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5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2人教歷史測評卷第二單元 試卷(含答案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5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2人教歷史測評卷第二單元 試卷(含答案解析)

資源簡介

(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
姓名 班級 考號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第二單元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全卷滿分100分 考試用時75分鐘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據考古發掘證實,商周時期雖然繼續使用石、骨、蚌、木等工具,但同時也使用青銅農具。青銅農具在湖北黃陂盤龍城早商遺址、河南安陽殷墟晚商遺址、山西曲沃曲村西周遺址和河南洛陽西周墓葬中都有發現。由此可知商周時期(  )
A.農業生產出現技術革命   B.農業為主的社會經濟已經形成
C.青銅鑄造技術不斷進步   D.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農業發展
2.“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時期,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禮記》中明文記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這說明“物勒工名”制度(  )
A.是君主專制制度的重要體現   B.是手工業高度發達下的產物
C.從側面反映了古代工匠精神   D.提升了民營手工業生產效率
3.秦漢時期,國家開鑿了一批大型的人工運河,如靈渠、漕渠、白渠等,其他各種小型的運河工程更是不勝枚舉。這些工程能夠在秦漢時期完成,主要是因為(  )
A.區域經濟發展的均衡   B.冶鐵生產技術的普及
C.交通運輸工具的革新   D.國家組織能力的強大
4.下表是有關漢代農業生產的文獻記述。據此可知(  )
記述 出處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供給)公上” 《漢書》
“(龐公)夫妻相敬如賓……因釋耕于壟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漢書·龐公列傳》
“立春東耕,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鋤” 〔東漢〕王充《論衡》
A.家庭農業生產模式已形成   B.精耕細作農業得到發展
C.漢代鐵犁牛耕技術已推廣   D.婦女社會地位顯著提高
5.魏晉南北朝時期,編戶齊民大量減少,自由民和奴隸向依附民轉化,包括奴婢、佃客、部曲等在內的各種依附人口被牢牢地束縛在莊園主的土地上,國家也以法令使各種依附關系合法化。這一變化(  )
A.促進了農業發展   B.表明經營方式根本轉變
C.加劇了政治分裂   D.推動契約關系普遍建立
6.琺瑯彩是中國瓷器生產技術發展高峰期的產物,堪稱中國古代彩瓷中的精品。有趣的是習自國外工藝的琺瑯經過中國工匠的重新創造后,銷往歐洲時被外國人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商品,以“華彩”呼之。這說明(  )
A.中國已經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B.海外文化改變了中國民眾審美價值
C.中國制瓷技術受西方工業藝術影響
D.商品流通時常伴隨文化交流與傳播
7.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女紅一直是自然經濟的代表。然而封建社會后期卻出現了“其女紅不事剪繡,勤于紡績,雖六七十歲老嫗亦然。貧家無棉花、苧麻者,或為人分紡分績,日不肯暇。其女工(紅)巧拙,視布之粗細為差”。這說明(  )
A.紡織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   B.家庭紡織業的商品性增強
C.明清之際社會分工逐漸增強   D.婦女成為社會主要勞動者
8.1867年,李鴻章創辦天津機器局,用煤數量巨大,且“皆從海外運來”。之后李鴻章令人于天津附近勘探煤礦,并于1878年創立了開平煤礦。這說明(  )
A.興辦洋務以實現資源自主   B.軍事工業與民用企業相互配合
C.中國近代煤礦業正式起步   D.資源匱乏制約民族工業的發展
9.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大隆機器廠的生產業務是以修配機器為主,到1928年,該廠開始大量制造織布機;到1937年時,大隆機器廠生產的紡織機械已經令英商怡和紗廠的大班“極為注意”,“誠不料中國之大隆廠,竟有如是之優良出品也”。材料表明(  )
A.中國的重工業獲得了飛速發展   B.中國機器制造業能與列強競爭
C.國民黨政府保護民族機器制造業   D.中國近代機器生產得到發展
10.1955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的暫行條例》規定,一等獎獎金為1萬元人民幣。1966年,國家批準了發明獎勵297項,僅對獲獎者頒發發明證書,未頒發獎章和獎金。2000年,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正式設立,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頒發榮譽證書和500萬元獎金。這反映出(  )
A.美蘇冷戰促進中國更加重視科技
B.改革開放開始要求提高創新能力
C.國家更加注重對科技創新的激勵
D.科教興國戰略得到全面貫徹落實
11.17世紀,歐洲城市夜生活開始出現,但社會影響仍然有限,大多數市民還沒有介入夜生活。到18世紀,夜生活開始成為時尚,一些曾屬于貴族圈子的娛樂活動開始擴及民間。到19世紀,夜生活的時尚潮流已勢不可擋。這些變化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
A.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B.政府對夜生活的鼓勵
C.貴族娛樂圈子的擴大   
D.工業革命的有力推動
12.1863年,英格蘭足球協會建立,越來越多的男性群體特別是工人階層開始關注足球。城市交通的改善特別是蒸汽火車的出現,使這項運動得以推廣和普及。由此可見,足球運動的發展(  )
A.提升了工人的生活水平   B.取決于政府力量的推動
C.得益于工業革命的開展   D.促成了民眾的健身共識
13.19世紀前期,英國頒布一系列工廠法,這些法令不僅為保護工人的勞動條件提供了法律基礎,而且為保障工人的生活條件提供了法律手段。這些法令的頒布(  )
A.體現國家干預經濟   B.助力工業革命發展
C.適應殖民擴張需要   D.保障工人政治權利
14.有統計顯示,工業革命前,美國家庭的經濟責任一般由男性承擔,女性很少在外謀職。工業革命興起后,女性就業人數開始緩慢增長,就業女性在1800年占女性總人口的5%,到1850年時已增長至10%。這說明工業革命(  )
A.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   B.引發了大規模女權運動
C.改變了家庭經濟結構   D.改變了女性的婚姻觀念
15.史料在歷史研究中處于基礎性地位。沒有史料,任何研究都是“空口無憑”,但史料的收集與保存是一直困擾史學研究的一大難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史料大爆炸”,“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巨量史料,不但能輕易查閱,而且能呈現史料之間的脈絡關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現在很短時間就能實現。“史料大爆炸”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
A.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   B.史學理論取得了突破
C.史料的多樣性、完整性   D.歷史研究協作性提升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
16.(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漢代冶鐵業的規模有明顯的擴大,其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目前發現的漢代冶鐵遺址主要分布在豫、冀、晉、魯、陜等地區。漢武帝在產鐵之地設鐵官,專管冶鐵和鑄造鐵器,全國共設鐵官49處。較大的冶鑄作坊有鄭州古滎鎮、南陽瓦房莊等遺址。這些遺址面積大,煉鐵爐種類多,所用技術較為先進。生鐵炒煉成鋼等技術的應用對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有顯著作用。漢代冶鐵技術的提高為生產工具的制造和改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考古發掘,我國古代主要農具大部分已在漢代出現,可分為墾耕工具、播種工具、整地工具和收獲工具等類型。
——摘編自張鋼杰《試論漢代冶鐵業的發展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材料二 明代山西等地冶鐵業得到空前發展。其規模之大、產量之多,超過了以往所有朝代。據統計,當時全國共有246個鐵礦產地,這為后來我國冶金勘探部門“就礦找礦”提供了歷史線索,非常利于我國鐵礦普查任務的完成。明代在這些鐵礦上,建立了許多官營、民營冶鐵場所。隨著工匠管理體制的改革,民營鐵礦的產量大幅度提升。不少冶鐵工業城鎮涌現,如佛山鎮“民廬櫛比,屋瓦鱗次,幾萬余家……工擅爐冶之巧,四方商販輻輳”,江蘇的吳江縣庉村,嘉靖時“有前后二村……居民數百家,鐵工過半”。高超的“生鐵淋口”技術不僅用于生產農具、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還鑄造了出口到日本、朝鮮等地的鐵鐘、鐵菩薩等藝術品。
——摘編自黃啟臣《明代山西冶鐵業的發展》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代冶鐵業發展的具體表現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6分)
(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與漢代相比,明代冶鐵業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6分)
17.(11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漢以來,憑借著“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高密度小農經濟,中國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燦爛文化,并在很長時間內都遙遙領先于西方世界。小農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形態和經濟組織,構成中國古代、近代的基本社會經濟單位,它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和很低的運作成本,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產物。但是,小農經濟又不是孤立于中國“大生態環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
  材料二 基于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興盛及個體小農在人口數量上的空前增長,宋代人口突破一億大關,宋代的商品經濟達到了我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第二高峰。宋代個體小農除了繼續從事傳統的糧食生產外,還大量種植經濟作物,進行家庭養殖,以及季節性地從事兼業活動。陸九淵《與張元鼎書》分析金溪農民在農閑時從事制陶業后總結說:“今時農民多困窮,農業利薄,其來久矣,當藉他業以相補助者,殆不止此。”當時農民一遇農閑,便進入市場,“為工、為匠、為刀鑷、為負販”,只要有條件、有機會,他們無不為之。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小農經濟“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和很低的運作成本”的原因。(3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小農經濟發展到宋代出現的新趨向,并分析其產生的積極作用。(8分)
18.(1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賦征收,同時規定征收一定數量的絲絹實物。明朝后期,嘉興所轄濮院鎮“機杼之利,日生萬金”,吳江的盛澤鎮“居民稠廣……俱以蠶桑為業。男女勤謹,絡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江南官營織機有3 500臺,民間已超過萬臺。明后期廢除了匠戶等制度,絲綢機戶有機會積累原始資本,擴大生產,機戶鄭家就有“織帛工及挽絲傭各數十人”。
——摘編自李紹強、徐建青《中國手工業
經濟通史·明清卷》
材料二 從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上半葉的幾十年是近代工廠制的興起時期。1786年,奧德諾與庫伯聯合工廠建廠時總資產4 200鎊,固定資本3 789鎊;1789年總資產5 421鎊,固定資本3 916鎊。阿克萊特的克羅姆福德紡紗廠,1771年建廠時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達到727人。18世紀下半葉,韋奇伍德在其制陶廠中首創了原始的計時系統,即用打鈴來召集工人。19世紀初一家工廠規定:“任何人如非確有必要而擅離崗位,或在工作時間與工友交談,每次將處以一便士罰款。”
——摘編自劉金源《論近代英國工廠制的興起》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明代江南絲織業發展的表現,并分析其發展的主要原因。(10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英國工廠生產的特點,并分析工廠生產方式的出現對英國社會發展的影響。(8分)
19.(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1995年5月,江澤民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就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致力于建設創新型國家。2005年12月19日,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規劃綱要》規定科技工作的指導方針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經過十六大以后的努力,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科技發展上了一個大臺階。全社會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從2002年的1 288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3 664億元。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人力資源大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約有3 5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這期間,我國取得了以載人航天、超級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信、超級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創新成果,攻克了一批重大公益技術和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的原因。(6分)
根據所學知識,補充一條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的表現,并說明其重大的現實意義。(8分)(要求:補充的表現應為材料中沒有涉及的創新成果)
答案與解析
第二單元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1.D 2.C 3.D 4.A 5.C 6.D 7.B 8.B
9.D 10.C 11.A 12.C 13.B 14.C 15.A
1.D 據材料可知,商周時期雖然繼續使用石、骨、蚌、木等農具,但同時也使用青銅農具,這說明農業生產工具得到改進,從而推動農業的發展,故選D項;技術革命的說法夸大了商周時期使用青銅農具的意義,排除A項;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無法說明農業在整個社會經濟中的地位,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青銅農具的鑄造技術,無法判斷青銅鑄造技術是否進步,排除C項。
2.C 由“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功有不當,必行其罪”可知,“物勒工名”制度要求手工業者對自己的產品負責,從側面反映了古代的工匠精神,故選C項;“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時期,當時并未出現君主專制制度,且當時手工業并非高度發達,排除A、B兩項;提高生產效率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3.D 結合所學可知,秦漢時期國家統一,在高度集權的政府結構下,國家組織能力強大,能夠集中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大規模工程建設,故選D項。
4.A 三則文獻都記述了以家庭為單位、男女合作的經營模式,據此可知家庭農業生產模式已形成,故A項正確;精耕細作農業是指在單位面積的土地上盡可能提高產量,材料未體現農業的精耕細作,故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鐵犁牛耕技術的推廣,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男女合作從事家庭生產,并非婦女地位的提高,故D項錯誤。
5.C 魏晉南北朝時期,莊園不斷集中社會人口,依托莊園的士族地主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權,國家控制的人口減少,財政收入銳減,莊園經濟日益發展,政治影響力不斷提升,地方力量增強,政治分裂加劇,故選C項;東漢末年、魏晉時期的莊園經濟對農業發展不會有較大的作用,排除A項;莊園經濟與小農經濟經營方式差別不大,排除B項;莊園主要依靠血緣和地緣吸引親族和流民,少有契約,“普遍建立”說法錯誤,排除D項。
6.D 據材料可知,融合國外工藝琺瑯的中國瓷器被銷往歐洲,即商品流通時常伴隨文化交流與傳播,故選D項;鴉片戰爭后,列強在中國掠奪原料、傾銷商品,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國民眾審美價值”,排除B項;“被外國人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商品”強調中國制瓷技術在借鑒國外工藝基礎上的創新,既有影響又有創新,排除C項。
7.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封建社會后期,從事家庭紡織業的女性不再紡織一體,而是專職“紡”或“織”,封建經濟自給性減少,這說明家庭紡織業的商品性增強,B項正確;獨立的生產部門需要獨立經營、獨立核算等,這些在材料中并沒有涉及,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家庭紡織業的情況,未涉及整個社會的分工情況,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女性在社會勞動中的地位,排除D項。
8.B 天津機器局是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工業,開平煤礦是洋務運動創辦的民用企業,天津機器局用煤數量巨大促進了開平煤礦的創辦,開平煤礦為天津機器局提供原料,說明二者相互配合,故選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實現資源自主不是興辦洋務的目的,排除A項;C項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創立開平煤礦解決天津機器局的用煤問題反映了中國資源的豐富,排除D項。
9.D 上海大隆機器廠可以“大量制造織布機”,其產品連英商怡和紗廠的大班都稱為“優良出品”,結合所學可知,這體現了中國近代機器生產的發展,D項正確。該廠的發展不能說明中國重工業獲得了“飛速”發展,排除A項;“中國機器制造業能與列強競爭”的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排除C項。
10.C 從材料中國家對科技發明的獎勵政策的演變可知,國家更加注重對科技創新的激勵,故C項正確。1991年蘇聯解體,美蘇冷戰結束,故美蘇冷戰不是促進當時中國更加重視科技的原因,A項錯誤;改革開放開始要求提高創新能力的表述與國家早在1955年就已制定相關條例、設立科技發明獎項的史實不符,B項錯誤;20世紀90年代,國家開始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D項錯誤。
11.A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社會文化娛樂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結果。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的開展推動了夜生活的發展,19世紀中后期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夜生活的時尚潮流已勢不可擋,這些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結果,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政府在夜生活發展中的作用,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貴族娛樂圈子的擴大,排除C項;工業革命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結果,排除D項。
12.C 19世紀中后期,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工人階層逐漸壯大,交通不斷進步,這些因素推動了足球運動的推廣和普及,即足球運動的發展得益于工業革命的開展,故選C項;足球運動的發展與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關系不大,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政府力量推動足球運動的發展,排除B項;健身“共識”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
13.B 據“19世紀前期”可知,此時英國處于工業革命期間,頒布一系列工廠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工人的利益,緩和資本家和工人的矛盾,提高工人的勞動積極性,這有助于工業革命的發展,故選B項;頒布一系列法律不屬于國家對社會經濟進行干預和調節,而且此時的英國盛行自由放任思想,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英國內部工業發展問題,并不能直接影響對外的殖民擴張,排除C項;據“勞動條件”“生活條件”可知此時的工廠法未涉及工人政治權利,排除D項。
14.C 根據材料可知,工業革命前美國女性很少在外謀職,工業革命后,美國就業女性在女性總人口中所占比重增加,這表明婦女也承擔起家庭的部分經濟責任,從而改變了家庭的經濟結構,故選C項。城市化主要指的是城市人口的增加,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大規模女權運動,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女性的婚姻觀念,排除D項。
15.A 二戰后信息技術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它促進了史料的電子化保存,方便人們查閱史料,實現了“史料大爆炸”,故選A項;史學理論取得突破對史料的收集與保存的影響有限,不是推動“史料大爆炸”出現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史料的多樣性和完整性不是推動“史料大爆炸”出現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歷史研究的協作性提升可以促進史料的傳播,但無法實現“史料大爆炸”,排除D項。
16.答案 (1)表現:冶鐵業地域分布廣泛;冶鑄作坊規模較大,鐵產量得到提高;新技術被發明并得到應用。(2分,答出兩點即可)
影響:促進農業生產工具的改良;有利于擴大耕地面積;推動糧食產量和人口數量的增加;有助于精耕細作農耕模式的發展與推廣。(4分,答出兩點即可)
(2)不同之處:大批鐵礦被開采;鐵產量大幅度增加;民營礦業得到快速發展;冶鐵工業城鎮涌現。(2分,答出兩點即可)
原因:工匠管理制度的改革;朝廷放松對冶礦業的管控;農業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手工業技術的推廣;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外貿易的影響。(4分,答出兩點即可)
解析 (1)第一小問表現,據材料一“豫、冀、晉、魯、陜……49處”得出冶鐵業地域分布廣泛;據材料一“面積大,煉鐵爐種類多,所用技術較為先進”得出冶鑄作坊規模較大,鐵產量得到提高;據材料一“漢代冶鐵技術的提高”得出不少新技術被發明并得到應用。第二小問影響,從對農業工具、耕地面積、糧食產量、人口數量、農業耕作模式的發展和推廣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問不同之處,從開采數量、民營礦業的發展、冶鐵工業城鎮的涌現等角度分析。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二“工匠管理體制的改革”得出工匠管理制度的改革;據材料二“建立了許多官營、民營冶鐵場所”得出朝廷放松對冶礦業的管控;據材料二“居民數百家,鐵工過半”可知,農村經濟結構出現了新突破,農民可以在農閑時經營手工業或者轉型為手工業者,得出農業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據材料二“高超的‘生鐵淋口’技術”得出手工業技術的推廣;據材料二“生產農具、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并結合所學可知,鑄造的手工業產品會投放市場,得出商品經濟的發展;據材料二“出口到日本、朝鮮等地”得出中外貿易的影響。
17.答案 (1)原因:小農經濟下,農民具有較高生產積極性;古代農具不斷改進、耕作技術不斷提高;生產規模小、生產條件簡單。(3分)
(2)新趨向:由男耕女織到農工商多種經營。(2分)
積極作用:有利于緩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壓力;推動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打破士、農、工、商的四民社會形態,沖擊了人們的傳統思想觀念。(6分)
解析 (1)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小農經濟下,農民大多擁有土地和生產工具,具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隨著古代農具的不斷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高,農民的收益會進一步增加;小農經濟還具有生產規模小、生產條件簡單的特點。
(2)新趨向,依據材料“個體小農除了繼續從事傳統的糧食生產外,還大量種植經濟作物,進行家庭養殖,以及季節性地從事兼業活動”并結合所學可知,由男耕女織到農工商多種經營。積極作用,依據材料“宋代的商品經濟達到了我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第二高峰”,得出推動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依據材料“今時農民多困窮,農業利薄,其來久矣,當藉他業以相補助者,殆不止此”并結合所學可知,有利于緩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壓力;依據材料“當時農民一遇農閑,便進入市場,‘為工、為匠、為刀鑷、為負販’”,得出有利于打破士、農、工、商的四民社會形態,沖擊人們的傳統思想觀念。
18.答案 (1)表現:出現專門的絲織業市鎮;私營絲織業規模遠超官營絲織業;采用雇傭勞動。(6分)
原因:賦役制度改革;商品經濟活躍。(4分)
(2)特點:采用機器生產;固定資本占總資產的比例高;勞動力高度集中;實行規范化和制度化管理。(4分)
影響: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推動了英國經濟的轉型;為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奠定了基礎;形成了大量工業城市,加速了城市化進程;激化了階級矛盾,推動了英國工人運動的興起。(4分)
19.答案 (1)原因: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國家領導人積極推動;國家方針政策指引;科技投入快速增長;豐富的科技人力資源;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巨大的市場需求。(6分,任答3點,言之成理即可)
(2)表現:中國高鐵在核心技術上實現自主創新,整體技術領先世界。(2分,言之成理即可)
意義: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進步;促進中國交通事業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躍進;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推動社會進步。(6分,任答3點,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據材料“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致力于建設創新型國家”可得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國家領導人積極推動;據材料“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可得出國家方針政策指引;據材料“全社會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從2002年的1 288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3 664億元”可得出科技投入快速增長;據材料“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約有3 5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可得出豐富的科技人力資源;結合所學得出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巨大的市場需求。
(2)第一小問表現,結合所學得出中國高鐵在核心技術上實現自主創新,整體技術領先世界。第二小問意義,結合所學可從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進步、促進中國交通事業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躍進、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推動社會進步等角度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山县| 通江县| 英吉沙县| 青河县| 新蔡县| 澎湖县| 五常市| 广元市| 正安县| 灵武市| 轮台县| 永登县| 遵义县| 中牟县| 东港市| 福海县| 周口市| 化德县| 德阳市| 辽阳市| 荣昌县| 承德市| 镇平县| 固原市| 济南市| 景泰县| 德化县| 娄底市| 桂平市| 揭西县| 丹江口市| 九龙县| 桃江县| 屏南县| 二连浩特市| 蓬莱市| 轮台县| 梧州市| 台北县| 临沭县| 新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