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姓名 班級 考號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全卷滿分100分 考試用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了約1萬年前的稻作遺存,以及打制石器、動物遺骸等,其中動物遺骸包括28種哺乳動物、27種鳥禽類動物、33種螺蚌以及多種魚類,還發現可以辨識的植物17種。這些證據說明當時居民生活狀況是( )A.稻子是唯一的糧食作物 B.農業出現推動科技的發展C.手工業從農牧業中分離 D.采集漁獵和稻作提供食物2.據《漢書》記載,(宣帝)元康三年六月詔:“今春,五色鳥以萬數,飛過屬縣,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具為令。”上述材料反映了漢朝( )A.具有生態保護的意識 B.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C.貫徹以法治國的思想 D.休養生息政策的推行3.有學者指出,自兩漢起,有關水利工程的記載史不絕書,武帝時,塞瓠子決口后,“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軹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災害頻發 B.抑商觀念盛行C.大一統國家形成 D.鐵犁牛耕的普及4.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府設有負責養牛的多種官職,形成了完備的管理體系。民間養牛業也有很大發展,如《晉書》記載:“麹允,金城人也。與游氏世為豪族,西州為之語曰:‘麹與游,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边@一時期的養牛業( )A.沖擊了傳統的經濟政策 B.有利于農業與畜牧業的結合C.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 D.有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5.《唐律疏議》中規定,凡是故意以有毒脯肉贈送他人或出售,造成他人中毒的,食品所有者處一年徒刑;造成他人中毒身亡的,處絞刑;他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食用未被焚毀的有害食品而死亡的,食品所有者要以過失殺人罪論處。這說明唐朝( )A.最早制定食品安全的法律 B.市場管理得到官員的重視C.重視依法監管食品的安全 D.食品質量滿足了民眾需求6.下表內容為唐、宋時期水利工程的分省統計,這反映了( )陜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肅 江蘇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廣東 湖北 湖南 總計唐 32 11 32 24 4 18 12 44 20 29 4 7 237宋 20 11 25 20 2 17 14 302 56 402 44 21 5 939A.宋比唐水利興修技術先進 B.安史之亂造成北方經濟衰落C.宋代南方水利工程的發展 D.宋灌溉工具在南方普遍推廣7.乾隆時劉汶《種煙行》一詩說道:“新谷在場欲糜爛,小麥未播播已晚。問何不斂復不耕,汲水磨刀煙上版。……愚民廢農偏種煙,五谷不勝煙值錢?!邭q歉難舉炊,誰家食煙能療饑?!痹撛? )A.道出了小農經濟解體的原因 B.表達了作者對糧食安全的擔憂C.反映了自然經濟結構已解體 D.是研究物種傳播的第一手史料8.明代,甘薯、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兩者皆不拘土壤與地形,可在山地種植,也可在沙地栽培。土地使用方式和邊緣土地植被的改變,極大地改變了原有的地貌與生態。由此可見,高產作物的引進( )A.解決了人地矛盾問題 B.對社會產生了雙重影響C.改變了區域飲食結構 D.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9.下圖為2017年中國與世界三大谷物品種單位面積產量對比圖。這表明( )A.世界糧食產量穩步增長 B.中國的三大谷物完全實現了自給C.世界農業種植結構趨同 D.中國的糧食安全具有較充分保障10.古埃及的農具在幾千年間沒有多大改進,直到新王國時期才把犁頭的形狀稍稍改變了一下。就此,有人指出,古埃及的農業技術長長地拖著新石器時代的尾巴,優越的農耕生產條件,降低了應用銅鐵工具的迫切性。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A.古埃及的農業經濟發達 B.遠古社會生產工具簡陋C.古埃及的文明較為落后 D.地理環境影響文明發展11.水稻在16世紀晚期被引入巴拿馬,17世紀晚期被引入南卡羅來納,從而使得這兩個地區分別成為西班牙和英國這兩個帝國的谷倉。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區,水稻成為傳統飲食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國人引進的印度勞工的居住地和西非奴隸集中居住的地方。據此可知( )A.西、英在美洲競爭激烈B.拉美人民的主食結構發生改變C.殖民活動影響作物分布D.拉美成為西、英的原材料供應地12.1870年以后,大量價格低廉的外國小麥進入英國。下圖為當時英國諷刺漫畫,圖中文字為“農業——真正的‘不受保護的女性’”。該漫畫旨在強調英國( )A.近代農業技術落后 B.農業和工業革命相互排斥C.農業生產受到威脅 D.國民經濟比例已嚴重失調13.19世紀,歐洲谷物市場逐漸擴大到整個歐洲范圍內,如普魯士、波蘭、俄國等東歐國家,也開始將谷物面向市場,進行糧食的交換。這使得經濟作物相互傳播,作物種植地區范圍有所擴大。這一現象( )A.體現了美洲作物傳入的影響 B.說明當時糧食存儲水平提高C.反映了歐洲市場爭奪的激烈 D.表明歐洲耕作技術進步明顯14.20世紀60年代,美國洛克菲勒財團和福特財團派遣農業專家到亞非拉國家,設立各種農業研究中心,通過種植稻麥高產品種,使農作物得到不同程度的增產,但大量化肥、農藥的使用也導致了土壤退化。由此可見( )A.世界糧食安全問題得到解決 B.美蘇冷戰重心轉向亞非拉地區C.科技發展的影響具有雙重性 D.現代農業已經實現可持續發展15.2020年5月8日,聯合國糧農組織西非地區代表處表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大約有2.39億人面臨糧食安全問題。隨著疫情暴發,這個數字可能會急劇增加。據此可知( )A.疫情加劇糧食安全問題 B.中國大量增加糧食進口C.各國重視食品安全問題 D.中東國家面臨饑餓威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5分)古代中國經濟長期領先于世界,深刻影響著歷史發展的進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時期 糧食畝產 水平(千克) 人均糧食 占有量 (千克) 全國耕地 面積(億 市畝) 糧食作物 播種面積 所占比重春秋戰國 45.5(全國) 307.4 2.3 94%秦漢 58.5(全國) 524.2 5.72 94%魏晉 南北朝 61(北方)、 107.5(南方) 583.9 3.85 90%隋唐 62(北方)、 164(南方) 725.5 6.42 90%——摘編自卜風賢《傳統農業時代的災荒風險和糧食安全》(1)根據材料和所學,概括春秋至隋唐我國農業發展的趨勢。(5分)(2)任意挑選兩個歷史時期,分析一下表中數據出現的原因。(10分)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可可豆是制作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的種植和食用在墨西哥和中美洲歷史悠久,阿茲特克帝國時期巧克力是皇室貴族等精英階層能夠享用的飲品。1544年,多米尼加的修道士帶著瑪雅貴族代表團謁見西班牙王子,在他們的禮品清單中有幾罐碾碎的巧克力。17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宮廷接納了巧克力,巧克力飲品逐漸在歐洲中上層社會流行起來。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下,可可豆生產由墨西哥的野生樹林轉移到大面積的種植園??煽蓸湓谖瘍热鹄⒅忻乐拊苑N,然后移植到菲律賓、印尼、巴西,最后移植到非洲。17世紀歐洲巧克力的制作技術與中美洲被殖民前使用的技術無明顯差異。1776年多雷在法國發明了用于研磨巧克力和制作巧克力糊的水力驅動機。1828年荷蘭的化學家梵·豪登發明了去脂、堿化的加工方法,推動了廉價粉狀和固體巧克力的生產。20世紀初,美國人米爾頓·好時將生產機器和傳送帶無縫對接,形成了完整的生產流水線,固體巧克力逐漸成為普通階層可以享用的食物。——摘編自索菲·D.科等著《巧克力:一部真實的歷史》閱讀材料,概括巧克力發展史上的重要變化,并結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識,簡要分析這些變化的原因。1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西方飲食文化主要受到古希臘、古羅馬和中世紀歐洲的影響。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人們注重飲食的品質和味道,例如,古希臘人在宴會上會用酒杯敬酒,而古羅馬人則有“宴會三部曲”,即前菜、主菜和甜點。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的飲食更加簡樸,以粗糧、豆類和蔬菜為主。同時,人們也食用肉類和奶制品,但采用這種飲食方式的更多的是特權階層。——摘編自[德]希施費爾德《歐洲飲食文化史:從石器時代至今的營養史》 材料二 從16世紀開始,西方飲食文化經歷了巨大變革,新大陸的食物和調味品被引入歐洲,這些新的食材和調味品,豐富了當時的飲食文化。例如:番茄、馬鈴薯、玉米和辣椒等食材的引入,使得意大利面、炸薯條、玉米餅等成為西方飲食文化中的代表性食品。19世紀以后,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快餐文化和方便食品的興起,使得人們更加注重速度和便利性,漢堡、熱狗、比薩等成為最早的快餐產品,風靡一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快餐店的數量迅速增加,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產業鏈。以麥當勞、肯德基為代表的跨國快餐巨頭迅速崛起,進一步推動了快餐的傳播和普及。——摘編自[美]阿莫斯圖《食物的歷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希臘、古羅馬和中世紀歐洲飲食文化的特色。(6分)(2)根據材料二,概述16世紀以后歐洲飲食文化出現的巨大變革,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8分)19.(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國古代社會的糧食問題歷來受到高度重視,糧食政策的制定往往成為政治斗爭的焦點和社會危機的導火索。歷代政府均把糧食安全擺在治國安邦的重要地位。漢代賈誼認為糧食儲備是“天下之大命”。晁錯提出“貴五谷而賤金玉”的見解,并大聲疾呼:“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糧食專倉儲備制度創于春秋戰國之際,至隋代已具宏大規模,史稱“資儲遍于天下”。中國古代糧食流通從西周的官定糧價,到春秋戰國的“平糶”,再到西漢、北宋一度出現的政府全面干預,復到近世較為平穩的政府市場互補,經歷了一個在曲折反復中逐漸彰顯自由市場意識的過程。一些月令書中強調人的活動要與自然的規律相一致,以避免災害發生,至今仍有科學含義。——摘編自吳賓等《試論中國古代的糧食安全觀》 材料二 15世紀末,圈地運動在英國盛行,它為資本家提供了雇傭勞動力,并將封建土地所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大土地所有制。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土豆被殖民者從美洲帶到歐洲,17世紀時,土豆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18世紀初,英國人唐森仿效荷蘭人的做法,用黏土和石灰混合成泥灰做肥料,施于沙地上,使之變成可耕地。這在英國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1842年,英國和德國興建了制造化肥的工廠。1861年,美國擁有的收割機已超過10萬臺。1860—1910年間,美國小麥產量增長近3倍,棉花產量增長約4倍,畜牧業也有了迅速發展,很快成為世界上小麥、棉花、肉類等的重要出口國。——摘編自王榮聲《近代歐美主要國家農業資本主義發展初探》(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古代糧食安全觀的基本內容。(5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以來歐美各國能基本保障糧食安全的主要原因。(6分)(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糧食安全對國家社會發展的普遍意義。(3分)答案與解析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D 2.A 3.C 4.D 5.C 6.C 7.B 8.B9.D 10.D 11.C 12.C 13.D 14.C 15.A1.D 據材料可知,該遺址發現了稻作遺存以及多種哺乳動物、鳥禽類動物、魚類的遺骸,說明當時居民生活狀況是采集漁獵和稻作提供食物,故選D。2.A 據材料“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具為令”可知,漢代政府下令,不準在春夏期間對飛鳥進行摘巢探卵、彈射等行為,體現出一定的生態保護意識,故選A項;材料主要涉及環境治理而不是社會治理,社會治理能力指的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能力,排除B項;漢代的治國思想不是以法治國,排除C項;休養生息政策主要是漢初實行的,體現在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等方面,排除D項。3.C 據題干“朔方”“西河”“河西”“酒泉”“關中”等空間范圍可知,大一統國家能夠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興建諸多的水利工程,故選C項;材料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自然災害頻發,排除A項;題干與“抑商”觀念無關,排除B項;鐵犁牛耕的普及有利于水利工程的興建,但這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4.D 據材料“官府設有負責養牛的多種官職,形成了完備的管理體系”“民間養牛業也有很大發展”可知,官府通過設置官職鼓勵養牛,推動了民間養牛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故選D項;政府鼓勵養牛體現了傳統的重農政策,排除A項;材料并未說明民間養牛的具體用途,無法體現農業與畜牧業的結合,排除B項;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養牛與南北經濟交流關聯較小,排除C項。5.C 根據材料可知,《唐律疏議》中對違反食品安全規定的人處以重刑,說明政府重視依法監管食品的安全,C項正確。6.C 從“唐、宋時期水利工程的分省統計”中可以看出,在唐代,北方的陜西、山西、河北等地水利工程較多,而到宋代,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水利工程較多,遠超北方諸省,可見宋代南方的水利工程建設獲得巨大的發展,故選C項;材料沒有信息表明宋比唐水利興修技術先進,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安史之亂對北方經濟的影響,排除B項;從表格中無法判斷灌溉工具的使用情況,排除D項。7.B 據材料“新谷在場欲糜爛……五谷不勝煙值錢……誰家食煙能療饑”可知,農民大量種植煙草來獲取更多收益,最終導致糧食歉收,人民遭受饑餓,因此,該詩表達了作者對糧食安全的擔憂,故選B項;此時傳統小農經濟還占據壓倒性優勢,尚未解體,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結構開始解體,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該詩屬于文學作品,是研究物種傳播的第二手史料,排除D項。8.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美洲高產作物的引進,提高了明代糧食的產量,有利于人口的增長,但同時也改變了土地使用的方式,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因此高產作物的引進對社會的影響是雙重的,故選B項。“解決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區域飲食結構的改變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對材料信息概括不完整,排除D項。9.D 據材料可知,中國的稻谷等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單產數量較大,反映了中國糧食安全有較充分保障,故選D項;材料僅涉及2017年的數據,不能體現增長,排除A項;據材料不能得出“完全實現了自給”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其他谷物的種植情況,且“趨同”的說法不符合實際情況,排除C項。10.D 由“優越的農耕生產條件,降低了應用銅鐵工具的迫切性”可得,古埃及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得農業技術不需要改進就能取得較高的產量,可見地理環境影響農業文明發展,故選D項;沒有比較信息,得不出“古埃及的農業經濟發達”“古埃及的文明較為落后”的結論,排除A、C兩項;題干所述是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得古埃及農業技術革新的動力不足,而不是強調遠古社會生產工具簡陋,排除B項。11.C 結合所學可知,近代早期,西班牙、英國在美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殖民者在巴拿馬、南卡羅來納、加勒比海地區種植水稻,正是出于殖民活動的需要,故選C項。材料沒有涉及西、英在美洲的競爭,排除A項;材料不僅涉及拉美地區,還涉及北美,排除B項;巴拿馬、南卡羅來納成為西班牙和英國這兩個帝國的谷倉,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且南卡羅來納不屬于拉美地區,排除D項。12.C 據材料“1870年”“大量價格低廉的外國小麥進入英國”“不受保護”可知,當時英國盛行自由主義,大量外來農產品涌入市場,對英國農業造成影響,故選C項;材料強調外貿對英國農業的影響,無法說明農業技術落后,且工業革命推動了農業的機械化,兩者并不排斥,排除A、B兩項;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衡,是指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等方面的嚴重不合理,排除D項。13.D 由“歐洲谷物市場逐漸擴大到整個歐洲范圍內”“普魯士、波蘭、俄國等東歐國家,也開始將谷物面向市場”可得,東歐國家的農業生產能力有了較大提高,這表明歐洲耕作技術有了明顯進步,故選D項。14.C 根據“通過種植稻麥高產品種,使農作物得到不同程度的增產,但大量化肥、農藥的使用也導致了土壤退化”可得,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一方面推動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造成環境問題,說明科技發展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故選C項;農業增產并不說明糧食安全問題得以解決,排除A項;20世紀60年代美蘇冷戰重心仍在歐洲,排除B項;“大量化肥、農藥的使用也導致了土壤退化”說明農業還沒有實現可持續發展,排除D項。15.A 據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大約有2.39億人面臨糧食安全問題。隨著疫情暴發,這個數字可能會急劇增加”可知疫情加劇糧食安全問題,A項正確。16.答案 (1)趨勢:糧食畝產量提高;人均糧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積增加;南方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比重下降。(5分)(2)示例春秋戰國:鐵犁牛耕的使用與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各國改革承認土地私有的刺激;政府獎勵耕織的政策引導;新興封建生產關系確立;對農業生產者的激勵;等。在以上因素共同推動下,耕地總數、糧食畝產量等均有大幅提高。(5分)隋唐:先進農業生產工具的應用(如曲轅犁);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耕地面積增加;國家的統一為農業發展提供穩定的環境;水利工程的興修;經濟繁榮,政府修建糧倉,改進糧食儲備技術;等。(5分)(其他歷史時期可從工具改良、良種推廣、水利興修、土地賦役政策、商品經濟水平等角度分析)17.答案 變化:巧克力從飲品逐漸發展成固體;巧克力的食用從美洲擴展到了歐洲等其他地區;巧克力的原料生產逐漸從美洲擴展到了亞洲和非洲;食用巧克力的群體從社會上層逐漸擴大到普通民眾;巧克力的生產技術從手工制作變為機器生產。(6分,任答3點即可)原因: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各大洲之間的交流,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巧克力及其原料成為重要商品;由于西方的殖民擴張,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片地區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為巧克力的原料產地;(4分)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工業革命的開展,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巧克力的食用方式更便捷,巧克力因此得到了普及。(2分)解析 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阿茲特克帝國時期巧克力是皇室貴族等精英階層能夠享用的飲品”“20世紀初……固體巧克力逐漸成為普通階層可以享用的食物”,可得巧克力從飲品逐漸發展成固體;據材料“可可豆的種植和食用在墨西哥和中美洲歷史悠久”“17世紀上半葉……巧克力飲品逐漸在歐洲中上層社會流行起來”,可得巧克力的食用從美洲擴展到了歐洲等其他地區;據材料“可可豆的種植和食用在墨西哥和中美洲歷史悠久”“然后移植到菲律賓、印尼、巴西,最后移植到非洲”,可得巧克力的原料生產逐漸從美洲擴展到了亞洲和非洲;據材料“17世紀上半葉……巧克力飲品逐漸在歐洲中上層社會流行起來”“20世紀初……逐漸成為普通階層可以享用的食物”,可得食用巧克力的群體從社會上層逐漸擴大到普通民眾;據材料“20世紀初……形成了完整的生產流水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巧克力的生產技術從手工制作變為機器生產。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1544年,多米尼加的修道士帶著瑪雅貴族代表團謁見西班牙王子”并結合所學,圍繞新航路開辟后的交流作答;據材料“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下,可可豆生產由墨西哥的野生樹林轉移到大面積的種植園”并結合所學,圍繞早期殖民擴張作答;據材料“1828年……推動了廉價粉狀和固體巧克力的生產”“20世紀初……將生產機器和傳送帶無縫對接”并結合所學,圍繞工業革命作答。18.答案 (1)特色:注重飲食的質量;注重飲食的儀式感和社交性;飲食的階級性明顯。(6分)(2)變革:新大陸的食材和調味品被引入并成為代表性食品;飲食結構發生巨變;飲食方式發生變化(或答:快餐文化和方便食品的出現)。(每點2分,共4分,任答兩點即可)影響: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形成全新的產業鏈;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影響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發展。(每點2分,共4分,任答兩點即可)解析 (1)據材料一“人們注重飲食的品質和味道”可知,注重飲食的質量;據材料一“古羅馬人則有‘宴會三部曲’”可知,注重飲食的儀式感和社交性;據材料一“采用這種飲食方式的更多的是特權階層”可知,飲食的階級性明顯。(2)第一小問“變革”,據材料二“新大陸的食物和調味品被引入歐洲”可知,新大陸的食材和調味品被引入并成為代表性食品;據材料二“意大利面、炸薯條、玉米餅等成為西方飲食文化中的代表性食品”可知,飲食結構發生巨變;據材料二“人們更加注重速度和便利性”可知,飲食方式發生變化(或答:快餐文化和方便食品的出現)。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二“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快餐文化和方便食品的興起”可知,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據材料二“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產業鏈”可知,形成全新的產業鏈;據材料二“快餐店的數量迅速增加”并結合所學可知,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據材料二“以麥當勞、肯德基為代表的跨國快餐巨頭迅速崛起,進一步推動了快餐的傳播和普及”可知,影響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發展。19.答案 (1)把糧食安全提升到治國安邦的地位;建立救荒救災的倉儲制度;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建立全國統一的糧食市場;實行政府干預和自由貿易相結合的政策。(5分)(2)資產階級革命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新航路開辟后,歐美各國引進、改良農作物品種;工業革命開始后,農業迅速發展。(6分)(3)保障糧食安全有助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保障經濟發展安全;重視糧食安全有利于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保障農民財產;保障糧食安全有利于推動糧食的進出口貿易;有利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農業發展新道路,加快農業發展。(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