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姓名 班級 考號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全書綜合測評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儀禮·覲禮》曰:“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則曰叔舅。”王國維認為:“異姓之國……以婚媾、甥舅之誼通之。于是天下之國,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諸國之間,亦皆有兄弟甥舅之親。”這反映出西周時期( )A.儒家倫理在政治生活中的影響增強B.華夏民族國家封建化進程加快C.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聯系緊密D.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統治已確立2.下表內容為中國古代部分朝代在治理西北邊疆上所采取的措施。這些措施( )朝代 措施漢朝 設立西域都護府,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唐朝 設立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管轄面積和控制力度遠超前代清朝 設立伊犁將軍,加強了對西北邊疆的控制A.消除了內地與邊疆的差異 B.體現了古代民族政策的多樣性C.旨在推動農耕經濟的繁榮 D.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3.通觀東漢迄于唐中葉600余年間客與部曲的演變過程,始終以社會生產關系中的基本矛盾呈現出來,即逃亡農民依托豪強充當佃客、佃家、私屬等,而國家又企圖使他們復歸為編戶。這一矛盾( )A.推動了賦稅征收標準的變革 B.是國家陷入長期動蕩的根源C.伴隨著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 D.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4.下圖為《唐書》所載的830名進士家庭出身分布圖,據此數據對唐代歷史分析正確的是( )唐代進士家庭出身分布圖A.人才選拔范圍有所縮小 B.士族的政治壟斷權被打破C.門閥政治得以繼續發展 D.社會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動5.北宋年間,族內慈善救助活動由臨時性救助演變為經常性的社會救助行為。宗族通過設立義田、義學、義宅等族產,在衣食、住行、婚娶、喪葬等方面資助族中貧困者。如據《吳縣志》記載,范仲淹“盡以俸余買田于蘇州,號曰義莊,贍養宗族,無間親疏,日有食,歲有衣,婚娶兇葬,咸有贍給”。這反映了宋朝( )A.基層救助呈現多樣化特征 B.地方官員更加熱衷于慈善事業C.官方的救濟體制日趨瓦解 D.宗族在社會救助中的作用增大6.康熙時期,對于監察官員的選拔側重于從進士出身、三年考滿的知縣中選出;雍正時期,只有曾擔任過監察御史的官員才有資格參與“六科給事中”的選拔。由此可見,清代( )A.監察官員是皇權專制的工具 B.監察體系發展完善C.注重監察官員的能力和素質 D.監察官員地位崇高7.民國初期,在議會選舉時,各政黨紛紛在投票地點設立招待所,用免費食宿等方式對選舉人進行拉攏。如廣西桂林民主黨在發送選票時,每一初選人附送一券,券上寫憑票供米粉若干碗,每張選票由幾角至幾十元不等,許多民眾為其吸引。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 )A.精英政治與大眾民主間矛盾重重B.議會權力深受政黨政治的掣肘C.軍閥割據混戰擾亂政治生態穩定D.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較為薄弱8.1935年11月,國民政府規定法幣不能兌現(銀),但可在指定金融機關內無限制地買賣外匯,法幣與英鎊實行固定匯價。英美兩國對于法幣改革持支持態度,而日本卻認為英美對中國法幣改革的支持,已經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強了中國的力量。由此可知,國民政府的法幣改革( )A.折射出列強間的利益爭奪 B.加劇了國際局勢的動蕩C.沉重打擊了日本金融霸權 D.改善了當時的外交處境9.20世紀60年代,在工農業生產中,逐漸派生出女拖拉機手、女子測量隊、女子地勘隊等以女性為主體的工人隊伍,她們被稱為“鐵姑娘”,成為那個時代怒放的鏗鏘玫瑰。“鐵姑娘”群體的出現反映了( )A.婦女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改造 B.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主要力量C.經濟利益激發勞動者積極性 D.艱苦奮斗的社會主義精神風尚10.21世紀以來中國外交在不斷轉型,進一步從“被動應對”向“爭取主動”轉變,中國對國際體系的參與由融入向塑造轉變,即角色從“接受者”“應對者”向“建設者”“塑造者”轉變。這一轉型( )A.表明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B.緩和了亞太地區的緊張局勢C.開啟了中國融入全球的進程D.解決了經濟的逆全球化問題11.《羅馬民法大全》序言中寫道:“皇帝的威嚴、光榮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須用法律來鞏固。這樣,無論在戰時或平時,總是可以將國家治理得很好。”其意在說明,羅馬法( )A.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 B.旨在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C.可以根治羅馬社會問題 D.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2.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后,三十年戰爭所造成的領土變更得以調整,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大批城邦國家取得了獨立,荷蘭與瑞士成為主權國家,新教國家脫離了教皇的霸權。這表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A.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B.形成了新的國際關系體系C.推動了宗教改革爆發 D.集體安全體制得到了完善13.下表為英國歷史上部分憲法性文件。這些文件( )時間 文件 成果1215年 《大憲章》 規定非經貴族會議的決定,不得征收額外稅金1628年 《權利請愿書》 非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強行征稅和借債1641年 《三年法案》 議會三年一屆,未經議會同意,不得強行解散議會或休會A.反映了國王與議會矛盾尖銳B.確立了議會權力高于王權的原則C.標志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D.形成以法律限制王權的傳統14.20世紀以后,隨著美國政府職能的增加,總統的行政權日益崛起。但當美國總統的綱領和優先項目與文官自身和所在機構的利益發生矛盾時,文官集團常以陽奉陰違或怠工等方式與總統對抗,他們常常得到國會委員會和利益集團的支持。由此可見,文官集團( )A.反映了美國分權制衡體制的失控B.成為制約總統行政權的重要力量C.是壟斷組織影響政府意志的工具D.折射出總統和國會之間權限不明15.下面是關于歐洲“福利國家”的一組漫畫。它反映了( )A.福利國家規模進一步擴大 B.國家宏觀調控日益加強C.福利國家存在著一定弊端 D.高福利下民眾素質下降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3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謂“制度史觀”,就是從政治體制、政治形態來觀察、闡述社會歷史變遷。這里所理解的“政治體制”,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勢力兩方面。所謂政治制度,主要是政權的組織制度、人事制度和法律制度;所謂政治勢力,指不同群體、集團、階層、階級的相互關系。前一個可以說是“制”的方面,后一點可以說是“人”的方面,“制”與“人”二者的結合,共同構成了“政治體制”。——摘編自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中國古代某一朝代為例,從創新的角度談談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要求:論題明確,史實準確,表達清晰,敘述完整)17.(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紀,政黨分肥制造成歐美政壇以錢謀官、賣官鬻爵之風盛行。19世紀中期,首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為其經濟擴張服務,于是,產生了改革這種不合理官吏制度的需求,形成了歷史上最早的文官系統。1855年英國開始推行文官考試,并在1870年使其制度化和正規化。——摘編自丁建中《中國科舉制度是西方文官制度的藍本》等 材料二 北洋政府文官高等考試科目規定簡表(部分)文件 規定 備注1913年《文官考試法草案》 考試分為甄錄試、初試和大試。甄錄試所考科目為國文、歷史、地理、筆算;初試科目分主科和附科,主科是國際學、民法、國際公法等7科,附科是政治學、法學科目。大試科目是現行法令解釋、設案判斷、草擬文牘 先筆試,后口試1915年《文官高等考試令》 將考試改為四試,增設專業考試。第一試為基礎考試,包括經義、史論及現行法令解釋;第二、三試為專業考試,“文官考試之主旨,尤重在獎實學以裨世用”,故將考試科目細分為政治、經濟、法律、測量、化學、地質、采礦、冶金、機械等23個。第四試由典試官、襄校官3人以上參加,就應試人曾經筆試之科目進行口試1919年《文官高等考試法》 仍延續四試的舊例,但增加了二、三試專業科目的種類,在原來23科基礎上又增加了政治經濟、地質、機織、染色、窯業、釀造、圖業、商業、蠶業、水產10科——摘編自關學增《近代中國官員選任制度及其得失》(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國建立文官制度的必要性。(6分)(2)據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試制度科目設置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洋政府官員選拔制度的積極影響。(10分)1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漢至唐代法律與教化簡表朝代 法律教化成果 統治手段 禮法關系秦代 秦律 嚴刑峻法 禮法對立西漢 《九章律》 尊崇儒術,以經注律 德主刑輔,霸王道 雜之,禮法融合魏晉南北朝 — 設律博士,推動律令儒家化 律令儒家化唐代 《大唐開元禮》 《唐律疏議》 以禮入律,法律儒家化 禮法結合成型宋、元、明、清時期法律與教化簡表朝代 法律 教化宋 條目與《唐律疏議》基本相同的《宋刑統》,以唐令為藍本的《天圣令》 理學確立統治地位,通過授徒、講學、家訓等傳播,宋代陜西藍田呂氏兄弟制訂的《呂氏鄉約》開創鄉約這一基層道德教化組織元 整體棄用唐宋法律,司法實踐中則廣泛援引唐律 —明 以唐律為藍本的《大明律》,開創律例合編體例 鄉約宣講“六諭”,以《大明律》解釋“六諭”,鄉約開始執行一定的政府治理職能清 沿襲《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鄉約延續明朝模式,宣講康熙帝的“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的《圣諭廣訓》,宣講時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材料二 明清時期,中國傳統家訓文化空前繁榮,甚至商賈之家都有家訓。明太祖頒布“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的《圣諭六言》成為明朝家訓的指導原則。明清家訓重視貞烈觀,以致“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婦孺皆知,女子家訓、家法懲戒、婚喪嫁娶規范等內容愈見增多。——摘編自徐少錦等《中國家訓史》(1)根據材料一,任意提取一則有關古代中國法律與教化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家訓作為基層教化方式的影響。(6分)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寶鈔,禁用金銀交易。后由于政府濫發寶鈔,民間開始自發使用白銀,官方賦役也逐漸改為白銀上繳,白銀逐漸成為流通領域中的主要貨幣。到16世紀中葉,明政府停發寶鈔,并正式確立了白銀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銀礦稀缺,國內開采的白銀不足以應付政府開支。面對銀荒危機,從16世紀中后期開始,明政府開放海禁。通過對外貿易,相當大部分美洲白銀流入中國。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中國以白銀為主要貨幣,從而促使白銀成為世界貨幣。圍繞白銀,形成了一個世界貿易網絡。——摘編自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中國與世界連接的新視角》等 材料二 回顧國際貨幣體系的產生,可以發現其產生有三種方式。①自發形成的貨幣體系。世界經濟中若干主要國家采用相同的貨幣制度,從而自發地形成國際貨幣體系。②協議形成的國際貨幣體系。即若干國家通過協議的方式,就國際本位貨幣等達成一致,從而構建國際貨幣體系。③舊制度瓦解的產物。既存的國際貨幣體系由于某種原因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瓦解的結果是無制度的貨幣體系。——摘編自黃澤民《牙買加貨幣體系演變的前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白銀貨幣化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7分)根據材料二,結合世界史相關知識,任選國際貨幣體系的一種產生方式,進行闡述和評析。(5分)答案與解析1.C 2.D 3.A 4.B 5.D 6.C 7.D 8.A9.D 10.A 11.A 12.B 13.D 14.B 15.C1.C 根據材料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分封對象以同姓諸侯為主,對于異姓諸侯則通過聯姻的方式增強聯系,這反映出西周時期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聯系緊密,C項正確。儒家思想在春秋后期出現,排除A項;中國封建化開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B項;西周時還未確立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統治,排除D項。2.D 據材料可知,中國古代部分朝代在西北邊疆設立管理機構對西北進行管理,這有利于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D項正確。“消除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中國古代在西北設立政府機構進行管理,沒有體現民族政策的多樣性,也沒有體現農耕經濟的繁榮,排除B、C兩項。3.A 根據材料“逃亡農民依托豪強充當佃客、佃家、私屬等,而國家又企圖使他們復歸為編戶”可知,豪強希望佃戶依附于自身,而國家希望將這一群體編戶,這是因為編戶是賦役的承擔者,這一矛盾長期難以調和,最終推動了兩稅法的出臺,國家不再以編戶作為唯一征稅標準,而是“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A項正確。東漢至唐中葉并非一直動蕩,也有隋唐盛世,因此材料中的矛盾并非國家陷入動蕩的根源,排除B項;這一矛盾是土地私有制造成的,不會隨著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排除C項;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會加劇這一矛盾,故這一矛盾不會催生出該政策,排除D項。4.B 根據圖中數據可知,隨著科舉制的實行,雖然大姓士族出身的進士仍占70%以上,但是小姓、寒素家庭子弟也能通過科舉入仕,這打破了九品中正制下士族的政治壟斷權,B項正確、C項錯誤。人才選拔范圍應該是擴大了,A項錯誤;雖然科舉制有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但是社會結構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動,排除D項。5.D 根據材料可知,北宋年間,族內慈善救助活動由臨時性救助演變為經常性的社會救助行為,如范仲淹在族內創設義莊,賑濟族人,這反映了北宋宗族在社會救濟中的作用增大,D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其他社會救助方式,“多樣化”無法體現,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地方官員,排除B項;中國古代社會救濟的主體是政府,C項錯誤。6.C 材料表明負責監察的主要官員都需要經驗才能擔任,體現了清朝注重監察官員的能力和素質,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對監察官員的選拔,不是監察官員的作用,排除A項;僅憑選拔監察官員一個環節看不出監察體系發展完善,排除B項;材料僅體現了監察官員的來源,并未說明其地位,排除D項。7.D 根據材料可知,民國初年,各政黨為了取得選民的支持,給予選民一定的經濟上的“恩惠”,而不少選民也“欣然接受”,這折射出當時民眾對民主選舉的內涵和價值的認識尚不充分,說明代議制民主政治能夠良好運行的社會基礎薄弱,D項正確。8.A 根據材料“法幣與英鎊實行固定匯價”“英美兩國對于法幣改革持支持態度”“而日本卻認為……‘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美、日不論是支持還是反對國民政府的法幣政策,其根本出發點是維護自身的利益,不同的態度說明列強間存在利益的分歧和爭奪,A項正確。國民政府的法幣政策并未加劇國際局勢的動蕩,排除B項;法幣政策并未起到“沉重”打擊了日本金融霸權的作用,排除C項;法幣靠英鎊和美元來維持貨幣幣值的制度,使法幣成了英鎊、美元共同的附庸,并未起到改善外交環境的作用,排除D項。9.D 材料中“女拖拉機手、女子測量隊、女子地勘隊等以女性為主體的工人隊伍”的出現,說明婦女積極參與社會生產,當時正處于國家困難時期,女性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體現了艱苦奮斗的社會主義精神風尚,D項正確。20世紀60年代,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完成,排除A項;材料只能說明女性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但是不能說明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主要力量,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經濟利益的刺激,排除C項。10.A 據材料可知,21世紀以來的中國外交從“被動應對”向“爭取主動”轉型,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角色也由“接受者”“應對者”向“建設者”“塑造者”轉變,這一轉變體現了中國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A項正確;這一轉型與地區間緊張局勢的緩和沒有必然聯系,排除B項;“開啟了”這一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解決了”這一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11.A 根據材料可知,皇帝的威嚴須用法律來鞏固,無論在戰時或平時,總是可以將國家治理得很好,表明羅馬法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A項正確。材料沒有強調羅馬法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排除B項;材料只是表明羅馬法有助于國家治理,“根治”無法體現,排除C項;材料未強調羅馬法對后世的影響,排除D項。12.B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結束了歐洲的混戰局面,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城邦國家獨立、主權國家成立等體現了出現新的政治形勢,B項正確。荷蘭人格勞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法》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排除A項;16世紀宗教改革爆發,排除C項;1945年《聯合國憲章》簽署,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排除D項。13.D 根據材料可以看出,三個文件都體現了對王權的限制,說明英國具有以法律限制王權的傳統,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國王與議會的矛盾尖銳,排除A項;B、C兩項與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有關,排除。14.B 根據材料可知,總統行政權因“政府職能的增加”而“日益崛起”,但是文官集團“以陽奉陰違或怠工等方式與總統對抗”且經常得到“國會委員會和利益集團的支持”,這表明文官集團成為制約總統行政權的重要力量,B項正確。美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衡,分權制衡體制失控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僅由材料無法得出文官集團成為壟斷組織的工具,排除C項;總統掌握行政權,國會掌握立法權,二者權限分明,排除D項。15.C 結合漫畫可知,在實行福利政策之初,大多數人在拉車,保障了貧困人口生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人坐到了車上,拉車的人變少了,反映出福利制度助長了人們的懶惰行為,說明福利制度存在著一定的弊端,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福利國家的弊端,沒有體現其規模擴大,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宏觀調控,排除B項;D項漫畫未體現,排除。16.答案 示例1:以西漢為例。政治制度的創新推動社會歷史發展。(2分)漢代沿襲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并有所創新。中央沿襲了秦的三公九卿制,漢武帝時設立中朝,削弱相權;地方上沿襲郡、縣二級制,并逐漸削弱諸侯國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選官制度以察舉制為主,選拔了大量人才,完善了官僚制度;確立巡視監察體系,中央以御史大夫為首監察百官,州設立刺史巡行郡國;沿襲《秦律》,制成《九章律》;在基層將百姓編戶入籍,以征發賦役和維護穩定;縣下設鄉、里、亭負責政令傳遞和維持治安,將民眾建立什伍組織以自我管理和相互監督。(9分)西漢政治制度的創新,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2分)示例2:以唐朝為例。政治制度的創新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2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體系完整、職責分明,標志著中央行政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唐朝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官員,擴大了用人范圍;官員考核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御史臺是最高監察機構,還建立了對全國的巡回監察制度。《永徽律疏》繼承了漢魏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唐朝戶籍制度嚴格,戶籍三年一造;縣下設里、鄉,實行鄰保制度,有效加強了對基層的管理。(9分)唐朝的制度創新實現了對社會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2分)解析 首先選擇中國古代的某一朝代,如秦朝、西漢、唐朝等。根據選擇的朝代,從制度創新的角度,闡述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如:政治制度的創新推動社會歷史發展。其次,根據確定的論題,結合選擇的朝代,進行詳細的闡述。最后,總結升華主題。17.答案 (1)政黨分肥制造成政治腐敗,行政效率低下;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需要;議會改革的推進作用;工業革命推進政府發展。(6分)(2)特點:考試科目多;強調專業性;注重現實需要;筆試與口試并重,考試程序復雜。(4分)積極影響:有利于選拔專業人才,應對現實問題;保證政府人員的基本素養,提高行政效率;擴大統治基礎,緩和社會矛盾。(6分)解析 (1)根據材料一“政黨分肥制造成歐美政壇以錢謀官、賣官鬻爵之風盛行”可知,政黨分肥制造成政治腐敗,行政效率低下;根據材料一“首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為其經濟擴張服務”可知,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需要以及工業革命的推進作用;再結合19世紀英國的相關知識可知,議會改革的推進作用。(2)“特點”根據材料二“故將考試科目細分為政治、經濟、法律、測量、化學、地質、采礦、冶金、機械等23個”可知,考試科目多;根據材料二“文官考試之主旨,尤重在獎實學以裨世用”可知,注重現實需要;根據材料二“仍延續四試的舊例,但增加了二、三試專業科目的種類”可知考試程序復雜,強調專業性;根據材料二“第四試由典試官、襄校官3人以上參加,就應試人曾經筆試之科目進行口試”可知,筆試與口試并重。“積極影響”根據材料二“文官考試之主旨,尤重在獎實學以裨世用”可知,這有利于選拔專業人才,應對現實問題;根據材料二“第一試為基礎考試,包括經義、史論及現行法令解釋;第二、三試為專業考試”可知,保證政府人員的基本素養,提高行政效率;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緩和社會矛盾。18.答案 (1)示例一信息:自西漢武帝以后,儒學對古代中國法律與教化影響巨大。(2分)說明:漢武帝為維護政治統一,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開啟了律令儒家化歷程;此后,經過歷代推進,律令儒家化、禮法結合成為古代中國法律制定和實施的顯著特征。宋代以后,伴隨著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明清以后,鄉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逐漸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6分)示例二信息:唐律成為后世中國封建王朝創制法律的藍本。(2分)說明:唐高宗時期撰成的《唐律疏議》繼承了漢魏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唐以后歷代封建王朝多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和實施法律。(6分)(其他信息,如法律與教化中的禮法關系由對立變為融合、封建王朝對基層教化越來越重視、儒學對社會的影響由上而下日益廣泛等亦可。)(2)積極:加速了儒學向基層的傳播與滲透;對封建社會的延續和鞏固起到重要作用;促進了家庭和社會的穩定;推動傳統農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有利于社會形成重倫理的道德風氣。(3分)消極:穩固了剝削階級的統治秩序,某種程度上延緩、滯阻了中國社會的發展;禁錮人們的思想;助長男尊女卑和封建等級思想。(3分)解析 (1)根據材料一可從統治手段、法律的演變和繼承方面提煉信息和說明,言之有理即可。(2)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辯證分析,根據材料二“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思想、政治、家庭、社會方面分析家訓的積極影響;根據材料二“重視貞烈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家訓的消極影響。19.答案 (1)對中國的影響: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緩解了通貨膨脹;推動賦役制度的改革;推動中國加強與世界經濟的聯系。(4分)對世界的影響:推動白銀成為世界貨幣;推動世界貿易網絡的發展;推動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3分)(2)選擇①闡述:1816年,英國制定法案,實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評析:金本位制的實行,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國際貨幣環境,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和世界經濟的發展。(5分)選擇②闡述: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評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際貿易,穩定了國際金融;美元取得了在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為美國推行世界霸權提供了有利條件。(5分)選擇③闡述: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后來,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取代。評析:進入21世紀,美元地位削弱,但仍然處于中心地位;歐元、日元和人民幣等的影響力也在上升。(5分)解析 (1)對中國的影響,根據材料一中的“由于政府濫發寶鈔,民間開始自發使用白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緩解了通貨膨脹;根據材料一中的“通過對外貿易,相當大部分美洲白銀流入中國”可得出推動中國加強與世界經濟的聯系;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賦役制度的改革。對世界的影響,根據材料一中的“白銀逐漸成為流通領域中的主要貨幣”可得出推動白銀成為世界貨幣;根據材料一中的“圍繞白銀,形成了一個世界貿易網絡”可得出推動世界貿易網絡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推動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2)本問是開放性試題,可任選其一進行闡述和評析,闡述和評析時應注意題目要求運用世界史相關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