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拔高練高考真題練考點1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1.(2021全國甲,25)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 )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B.監察體系的改進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舉制度的實施2.(2023湖南,4)宋仁宗下詔廢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輔、諫官范仲淹等以“后無過不可廢”,跪求奏對。仁宗遣宰相呂夷簡告知他們皇后應廢的理由。事后,孔道輔等遭貶黜,朝廷詔令御史、諫官不得“相率請對”。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員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權威C.御史與諫官職能有混通趨勢D.宰相已淪為君主專制的工具3.(2022山東,4)明朝時期,朝廷除對赴各地巡按回京的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外,還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時據實上報御史巡按地方時有無鋪張浪費以勞州縣等情況。這些規定旨在( )A.保證監察規范有效B.限制監察御史權力C.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D.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考點2 中國古代和近代的選官制度4.(2023湖北,5)科舉及第人數是衡量區域社會流動、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等程度的重要指標。下圖為明代湖北進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況。由此可見( )A.人文環境與人才選拔相互影響B.交通條件制約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區等級與文教水平保持一致D.文化成就與人口升降密切相關5.(2023廣東,8)1902年有人在日記中寫道:“今歲省城將一切書院改為大學堂,選才華秀美者入堂肄業,每月給薪水,所學以西法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為之,此外又延洋夷為師(刻下尚未延來),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這反映出( )A.作者具有排外傾向 B.作者主張中體西用C.維新運動漸入高潮 D.天朝上國觀念盛行6.(2022湖南,3)據下表可知( )時間 事件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 廢除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二年(606) 始置進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復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貞觀初年(627) 再度廢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沒落B.科舉制存在嚴重弊端C.門閥觀念強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續7.(2021全國甲,27)明代,在浙江桐鄉縣,地方官員若出身進士,當地的秀才就“不勝諂事”,若出身舉人,便隨意提出要求,“茍不如意,便加詞色犯之”。這現象反映出( )A.官員士紳之間關系緊張 B.士人輿論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級決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響官員威望8.(2021全國乙,28)1898年,某書商慨嘆廢八股將使自己損失慘重,后來發現“經學書猶有人買”,其損失并不如以前估計之大,而該書商對新學書籍的投資不久又面臨虧損。這可以反映出該時期( )A.儒學地位顛覆 B.列強侵略加劇C.政局變化迅速 D.西學深入民心高考模擬練1.史載,漢代每年“秋冬歲盡,各計縣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上其集簿。丞尉以下,歲詣郡,課校其功。功多尤為最者,于廷尉勞勉之,以勸其后。負多尤為殿者,于后曹別責,以糾怠慢也”,稱作上計。材料表明漢代政府建立上計制度的目的是( )A.登記戶口、征收賦稅B.整頓財政、強化監管C.監察地方、控制封國D.考核官吏、肅清吏治2.魏晉選官制度明確規定中正官必須是中央政府在職高官,這實際上是將漢代的鄉里清議納入朝廷選舉的軌道,這些高官對鄉里清議的私家操縱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這一制度的設計( )A.改變了鄉里評議的傳統B.保證了官員的文化素養C.擴大了人才選拔的范圍D.體現了中央集權的訴求3.下表是唐代部分官員出身情況。這反映了當時( )A.選官方式呈現多元化B.門閥觀念不斷強化C.士族政治仍具影響力D.科舉程序存在弊端4.漢代察舉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賢良文學和茂才,唐代設有“賢良方正”和“直言極諫”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薦考生“須是履行(指行為)無惡、藝業及等者”,清代特設孝廉方正科。這說明古代官員的選拔( )A.重視對官員德才的考核B.抑制了豪族對政權的壟斷C.廢除以詩賦取士的舊制D.克服了憑恩蔭選官的弊病5.19 世紀上半期,美國實施的政黨分肥制導致政府官員黨派化。其后,1883 年國會通過的《美國文官法》規定:文官常任,不與執政黨共進退,定期考核,憑業績獎懲升遷。這一變化主要反映出( )A.黨派矛盾激化B.人治走向法治C.政府腐敗日益嚴重D.分權制衡逐漸完善6.19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官制度逐漸形成,它“純粹的職業性……能讓政府在交替過程中產生的脫節減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資產階級議會制的國家的全部歷史表明……更換部長意義極小,因為實際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龐大的官吏隊伍手中”。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 )A.推動政治與管理分離B.有利國家干預經濟發展C.緩和了社會階級矛盾D.完善三權分立制衡體制7.1901年,圍繞著科舉考試,清政府內部出現了嚴重分歧。慈禧太后和朝臣希望舉行鄉試,籠絡士人。而東南督撫劉坤一和張之洞等擔心再考八股舊科舉,借口戰爭破壞主張延期舉行。經過多回合較量,最終西南、西北等省按期舉行鄉試,東南各省延期一年。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 )A.中央政府權威的削弱B.新政在地方推行緩慢C.南北方文化水平差異D.知識分子對政府不滿8.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的《文官任用法草案》規定:簡任文官通常于曾任簡任文官中任用,或由現任薦任文官升任;薦任文官在文官高等考試及格者或曾任薦任文官中任用;委任文官則主要于文官普通考試及格者中任用。這反映了北洋政府的文官選拔( )A.注重文官隊伍的專業化B.既注重資歷又注重公平C.已具有完備的法律依據D.突出政策的連續和穩定9.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分) 材料圖1、圖2、圖3是中國古代三個歷史時期(唐代、兩宋、元代)的科舉狀元籍貫統計圖(部分)。分別指出與圖1、圖2、圖3相對應的歷史時期,并說明理由。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高考真題練1.B 2.C 3.A 4.A 5.A 6.A 7.D 8.C1.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央各部門長官和地方各郡太守能自行辟召賢能俊士,要保證這一制度有效運作,就必須改進監察體系,減少官吏利用辟召以徇私,B項正確;分科考試的選官制始于隋唐時期,A項錯誤;郡國并行制度是漢代的行政制度,而非選官制度,排除C項;察舉制度是一種自下而上根據孝廉選拔官員的方式,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2.C 據材料無法得出外朝官員不能置疑皇帝家事,排除A項。材料中皇帝最終實現廢后的想法,皇帝權威毋庸置疑,排除B項。御史與諫官一起跪求奏對,說明二者行使的職能有混通趨勢,C項正確。宰相對皇權有一定制約作用,不能說宰相淪為君主專制的工具,排除D項。3.A 材料中明朝時期朝廷對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同時要求地方反饋“御史巡按地方時有無鋪張浪費以勞州縣等情況”,這是對監察御史的考核與監督,旨在保證監察規范有效,A正確。材料并未體現限制監察御史權力,排除B;材料強調的是對監察御史的考核與監督,并未涉及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也未體現對地方監察渠道的拓寬,排除C、D。4.A 根據明代湖北進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況可知,湖北進士人數分布情況與湖北籍人物著作數量分布情況成正相關,說明進士人數多能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而良好的人文環境也有利于提升人才選拔率,故材料體現了人文環境與人才選拔二者之間相互影響,選A項。5.A 根據材料“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可知,作者對新式學堂部分助教因為學堂聘請洋人為師采用辭職形式抵制的行為大為贊賞,可見作者具有排外傾向,A項正確。材料只是記載1902年新式學堂的相關情況,沒有涉及中體西用,排除B項;戊戌變法1898年已經失敗,排除C項;材料只是反映當時部分助教排外現象,并不能據此得出天朝上國觀念盛行,排除D項。6.A 根據表格信息可知,隋唐時期九品中正制經歷了廢除、恢復、再度被廢除,說明該制度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結合所學可知,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依靠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A項正確;僅根據九品中正制的存廢不能說明科舉制存在嚴重弊端,排除B項;九品中正制被廢除體現了世家大族的沒落,門閥觀念受到削弱,排除C項;九品中正制最終被廢除,排除D項。7.D 根據材料可知,明代浙江桐鄉縣的秀才諂媚進士出身的地方官員,而刁難舉人出身的地方官員,說明科考功名影響官員威望,D項正確;題干材料不能說明官員士紳之間關系緊張,A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出B項,排除;C項中的“決定”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8.C 1898年,在資產階級維新派推動下,光緒帝實行變法,內容之一就是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但由于頑固派勢力的強大,同年9月變法失敗。結合這一時代背景,聯系題干中書商從“慨嘆廢八股將使自己損失慘重”到發現“經學書猶有人買”,再到投資新學書籍面臨虧損,可以看出時局的迅速變化對其經營的影響,故C項正確。“經學書猶有人買”說明儒學地位并未被顛覆,A項錯誤;這一時期列強侵略加劇雖是事實,但與材料體現的主旨不符,B項錯誤;“對新學書籍的投資不久又面臨虧損”說明西學并未深入人心,D項錯誤。高考模擬練1.D 2.D 3.C 4.A 5.D 6.A 7.A 8.B1.D 上計,即由地方行政長官定期向上級呈上計文書,報告地方治理狀況,朝廷據此評定地方行政長官政績,進行獎懲,由此可知漢代政府建立上計制度的目的是考核官吏、肅清吏治,故選D項。2.D 根據材料可知,魏晉選官制度將漢代的鄉里清議納入朝廷選舉的軌道,也就是把地方大姓控制的鄉論轉由朝廷控制,體現了中央集權的訴求,D項正確。A項屬于現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對官員的文化要求,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選舉負責人員的變化,不是選拔范圍的變化,C項錯誤。3.C 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得出唐代門閥觀念不斷強化的結論,排除B項;科舉程序是否存在弊端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4.A 根據材料“漢代……孝廉、賢良文學和茂才”“唐代……‘賢良方正’和‘直言極諫’”“宋代要……履行(指行為)無惡、藝業及等者”“清代特設孝廉方正科”可知,漢唐宋清四個朝代在選拔官員時都重視對官員德才的考核,A項正確。5.D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文官一般指在政府部門任職的事務官,實行文官制度后,國會中的黨派之爭不會影響政府的運作,這是對分權制衡體系的完善,D項正確;《美國文官法》規定文官常任,不與執政黨共進退,力求避免政府官員黨派化,從而緩解黨派之爭,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人治走向法治”和“政府腐敗日益嚴重”,故排除B、C兩項。6.A 根據材料“純粹的職業性”“保持最高的效率”“實際的管理工作”等信息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突出事務處理和具體管理的特征,避免受到政黨利益和政治局勢的影響,體現了政治與管理分離,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文官制度,并未提及經濟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內容沒有強調西方文官制度對緩和社會矛盾方面的影響,排除C項;西方文官制度與三權分立制衡體制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7.A 根據材料可知,面對清朝中央政府準備鄉試的政策,東南督撫大員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并且獲得了延期舉辦鄉試的結果,說明清政府的中央集權面臨危機,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新政推行緩慢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南北方文化水平存在差異并不是材料中這種結果出現的原因,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東南督撫等官員對清政府做法的不滿,與知識分子無關,排除D項。8.B 根據材料可知,北洋政府文官選拔既強調有文官任用經歷,也強調必須考試及格,反映了北洋政府的文官選拔既注重資歷又注重公平,B項正確。9.答案 圖1:科舉錄取人數最少,南方錄取人數少但又占有一定比例。這與元代統治時間較短,科舉一度停考,歧視“南人”,但經濟重心和教育重心南移的狀況吻合。故圖1為元代。(4分)圖2:錄取總人數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省份。這與隋唐科舉制初創,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均在北方的狀況吻合。故圖2為唐代。(4分)圖3:錄取總人數顯著增加,北方省份河南錄取人數較多,南方錄取人數明顯增加,浙江錄取人數較多。這與兩宋重視文官,科舉制進一步完善,經濟重心南移,北宋時河南開封是北宋都城和政治中心,南宋時期都城遷至杭州等狀況吻合。故圖3為兩宋時期。(4分)解析 把握材料中三幅圖的錄取人數、南北方狀況、最值等信息,結合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以及隨經濟重心南移帶來的文化、政治中心的轉移等情況,來判斷三幅圖各自所處的時期,并說明理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