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5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2人教歷史測評卷第三單元 試卷(含答案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5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2人教歷史測評卷第三單元 試卷(含答案解析)

資源簡介

(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
姓名 班級 考號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第三單元 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
全卷滿分100分 考試用時75分鐘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五祀衛鼎”內壁鑄有銘文207個字,講述了西周共王五年正月,裘衛與邦君厲交換土地,并將該事報告給邢伯等大臣。邦君厲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這些大臣便命令三有司等實地勘察、劃定地界并辦理了手續。下列對該青銅器銘文理解正確的是(  )
A.井田制已被廢除
B.凡涉人身關系都要訂立契約
C.土地不能隨便交易
D.農夫集體耕作土地
2.春秋戰國時期,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貢、慧眼識人的呂不韋等富商巨賈的影響不斷擴大,帶動了中國商業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飛躍。這說明當時(  )
A.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B.商業是各諸侯國稅收的主要來源
C.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形成
D.市場貨幣的統一促進了商業繁榮
3.下圖為唐朝中期和北宋中期洛陽地區各種貨幣使用所占比重變化示意圖。對兩者變化解讀最準確的是(  )
A.表明金銀開采數量增加   B.表明政府鑄幣量迅速提高
C.說明紙幣使用范圍有限   D.受商業貿易發展狀況影響
4.宋代政府規定,土地等大宗物品交易時當事人須用官方統一印制的契書來訂立契約。官府對契約的時間、主體、擔保等要素都有嚴格規定,不符合要求的契約文書,會因此失去效力。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規范契約形制
C.維護市場秩序   D.緩和社會矛盾
5.明代史料記載:“東洋呂宋(今菲律賓),地無他產,夷人悉用銀錢(來中國)易貨,故歸船自銀錢外,無他攜來,即有貨亦無幾。”這一現象促使中國(  )
A.政府經濟政策進行調整   B.商品經濟蓬勃發展
C.傳統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D.萌生了新生產關系
6.明代對外貿易的特點是“有貢就有市”。《明會典》中作為“正貢”的貢品記載,僅日本就有20種;而《皇明永樂志》的物品清單顯示,日本一國的物品達248種之多。據此可推知,明代(  )
A.官方嚴格奉行海禁政策   B.朝貢體制促進民間貿易
C.朝貢貿易阻礙經濟發展   D.朝貢貿易體系受到沖擊
7.根據學者汪敬虞初步統計,在整個19世紀中,所有華商附股的外國企業資本累計在四千萬兩以上,不少企業的“華股”占公司資本的40%。瓊記洋行、旗昌等輪船公司“華股”都占一半以上;煙臺、怡和等絲廠中的“華股”都在60%以上,而在大東惠通銀行和中國玻璃公司中,甚至達到80%。這(  )
A.表明外國企業逐漸被華商控制   
B.反映了官僚資本經營方式的改變
C.有利于新階層力量的發展壯大   
D.說明民族工業的半殖民地化加深
8.1902年,英美煙公司在上海建廠后,在沒有任何條約根據的情況下,深入到中國廣大農村,為農民免費提供煙種和肥料、傳授技術等,并高價收購煙葉。此舉意在(  )
A.消弭人民反抗情緒   B.損害農業經濟穩定
C.壓制中國民族工業   D.強化經濟依附關系
9.下表為1978年和2017年中國就業結構比較表。數據變化能夠用于證明(  )
時間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1978年 70.5% 17.3% 12.2%
2017年 27.0% 28.1% 44.9%
A.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B.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C.迅速融入世界市場   D.經濟現代化的發展
10.據考古發現,公元前28世紀中葉埃及法老就率領船隊從尼羅河進入地中海,最后抵達腓尼基海濱進行貿易活動。法老還派出商隊從尼羅河出發抵達今天的蘇丹等地。這說明當時埃及(  )
A.實行重商主義政策   B.對外貿易對國家意義重大
C.農業文明聞名于世   D.是溝通東西方貿易的橋梁
11.新航路開辟后,海上運輸業獲利頗豐,但風險很大。于是,航運公司統一發行股票,市民、貴族、政府官員等都可以購買,成為航運公司的投資人,而且投資人承擔的是有限責任——如果企業垮臺了,投資者以所投的資本為限,賠完為止。這反映了(  )
A.運輸業發展日新月異   B.商業經營方式的創新
C.資本主義制度的推廣   D.世界市場已初步形成
12.下圖為1510—1609年英國物品價格指數變化趨勢圖。這反映出當時英國 (  )
A.自由主義政策提升了物價   B.物價深受世界市場的影響
C.殖民擴張刺激工農業發展   D.技術革新對原料需求增大
13.20世紀30年代,蘇聯通過設立外賓商店向境外銷售博物館珍品,同時也向蘇聯公民出售日用品,交易使用沙皇金幣、外匯現金或境外匯款。這一舉措(  )
A.改善了蘇聯的外部環境   B.調整了國民經濟的結構
C.解決了計劃經濟的弊端   D.拓寬了建設資本的渠道
14.20世紀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經濟學家提出了“依附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世界經濟領域中,存在著中心—外圍層次,“中心”國家造成了“外圍”的不發展,“外圍”應獨立發展民族經濟,走出依附。這一理論的提出 (  )
A.有利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B.加速了拉美地區殖民體系崩潰
C.旨在切斷與西方國家的聯系   D.改變了不平等的國際分工體系
15.二戰以后,以國際經濟法為主體逐漸發展出國際貿易法、國際貨幣法、國際投資法、國際產品責任法、國際反托拉斯法、國際稅法等法律,有關國際經濟關系的實體法也大大增加,擴展了國際法的適用范圍。這些法律的出現(  )
A.順應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   B.提升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地位
C.說明國際經濟新秩序已建立   D.有效避免了全球經濟危機爆發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
16.(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周禮》中,借貸被稱為“貸”“取予”“同財貨”,反映借貸關系的“債”則被稱作“責”。西周時期,政府規定民間借貸活動必須在國家法定的利息下進行,違者要受到處罰。“凡民同貨財者,令以國法行之,犯令者,刑罰之”。民間借貸必須立契約文書,“聽取予以書契”,官府通過借貸契約文書來判定民間債務糾紛,“凡有責者,有判書以治,則聽”“凡屬責者,以其地傅而聽其辭”。
——摘編自譚光萬《中國古代農業商品化研究》
材料二 宋代農民作為小生產者的主體部分,借貸雖出于情勢之逼迫,并非個人意愿,但卻是他們的一種生產、生活的常態。中國是個災害頻發的國家,加之小農是小生產者,抵御災荒的儲備(資金和糧食)不足,一旦遭遇災荒年份,則小農必須依賴于借貸。南宋著名理學家真德秀說:“中人一家之產,僅足以供一戶之稅,遇有水旱疾厲,不免舉貸逋欠。”他在另一奏疏中說:農民“一有艱歉,富民不肯出貸,則其束手無策,坐視田疇之荒蕪,有流移轉徙而已”。
——摘編自王文書《宋代借貸業研究》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民間借貸的特點。(3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代農民借貸“常態”現象形成的原因。(5分)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民間農業借貸的影響。(6分)
17.(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前期,不少人不顧海禁政策,冒險出海走私。到世宗嘉靖年間,朝貢貿易幾乎陷于停頓狀態,私人海外貿易加快了發展步伐。嘉靖后期,解除海禁的呼聲越來越高。終于在隆慶元年(1567年)付諸實施,私人海外貿易取得了合法地位。開海禁后,朝廷對每年出洋貿易的船只數量和航行地點都逐步做了限制。從萬歷時期開始,每年到達菲律賓馬尼拉的商船常在20~60艘之間,天啟末年達到100艘。萬歷十七年(1589年)的《陸餉貨物抽稅則例》共列舉了100余種進口商品,除少量的暹羅紅紗、番被、嘉文席、交趾絹、西洋布等手工業品外,絕大多數是胡椒、蘇木、檀香、沉香等香料和奢侈品。在明代后期,白銀流入的數量也很大。從中國輸出的商品有生絲、絲綢、瓷器、銅器、鐵器以及牲畜等,其中尤以生絲、絲織品、瓷器為大宗。
  材料二 歐亞、歐美新航路辟通后,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區域成為歐洲商路和貿易的樞紐。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尼德蘭的安特衛普和英國的倫敦等開始成為新的國際貿易中心。為了適應商業形勢的變化,銀行、交易所、股份公司和保險公司等各類新的商業機構應運而生。隨著來自殖民地的貴金屬大量流入,西歐市場上金銀持續貶值,商品價格直線上升。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貴族按不斷上升的物價出售商品,大獲暴利。美洲的橡膠、煙葉、玉米、可可和馬鈴薯等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而后傳遍整個世界。
——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一編)》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明朝對外貿易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航路開辟對歐洲和中國產生的不同影響。(9分)
1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紀,在貿易理論探索的基礎上,英國政府積極保護國內工業的發展,提高關稅保護本國商品、實施出口補貼政策。這些保護政策的實施推動了英國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英國對外貿易的極大繁榮。
——摘編自[英]鄧肯·韋爾登《英國經濟史》
  材料二 從18世紀中后期工業革命發軔到19世紀中期,英國貿易政策變化的總體趨勢是逐步放松貿易管制。以拿破侖戰爭為界,英國企業家群體關于貿易政策的主張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階段:拿破侖戰爭之前,企業家群體反對《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王國通商條約草案》。拿破侖戰爭結束后,以曼徹斯特棉紡織業工廠主為首的企業家群體領導了“反谷物法同盟”,并最終廢除《谷物法》,推動英國對外貿易的管制逐漸放松。
——摘編自[英]屈勒味林《英國史》
  材料三     1978年英國進出口貿易統計表
歐共體 國家占比 其他西歐 國家占比 北美國 家占比 石油輸 出國占比 發展中 國家占比 總額 (億英鎊)
出口 貿易 37.7% 15.3% 11.4% 12.8% 13.5% 373.63
進口 貿易 40.5% 17.1% 13.0% 8.5% 10.7% 409.69
——根據[英]羅伯特·C.艾倫《全球經濟史》編制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19世紀貿易政策的轉變及其根本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1978年英國進出口貿易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8分)
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位學者對1500年至1800年的世界歷史演變歷程作出了如下總結:
  在大約1500年至1800年間,世界各地區之間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從而把人們帶入了世界近代歷史的早期階段。近代早期階段與1000年至1500年的那段歷史不同,那時,東半球、西半球和大洋洲之間只有零星的交往;近代早期階段也與1800年至今的現代歷史不同,因為在現代歷史中,民族國家、重工業、威力巨大的武器以及高效的交通和通信技術使得歐裔人口在世界的政治和經濟中取得了優勢地位。
——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
《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根據材料,結合1500年至1800年的世界歷史演變歷程,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與解析
第三單元 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
1.C 2.A 3.D 4.C 5.B 6.B 7.C 8.D
9.D 10.B 11.B 12.B 13.D 14.A 15.A
1.C “五祀衛鼎”的銘文詳細記錄了西周時期貴族間交換土地的過程,其煩瑣的手續反映了當時土地不能隨便交易,故選C項。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瓦解,排除A項;凡涉人身關系都要訂立契約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當時土地的耕作方式,排除D項。
2.A 據材料“富商巨賈的影響不斷擴大……中國商業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飛躍”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批大商人,這些人屬于私商,說明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故選A項;材料沒有提及商業稅收在各諸侯國的地位,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出現于明朝,與“春秋戰國時期”不符,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爭霸,貨幣樣式繁多,市場貨幣并未統一,排除D項。
3.D 材料反映了與唐朝中期相比,北宋中期洛陽地區使用金銀貨幣的比重增加,但這并不足以說明當時金銀開采數量增加、政府鑄幣量提高,故A、B兩項錯誤。紙幣使用范圍有限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唐朝中期使用的絹帛、飛錢等貨幣到宋代已經消失,這一時期,出現紙幣,且金銀貨幣所占比重大大增加,這是受商業貿易發展狀況的影響,故D項符合題意。
4.C 宋代政府規定,土地等大宗物品交易時當事人須用官方統一印制的契書來訂立契約,不符合契約要求的文書,會失去效力,這是為了通過規范契約的形制與內容,來保證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以維護市場秩序,故選C項;土地交易的契約不阻止和限制土地買賣的行為,不會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排除A項;規范契約形制只是材料的部分內容,且不是實施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B項;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減少大宗物品交易的糾紛,而不是緩和社會矛盾,排除D項。
5.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史料描述的是大帆船貿易,西班牙大帆船攜帶白銀到菲律賓馬尼拉,再至中國購買商品,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順差地位,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商品經濟蓬勃發展,故選B項;明代的經濟政策仍為重農抑商,排除A項;鴉片戰爭之后傳統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排除C項;大帆船貿易并沒有直接促使新生產關系萌生,排除D項。
6.B 據材料可知,明代對外貿易的特點是“有貢就有市”,即在開展朝貢貿易的同時,也伴隨著民間貿易。這反映了朝貢體制有促進民間貿易的作用,故選B項。材料沒有涉及海禁政策,排除A項;朝貢貿易阻礙經濟發展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朝貢貿易體系受到沖擊,排除D項。
7.C 據材料可知,華商的這種“附股”外商企業的活動,相對于以往以農業為中心的生產方式和制度而言,是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生產和經營方式,也向中國商人展示了另外一種謀取利潤和壯大自己身家的新渠道,有利于新階層力量的發展壯大,故選C項;就整體而言,華商不可能控制外國企業,排除A項;華商資本附股外國企業是一種新的經營方式,但華商資本不屬于官僚資本,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排除D項。
8.D 據材料“在沒有任何條約根據的情況下”“為農民免費提供煙種和肥料、傳授技術等”“并高價收購煙葉”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些舉措意在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攫取高額利潤,強化經濟依附關系,故選D項;“消弭”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煙葉種植和收購,不足以得出整體農業發展情況,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情況出現在農村,主要涉及煙葉種植和收購,不涉及民族工業,排除C項。
9.D 根據材料可知,2017年,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重大幅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有所上升,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據所學可知,第三產業發展是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是經濟現代化發展的有力證明,故選D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就業結構調整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三大產業的就業結構,無法得出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排除B項;表格信息沒有涉及與世界市場的關系,不能得出“迅速融入世界市場”的結論,排除C項。
10.B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8世紀中葉埃及法老親自率船隊開展對外貿易,還派出商隊抵達今天的蘇丹等地,這說明當時對外貿易對埃及意義重大,最高統治者比較重視對外貿易,故選B項;重商主義產生并流行于15世紀至17世紀中葉的西歐,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埃及農業文明,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最高統治者重視外貿,排除D項。
11.B 材料體現的是資本主義發展中早期有限責任公司的出現,由材料中“風險很大”可知,為了降低風險,商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進行創新,發行股票,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與創新,并非運輸業的發展,排除A項;“資本主義制度的推廣”是在19世紀,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世界市場,排除D項。
12.B 據材料可知,1510—1609年的英國農產品、畜產品、原材料、工業品的價格指數均有大幅度上升,當時英國正處于封建王朝時期,對外進行殖民擴張和采取重商主義政策,世界市場和“價格革命”對英國影響深遠,B項正確;自由主義政策盛行是在工業革命時期,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工農業發展情況,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國內技術革新對原料的需求,排除D項。
13.D 據材料“設立外賓商店向境外銷售博物館珍品”“向蘇聯公民出售日用品”并結合所學可知,蘇聯采取的多種措施, 有助于對內的資金循環,這些都為蘇聯獲取建設資本提供了新的渠道,故選D項;改善外部環境需要通過外交手段,而非題干所述措施,排除A項;設立外賓商店和銷售商品是微觀經濟活動,無法實現國民經濟結構的大規模調整,排除B項;解決計劃經濟的弊端需要通過制度改革和政策修正,而非設立外賓商店,排除C項。
14.A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依附理論”認為處于“中心”的發達國家造成了處于“外圍”的發展中國家的不發展,主張發展中國家要獨立發展民族經濟,走出依附,這有利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故選A項。
15.A 據材料可知,二戰后,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經濟法不斷發展,這與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相適應,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故選A項;國家經濟地位由國家綜合實力決定,排除B項;“已建立”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經濟危機源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不可避免,排除D項。
16.答案 (1)特點:歷史悠久;講究規范、誠信;受政府監管。(3分)
(2)原因:自然災害頻發;繁重的苛捐雜稅;小農經濟的脆弱性;政府賑災救濟能力有限;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5分)
(3)影響:民間農業借貸一定程度上幫助農民維持和擴大農業生產;民間資金滲入農業生產領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其實質是階級剝削,是富農兼并土地的重要手段和小農破產的重要原因。(6分)
17.答案 (1)前期以朝貢貿易為主,后期以私人海外貿易為主;經歷了嚴格執行海禁政策到開放海禁的過程;國家加強對海外貿易的管理,收取稅金;輸入商品以香料和奢侈品為主,輸出商品則以傳統手工業品為主;對外貿易的中介主要是白銀。(6分)
(2)對歐洲:刺激了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與爭奪;引起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促使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推動了歐洲的社會轉型。(5分)
對中國: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推動明朝政府的經濟、賦稅制度變革;沖擊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新的農作物品種輸入推廣,推動了農業的發展。(4分)
18.答案 (1)轉變:由貿易保護、重商主義到貿易自由化、自由主義經濟政策。(4分)
根本原因: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迅猛提高。(2分)
(2)特點:英國進出口貿易以歐共體國家和其他西歐國家為主;以北美國家、石油輸出國、發展中國家為輔;英國對外貿易存在逆差。(每點2分,共4分,任答兩點即可)
影響因素:世界殖民體系瓦解;英國加入歐共體。(4分)
解析 (1)第一小問轉變,據材料一“英國政府積極保護國內工業的發展,提高關稅保護本國商品、實施出口補貼政策”和材料二“英國貿易政策變化的總體趨勢是逐步放松貿易管制”可知,英國19世紀貿易政策的轉變是由貿易保護、重商主義到貿易自由化、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第二小問根本原因,據材料二“從18世紀中后期工業革命發軔到19世紀中期”及所學可知,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迅猛提高,英國成為世界工廠,需要更加廣闊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
(2)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三“1978年英國進出口貿易統計表”中的各項數據進行總結即可。第二小問影響因素,結合所學可知,首先,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英國的海外殖民體系瓦解;其次,1973年英國加入歐共體,因此歐共體國家成為其主要貿易對象。
19.答案 示例
論題:近代早期階段,全球化進程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發展。(2分)
論述:1500年以前的世界基本上處于閉塞狀態,新舊大陸之間更是互相隔絕的。1500年左右完成地理大發現——哥倫布發現美洲、達·伽馬開辟到亞洲的新航路、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過去相對隔絕的各地區才開始建立直接的聯系。(3分)新航路開辟后,一方面出現了生物上的交流,動物、植物、疾病以及人群跨過大洋來到新的土地上,極大地影響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2分)另一方面是經濟上的交流,商人利用新航路的便利,創立了真正的世界經濟體系,農產品、手工業品以及其他各種商品都可以到達遙遠的異地市場。(2分)此外,還有技術和文化的傳播,印刷術和火藥在全世界傳播開來,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影響范圍也有所擴大。(2分)
綜上所述,1500年至1800年世界各地的聯系出現了加強趨勢。(1分)
解析 據材料“在大約1500年至1800年間……從而把人們帶入了世界近代歷史的早期階段”并結合所學可知,1500年前后是世界歷史的分水嶺,可確定論題為:近代早期階段,全球化進程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發展;論述時要結合所學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形成、殖民擴張、工業革命、文藝復興等史實,要注意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表述成文,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緊扣論題。最后,對所論述的內容進行簡單的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安县| 平阴县| 电白县| 裕民县| 迭部县| 新化县| 茶陵县| 博湖县| 大姚县| 全州县| 攀枝花市| 奇台县| 林周县| 罗田县| 遂昌县| 措美县| 灌阳县| 宝山区| 左贡县| 漠河县| 册亨县| 页游| 盱眙县| 浠水县| 安龙县| 玛多县| 嘉峪关市| 东海县| 峡江县| 定日县| 织金县| 余庆县| 乡城县| 鹤峰县| 金湖县| 桑日县| 额尔古纳市| 湖南省| 吴桥县| 平潭县| 乌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