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姓名 班級 考號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全卷滿分100分 考試用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秦朝建立后,陸續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三種道路交通網絡:一是向東直通燕、齊地區,向南直達吳、楚地區的馳道;二是從咸陽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僰道(今四川宜賓)到達滇池地區的五尺道。這些道路的修建客觀上( )A.促進了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 B.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武力控制C.有利于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D.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2.古代中國通過陸、海兩條對外貿易渠道,引進了國外的優良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和琉璃等。而中國的瓷器、茶葉流行于亞、非、歐三洲,絲綢更是一度成為西方人財富和身份的象征。據此可知( )A.絲綢之路異常繁榮 B.東西交流的范圍不斷擴大C.航海技術十分發達 D.商業貿易豐富了人們生活3.隋唐對江南運河的疏浚,使得水上運輸暢通無阻。從貞觀到天寶年間,江南運河沿線四州的戶數增長率為353.3%,戶口增長率為570.7%,遠高于全國平均增長率;江南地區的冶煉、造船、制瓷、編織、制鹽、造紙、制茶也迅猛發展。這反映了( )A.隋唐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 B.交通建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C.運河沿線成為經濟最發達地區 D.國家對運河運輸的高度重視4.《隋書》認為,隋朝開通大運河,是為了高麗戰爭運輸兵馬物資;后世學者認為,其主要是為了滿足隋煬帝巡幸江南的娛樂需求;當代史學家認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是根本原因。據此可知,關于隋朝大運河開鑿原因的認識( )A.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 B.隨著研究的深入而趨于全面C.當代學者的研究結論更可信 D.缺少權威人士支持均不可信5.1860年以后,上海等城市相繼引入了西式馬車,但其車費較貴,普通百姓很難消費得起,因此又引入了一種更輕便的人力車——“東洋車”。1874年7月24日,《申報》報道:“東洋來之順利小車,滬上依式置造者已多,租界共約有一千有零。”這可反映出近代上海( )A.城市運輸業的平民化 B.交通落后面貌得到改善C.傳統交通工具的沒落 D.開啟了交通變革的序幕6.1897年,上海徐家匯天文臺編印的《上海報午時及風信標記專例》中說:“上海商埠,上商云集,舟艦紛紜,實為中華通商口岸之冠。每日報時報風……中華行舟者,必以先睹為快也。”這反映出當時( )A.交通發展帶有殖民色彩 B.生產生活觀念日趨現代C.新式交通工具廣泛使用 D.海上貿易得到政府保護7.下表內容為1889年與1926年上海外白渡橋(連接黃浦區與虹口區的過河橋梁)交通工具使用變化的情況。這反映出( )步行 人力車 馬車 轎子 腳踏車 汽車 公共 汽車 有軌 電車1889年 11 770人 6 984輛 544輛 9抬 0輛 0輛 0輛 0輛1926年 50 823人 14 600輛 0輛 0抬 3 459輛 3 764輛 172輛 922輛A.民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B.生活方式的近代化趨勢C.現代交通取得全面進步 D.西方殖民侵略不斷加深8.1905年京漢鐵路正式通車后,武漢鬧市區不再局限于長江邊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稱為“草廬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諶家磯一帶,也變得“三十里幾比室直連矣”。由此可見,近代中國鐵路建設( )A.促進了城區面貌的變遷 B.推動了生活方式的改變C.增強了城市的經濟功能 D.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9.下圖所示為民國十三年的一則汽車廣告,其中有“價廉物美之轎式汽車最宜于小家庭之購用,蓋為父者日間可乘以外出辦公,晚間及星期日其子女亦可乘之。既可御冬季之寒風,又可遮夏季之烈日,更有一最重要之優點,即其價格低廉,普通收入之家庭甚易于購買也”等字樣。這可以用于說明( )A.新式交通工具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B.中國近代民族汽車工業成績斐然C.轎式汽車已經普遍進入尋常百姓家 D.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商業的發展10.從硬板票到由計算機打印的紅色軟紙票,再到如今的“無紙化”電子火車票。我國火車票的變遷反映出( )A.中國科技引領世界發展 B.社會服務體系日漸完善C.科技進步改變生活方式 D.民眾生活更加豐富多彩11.下表是1978年和1988年中國客運量結構分布表,(單位:萬人)。表格中中國客運量數據變化,說明這一時期我國( )鐵路 公路 水運 航空1978年 81 491 149 229 23 042 2311988年 122 645 650 473 35 032 1 442A.改革開放促進了人口流動 B.經濟發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樣化C.現代交通體系已改造升級 D.航空業正成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12.發現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烏魯克文化泥板上的象形文字——車,以及在這一地區還發現了描繪在彩陶缽上的雙輪車圖形及黏土制車模型,距今都有5000年左右。這一發現( )A.說明中國的牛車是從兩河流域傳來的B.有力地證明了兩河流域文明發明了輪車C.說明車是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和軍事裝備D.證明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13.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第一條公用商業鐵路,之后公布火車時刻表。因為火車比馬車快太多,所以各地時間的微小差異就造成了巨大困擾。1880年,英國首次立法規定全國的時刻表都須以格林尼治時間為準,這就要求人們依據人工的時鐘而非依據當地日升日落周期來過生活。這段材料重在說明( )A.工業革命帶來社會生產增長 B.技術發展推動生產工具的改進C.議會改革推動民主政治發展 D.時間精準成為日常生活的必要14.下表是1790—1909年在英國制造并首次注冊的船舶噸位統計表(單位:千噸)。年份 帆船(風力) 輪船(蒸汽機、內燃機)1790—1799 79.8 01820—1829 80.0 3.01850—1859 160.0 46.31860—1869 206.4 107.91880—1889 122.6 377.21900—1909 37.4 674.2上表數據主要表明這一時期英國( )A.新舊動力航運長期并行發展 B.技術迭代呈現延續和漸進性C.航運業近代化趨勢出現反復 D.風帆動力航運持續走向衰落15.1932年,科隆—波恩高速公路投入使用,成為德國第一條用于公共交通的高速公路。1949年,聯邦德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為2128千米。2009年,德國高速公路運量達2 254億輛,平均每天通車數量為48 800輛。這一成就( )A.體現了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B.受汽車工業發展的有力推動C.說明工業革命造成道路堵塞 D.直接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國家出現以后,道路成為人們開拓的產物。至周代,已有了明確的道路系統,并設置了道路守衛和交通管理人員——司空官。秦統一中國后,以咸陽為中心,修筑了東至渤海、南至江浙的兩條“馳道”及連接陜甘蒙的軍事設施“直道”,最寬處可供許多駕馬車并排行駛。漢代道路修筑和養護已達一定水平,馳道兩旁置有林蔭。東漢末年以后,交通事業衰落,道路系統變得支離破碎。隋唐時期,全國的道路再現繁榮,修建了以長安城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系統。宋朝由于受到遼金的進攻,交通范圍大大縮減。元明清時期,中國陸路交通興盛發達。——摘編自趙云旗《中國古代交通》等 材料二 兩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小汽車在美國得到迅速普及,公交系統逐漸退化,人車矛盾突出。這一時期,洲際高速路網的建設全面完成。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冰茶法案”“續茶法案”等法案的頒布,美國城市交通系統發生了轉變,由原來的小汽車單一模式向包含公交、步行等在內的多模式交通體系轉變。面對郊區化和大都市區的城市發展,美國形成了城市精明增長理論及新城市主義理論。交通系統研究從早期解決人車沖突開始,最終形成了鄰里單位理論、雷德朋人車分流理論。——摘編自葉建紅、施雪瑩等《歐美城市與交通發展演進的歷史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道路交通的主要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后美國交通體系發展的背景。(6分)17.(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下詔將鐵路作為自強要策而毅然興辦。至此,束縛鐵路數十年的政策“枷鎖”被徹底打破,由此催生了近代中國第一個鐵路建設熱潮。雖然中國鐵路事業駛入正軌,但囿于經費支絀、人才缺失、材料匱乏等阻礙,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列強“求援”,使他們乘機大肆掠奪和控制中國鐵路權益。1895年至1911年,西方列強通過采取強行擅筑、假借“合辦”、貸款控制等各種手段,直接修建或間接控制了中東、滇越、京漢、京奉、津浦等諸多線路。為了鼓勵和規范鐵路建設,清政府于1903年頒發《鐵路簡明章程》,規定無論華洋官商均可稟請修筑鐵路,正式向民間社會開放筑路權,為當時中國鐵路建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于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發起了收回路權運動,創立商辦鐵路公司,自籌資金修建鐵路,以保中國自主權。1903年至1907年,共有15個省先后創建商辦鐵路公司,籌資修建鐵路900余千米。商辦鐵路雖聲勢浩大,可成效有限,而且弊端百出。——摘編自李海濱《近代中國鐵路的曲折發展》 材料二 19世紀中期以后,英國出于國家戰略的需要,在印度大規模地修建鐵路。印度鐵路修建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1853—1869年,由殖民政府提供擔保利息,主要由私營鐵路公司筑路時期;1870—1882年,除私營鐵路公司筑路外,殖民政府參與修建并經營鐵路系統的新時期;1883—1914年,由政府補助的私營鐵路公司再度活躍時期。到1914年,印度的鐵路里程已長達35 000英里,形成了頗為完整的運輸系統,在當時的亞洲居第一位,成為當時世界的第三大鐵路系統。鐵路連接了印度的高山和叢林、港口和平原,大大提高了木材、大米、茶葉等各種貨物的運輸效率,促進了印度對外貿易的發展。在印度鐵路的運輸中,棉花、棉紗、棉織品成為最大宗的貨物,催生了印度棉紡織工廠的出現。——摘編自杞新村《一戰前英國在印度修建鐵路的影響研究》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晚清鐵路事業發展的狀況及主要原因。(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一戰前英國在印度修建鐵路對印度經濟產生的影響。(4分)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巴拿馬運河簡史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圍繞巴拿馬運河的發展史自擬一個論題并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述全面,表述清晰)19.(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代在傳統驛傳基礎上構建了涵蓋驛、站、塘、臺、所、鋪等機構完備的驛傳系統,并依據國家治理的需要,適時進行調整,使其功能擴展到了維護邊疆穩定、建設交通網絡、遞運、發展地區經濟、維護地方治安、收管流犯等方面。為了維持全國驛傳體系運轉,清政府每年撥銀300多萬兩,并在《大清律》中專設《郵驛律》規范驛事。驛傳體系作為官方信息、物資、人員傳遞機構,曾以高效、快捷的特征服務于清代國家治理。但晚清以來,軍政大事的處理要求清王朝迅速高效地進行應對,而傳統驛傳體系卻無法為清王朝提供高效有力支撐,同時外國在華設立的通信機構既侵犯了中國郵政主權,又給中國創辦郵政以示范。清代驛傳體系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不得不向著裁撤傳統驛傳、推廣現代郵政的方向發展。——摘編自李家濤《近代中國國家治理能力的演進:以驛郵轉型為例》材料二 1980年,中國郵政與世界郵政接軌,首創國際特快專遞業務。1985年,我國進出境快件僅為390件,而到1994年,進出境快件達到147 581件。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郵政于1985年成立服務于國內業務的中國速遞服務公司(EMS),到1992年底,全國特快專遞業務規模為近960萬件,2016年,郵政特快專遞業務量達2 412 327.3萬件。1993年我國首家民營快遞企業——順豐速運誕生。2009年,全國特許加盟民營快遞企業的營業收入達到275億元,占國內快遞市場份額的58%左右,2014年,民營快遞的營業網點數已超過107 000個。近年來,我國快遞服務的發展出現了新思路,比如,菜鳥網絡將“互聯網+”、電子商務與快遞業結合,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等信息技術,建立全國性的智慧快遞網絡,使快遞服務更具安全性和快捷性,并引領未來我國快遞的服務發展方向。——摘編自苑春薈、畢映蓮《中國快遞業發展歷程探索》(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驛傳制度的主要特點,并分析推動傳統驛傳制度向近代郵政體系轉變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郵政事業出現的主要變化,并分析這些變化產生的歷史背景。(7分)答案與解析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1.C 2.D 3.B 4.B 5.A 6.B 7.B 8.A9.A 10.C 11.A 12.B 13.D 14.B 15.B1.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建立后所修建的通向各個方向的交通網絡,客觀上有利于加強各地區之間的交流和聯系,C項正確。秦朝建立后全國已經統一,故A項錯誤;材料主旨強調的是秦朝修建交通網絡的客觀影響,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是其修路的主觀目的之一,故B項錯誤;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是長期歷史發展和民族交融的結果,與材料無關,故D項錯誤。2.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便利了東西方商品的交流,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故D項正確。3.B 據材料可知,隋唐疏通江南的運河后,運河沿線戶數、戶口成倍增長,江南多個行業迅猛發展,即交通建設影響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4.B 據材料可知,隨著研究的深入,隋朝開通大運河的原因包含戰爭運輸物資、隋煬帝的娛樂需求、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等方面,認識趨于全面,B項正確。5.A 根據材料可知,上海等城市相繼引入了西式馬車,但其車費較貴,普通百姓很難消費得起,因此又引入了一種更輕便的人力車,可見車輛的引入考慮到了普通百姓的消費水平,即城市運輸業的平民化,A項正確。6.B 1897年上海有報午時及風信標,“每日報時報風……中華行舟者,必以先睹為快”,說明在當時,時間信息和風的信息受到重視,體現了生產和生活觀念日趨現代,B項正確。題干并未體現交通工具的發展情況,而是報午時及風信標,排除A、C兩項;題干中沒有體現海上貿易是否受到政府保護的信息,排除D項。7.B 據表格可知,近代上海馬車、轎子等傳統交通方式使用不斷減少,汽車、有軌電車等近代交通方式使用不斷增加,體現了生活方式的近代化趨勢,B項正確。“普遍”“全面”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C兩項;材料反映的是交通工具的使用情況,西方殖民侵略不斷加深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8.A 據材料可知,京漢鐵路通車后,武漢鬧市區不再局限于長江邊的租界一隅,市區的范圍擴大,原來偏遠荒涼的郊區也逐漸繁華起來,反映了鐵路建設對城區面貌的影響,A項正確。9.A 根據材料可知,汽車有便于外出辦工、假日出行、遮風擋雨等優點,表明新式交通工具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影響,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汽車工業的成就,排除B項;“普遍”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民國十三年為1924年,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而非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排除D項。10.C 火車票的變化是科技進步的結果,同時也反映了科技進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C項正確。11.A 據表格可知,1978年改革開放后,各種交通形式的客運量明顯增長,說明人口流動加快,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新的交通方式和現代交通體系的改造升級,排除B、C兩項;D項“最重要”的表述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12.B 烏魯克文化泥板上的象形文字“車”和描繪在彩陶缽上的雙輪車圖形及黏土制車模型均屬于考古資料,屬于第一手史料,可以有力地證明兩河流域文明發明了輪車,故B項正確。13.D 據材料信息可知,隨著火車的推廣使用,人們要依據人工的時鐘來生活,也就是時間精準成為日常生活的必要,D項正確。14.B 據表格信息可知,輪船噸位數持續增加,但帆船并未立即被淘汰,帆船噸位數先緩慢上升,然后迅速下降,體現了這一時期英國技術迭代呈現延續和漸進性,故選B項,排除D項。據表格信息可知,1790—1799年,輪船尚未產生,“新舊動力航運長期并行發展”的表述錯誤,排除A項;材料中輪船的噸位數持續上升,并未反復,排除C項。15.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汽車工業的發展推動著道路的建設,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排除A項;“工業革命造成道路堵塞”的說法有誤,且材料并未涉及道路堵塞的問題,排除C項;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德國國內高速公路的發展,與世界市場的形成并無直接聯系,且“直接推動了”表述錯誤,排除D項。16.答案 (1)道路系統形成時間早(歷史悠久);道路修筑的水平高;發展曲折(與政治經濟形勢密切相關);與戰爭有密切關系,道路建設與戰爭需求相結合;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政府重視),以穩定統治及維護統一為目的;道路結構上有輻射性,以都城為中心向外輻射(或形成交通網);政府主導;道路管理制度化,設置相關機構與政府部門進行管理;為現實統治需求服務。(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二戰后美國私人汽車普及;高速路網的建設完成;交通法律的完善,推動交通體系的轉變;城市發展理論的革新,指導交通系統研究的發展;政府對人車矛盾等城市交通發展問題的重視。(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解析 第(1)問,據材料“國家出現以后,道路成為人們開拓的產物。至周代,已有了明確的道路系統”得出,歷史悠久;據材料“漢代道路修筑和養護已達一定水平”得出,以都城為中心,道路修筑水平高;據材料“東漢末年以后,交通事業衰落,道路系統變得支離破碎”得出,發展曲折;據材料“修建了以長安城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系統”得出,道路結構有輻射性;據材料“并設置了道路守衛和交通管理人員——司空官”得出,設置相關機構進行管理。結合所學可知,與戰爭有密切關系;政府重視,以穩定統治及維護統一為目的;為現實統治需求服務;等。第(2)問,據材料“兩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小汽車在美國得到迅速普及”得出,二戰后美國私人汽車普及;據材料“這一時期,洲際高速路網的建設全面完成”得出,高速路網建設完成;據材料“隨著‘冰茶法案’‘續茶法案’等法案的頒布……單一模式向包含公交、步行等在內的多模式交通體系轉變”得出,交通法律完善;據材料“美國形成了城市精明增長理論……雷德朋人車分流理論”并結合所學得出,城市發展理論的革新;政府對人車矛盾等城市交通發展問題的重視。17.答案 (1)狀況:打破政策束縛催生近代鐵路建設熱潮;資金、人才、技術匱乏,依賴列強,具有半殖民地色彩;向民間開放筑路權;商辦鐵路聲勢浩大但成效有限;總體發展曲折。(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主要原因:甲午戰后民族危機嚴重;清政府政策調整;清末新政的開展;技術落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使列強大肆掠奪、控制筑路權。(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影響:加快了印度的殖民地化;便利英國掠奪印度的資源;客觀上促進印度交通近代化,促進對外貿易發展;催生印度近代工廠。(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18.答案 示例論題:巴拿馬運河的發展史充斥著殖民主義色彩。(2分)闡釋: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哥倫布發現美洲,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試圖開鑿運河,未能實施。(2分)19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初,隨著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西方殖民者加緊爭奪在美洲的利益。(2分)法國和美國先后開鑿、修建巴拿馬運河,運河開通,美國控制了運河的航運權。(2分)20世紀中后期,第三世界崛起,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殖民體系瓦解,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2分)由此可見,巴拿馬運河是環球交通網絡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史反映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2分)19.答案 (1)特點:根植于傳統,機構完備;能根據國家需要適時調整;功能齊全;有法律和財政保障。(4分)原因:傳統的驛傳制度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列強侵略破壞中國郵政主權;外國在華通信機構的示范和刺激;清政府強化國家治理的需要。(4分)(2)變化:逐漸與國際郵政接軌;業務范圍不斷擴大,郵遞事業發展迅速;民營快遞事業活躍;全國性的智慧快遞網絡逐漸形成。(4分)歷史背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電子商務的興起與發展;信息技術革命的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