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3張PPT)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知識點1 美洲物種的外傳1.原因(推動因素)(1)新航路的開辟,美洲的發現。(2)歐洲早期殖民擴張。(3)世界市場的出現及逐漸擴展。(4)美洲作物(玉米、甘薯等)自身的優勢。2.物種交流的表現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必備知識 清單破(1)玉米①傳入歐洲a.最初只是種植在庭院中,供人們觀賞。b.推廣:從16世紀中葉起,在南歐地區廣泛種植;到17世紀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各國。②傳入中國a.時期:明朝。b.途徑:從西亞、中亞傳入西北地區,從印度、緬甸傳入西南地區,從菲律賓傳入東南沿海地區。c.推廣:先是在丘陵山地種植,后來逐漸擴展到平原地區;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得到大規模推廣;鴉片戰爭前,玉米的種植已遍布全國。(2)馬鈴薯、甘薯①傳入歐洲:16世紀末,馬鈴薯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甘薯引入歐洲后,傳播比較緩慢。②傳入中國:馬鈴薯和甘薯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3)番茄①傳入歐洲a.途徑: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最初作為觀賞植物)。b.推廣:18世紀中葉開始作食用栽培;經過歐洲農藝家的改良培育,18世紀末歐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種又傳回美洲。②傳入中國a.時期:明朝萬歷年間。b.推廣: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清朝光緒年間,番茄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4)辣椒①傳入歐洲: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16世紀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②傳入中國:明朝時期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知識點2 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1.歐亞作物傳入美洲(1)種類: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的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豌豆,經濟類的甘蔗等。其中,小麥和水稻對美洲人的社會生活影響最大。(2)過程①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2.歐亞禽畜傳入美洲(1)種類:雞、牛、驢、馬、豬、羊等。(2)影響: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知識點3 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1.特點:范圍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雙向互補性;歐洲占據主導性地位;內容具有豐富性;時間具有長期性;結果具有兩重性(積極和消極)。2.影響(1)政治:緩解饑荒,促進社會穩定;引發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2)經濟: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業發展和人口增長;推動當地經濟和貿易發展;加強世界聯系,拓展世界市場。(3)文化:促進各地區文化的發展與交融。(4)社會生活:改變人們的食物結構和豐富人們的食物種類,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5)生態環境: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導致了植被被破壞和水土流失。定點1 16世紀以來物種傳播特點及影響因素 材料 (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1.傳播特點(1)豐富性:種類繁多,包括糧食類、果蔬類、經濟作物類、禽畜類等。(2)主導性:是伴隨歐洲的殖民掠奪進行的,歐洲殖民者發揮了主導作用。關鍵能力 定點破(3)雙重性:不僅改變了人類的食物結構,新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生態環境也產生了一定影響。(4)全球性:美洲的物種陸續傳播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的同時,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5)漸進性:美洲物種傳入亞洲和歐洲后,起初多為觀賞或者藥用,后來認識逐步深刻,發展為糧食或蔬菜作物。(6)長期性:新航路開辟后,伴隨著殖民擴張開始了物種大交流,時至今日,依然進行。2.影響因素:動植物自身的適應性;人們的思想觀念;科學技術水平;人地矛盾;政府政策。典例1 玉米傳入山東以前,當地的貧苦農民一般吃粗糲的?子米飯。后來,隨著玉米的廣泛種植,人們不斷總結吃玉米的方法,做出玉米面加豆面的玉米餅子,香甜可口,備受歡迎,竟把陪伴農家數千年的?子排擠到絕種的境地。由此可見,物種的傳播( )A.降低了農產品的價格B.對人類有雙重影響C.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D.推動了人口的增長C思路點撥 在審題時,需要明確題意,將設問具體化,在本題中即明確設問中“由此可見”中的“此”指的具體內容。然后運用所學知識,指出能夠對該問題做出合理解釋的選項。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明清時期玉米傳入山東地區后,人們開始食用玉米餅子,而逐漸拋棄了原來的粗糲的?子米飯,這說明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改變,C項正確;農產品的價格和人口的增長在材料中都沒有體現,排除A、D兩項;材料只體現了玉米的傳播改善了貧苦農民的飲食,沒有涉及其對人類的負面影響,排除B項。定點2 美洲糧食作物的傳入對明清中國的影響 材料 美洲三大糧食作物(玉米、馬鈴薯、甘薯)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農業物質文明和飲食革命。——摘編自張箭《論美洲糧食作物的傳播》 美洲作物傳華四百余年來,對中國土地利用和糧食生產確實引起了一個長期的革命。——摘編自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進、傳播及其對中國糧食生產的影響》1.積極影響(1)經濟:在農業方面,擴大了耕地面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糧食的畝產量和總產量,改變了我國傳統的糧食作物種植結構。在商品經濟方面,有利于糧食商品化的發展,不但促進了經濟作物的種植,而且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從而推動了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繁榮。(2)社會:豐富了中國人的食物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是中國人口在明清兩代得以大幅增長的重要條件。(3)政治:提高了中國民眾抵御饑荒的能力,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甘薯傳入后,16世紀末福建發生饑荒,福建巡撫大力推廣種植甘薯,饑民得以渡過饑荒。2.消極影響:美洲糧食作物傳入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上。中國明清時期引進并推廣耐旱高產的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使得以前不適宜耕種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擴大了耕地面積。但是,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了水土流失。典例2 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高產糧食作物如玉米、甘薯等紛紛傳入中國,且種植面積迅速擴大,逐步成為我國重要的農作物品種。這種狀況有助于 ( )A.緩解明清人口增長的壓力B.徹底改變明初的農業種植結構C.精耕細作農業模式的成熟D.推動明清對外開放局面的形成解析 高產糧食作物傳入中國,并且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逐步成為我國重要的農作物品種,這會增加糧食產量,有利于緩解明清時期中國人口增長的壓力,A正確;“徹底”一詞表述錯誤,排除B;精耕細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認真細致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明代實行海禁政策,清朝實行閉關自守政策,兩者均不是對外開放,排除D。A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基礎過關練題組一 美洲物種的外傳1.意大利羅馬郊區的法勒斯納別墅中的著名畫家拉斐爾所作的壁畫,在周圍的垂花飾中,有畫家達·烏迪內于1515—1517年畫的幾支玉米苞(棒)。該藝術品可以用來說明( )A.傳統的東西方商貿活動的浸染B.新大陸和舊大陸的物種交流C.歐洲傳統農耕經濟的發展D.歐洲民眾的飲食習慣2.“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縛作架,最堪觀。火傘火珠,未足為喻。草本也,來自西蕃,故名。”材料描述的物種( )A.是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B.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C.對亞洲的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D.由西班牙人從美洲帶回歐洲題組二 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3.歷史學家研究發現,某一作物的傳播史富有全球史的意義。其最初可能是從印度、波斯傳入埃及地區,中世紀時……引入地中海地區和伊比利亞半島。16世紀起,西班牙和葡萄牙開始在中南美洲利用非洲奴隸大量種植,再將產品運回歐洲。這一作物應是( )A.玉米 B.甘蔗 C.小麥 D.棉花4.據下表可知,大豆種植在美洲逐步推廣。這主要是因為( )大約在 1765年 原產于中國的大豆傳入北美,最初作為飼料或綠肥19世紀末 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發現,在美國干旱地區推廣種植1931年 從大豆中開發出人造蛋白纖維,大豆成為食品、醫藥等工業的重要原料1954年 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廣泛種植,美洲的農田和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緊密聯系A.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B.大豆品種的適應性強C.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長D.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5.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一種新的水稻品種——金卡羅萊納在南部種植園出現。研究表明,它可能來自一個名為班卡拉姆的非洲加納品種。后來金卡羅萊納成為北卡羅來納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終擴展到美國東南地區。這反映了( )A.獨立戰爭奠定美國發展基礎B.黑奴貿易致種植園經濟出現C.物種引入改變當地飲食習慣D.物種交流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題組三 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6.1500—1800年,有1億以上的人口死于傳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的疾病。但是,世界人口總量卻從約4.25億增長到突破9億。其主要原因是( )A.食物物種的交流B.西方列強對外殖民擴張C.工業革命的開展D.社會醫療保障條件改善7.據記載,玉米最早于1531年傳入廣西,到明朝末年,已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云南等省。這有助于( )A.緩解明清人口的增長壓力B.徹底改變明清的農業結構C.推動明清社會關系的革命D.促進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能力提升練題組一 美洲與其他地區之間的物種交流1.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馬鈴薯傳入歐洲,歐洲人認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因此作為落后文化的產物——馬鈴薯,在最初的兩百年內,并沒有在歐洲民眾之間廣泛種植,而是僅僅局限于菜園中。這反映出( )A.馬鈴薯未能在歐洲引種成功B.物種交流存在不平等性C.馬鈴薯不適合歐洲人的需要D.思想觀念影響物種傳播2.新航路開辟后,花生由南美洲傳到舊大陸,但主要由種植者自己食用,種植面積和產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國和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幾十種工業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國的花生產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見,花生的傳播與種植( )A.主要緣于工業革命進程的推進B.以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為前提C.迅速提高了農業的商品化程度D.受到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影響3.外來農作物傳入古代中國有三次高潮,其中前兩次傳入的農作物命名多帶“胡”字,如“胡麻”“胡蘿卜”,第三次傳入的農作物命名則多帶“番”字,如“番茄”“番薯”。導致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中國( )A.對外貿易對象的變化B.傳統華夷觀念的轉變C.綜合國力呈下降趨勢D.閉關自守政策的松弛4.明朝玉米傳入中國后反響并不熱烈,李時珍稱它“氣味甘平”,屬本草學藥物性味;王世懋說它“煮食之味”不如芡實。清初《招遠縣志》記載,“玉蜀黍……田畔園圃間藝之”,直到乾隆和道光年間,玉米這一高產作物才在中國廣泛種植。出現這一轉變主要是由于( )A.玉米品質逐漸得到優化改良B.清朝大力增加耕地面積C.玉米利于緩解人地矛盾問題D.傳統農業轉型動力不足題組二 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5.新航路開辟之后,出現了食物物種的大交流。在北美,水稻除供應本地消費外,還大量用于出口。在中國,玉米等外來農作物因其高產而增加了糧食供應總量,糧食除滿足生產者自身需求外,還投入市場銷售。可見,食物物種的大交流( )A.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B.促進了當地經濟與貿易的發展C.改變了人們的風俗習慣D.打破了世界各地間的孤立局面6.17世紀上半葉,英國入侵愛爾蘭,搗毀莊稼,致使大多數農作物歉收乃至顆粒無收,唯有生長在地下的馬鈴薯安然無恙,幫助愛爾蘭人渡過荒年。這使愛爾蘭人過度依賴馬鈴薯,單一作物的種植方式引發了19世紀中葉的愛爾蘭大饑荒。這可以用于說明馬鈴薯的種植( )A.有利于緩解糧食危機B.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C.引發了一場生態災難D.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7.16世紀后,歐洲市場上胡椒的供應量比14世紀中葉充足許多,胡椒價格下降,走上更多尋常人家的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貴族的青睞,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葉和煙草。這說明( )A.價格革命催生了洲際物種的交流B.新航路的開辟削弱了貴族的地位C.歐洲貴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飲食文化D.食物被賦予區分社會等級的功能8.新航路開辟后,新引進的美洲農作物在改善歐洲人膳食結構的同時,也使一些曾長期在歐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風。盡管歐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沒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歐洲人口迅速增長。由此可知,歐洲引進美洲農作物( )A.提升了歐洲人的身體素質B.徹底改變了傳統飲食構成C.擴展了東西方貿易的范圍D.影響了歐洲各國人口結構題組三 思維訓練9.批判性思維 《金薯傳習錄》記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歷間,閩人陳振龍……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鳳岡陳氏族譜》記載:萬歷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薯者,味甘美……賄于酋奴,獲之。此材料可說明 ( )A.甘薯的原產地尚待考證B.甘薯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C.甘薯溯源工作史料豐富D.甘薯在明萬歷年間開始傳入中國題組四 綜合題組10.(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蔗糖原產于亞洲,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直到11世紀都還很少有歐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16世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使用黑人奴隸種植甘蔗和制作蔗糖。一個世紀后,法國和英國成為西方世界最大的蔗糖制造者和出口者。到17世紀中期,英格蘭的貴族和富翁們已經嗜糖成癖。17世紀末,喝加糖紅茶逐漸成為英國上層社會流行風尚。——摘編自[美]西敏司《甜與權力——糖在近代歷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大多數從事砂糖貿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國,這些人因為富有,逐漸成為上流階層,其政治影響力也開始凸顯開來,可以說,砂糖商人們當時幾乎把持了英國的政治。蔗糖在18世紀變得越來越日常化、平民化,工人階級中開始流行茶歇,工作間歇喝上一杯加糖紅茶,補充每天所需要的熱量,以省出更多的時間來從事工業生產。——摘編自[英]詹姆斯·沃爾韋恩《糖的征服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蔗糖在歐洲逐漸日常化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蔗糖在歐洲逐漸日常化產生的影響。(6分)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基礎過關練1.B 2.D 3.B 4.D 5.D 6.A 7.A1.B 該藝術品的創作時間是1515—1517年,這一時期正處于新航路開辟時期,據畫的內容中含有“玉米”可知,該藝術品的創作反映了新舊大陸的物種交流,故選B項。傳統的東西方的商貿活動和歐洲傳統農耕經濟中沒有玉米,排除A項和C項;畫中的幾支玉米不能說明歐洲民眾的飲食習慣發生改變,排除D項。2.D 據“一名六月柿”“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草本也,來自西蕃,故名”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描述的物種是番茄。番茄原產于美洲,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故選D項;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排除A項;馬鈴薯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排除B項;番茄并未對亞洲的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排除C項。3.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甘蔗最早在印度等地種植,后傳入了阿拉伯和歐洲,在哥倫布大交換時期又傳入了美洲,發展成了種植園經濟,故選B項;玉米最早在美洲地區種植,后傳入舊大陸,排除A項;小麥最早在西亞地區種植,后傳入世界各地,排除C項;西非居民班圖人培育出了棉花等重要農作物,排除D項。4.D 材料表明,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發現和從大豆中開發出人造蛋白纖維,都是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這表明大豆的推廣種植得益于科學技術的進步,故選D項;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而材料中給出的時間一直到1954年,A項與材料時間并不完全相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大豆用途的改變,沒有體現大豆品種適應性強,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由于科技發展,大豆的用途發生變化,大豆種植在美洲逐步推廣,沒有體現人口增長對大豆種植的影響,排除C項。5.D 由材料可知,基因源自非洲的金卡羅萊納水稻品種在美國南部種植園出現,后來擴展到美國東南地區,說明物種的交流推動了美國東南部農業的發展,故選D項。6.A 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各種疾病在各大洲之間傳播,導致人口大量死亡。同時,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等物種,傳播到歐洲、亞洲、非洲等地,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故選A項;西方列強對外殖民擴張,給殖民地帶來災難,不利于人口增長,排除B項;工業革命于18世紀60年代開始,與材料時間不完全契合,而且也不屬于主要原因,排除C項;社會醫療保障條件改善會降低死亡率,但不是人口大量增長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7.A 據材料可知,明朝晚期,玉米在中國廣泛傳播,玉米作為耐旱高產作物,增加了糧食產量,進而緩解了明清時期人口增長的壓力,故選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雖然明清時期玉米在中國廣泛傳播,但南方和北方的農業結構中,水稻和小麥仍舊占有較大比例,玉米的傳播并沒有“徹底改變”明清的農業結構,排除B項;玉米的傳播推動了農業的發展,但這種發展沒有改變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玉米的傳播沒有推動以封建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封建社會關系的革命,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項。能力提升練1.D 2.D 3.A 4.C 5.B 6.B 7.D 8.A 9.B1.D 據材料“歐洲人認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僅僅局限于菜園中”可知,歐洲人認為印第安人文化落后,因此判定馬鈴薯屬于落后的物種,進而影響了馬鈴薯在歐洲的傳播,D項正確。2.D 據材料可知,花生雖然在新航路開辟后就已經由南美洲傳到舊大陸,但“種植面積和產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國和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幾十種工業用途”,推動了花生在“印度、西非和中國”的產量和出口量增加,體現了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影響花生的傳播和種植,故選D項;花生的傳播與種植在工業革命前就已經出現,并非“緣于”工業革命進程的推進,排除A項;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但“新航路開辟后,花生由南美洲傳到舊大陸”,所以花生的傳播與種植并非以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為前提,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后花生就已經開始傳播與種植,但1900年前“主要由種植者自己食用”,花生的傳播與種植沒有“迅速提高”農業的商品化程度,排除C項。3.A 外來農作物傳入中國的前兩次“高潮”主要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基本由西域傳入的,第三次則出現在明清時期,主要通過西方開辟的新航路從美洲等地傳入,對外貿易對象的變化導致農作物命名出現差異,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對外貿易對象的變化,與傳統的華夷觀念和綜合國力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C兩項;閉關自守政策是清朝實行的,與材料時間并不完全相符,排除D項。4.C 根據材料可知,明朝玉米傳入中國后反響并不熱烈,直到乾隆和道光年間,玉米才在中國廣泛種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由于清朝人口增長迅速,玉米適合在貧瘠的山地種植,且產量高,有利于滿足人們對糧食的需求,緩解人地矛盾,故選C項。5.B 根據材料“水稻除供應本地消費外,還大量用于出口”“除滿足生產者自身需求外,還投入市場銷售”可知,食物物種的大交流促進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故選B項;新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并不一定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且材料也并未涉及生態環境惡化的信息,排除A項;食物物種的交流會影響風俗習慣,但“改變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間的孤立局面,排除D項。6.B 據材料“這使愛爾蘭人過度依賴馬鈴薯……大饑荒”可知,馬鈴薯幫助愛爾蘭人渡過荒年,愛爾蘭人過度依賴馬鈴薯,結果當馬鈴薯歉收時,愛爾蘭發生了大饑荒,這說明馬鈴薯的種植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故選B項;據材料“單一作物……19世紀中葉的愛爾蘭大饑荒”可知,單一種植馬鈴薯不利于緩解糧食危機,排除A項;生態災難是指生態系統平衡被破壞而給社會、給人類所帶來的災難,造成愛爾蘭大饑荒的主要因素是一種被稱為致病疫霉的卵菌造成馬鈴薯晚疫病,并不是馬鈴薯的種植引發了生態災難,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愛爾蘭的馬鈴薯種植及影響,沒有關于商品經濟的描述,排除D項。7.D 根據題干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貿易規模擴大,胡椒從貴族的餐桌走向普通民眾,同時蔗糖、巧克力、茶葉和煙草受到貴族的青睞,這反映出食物在當時的歐洲有區分社會等級的功能,故D項正確。物種交流是商業革命的表現,排除A項。題干未體現貴族地位的衰落,排除B項。題干不能說明歐洲貴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飲食文化,排除C項。8.A 根據材料可知,新引進的美洲農作物使一些曾長期在歐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風,降低了歐洲近代早期人口的死亡率。這說明美洲農作物的引進提升了歐洲人的身體素質,故選A項。“徹底改變了傳統飲食構成”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東西方貿易的狀況,排除C項;材料未反映出美洲農作物的引進影響了歐洲各國的人口結構,排除D項。9.B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基于充分的客觀事實而進行理性評估與客觀評價的能力,它不為感性和無事實根據的傳聞所左右。此題要求學生根據材料得出結論。根據《金薯傳習錄》的記載可知,甘薯是由陳振龍從呂宋帶入中國的,而根據《鳳岡陳氏族譜》的記載可知,甘薯是由陳氏從安南帶入中國的。結合歷史上多個物種進入中國并非只有一條路線的史實,可得出甘薯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故選B項。材料沒有涉及甘薯的原產地,且甘薯的原產地已有定論,排除A項;材料僅有兩個史料,不能得出史料豐富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不能說明萬歷之前甘薯沒有傳入中國,排除D項。10.答案 (1)新航路開辟;西歐國家早期殖民擴張;蔗糖本身具有特殊的價值;近代世界蔗糖貿易的興起。(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工人生活條件有所改善;適應工業化的需求;歐洲階級結構發生變化(商業資本家實力增強,政治地位上升)。(1點2分,任答3點得6分)解析 (1)據材料一“16世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使用黑人奴隸種植甘蔗和制作蔗糖”可知,新航路開辟,西歐國家早期殖民擴張;結合所學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知識可知,蔗糖本身具有特殊的價值;據材料二“蔗糖在18世紀變得越來越日常化、平民化”并結合所學近代商業貿易的知識可知,近代世界蔗糖貿易的興起。(2)據材料二“工人階級中開始流行茶歇,工作間歇喝上一杯加糖紅茶”并結合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可知,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工人生活條件有所改善;據材料二“省出更多的時間來從事工業生產”可知,適應工業化的需求;據材料二“大多數從事砂糖貿易的商人……因為富有,逐漸成為上流階層”可知,歐洲階級結構發生變化 (商業資本家實力增強,政治地位上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docx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