說法,但宋代商人逐漸成為社會救濟的重要力量,越來越多的商人“富而能仁”“富而好仁”。蘇轍在奏疏中曾言:“城郭人戶雖號兼并,然而緩急之際,郡縣所賴。饑饉之歲,將勸之分以助民;盜賊之歲,將借其力以捍敵。”這主要是由于(  )
A.社會動蕩不安   B.土地兼并嚴重
C.理學思想影響   D.商品經濟繁榮
8.明初十分重視社會基層治理,令基層普遍設立申明亭和旌善亭。每里推選一位年高有德之人負責書寫善惡,稱老人。老人還負責向里民宣講法律、圣諭,使民知法畏法,恪守本分。由此可見,明朝(  )
A.農村宗法觀念根深蒂固
B.通過基層教化提升治理效能
C.農村社會治理成效顯著
D.基層治理完全依靠民間自治
9.“勸借之令”是明代治災的基本國策。遇到災荒,政府一勸諭富民捐濟,二勸倡士民助賑。為激勵民眾的助賑義行,政府還實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勸民賑災遵循自愿原則,“官府不許逼抑科擾”;民眾若出粟借貸,官府會登記在冊,以“候年豐加息償之”;等。這些措施(  )
A.穩固了官民協同的救災機制
B.進一步加強了君主的專制
C.激發了地方鄉紳的賑災熱情
D.從根本上緩和了階級矛盾
10.清代朝廷在京師、通州等地建了許多倉庫,同時在各地也都恢復設置常平倉、義倉等,以便應對地方各省豐收、歉收的巨大差異。清政府意在(  )
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穩定社會秩序
C.固化社會經濟模式   D.解決糧食危機
11.14、15世紀法國城市中興起了基層民間組織——兄弟會。兄弟會一般不要求會員來自特定階層或具有特定身份,其組織框架與當時的市政官制度有極大的相似性,他們建立救濟院或者向救濟院捐款,在重要的宗教節日給窮人發放糧食。兄弟會的建立(  )
A.有利于彌補市政機構“社會保障”的職能
B.表明基督教對中世紀市民社會的高度控制
C.削弱了教會和貴族在城市中的政治影響力
D.是中古歐洲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的產物
12.1396年,英國奧克斯希爾村村民們相互達成協議,對于村內非法侵占和協議糾紛等內部沖突,絕不尋求外部力量來解決。在實際生活中,村莊與外部聯系由法庭進行控制管理。由此可知(  )
A.王權對鄉村社會沒有影響
B.領主通過法庭獨斷司法事務
C.村莊具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D.英國村法成為英美法系源頭
13.下表內容是19世紀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立法過程。這說明當時德國(  )
1883年 《疾病保險法》 最初只適用于少數低收入工廠工人,后來發展為凡低收入的農業工人、林業工人、家庭仆人、公務員、船員及其家屬等都必須進行強制保險
1884年 《工傷事故保險法》 最初只適用于礦工、采石等危險職業,后擴大到年薪5000馬克以下的所有勞動者
1889年 《老年及殘疾保險法》 后經修改,規定凡年齡在16歲以上、低收入的勞動者都必須參保
A.建立起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
B.建成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
C.關注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問題
D.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財政負擔
14.自1884年,巴涅特在英國創建第一個社區睦鄰館起,到1922年已發展至60多間。睦鄰運動主要開展濟貧活動、社會問題研究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區睦鄰運動影響力逐漸減弱。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福利國家的建立   B.市場調節機制的作用
C.世界和平的實現   D.美蘇冷戰對峙的沖擊
15.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大幅削減公共開支,積極推進公共部門的私有化,政府逐漸從服務供給的壟斷者身份轉變為服務購買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區為依托的社區照顧政策。這一轉變(  )
A.使基層社區承擔更多的政府功能
B.擴大了地方社區的行政權力
C.使居民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斷提高
D.實現了地方社區管理行政化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
16.(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晉短暫統一中國,重建戶籍,以黃紙登記戶主姓名、年齡、家庭情況,裝訂成冊,稱為“黃籍”。東晉政府對南方原住民仍然以黃籍進行登記,對從北方來的僑居的州、郡、縣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不向白籍人口征發賦役。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為增加賦役,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承擔賦役。
  材料二 在古代中國,宗族組織不僅是封建倫理秩序的維護者,而且是國家政權維護基層治安秩序的重要輔助力量。近代以來,宗族組織在西法東漸之下逐漸開始瓦解,成建制的國家法律體系觸動了宗法制度賴以存在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70年代末,伴隨著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社會再組織過程,宗族權威喪失了合法性,國家權力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程度實現了對鄉村社會的滲透。
——摘編自潘振華、李小波《古代宗族
組織在基層鄉村治安控制中的作用及啟示》
(1)根據材料一,指出東晉后期與前期相比“白籍”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古代政府管理戶籍的根本目的。(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不同時期基層治理的主導力量并分析其演化原因。(8分)
17.(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據《閩書》記載,明初以來,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據之外,里甲“祭祀、鄉飲、迎春等事,皆其措辦”,清朝則增加了宣讀圣諭、倡導互助等新職能。里長和甲首多以宗族為中心,控制族內的人丁和田產,根據實際需要設置相應職務,形成了相當嚴密的賦役共同體。明清統治者制定了不少鄉村治理的律令條規,還允許各地的家訓族規成為國家律令的補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層“糧戶歸宗”,即承認里長和甲首的世襲特權,承認致仕歸鄉官僚的社會影響力,承認鄉村社會的宗族自治,從而維護“服賦役而隸版籍”的統治秩序。
——據鄭振滿《明清福建的里甲戶籍與家族組織》等
  材料二 中世紀晚期的英國,村鎮、莊園、教區共同構成了鄉村基層組織,它們之間各自獨立履行職權,又相互牽制和爭奪。在這種形勢下,村民們得以開展自我管理,鄉村管理者由村民集體選舉產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識的鄉紳逐漸躋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約曼(富裕農民)則逐漸成為陪審團的主體。大量鄉紳和約曼家庭的子弟,逐漸占據財政部、樞密院、議會等中央機關的要職,挑戰貴族對官職的壟斷地位。村莊共同體逐漸摒棄了血緣關系紐帶,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擔當、共同抵御的集體意識。
——摘編自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鄉村組織比較》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福建地方鄉村治理的特點及其成因。(9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明清福建和中世紀晚期英國鄉村治理方式的差異。(6分)
18.(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蕭條”時期,羅斯福總統曾設想提供政府醫療保險,但終因耗資巨大且牽涉太多資本勢力而放棄。二戰后,杜魯門提倡的國家強制性醫療保障因有“社會主義公費醫療”之嫌而作罷。20世紀60年代,由于市場化的美國醫療體制排斥弱勢群體的現象突出,覆蓋弱勢群體的政府公共醫療保險計劃最終確立,但隨著“滯脹”現象的到來,美國的醫改重點由提高覆蓋率轉向降低日益膨脹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頓、奧巴馬醫改在這二者之間搖擺,但始終未能解決問題。
——摘編自高芳英
《美國醫療體制改革歷程探析》
材料二 新中國建立初期,為了盡快解除人民群眾貧病交加的痛苦,黨和政府建立起了勞保醫療和公費醫療制度。1952年底建立了合作醫療制度。到20世紀70年代末,三大醫療保障制度基本覆蓋了全體國民。中國用世界1%的衛生資源解決了占世界22%人口的醫療衛生問題。2003年制定的《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不但加強了政府的責任,而且國家補貼與個人繳費相銜接、擴大資金統籌范圍等內容也凸顯了它的公共服務性質。到2008年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中國醫療保障制度的各自特點。(8分)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美兩國醫療體制改革出現不同結果的原因的看法。(8分)
19.(12分)西方社會治理中的政府角色。
  材料 治理既包含國家治理,也包含社會治理。社會治理從世界范圍看,主要分為兩種模式,一是以北歐國家為代表的福利國家模式,以政府為主導,由政府為社會提供覆蓋廣泛的社會保障;二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社會自治模式,以社會為主導,通過公民社會實施社會治理。美國有著“小政府”“大社會”的歷史傳統,美國社會治理主要依靠以公民社會為代表的社會自組織治理而實施。20世紀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經歷了“旁觀者”“參與者”“干預者”“主導者”“監督者”的角色變化。
——摘編自張驍虎《20世紀以來美國社會
治理中聯邦政府角色的演變》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就材料整體或局部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達清晰)
答案與解析
1.C 2.D 3.B 4.B 5.A 6.A 7.C 8.B
9.A 10.B 11.A 12.C 13.C 14.A 15.A
1.C 材料體現的是秦國利用嚴密的戶籍制度和郡縣制加強了對地方及民眾的直接控制,C正確;漢初曾實行郡國并行制,A排除;血緣宗法觀念至今仍然發揮巨大的影響,B排除;D與材料無關,排除。
2.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推廣,生產力提高,私田增加,原來的集體耕作逐漸轉變為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因此國家對基層的管理也發生變化,基層管理日趨嚴密,由“以農村公社共同體為單位”向“以家戶為對象”轉變,D項正確。
3.B 秦朝實行的什伍、連坐等措施,加強了對基層民眾的管理與控制,從而進一步維護統治,B項正確。秦朝地方行政機構仍然以郡縣為主,并沒有革新,排除A項;秦朝基層管理的方式并不會改變全國人口分布,排除C項;實施這一制度是為了加強對民眾的管理,維護統治,得不出社會矛盾加劇,排除D項。
4.B 為了保證賦稅的征收,需要對每個社會成員準確認定,而姓氏是每個社會個體的精確代號,通過姓氏確認戶籍,能夠保證對每個社會成員賦稅的征收,B項正確。華夷族群的認同、人口遷徙、統一國家的建立均與姓氏普及關系不大,排除A、C、D三項。
5.A 隋朝重新核定戶籍,明確了具體的人口數量,有利于加強基層治理,增加政府的賦稅收入,A項正確。“維護了”“消除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D兩項;核定戶籍的目的是保障賦稅收入,維護統治階級利益,而非整頓官吏腐敗,排除C項。
6.A “應受田九十一畝”說明吐魯番地區推行均田制,故①正確;根據材料中的“丁寡”“篤疾”以及江義宣一戶的人口的年齡分布等可知本戶存在貧困現象,故②正確;據材料“七十七畝半四十步未受”可知,當時政府授田嚴重不足,故③正確;780年,唐德宗實行兩稅法,故④錯誤;故答案為A項。
7.C 結合時代背景可知,宋代眾多商人富而“能仁”“好仁”,主要是受到理學思想的影響,C項正確。社會動蕩不安、土地兼并嚴重會導致百姓流離失所、生活狀況惡化等,但不是商人“能仁”“好仁”的原因,排除A、B兩項;商品經濟繁榮為商人開展救濟活動奠定了經濟基礎,但不是商人“能仁”“好仁”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
8.B 據材料可知,明朝的基層治理通過教化即教育感化、言傳身教等方式影響百姓的品行,使之符合封建統治的要求,這有利于提升國家治理的效能,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宗法血緣關系,無法體現宗法觀念根深蒂固,排除A項;C項材料無法體現,排除;“完全依靠”表述錯誤,排除D項。
9.A 據材料可知,明代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措施以激勵民眾的助賑義行,這有助于將政府救災與民間力量結合起來,穩固了官民協同的救災機制,A項正確。材料說的是救災,而不是加強君權,排除B項;材料中的措施是在激勵民眾助賑,地方鄉紳只是民眾中的一部分人,排除C項;政府激勵民眾救災的措施并不能“從根本上”緩和階級矛盾,排除D項。
10.B 清政府在全國多地設立倉庫,以便應對地方各省豐收、歉收的巨大差異,這些舉措有助于穩定社會秩序,B正確;設立義倉等舉措不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排除A;材料與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無關,排除C;設立義倉等舉措意在應急而非解決糧食危機,排除D。
11.A 兄弟會建立救濟院或者向救濟院捐款,在重要的宗教節日給窮人發放糧食,體現了社會保障功能,是對市政機構“社會保障”職能的補充,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基督教對市民社會的控制,排除B項;兄弟會的建立與教會和貴族在城市中的政治影響力的削弱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中古歐洲的經濟基礎是莊園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12.C 英國奧克斯希爾村對內部沖突依靠自身的力量協商解決,村莊與外部聯系由法庭進行控制管理,說明14世紀末的英國村莊具有一定自治功能,C項正確。“王權對鄉村社會沒有影響”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體現領主獨斷司法事務,排除B項;由材料無法得出英國村法成為英美法系的源頭,排除D項。
13.C 據材料“19世紀”“工廠”“礦工”“勞動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德國正在開展工業革命,《疾病保險法》《工傷事故保險法》等關注的是工業化過程中的社會問題,故選C項;據材料“規定凡年齡在16歲以上、低收入的勞動者都必須參保”可知,沒有覆蓋全民,排除A項;二戰后,德國逐漸建成福利國家,排除B項;沒有相關數據,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得出財政負擔加重的結論,排除D項。
14.A 據材料和所學可知,睦鄰運動主要服務于社區基層群眾,是一種社會慈善組織,但是伴隨著二戰后福利國家的興起,睦鄰館在社會福利建設中的功能逐漸被政府取代,A項正確;睦鄰運動不屬于市場行為,不受市場調節機制的影響,排除B項;世界和平的實現與睦鄰運動的興衰無必然聯系,且世界和平的實現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美蘇冷戰與社區睦鄰運動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項。
15.A 西方國家大幅削減公共開支,政府逐漸從服務供給的壟斷者身份轉變為服務購買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區為依托的社區照顧政策,這意味著社區承擔了政府的部分職責,A項正確。社區僅具備一定程度的自治權而非行政權,排除B項;社區的自治有利于提升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但材料沒有涉及具體的居民自我管理情況,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社區管理方式的變化,排除D項。
16.答案 (1)變化:白籍原住民化,承擔賦役。(2分)
目的:掌握人口流動情況,便于征發賦役。(2分)
(2)主導力量:古代是宗族組織,近代是國家法律體系,新中國成立后是國家權力。(2分)
原因:近代西法東漸;宗族勢力的衰落;構建民族國家和實現社會轉型的需要;新中國對基層社會組織的改造;實現工業化的目標;國家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6分)
解析 (1)變化,根據材料一“白籍人口承擔賦役”可知,白籍原住民化并承擔賦役。目的,根據材料“政府為增加賦役”可知,掌握人口流動情況,便于征發賦役。
(2)主導力量,根據材料二“在古代中國,宗族組織不僅是封建倫理秩序的維護者,而且是國家政權維護基層治安秩序的重要輔助力量”可知,古代是宗族組織;根據材料二“近代以來,宗族組織在西法東漸之下逐漸開始瓦解,成建制的國家法律體系觸動了宗法制度賴以存在的基礎”可知,近代是國家法律體系;根據材料二“國家權力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程度實現了對鄉村社會的滲透”可知,新中國成立后是國家權力。原因,根據材料二“宗族組織在西法東漸之下逐漸開始瓦解”可知,近代西法東漸,宗族勢力的衰落;根據材料二“伴隨著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社會再組織過程”可知,新中國對基層社會組織的改造;結合所學從近代社會轉型、民族國家的構建、新中國工業化建設、新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等角度分析作答。
17.答案 (1)特點:以宗族為中心;職能豐富多元,靈活變通;道德教化與法律規范相結合;國家指令和地方自治相結合。(6分,任答3點即可)
成因: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君主集權統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響;科舉制度的發展。(3分,任答3點即可)
(2)差異:前者呈現自上而下的中央權力滲透,后者呈現自下而上的地方權力宣示;前者鄉村治理人員主要由世襲產生,后者鄉村治理人員由民主選舉產生;前者主要以血緣宗族為紐帶,而后者則以地域共同體為紐帶。(6分,任答2點即可)
解析 (1)“特點”根據材料一“多以宗族為中心”可得出以宗族為中心;根據材料一“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據之外,里甲‘祭祀、鄉飲、迎春等事,皆其措辦’,清朝則增加了宣讀圣諭、倡導互助等新職能”可分析出職能豐富多元,靈活變通;根據材料一“統治者制定了不少鄉村治理的律令條規,還允許各地的家訓族規成為國家律令的補充”可得出道德教化與法律規范相結合;根據材料一“承認里長和甲首的世襲特權,承認致仕歸鄉官僚的社會影響力,承認鄉村社會的宗族自治”可得出國家指令和地方自治相結合。“成因”從經濟形態、政治制度、思想、選官制度等角度進行分析。
(2)
材料一信息 材料二信息 結論
明清統治者制定了不少鄉村治理的律令條規 逐漸占據財政部、樞密院、議會等中央機關的要職 前者呈現自上而下的中央權力滲透,后者呈現自下而上的地方權力宣示
里長和甲首的世襲特權 鄉村管理者由村民集體選舉產生 前者鄉村治理人員主要由世襲產生,后者鄉村治理人員由民主選舉產生
承認鄉村社會的宗族自治 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擔當、共同抵御的集體意識 前者主要以血緣宗族為紐帶,后者則以地域共同體為紐帶
18.答案 (1)美國:耗資巨大;覆蓋面小;進程曲折。(3分)
中國:黨和政府發揮了主導作用;醫療制度具有多樣性;保障覆蓋面廣;成效顯著;體現了公共服務性;不斷創新;等。(5分)
(2)美國:給政府造成了嚴重的財政負擔;私人資本的阻撓;意識形態的影響;政治體制帶來了政策的不穩定性。(4分)
中國:黨和政府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國特色醫療保障體系;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4分)
19.答案 示例
論題:美國聯邦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角色不斷轉變。(2分)
闡述:美國聯邦政府長期奉行“自由放任”策略,實行社會自治模式,聯邦政府充當社會治理的“旁觀者”;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政治腐敗、貧富差距等問題使聯邦政府成為社會治理的“參與者”;1929年美國發生經濟危機,胡佛政府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破產,羅斯福實行新政,對美國經濟進行干預,推動社會保障立法,確立了聯邦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干預者”角色;二戰后,美國大力推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模式,聯邦政府轉變為社會治理的“主導者”;20世紀70年代以后,受“滯脹”危機的影響,聯邦政府逐漸弱化對社會治理的干預,推動社會治理的市場化,實現從“干預者”向“監督者”的角色轉變。(8分)
美國社會治理角色依據具體國情不斷調整,與美國不同時期政治經濟相適應。(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远县| 庆元县| 长武县| 揭阳市| 绩溪县| 永州市| 阿拉善右旗| 东辽县| 南陵县| 闵行区| 红河县| 布尔津县| 宣城市| 夹江县| 陇川县| 饶阳县| 定兴县| 石狮市| 嘉兴市| 洛阳市| 米易县| 银川市| 新蔡县| 集贤县| 九寨沟县| 无锡市| 雷山县| 奉贤区| 兴文县| 阿巴嘎旗| 陆川县| 商南县| 财经| 南宫市| 资溪县| 莱西市| 大港区| 辽源市| 柯坪县| 荥阳市| 枣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