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姓名 班級 考號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全書綜合測評(一)全卷滿分100分 考試用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西周中晚期的一些銅器銘文記載了渭水流域貴族劃分田土疆界的事。其中不僅記載分田之事由,四方邊界所至,還記錄了此事需勞動許多來自各方的“證人”等。這表明,當時該地區( )A.分封制度遭到了嚴重破壞 B.田土爭奪與紛擾相當激烈C.人們的契約意識普遍增強 D.土地的兼并現象比較嚴重2.下圖為江蘇睢寧縣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畫面可見田間耕作場面,一農夫扶犁揚鞭呵牛耕田,近處一兒童提籃播撒種子,遠處一農夫揮鋤松土,一人挑擔送水送飯;畫面右側停放一輛運送肥料的雙轅車。該畫像磚可用于研究( )A.多種經營方式的興盛 B.租佃生產關系普及C.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 D.封建剝削較為沉重3.三國時期的田莊,多以屯、營等編制單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觀來命名;東晉南朝時期的田莊則多稱為別墅、田園。這一變化客觀上反映出( )A.政局的穩定性有所加強 B.士族勢力受到削弱C.大土地所有制繼續發展 D.商品經濟發展遲滯4.下表內容為有關唐代醫療情況的記錄。據表中信息,可知當時( )出處 相關記錄呂頌《為張侍郎乞入覲表》 管區內“素多瘴癘”,又“絕無醫人,素乏藥物,深山窮谷,無處市求,任重命輕,何可言疾”元稹《敘詩寄樂天書》 通州之地,“夏多陰霪,秋為痢瘧,地無醫巫,藥石萬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慮”李德?!杜c姚諫議郃書三首》 “自十月末得疾,伏枕七旬,屬纊者數四,藥物陳裛,又無醫人,委命信天,幸而自活”A.民眾的衛生意識普遍淡薄 B.政府輕視醫療人才的培養C.地方的醫療資源較為匱乏 D.常年戰亂使生存環境惡化5.宋朝市鎮普遍發展。據學者統計,兩宋時期見于史載的市鎮有3 600多個,其中一部分市鎮,不論是人口數量,還是經濟水平,都超過了一般州縣。宋朝市鎮通常不用配備一套完整的國家行政系統,政府一般會在鎮派駐官方機構,但主要負責收稅和消防,鎮的日常治理還是有賴于民間自發形成的自治秩序。這反映了宋朝市鎮( )A.威脅了中央集權 B.分布范圍很廣C.政治功能已喪失 D.經濟功能增強6.1863年,曾國藩派容閎赴美采購工作母機,而后用于生產槍炮、機車、農機等;1872年,僑商陳啟沅攜資歸國,引進國外機器繅絲新理念,創辦繼昌隆繅絲廠;1879年,左宗棠從德國購買全套設備,興建蘭州機器織呢局;1897年,漢冶萍公司聘請德國技師擔任總工程師,用西法采煤。上述做法( )①對西方技術的引進方式多樣②有利于中國近代工業的獨立發展③突破了中體西用思想的束縛④推動了中國近代機器制造業發展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7.《大公報》所刊載的一則西醫廣告寫道:“ 世界上的人本是精氣血肉長成的身體,不似金石的堅固……牙齒,是人之一身緊要關口,此處不保養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睂Υ死斫庾顪蚀_的是( )A.宣傳拓展醫療業務 B.傳播西醫基礎理論C.普及公共衛生知識 D.改變人們生活方式8.我國的華商輪船數量由1919年的2 215艘增至1922年的2 562艘,1925年更增加到2 943艘。華商輪船噸位也持續增長,由1919年的284 696噸增至1925年的523 319噸。這( )A.側面反映國內外商品市場的擴大B.說明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C.表明民族資本主義健康持續發展D.徹底打破列強壟斷中國航運業局面9.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禮》記載的“左祖右社”的禮制,在興國寺的遺址上辟建社稷壇。明清兩朝皇帝或遣官在這里舉行過1 300余次祭祀活動。1914年,北洋政府將社稷壇辟為公園向社會開放,初稱“中央公園”。后為紀念孫中山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1928年改名為“中山公園”。這說明近代中國( )A.政治革命推動市政建設完善 B.城市建設彰顯時代進步C.公民政治地位得到極大提高 D.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10.下圖為近代中國英商、華商、日商紗廠已開車的機器設備增長情況(紡機錠數)。甲、乙、丙分別對應的是( )A.華商、日商、英商 B.日商、華商、英商C.英商、華商、日商 D.華商、英商、日商11.玉米原產于美洲,具有耐寒、耐旱、產量高的特點。1494年,哥倫布船隊的一個船員從美洲帶回了一包老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試種。1618年,威尼斯共和國政府允許農民用玉米作為賦稅上交,后來玉米種植向歐洲各地擴展。據此可知( )A.歐洲貿易中心發生重大變化 B.世界市場形成推動生產關系變革C.物種交流源于新航路的開辟 D.經濟發展是多種因素推動的結果12.15世紀下半葉,阿姆斯特丹頒布規定:“任何船主,凡屬阿姆斯特丹市民或其合伙人,自波羅的海返航后都必須在本市碼頭靠岸卸貨?!痹撘幎? )A.改變了歐洲商業經營方式 B.加重了商人稅收負擔C.加速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動 D.體現了貿易保護主義13.19世紀中葉,利物浦成為全世界棉花貿易的中心。利物浦棉花經紀人協會通過決議,要求所有出售的棉花都需符合樣品質量,不久又提出了棉花質量的基本標準。這一標準的提出( )A.推動了壟斷組織的形成 B.適應了機械化生產的需要C.構建了國際經濟新秩序 D.確保了棉紡織業原料品質14.下表反映的現象,主要是因為( )普魯士王國的城市化水平時間(年) 總人口(百萬) 城市數量(座) 城市人口(百萬) 城市化率(%)1875 25.69 1 517 10.36 40.31890 29.96 1 726 14.51 48.41910 40.17 2 167 24.69 61.5A.交通運輸業的快速進步 B.城市人口數的明顯增加C.西方代議制的逐步完善 D.電氣化革命的大力推進15.十月革命前,俄國住宅公用設施的發展極為落后。全俄城市中有電力照明的房屋僅為5%;1929年,蘇聯工人家庭的住宅中,使用電力照明的家庭達到71.9%。這一變化表明,蘇聯( )A.實現了工業化 B.城市化進程的加快C.貧富差距縮小 D.工人社會地位提高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凡大食、古邏、阇婆、占城……并通貨易,以金銀、緡錢、鉛錫、雜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藥、犀象、珊瑚、琥珀……雍熙四年五月,遣內侍八人赍敕書金帛,分四綱各往海南諸蕃國,勾招進奉,博買香藥、犀牙、真珠、龍腦。每綱赍空名詔書三道,于所至處賜之。——摘編自《宋會要輯稿》 材料二 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為商品進口到歐洲。1658年9月23日,倫敦報紙上第一次出現了茶的廣告。不久,茶逐漸走進英國咖啡館,但直到17世紀末,飲茶在英國仍然是一個新鮮事物。18世紀英國的茶葉需求量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英國人對茶的熱愛超過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國家。在整個18世紀,咖啡館都是提供茶飲料的主要場所。——摘編自[英]馬克曼·艾利斯《咖啡館的文化史》 材料三 我們現在面對的現實是,不同的國家將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構建經濟體系,而這反映了不同國家的價值觀和信仰。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實現有企業強權和人與人之間待遇不平等問題的美式資本主義。一個不受約束的、沒有價值觀的全球化體系是行不通的,但也不能完全交由某個國家來制定全球化的游戲規則。——摘編自[美]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美國真相》(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宋朝掌管對外貿易的機構,并概括宋朝對外貿易的主要特點。(5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18世紀英國經營東西方茶葉貿易的團體名稱,并分析說明世界近代茶葉的交流傳播史也是一部“經濟史”的理由。(5分)(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指出世界貿易組織的目標。以世界貿易組織的措施為例說明構建受約束、有價值觀的全球化體系提高了人類生活水平。(4分)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內容 出處一 “廣州凡磯圍堤岸皆種荔支(枝)、龍眼,或有棄稻田以種者” 清代筆記:屈大均《廣東新語》二 “(泉州)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種蔗者” 明代筆記:陳懋仁《泉南雜志》三 “(松江)肆中收布之所,曰花布紗莊。布成持以易花(棉花),或即以棉易紗,輾轉相乘,儲其余為一家御寒具,兼佐米鹽” 清代地方志:蔡自申《金澤小志》四 “(盛澤鎮)居民以綢綾為業” 關于清代的筆記:沈云《盛湖雜錄》五 “(石門鎮)輒募旁邑民為傭”“一夕作,傭值二銖而贏” 清代地方志:張霖《石門縣志》有學者認為,明清時期中國出現了“早期市場經濟”,請運用表格中的材料對此觀點予以說明,并指出運用這些材料研究這一問題有何局限。18.(1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60年代,隨著政局的穩定,美國城市化迎來快速發展期。據統計,1860—1920年,美國城市數量增加了十余倍,城市人口增長了約15倍。其中,1910年1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總人口高達2 000萬,是1890年所有城市人口的總和。此外,1862年美國頒布了《宅地法》,大量移民西遷推進了西部邊疆的開發。這一時期,東北部城市和中西部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高歌猛進,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美國城市漸向內陸擴展,有軌電車和鐵路的發展推動了城市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城市體系不斷完善。——摘編自武文霞《美國城市化經驗對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啟示》 材料二 中國近代城市是伴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中國近代工業化的進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中國近代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歷史大致是從鴉片戰爭后,即19世紀40年代到新中國成立時,前后經歷了約100年的時間,城市人口比例由約6%增至10.6%。由于城市化和工業化是同步進行的,因此中國近代城市化的歷史也和近代工業化近似。——摘編自王圣學《中國近代城市化的經濟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城市化發展的有利條件。(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近代中美城市化發展的異同。(8分)19.(13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中華醫學雜志》在重慶復刊,其卷頭語寫道:本志自民元四年創刊以來,出版已達二十八卷……總會(指中華醫學總會)遷渝后……學術空氣,甚為濃厚,僉以為本志有復刊之必要……俾國內醫學學術之研究,際茲抗戰期間,不僅得以賡續,并能產生新的收獲,庶合中央抗建之旨,本會之幸,亦國家之幸。——摘編自張愛林《近代醫療衛生雜志的傳播——以 中華醫學雜志 復刊為例》 材料二 《中華醫學雜志》復刊初期的部分內容卷號及期號 部分文章主題1943年第29卷第2期 國產抗瘧藥材之研究蜂蜜對于治療凍瘡潰瘍及小外傷之用途重慶市衛生新聞介紹1944年第29卷第4期 神經病科醫師之訓練1945年第31卷第1期 海外空運服務社之醫療問題1945年第31卷第3期 空運手術隊及其器械可利用降落傘降落1945年第31卷第5期 國外麻醉問題——摘編自張愛林《近代醫療衛生雜志的傳播——以 中華醫學雜志 復刊為例》(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華醫學雜志》復刊的歷史背景。(4分)(2)據材料二,概括復刊初期《中華醫學雜志》內容的特點。(4分)(3)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華醫學雜志》復刊的時代價值。(5分)答案與解析全書綜合測評(一)1.B 2.C 3.A 4.C 5.D 6.D 7.A 8.A9.B 10.A 11.D 12.D 13.B 14.D 15.B1.B 據材料可知,西周中晚期渭水流域的貴族劃分田土疆界,不僅要記載分田的事由、四方的邊界,還要勞動許多“證人”,這表明當時該地區田土爭奪與紛擾相當激烈,故選B項。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度遭到了嚴重破壞,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渭水流域的貴族劃分田土疆界,契約意識普遍增強說法夸大,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土地兼并,且西周實行的是土地國有制,排除D項。2.C 據材料可知,畫像石體現了漢代農家農業耕作的場景,包括犁地、播種、松土、施肥等環節,反映出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精耕細作的特點,故選C項。畫像石只體現了農業勞作的情景,并未體現多種經營方式,排除A項;畫像石只呈現勞作情景,無法判斷是否存在租佃關系,并且漢代租佃關系并不“普及”,排除B項;由畫像石無法得出農民承擔的徭役賦稅,無法判斷封建剝削的情況,排除D項。3.A 據材料“多以屯、營等編制單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觀來命名”“多稱為別墅、田園”可知,東晉南朝時期的田莊名稱相比三國時期更加具有生產生活氣息,軍事色彩明顯減弱,說明當時南方地區的社會政治局勢逐漸穩定,故選A項。由材料無法得出士族勢力受到削弱,排除B項;材料并未對田莊經濟的規模、生產能力進行說明,無法體現大土地所有制繼續發展,排除C項;材料并未對商品經濟發展的程度進行介紹,而且江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4.C 據材料“絕無醫人,素乏藥物”“地無醫巫,藥石萬里”和“藥物陳裛,又無醫人”可知,唐朝某些地區缺醫少藥,說明當時地方上的醫療資源較為匱乏,故選C項。材料沒有提及民眾衛生習慣的信息,排除A項;由材料無法得出政府輕視醫療人才的培養,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關于戰亂的信息,排除D項。5.D 兩宋時期,市鎮數量增多,部分市鎮的人口數量和經濟水平甚至超過一般州縣,除收稅和消防外,鎮的日常治理基本上自治,反映出宋朝市鎮經濟功能增強,D項正確。6.D 據材料“赴美采購工作母機”“引進國外機器繅絲新理念”“從德國購買全套設備”“聘請德國技師”等信息可知,中國近代采用多種方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①正確;據材料可知,中國近代工業發展依賴西方技術,不利于我國近代工業的獨立發展,②錯誤;材料主要涉及的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時期,我國學習西方科技以發展工業,沒有突破中體西用思想,③錯誤;據材料可知,我國學習西方技術、創辦近代工業企業,有利于推動我國機器制造的發展,④正確。D項符合題意。7.A 據材料“西醫廣告”“牙齒,是人之一身緊要關口,此處不保養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并結合所學可知,西醫刊登廣告,強調保護牙齒的重要性,意在宣傳拓展醫療業務,A項正確。廣告只宣傳了保護牙齒的重要性,未涉及西醫基礎理論,排除B項;刊登廣告的主要目的是宣傳業務,吸引顧客,而不是普及公共衛生知識,排除C項;D項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8.A 據材料可知,1919年至1925年,我國華商輪船的數量和噸位均顯著增加,說明國內外的商業貿易發展迅速,這反映了國內外商品市場的擴大,故選A項。無法由材料得出交通運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排除B項;近代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是曲折發展的,排除C項;“徹底打破”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9.B 據材料可知,隨著時代的變遷,曾經的皇家祭壇被改造為公園,供市民休閑娛樂,體現了城市建設服務于市民生活,說明城市建設彰顯時代進步,故選B項;材料雖提到孫中山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但只是為了說明中山公園的功用是紀念孫中山,并非強調革命對城市建設的影響,因此無法體現政治革命推動市政建設完善,排除A項;公民政治地位體現在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等,材料體現不出公民的政治地位得到極大提高,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提及與“健康生活理念”有關的內容,排除D項。10.A 據材料可知,甲在1896年后有了初步發展,1912年之后快速發展,這與近代中國民族工業在甲午戰后初步發展及一戰期間出現“短暫春天”的情況相符,故甲為華商;據材料可知,1912年之前,乙的機器設備增長情況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到1912年以后呈現快速上升趨勢,這與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放松對華侵略,日本逐步加緊對華侵略相符,故乙為日商;英商因為本國棉紡織業發達,所以在中國的紗廠一直較少,故丙為英商。A項正確。11.D 據材料信息,從玉米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關鍵因素:探險與發現,哥倫布的航海探險發現了新大陸,這是玉米從美洲傳到歐洲的前提;物種交流,哥倫布船隊帶回的玉米種子,開啟了新大陸與舊大陸之間的物種交流;農業發展,玉米作為一種耐寒、耐旱且產量高的作物,迅速在歐洲得到推廣,對當時的農業生產產生了重大影響;政府政策,威尼斯共和國政府允許農民用玉米作為賦稅上交,這一政策促進了玉米的種植和普及;市場需求,隨著人口增長和城市化發展,對糧食的需求增加,玉米作為一種高產的糧食作物,滿足了市場的需求。綜上,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故選D項。商業革命使歐洲貿易中心發生重大變化,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A項;生產力發展推動生產關系變革,且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才開始出現,排除B項;新航路的開辟推動物種交流,但不等于新航路開辟以前沒有物種交流,“源于”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12.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自波羅的海返航的船只在阿姆斯特丹市碼頭卸貨,可以增加阿姆斯特丹的商品總量,從而減少向外商進口商品,實際上起到了貿易保護的作用,故選D項;材料與改變商業經營方式關系不大,排除A項;材料僅提及“自波羅的海返航后都必須在本市碼頭靠岸卸貨”,并未規定靠岸卸貨要繳稅,排除B項;“加速了”與史實不符,應為“阻礙了”,排除C項。13.B 據材料信息可知,19世紀中葉,英國利物浦是全世界棉花貿易的中心,利物浦棉花經紀人協會制定出售棉花的質量標準。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中葉,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因此制定出售棉花的質量標準適應了機械化生產的需要,故選B項。壟斷組織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的,與材料時間“19世紀中葉”不符,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棉花的質量標準,不是國際經濟新秩序,排除C項;制定出售棉花的質量標準有利于保障棉紡織業原料品質,但“確保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14.D 根據表格數據可知,1875—1910年,普魯士王國的總人口、城市數量、城市人口以及城市化率都呈現出顯著增長的趨勢,結合所學可知,此時德國正在進行以電氣化為主要標志的工業革命,推動了工業生產向城市集中,增加了就業機會,吸引了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從而推動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故選D項;交通運輸業的快速進步使人類出行更加便利,但并不是導致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城市人口數的明顯增加是表格中的現象,不是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排除B項;此時雖然德意志已經建立起了資產階級代議制,但并不完善,且代議制是否完善與城市化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項。15.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29年蘇聯已經開始了工業化,工業化以發展重工業為主,電力設施發展迅速,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化進程,故選B項;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后蘇聯基本實現工業化,排除A項;電力照明的普及率提高說明民眾生活質量提高,無法體現出貧富差距縮小,排除C項;工人的社會地位是否提高還需要政治權利、經濟收入、社會角色等相關材料佐證,僅根據電力照明的普及無法得出工人社會地位提高的結論,排除D項。16.答案 (1)機構:市舶司。(1分)特點:海上貿易興盛;貿易商品種類豐富;貿易區域范圍廣闊;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朝貢貿易是重要的方式之一。(4分)(2)名稱:東印度公司。(1分)說明:新航路的開辟及歐洲人的殖民擴張,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茶葉在歐洲交流傳播。隨著世界市場的初步建立和擴大,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和交流加強,茶葉變成了英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4分)(3)目標: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邊貿易體制。(1分)說明: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間關稅的下降和服務貿易市場的開放,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人類生活水平。1997年《全球基礎電信協定》簽署,電信市場相互開放,大大降低了人們的通信成本。世界貿易組織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涉及旅游、運輸等12大類,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3分)17.答案 說明:材料一、二說明明清時期廣州、泉州的農業面向市場,廣泛種植經濟作物;材料三說明清代松江棉紡織業分工細密,生產更趨專業化;材料四說明清代盛澤鎮是專門從事紡織業生產的工商業市鎮;材料五說明清代石門鎮出現雇傭關系。(6分)局限:史料選取的類型為筆記和地方志,較為單一;材料多為特定地域的個案,不具普遍性;材料為不同地域的經濟現象,不能集中體現市場經濟的全貌。(6分)解析 第一小問說明,首先要明確“早期市場經濟”的概念。市場經濟,就是通過市場的供求、價格、競爭等機制對社會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的體制。中國明清時期出現了“早期市場經濟”,就是指民眾的生產生活皆被納入市場網絡之中,具體表現為農產品、手工制品和勞動力的商品化,因此可以對表格內容進行分類,分別說明即可。第二小問局限,從出處看,材料來自不同的地方志和筆記,內容分散,難以形成系統性研究,得出史料選取的類型為筆記和地方志,較為單一;從代表性問題來看,材料多表現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情況,得出材料多為特定地域的個案,不具普遍性,材料為不同地域的經濟現象,不能集中體現市場經濟的全貌。18.答案 (1)有利條件: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入開展;南北戰爭結束,美國政局日趨穩定;黑奴大量獲得解放;政府政策的支持;現代交通的發展。(8分)(2)同:都受工業化進程影響。(2分)異:中國城市化深受列強侵略的影響,美國則為獨立發展;中國城市化進程緩慢,美國城市化發展較快;中國城市化呈現明顯的區域不平衡性,美國則由東向西協調發展。(6分)解析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入開展;據材料“19世紀60年代,隨著政局的穩定,美國城市化迎來快速發展期”并結合所學,得出南北戰爭結束,美國政局日趨穩定,黑奴大量獲得解放;據材料“1862年美國頒布了《宅地法》,大量移民西遷推進了西部邊疆的開發”,得出政府政策支持;據材料“有軌電車和鐵路的發展推動了城市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城市體系不斷完善”,得出現代交通的發展。(2)同:結合所學可知,1860—1920年美國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再據材料二“中國近代城市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工業化的進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得出,兩者都受工業化進程影響。異:據材料二“中國近代城市是伴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并結合所學,得出中國城市化深受列強侵略的影響,美國則為獨立發展;據材料一“美國城市化迎來快速發展期”、材料二“即19世紀40年代到新中國成立時,前后經歷了約100年的時間,城市人口比例由約6%增至10.6%”,得出中國城市化進程緩慢,美國城市化發展較快;據材料一“大量移民西遷推進了西部邊疆的開發”、材料二“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并結合所學,得出中國城市化呈現明顯的區域不平衡性,美國則由東向西協調發展。19.答案 (1)背景:全民族抗戰;部分高校、醫療機構內遷。(4分)(2)特點:內容多樣;中西兼顧;注重實用(服務現實);具有戰時特征和地方特色。(4分)(3)價值:傳播醫學知識;振興醫療衛生事業;樹立學術榜樣;助推抗日救亡運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5分)解析 (1)據材料一“1943年”“際茲抗戰期間”可知,全民族抗戰;據材料一“總會(指中華醫學總會)遷渝后”并結合所學可知,部分高校、醫療機構內遷。(2)據材料二“國產抗瘧藥材之研究”“蜂蜜……用途”“神經病科醫師之訓練”可知,內容多樣;據材料二“國產抗瘧藥材之研究”“國外麻醉問題”可知,中西兼顧;據材料二“蜂蜜對于治療凍瘡潰瘍及小外傷之用途”可知,注重實用(服務現實);據材料二“海外空運服務社”“空運手術隊”“重慶市衛生新聞介紹”可知,具有戰時特征和地方特色。(3)據材料二“國產抗瘧藥材之研究”可知,傳播醫學知識;據材料一“不僅得以賡續,并能產生新的收獲”可知,振興醫療衛生事業;據材料一“俾國內醫學學術之研究……庶合中央抗建之旨”可知,樹立學術榜樣,助推抗日救亡運動;據材料二“蜂蜜對于治療凍瘡潰瘍及小外傷之用途”等信息可知,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