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5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2人教歷史測評卷全書綜合測評(二) 試卷(含答案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5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2人教歷史測評卷全書綜合測評(二) 試卷(含答案解析)

資源簡介

(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
姓名 班級 考號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全書綜合測評(二)
全卷滿分100分 考試用時75分鐘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下圖為紅山文化玉豬龍,因其頭部造型以及大耳、長吻、吻上的褶皺和獠牙與豬的形象較為相似,故被稱為玉豬龍。這種玉豬龍是紅山文化中發現的使用范圍最廣的一類玉器。據此可知紅山文化(  )
A.玉器制作技術先進   
B.農業生產較為發達
C.分布范圍最為廣泛   
D.禮樂文化開始形成
2.《劉涓子鬼遺方》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部醫學專著,書中詳細記載了外傷、濕疹、癰疽(毒瘡)、疥癬等治療技術,代表著南北朝時期外科醫學的較高水平。這反映了該時期(  )
A.傳染病防治取得突出成效   B.儒學的發展推動醫學進步
C.中醫辨證施治實踐的創新   D.醫學的發展契合時代需要
3.據史載,唐代京師織染署下設25個“作”,其中有織纴之作10個,組綬之作5個,紬線之作4個,練染之作6個。“少府監匠一萬九千八百五十人,將作監匠一萬五千人”。這表明唐代(  )
A.官府壟斷技術和市場   B.棉紡織業發展迅速
C.官營手工業分工細密   D.工匠流動比較頻繁
4.明清時期的淮南綱鹽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宗商品,它自江蘇儀征出口,由長江入湖廣界,抵漢口鎮。淮南綱鹽分銷各地口岸,俱由漢鎮起。這一史料可用于說明當時湖北(  )
A.商幫對經濟的影響力大   B.商品流通渠道暢達
C.食鹽銷售促進市鎮發展   D.長途貿易比較興盛
5.下表為晚清時期中國的城市化(不包括滿洲和臺灣省)。
時間 城市人口(萬人) 城市化率(%)
1843年 2 072 5.1
1893年 2 350 6
據上表推知,當時中國(  )
A.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高   B.傳統觀念仍占據主導地位
C.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   D.城市體系發展呈現不平衡
6.明清時期,番薯已經成為南方地區人們信仰中的組成部分,經常會有民眾建造各自廟宇對其進行供奉,至今仍然可以在福建地區見到“先薯祠”“先薯亭”等。由此可以看出(  )
A.糧食問題得以解決   B.番薯已成為主要農作物
C.農耕文明影響深遠   D.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7.“1881年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創辦北洋施醫局,招收學生,分甲乙兩種,甲種四年畢業,乙種三年畢業”,以英國人為醫官,此為中國學習西洋醫學教育的開端。由此可推斷出(  )
A.我國近代醫學帶有半殖民色彩   B.西方醫學隨外來侵略傳入中國
C.施醫局為政府創辦的學校   D.傳統醫學的發展受到沖擊
8.到2018年末,全國鐵路擁有機車2.1萬臺,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車保有量2.3億輛,是1949年的4 564.1倍;民用飛機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 134架;水上運輸船舶13.7萬艘,是1950年的30.3倍。以上數據表明(  )
A.交通運輸服務體系逐漸完善   B.交通運輸量大幅增加
C.我國的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   D.交通運輸網絡化布局
9.據考證,羅馬大道以羅馬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它隨著國家版圖的擴大而逐漸覆蓋了歐洲和部分亞非大陸。這些大道一律呈直線鋪設,且多數道路兩側樹木被砍盡而改植草坪。據此可知,修建羅馬大道主要是為了(  )
A.推廣行省制度   B.維護地主階級利益
C.實現軍事目的   D.推動經濟文化交流
10.中世紀的歐洲,市場交換的價格往往是按照習俗和慣例來制定,其道德的公平往往成為衡量價格的尺度;16—17世紀,交換的價格逐漸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來制定。這一變化(  )
A.得益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B.推動了人文主義的興起
C.促進了文化交流國際化   D.取決于貿易中心的轉移
11.1870年,英國下院議員福斯特在議會發言中說:“我國的工業繁榮取決于我們迅速發展初等教育。如果沒有初等教育,為藝匠提供的技術教育就缺少基礎,沒有受過教育的工人……如果我們聽任這種狀況繼續存在,即使他們身強力壯,精力充沛,他們也將在世界的競爭中落伍。”這表明在當時的英國(  )
A.自由放任政策遭到了普遍質疑   B.壟斷組織干涉國家的政治生活
C.世界工業的壟斷地位已經喪失   D.人才培養滯后于經濟發展需求
12.歐洲思想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1806—1873)提出:生產受供需法則的限制,但商品的銷售不受此限制;政府必須采取措施保護窮人;公用事業,如鐵路、煤氣和給水設備是當然的專利事業,應歸國有;用所得稅和遺產稅作為經濟平衡的杠桿。這一思想針對的社會問題是(  )
A.重商主義下政府對經濟的主導   B.工業時代社會階層分化的加劇
C.經濟自由主義下政府職能削弱   D.壟斷資本家對國計民生的操控
13.19世紀70年代,德國工業和服務性行業的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8%,農業為32%。1891年,城市人口比重已高于農村人口的比重,20世紀初,德國工業和服務業的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約占70%,住在2 000人以上城市的居民占全國人口的60%。材料可用于說明,德國(  )
A.三大產業均衡發展   B.城鄉一體化的實現
C.城市居住功能完善   D.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14.下圖所示為2018年英國醫療衛生支出的構成情況(單位:億英鎊)。據此可知,當代英國(  )
A.政府的醫療支出負擔加重   B.醫療保障抗風險能力弱
C.醫療體系逐漸走向商業化   D.醫療資金來源較為廣泛
15.中美貿易爭端一直不斷。2003年至2005年末,由美國單方面挑起一系列貿易摩擦;2018年,特朗普政府執意發動貿易戰;2019年9月1日,美國對中國價值3 000億美元的輸美產品中的第一批正式實施加征關稅。美國同時還對全球多個國家發起貿易戰。這反映了(  )
A.貿易保護主義成為世界經濟主流
B.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正面臨新挑戰
C.中國的發展已經威脅到美國
D.政治多極化趨勢已被遏制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
16.(13分)我國是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農業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發展的重要問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周易·系辭下》
材料二 裴李崗遺址出土數量較多、種類比較齊全的農業生產勞動工具,說明我國黃河流域在8000年前左右就開始了農業生產;數量眾多的收割工具石鐮和谷物加工工具石磨盤,說明當時農業生產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豬、羊骨骼,以及發現的陶塑豬、羊頭原始藝術品,說明當時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家畜的飼養也出現了。
——摘編自《光明日報》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發現
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
材料三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開始使用,鐵制耕犁和牛耕技術也隨之出現,并首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實行起來……秦漢以來,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造了犁壁,從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貢獻,這就是曲轅犁的出現。它操作起來較為靈活方便,因而特別適于土質黏重、田塊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這對江南地區農耕經濟的發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1)材料一、二是圍繞什么主題選取的 指出哪一則材料最具客觀歷史價值并說明理由。(7分)
(2)依據材料三概括春秋戰國至唐朝農業發展的特點。(6分)
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廣”為發端,一直延續到晚清,五百年間,江西約兩千萬在冊人口流出省外,并在湖南、湖北、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地留下了至少一億后裔。在這些江西移民中,工商人口占相當大的比重。江西每年所納稅糧,居十三布政司之首,可見產糧之富。其他如茶葉、苧麻、藍靛、木竹、油料等經濟作物,制瓷、造紙、木竹加工、冶鐵、煙火、夏布等手工業,也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明人張瀚說:“(江西)地產窄而生齒繁,人無積聚,質儉勤苦而多貧,多設智巧,挾技藝以經營四方,至老死不歸。”
——摘編自方志遠《贛商與江西商業文化》
  材料二 從19世紀五六十年代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江西商人在活躍了五百年之后迅速走向衰落并基本上在國內市場喪失了地位。……到清中期,長期以來對山林的超量砍伐及開山造田所造成的后果開始明顯,水土流失嚴重,贛江水運發生困難。幾乎與此同時,運河的淮河—黃河段因黃河泛濫及改道而淤塞,南北水道被攔腰截斷。……鴉片戰爭以后,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外國資本開始滲入沿海地區。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地開始興辦近代私人企業。
——摘編自方志遠、孫莉莉《地域文化與江西傳統商業盛衰論》
(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時期江西商人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至民國時期江西商人走向衰落的原因。(6分)
18.(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蒸汽汽車誕生時,行駛中噴吐著煙火粉塵,聲音很大,常使馬匹行人受驚,人稱其“魔鬼之車”。曾有報紙上刊登漫畫,夸大汽車爆炸的慘狀。馬車鋪的老板們唆使兒童向汽車扔石塊,在路上撒碎玻璃、鐵釘,以妨礙汽車行駛。在馬車公司游說下,186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機動車法案》,規定:行駛的機動車,必須有一人揮舞紅色旗幟徒步行走在車前做引導,并且車速不能超過每小時4英里。但在法國,汽車得到自由發展。1889—1902年,法國人先后研制了齒輪變速器和差速器、前置發動機后輪驅動、充氣輪胎、箱式變速器、萬向節傳動軸和齒輪主減速器、后橋半獨立懸架等,使汽車的性能得到較大提高。
——摘編自劉世愷、劉宏編著《汽車百年史話》等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中央高度重視汽車工業。1956年,蘇聯援建的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第一輛解放牌汽車。1969年,在湖北創建了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建設、制造設備的第二汽車制造廠,由此奠定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后,中央允許建立汽車合資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中國汽車工業從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已經建成全球規模最大、品類齊全、配套完整的汽車產業體系,汽車產業已經成了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我國汽車正向智能化、網絡化、輕量化和能源多樣化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已經基本完備,部分關鍵技術研發處于全球領跑階段。
——摘編自徐秉金、歐陽敏《中國汽車史話》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汽車初創時所遇到的問題,概括英法兩國不同的解決途徑。(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汽車工業的變化。(4分)
(3)根據材料,概括影響汽車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6分)
19.(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國 《馬可·波羅行紀》中記述:“在元朝宮殿里,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屏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
14世紀 黑死病橫行歐洲時,部分醫生佩戴鳥嘴面罩,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疾病的傳播
19世紀末 巴斯德用實驗證明了空氣中有細菌存在之后,萊德奇建議醫護人員在手術時戴上一種用紗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結果大幅度減少了病人傷口感染率,口罩在歐洲醫學界逐漸流行開來
1918— 1919年 全球暴發大流感,人們被強制性要求戴口罩,口罩成了疫病出現的象征性影像
1952年 長期的污染以及高氣壓滯留導致倫敦大霧圍城,倫敦人染上了支氣管炎、氣喘和其他肺部疾病,口罩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21世紀初 2002—2003年“非典(SARS)”期間,口罩的使用和普及達到新高潮。此后,除了防毒、防霾、防過敏等功能之外,各色各款的口罩還成為年輕人展示個性的工具
——摘編自歐陽曉黎《口罩從歷史中來》等
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
答案與解析
全書綜合測評(二)
1.B 2.D 3.C 4.B 5.B 6.C 7.A 8.C
9.C 10.A 11.D 12.B 13.D 14.D 15.B
1.B 據材料“玉豬龍是紅山文化中發現的使用范圍最廣的一類玉器”可知,玉豬龍廣泛使用,這說明紅山文化時期,人們已經飼養豬這種動物了,且對于家豬相當熟悉,而家豬作為農業剩余的副產品,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意味著紅山文化的農業生產較為發達,故選B項;材料并未介紹玉豬龍的具體制作工藝,無法得出“技術先進”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紅山文化的分布范圍,排除C項;以禮樂制度為基礎的禮樂文化形成于西周時期,排除D項。
2.D 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社會動蕩,戰亂頻仍,所以書中詳細記載了外傷、濕疹等治療技術,這符合當時的時代需要,故選D項。材料沒有強調傳染病防治取得突出成效,排除A項。此時儒學受到道教、佛教的沖擊,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辨證施治,排除C項。
3.C 據材料“織纴之作10個,組綬之作5個,紬線之作4個,練染之作6個”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京師織染署下設機構繁多、分工細致,表明官營手工業分工細密,故選C項;材料僅反映出唐代官營手工業的分工情況,并未提到官府是否壟斷了手工業技術和市場,排除A項;棉花在內地的種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廣,南方植棉逐漸普遍,帶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排除B項;據材料“少府監匠一萬九千八百五十人,將作監匠一萬五千人”可知,當時工匠數量龐大,但材料并未提到工匠的流動情況,無從得知工匠流動是否頻繁,排除D項。
4.B 依據材料可知,明清時期的淮南綱鹽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宗商品,它經長江抵漢口,再由漢口分銷各地,這說明當時湖北商品流通渠道暢達,B項正確。
5.B 根據表中的數據可知,從1843年到1893年,中國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率都有所增長,但增長幅度較小。這表明在這一時期,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相對緩慢。結合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背景可知,盡管西方的工業文明已經開始影響中國,但由于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小農經濟的主導地位以及列強的侵略等因素,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受到了阻礙。因此,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傳統觀念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城市化進程受到了傳統經濟和社會結構的制約,故選B項。社會治理能力是指政府、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個人通過協同合作,運用法律、政策、文化、道德等多種手段,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和處置的能力。材料只涉及晚清時期中國的城市化狀況,不能說明當時中國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高,排除A項;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剛剛興起,“快速發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城市體系發展不平衡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內,城市之間在規模、功能、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生活質量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材料中并無相關描述,排除D項。
6.C 據材料“經常會有民眾建造各自廟宇對其進行供奉”并結合所學可知,番薯在明清時期作為高產物種提高了糧食產量,緩解了糧食危機,促進了人口增長,從而得到了社會民眾的供奉,體現了傳統農耕文明的前提下,人們對糧食的重視,故選C項;番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糧食產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這與當時的人口增長和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具有密切關系,排除A項;當時中國主要的農作物依然是小麥和水稻,排除B項;番薯來自海外,所以材料只能體現外來物種對中國的影響,“交流”的說法不成立,排除D項。
7.A 根據材料“1881年”可知,此時處于列強侵華時期,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變化,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此背景下創辦的北洋施醫局帶有半殖民色彩,A項正確;明末清初,西方醫學由西方傳教士帶到中國,并非隨外來侵略傳入中國,排除B項;材料僅能表明李鴻章創辦了北洋施醫局,無法判斷其性質,排除C項;僅從材料中“北洋施醫局……以英國人為醫官”無法得出傳統醫學的發展受到沖擊,排除D項。
8.C 據材料可知,從1949年到2018年,陸海空交通運輸工具的數量劇增,說明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故C項正確。
9.C 根據“以羅馬為中心”“隨著國家版圖的擴大而逐漸覆蓋……部分亞非大陸”并結合所學可知,羅馬大道是為軍事擴張服務的,大道“一律呈直線鋪設”,利于加快部隊行進速度,“多數道路兩側樹木被砍盡而改植草坪”是為了防備敵軍埋伏,故選C項。A項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羅馬共和國和帝國處于奴隸社會,故排除B項。D項是客觀效果,不是主觀目的,排除。
10.A 據材料“中世紀……價格……按照習俗和慣例來制定”“16—17世紀,交換的價格逐漸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來制定”等并結合所學可知,16—17世紀,西歐資本主義有一定發展,市場交換的價格不再像中世紀按照習俗和慣例來制定而是根據供求關系制定,這體現了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供求關系影響價格,故選A項;人文主義在此之前已經興起,排除B項;材料反映近代歐洲商品經濟發展影響定價規則,不是“文化交流”,并且材料只涉及“歐洲”,不是“國際化”,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后,引發商業革命,歐洲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與材料內容不符,材料涉及歐洲商品定價規則變化,排除D項。
11.D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福斯特議員的發言表明了19世紀英國在工業革命時期對教育的一種認識,即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不匹配。在那個時期,英國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工廠系統的興起對工人的技能和教育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當時的初等教育體系尚未完全適應這種變化,導致許多工人缺乏必要的教育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技能提升和職業發展,故選D項。自由放任政策是一種經濟政策主張,主張政府不干預經濟活動,讓市場力量自由地發揮作用,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壟斷組織指的是為了獲取高額利潤,由多家大企業通過協議、控股、持股等形式建立的組織,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此時英國世界工業的壟斷地位并未喪失,排除C項。
12.B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穆勒強調要保護窮人,強化國家對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的控制,從而縮小貧富差距。由此可推知這一思想針對的是工業時代社會階層分化的加劇,故選B項。重商主義產生并流行于15世紀至17世紀中葉的西歐,是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一種經濟理論,與材料時間階段不符合,排除A項;這一思想針對的是階層分化,主張增強政府職能,以縮小貧富差距,排除C項;這一思想針對的是階層分化,主張增強政府職能,以縮小貧富差距,并非壟斷資本家對國計民生的操控,排除D項。
13.D 根據材料可知,德國工業和服務業的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增長,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也有所增長,體現了德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D項正確;材料僅體現了德國工業和服務業的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無法體現德國三大產業具體發展狀況,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德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未涉及農村發展狀況,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德國工業和服務業的產值所占比重與城市人口比重都增長,但不能說明城市居住功能完善,排除C項。
14.D 據材料“2018年英國醫療衛生支出的構成情況”可知,英國醫療衛生支出以政府撥款為主,但自愿健康保險、慈善籌資、企業籌資、患者自付也是重要組成部分,這說明當代英國醫療資金來源較為廣泛,D項正確。材料沒有前后對比,無法說明英國政府的醫療支出負擔加重,排除A項。醫療衛生支出的多元化構成,有利于增強醫療保障抗風險能力,排除B項。自愿健康保險所占比重較小,不足以說明英國醫療體系走向商業化,排除C項。
15.B 由材料“美國單方面挑起一系列貿易摩擦……執意發動貿易戰……同時還對全球多個國家發起貿易戰”并結合所學可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正面臨新挑戰,故B項正確。
16.答案 (1)主題:古代中國農業的起源。(2分)材料二。(1分)
理由:材料二屬于考古發現,大量文物的出土直接證明我國是農業起源地之一,而材料一屬于歷史傳說,有待考證。(4分)
(2)精耕細作技術不斷完善;傳統耕犁定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6分)
17.答案 (1)特點:從業人數多;活動地區廣;經營行業多;滲透能力強;商業資金分散;競爭力較弱。(任答3點即可,共6分)
(2)原因:政治局勢的動蕩,包括太平天國運動、抗日戰爭等;交通格局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入侵造成經濟格局的變化;自身的弱點;重農抑商的政策;農本商末的傳統思想;儒家傳統觀念。(任答3點即可,共6分)
解析 (1)據材料一“工商人口占相當大的比重”可知,從業人數多;據材料一“并在湖南、湖北、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地”可知,活動地區廣;據材料一“茶葉、苧麻……夏布等手工業”可知,經營行業多;據材一“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可知,滲透能力強;據材料一“質儉勤苦而多貧,多設智巧,挾技藝以經營四方”可知,商業資金分散,競爭力較弱。
(2)據材料二“鴉片戰爭以后……沿海地區”并結合所學可知,晚清至民國時期,政治局勢動蕩,包括太平天國運動、抗日戰爭等;據材料二“運河的淮河—黃河段……南北水道被攔腰截斷”可知,交通格局的變化;據材料二“外國資本開始滲入沿海地區”可知,外國資本主義入侵造成經濟格局的變化;據材料一“質儉勤苦而多貧,多設智巧,挾技藝以經營四方”可知,自身的弱點;結合所學可知,重農抑商的政策,農本商末的傳統思想,儒家傳統觀念。
18.答案 (1)問題:本身技術不完善;污染、噪音嚴重;傳統行業與舊勢力的破壞阻撓;傳統觀念與輿論的影響。(4分)途徑:英國通過立法限制其發展;法國通過技術革新使其不斷發展完善。(2分)
(2)從無到有;從依靠外援到自力更生(由引進技術到自主創新);從品種單調到完善的產品結構;從零星企業到遍地開花,規模不斷擴大,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成為國家支柱產業;從單一機械化到向智能化、網絡化、輕量化和能源多樣化發展;從行業的跟跑者到并跑者向領跑者發展。(4分,答出其中4點即可)
(3)因素:政府政策;技術創新;生產關系與管理方式變革;外來援助;行業競爭;社會需求。(6分,答出其中3點即可)
解析 (1)第一小問問題,據材料一“行駛中噴吐著煙火粉塵,聲音很大”可知,本身技術不完善,污染、噪音嚴重;據材料一“馬車鋪的老板們唆使兒童向汽車扔石塊”“曾有報紙上刊登漫畫,夸大汽車爆炸的慘狀”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傳統行業與舊勢力的破壞阻撓,傳統觀念與輿論的影響。第二小問途徑,據材料一“186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機動車法案》……每小時4英里”可知,英國通過立法限制其發展;據材料一“法國人先后研制了齒輪變速器和差速器……汽車的性能得到較大提高”可知,法國通過技術革新使其不斷發展完善。
(2)據材料二“蘇聯援建的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第一輛解放牌汽車”“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建設、制造設備的第二汽車制造廠”可知,從無到有,從依靠外援到自力更生(由引進技術到自主創新);據材料二“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全球規模最大、品類齊全、配套完整的汽車產業體系”“汽車產業已經成了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并結合所學可知,從品種單調到完善的產品結構,從零星企業到遍地開花,規模不斷擴大,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成為國家支柱產業;據材料二“我國汽車正向智能化、網絡化、輕量化和能源多樣化發展”可知,從單一機械化到向智能化、網絡化、輕量化和能源多樣化發展;據材料二“部分關鍵技術研發處于全球領跑階段”可知,從行業的跟跑者到并跑者向領跑者發展。
(3)據材料一“186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機動車法案》”、材料二“中央允許建立汽車合資企業”可知,政府政策;據材料一“法國人先后研制了齒輪變速器和差速器……使汽車的性能得到較大提高”可知,技術創新;結合所學可知,生產關系與管理方式變革;據材料二“蘇聯援建的第一汽車制造廠”可知,外來援助;據材料一“在馬車公司游說下”可知,行業競爭;據材料二“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并結合所學可知,社會需求。
19.答案 論題:口罩的使用具有鮮明的時代性。(2分)
論述:古代中國宮廷中獻食之人用絹布遮住口鼻體現的是身份等級的差別,表明當時皇權至上、等級森嚴。19世紀末,在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科技水平進一步發展,近代生物醫學獲得長足進步。受此影響,口罩的制作工藝更為科學,普及程度也因有了科學理論的支撐而提高。20世紀以來,一方面全球化趨勢增強,受疫情的影響,口罩使用率上升;另一方面,城市化與工業化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日益加劇,“防霾”成為口罩的又一特色功能,同時也彰顯了因社會公共衛生意識的提高,人們更為關注自身健康的訴求。(10分)
總之,不同時期的口罩,也是一份史料,以一個特殊的視角記錄著歷史。(2分)
解析 首先按照題意,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如根據材料“在元朝宮殿里,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屏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醫護人員在手術時戴上一種用紗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口罩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得出論題“口罩的使用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然后圍繞這一論題,梳理相關信息和所學知識,展開論述,如對比古今中外戴口罩的原因、特點、本質及其作用,接著總結規律,說明認識,如指出口罩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為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研究歷史的新視角、新方法。闡述過程中,注意論題明確,史論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思县| 当阳市| 沁水县| 宁海县| 泗洪县| 金寨县| 随州市| 宿州市| 延吉市| 襄城县| 秭归县| 武陟县| 太仓市| 阿克陶县| 会东县| 微山县| 建水县| 辽源市| 建阳市| 建始县| 儋州市| 汉源县| 通海县| 九龙县| 红原县| 渝中区| 丹寨县| 田东县| 丰都县| 濮阳县| 光泽县| 西青区| 元氏县| 万盛区| 安吉县| 宜都市| 自贡市| 边坝县| 湟中县| 广西| 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