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01-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知識點課件+分層作業-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2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01-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知識點課件+分層作業-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2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
1.北京周口店的考古發現包括: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灰燼,其中最厚的灰燼達4米。灰燼中有很多石頭、骨頭和樸樹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A.會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會種植莊稼
C.已經飼養家畜
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2.某學者指出:約1萬年前,近東的人類首先開始種植小麥和大麥等谷物,中美洲人率先開始種植玉米和豆子等主食,而中國人則是培育稻米的先驅。這表明(  )
A.世界農耕起源多元
B.世界農業最早起源于近東
C.古代亞洲農業發達
D.古代農業生產具有封閉性
3.下面兩幅圖片為河姆渡遺址中出土文物的圖像。這些文物可以佐證,河姆渡人(  )
  
A.以采集食物謀生
B.居住形式以穴居為主
C.已過上定居生活
D.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
4.農業的出現,使人類不再只是狩獵者或采集者,而是能夠居住在特定的地區,建立村落、城市和國家等。這主要說明,農業的出現和發展(  )
A.初步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
B.引起人類社會組織的變革
C.改變了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
D.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5.考古發現,良渚古城周邊存在大規模水利系統,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規劃有致;存在眾多寬大田埂,蔓延近8萬平方米。古城核心區域內還發現了約20萬千克的稻谷堆積。這表明當時該地區(  )
A.水利技術成為相對獨立的系統
B.農業生產成為重要的經濟活動
C.國家動員和組織建設能力增強
D.農業技術精耕細作的特征初顯
6.內蒙古興隆洼遺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遺址,這里發掘出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出土了大量的精制石器、陶器、玉器、蚌器等,還有大量的豬、鹿等動物骨骼。由此可知,當時這一地區(  )
A.以漁獵生活為主   B.社會分工出現
C.處于舊石器時代   D.早期國家形成
題組二 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7.公元前5千紀上半期,下埃及出現了農業聚落,后來上埃及逐漸采用農耕生產方式,社會快速發展,階級分化急速推進,進而很快建立起國家。據此可得出的結論為(  )
A.古埃及人率先掌握農耕技術
B.地理環境差異影響生產關系
C.農業發展是國家創建的條件
D.農業進步推動了國家的統一
8.秦朝時,設有不同級別的田官。各級田官不僅要過問何種莊稼應每畝播種多少種子,而且還得視土地的肥瘠不同,允許生產者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種子多少的方便。田官的設置說明秦朝(  )
A.法律異常嚴苛   B.農業受到重視
C.土地兼并嚴重   D.官僚機構臃腫
9.據考古發現,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蘇美爾語書寫的泥版文書(共109行)是目前所知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農人歷書。就其內容(關于農作物從耕耘到收獲的全過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農的農業手冊。漢謨拉比時代還開鑿了運河并有管理嚴格的灌溉網。這表明(  )
A.兩河流域人比較重視農業發展
B.楔形文字形成與農業發展關系密切
C.古代蘇美爾人是農業的創始人
D.古代巴比倫是當時農業最發達國家
10.下圖為《趕集的古羅馬農民》,是古羅馬著名的浮雕,表現的是1世紀的古羅馬農村場景。對這一浮雕作品解讀正確的是(  )
注:圖中農民趕著牛,提著葡萄,背著獵物去趕集。
A.羅馬帝國時期的農民生活
B.古羅馬農民以種植葡萄為主
C.當時羅馬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
D.羅馬皇帝掌握政治和軍事權力
11.據史書記載,一個古代瑪雅農民使用石器、木器和骨器,就可以供給12口人充足的糧食;在盛產糧食的地區,一個瑪雅農民勞動兩個月就能生產出全家一年的食物以及須交納的賦稅和貢物。由此可推知 (  )
A.瑪雅人農業經營規模較大
B.瑪雅地區農耕條件優越
C.瑪雅人農業商業化程度高
D.瑪雅文明盛行精耕細作
題組三 生產關系的變化
12.在青海發現的距今4000多年的馬廠類型墓葬中,石斧、石錛、石鑿等多是男性的隨葬品,而紡輪則大多是女性隨葬品。這表明當時(  )
A.經濟結構趨向合理
B.男尊女卑的習俗形成
C.早期國家形態產生
D.社會生產分工較明確
13.“除了自由民和奴隸的差別之外,又出現了富人和窮人的差別——隨著新的分工,社會又有了新的階級劃分。各個家庭家長之間的財產差別,炸毀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著的舊的共產制家庭公社。”材料旨在說明貧富差別的出現(  )
A.對社會生產關系的沖擊
B.與生產力發展沒有關系
C.源于農業和手工業分離
D.標志人類進入文明社會
14.原始社會晚期,人們制造和使用石斧、石鏟、木鏟、骨耜、雙齒木耒、石鋤、石刀、陶刀、骨鐮、蚌鐮等工具進行農業生產,牲畜飼養業也迅速而普遍地發展起來,且牲畜的飼養由原來氏族成員共同勞動逐漸轉變為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材料所述狀況(  )
A.密切了氏族之間的聯系
B.造成社會矛盾錯綜復雜
C.促進了早期國家的出現
D.易導致貧富分化的出現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
1.現代研究發現,大約在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對野生動物進行馴化。如在2萬年之前的猛犸象骸骨堆遺跡中,考古學家就發現了很多犬類啃咬的痕跡。考古學家據此推測人類在當時已經馴化了犬類,并讓其輔助自己狩獵。由此可知,早期人類馴化野生動物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善環境   B.獲取食物
C.祭祀神靈   D.發展農業
2.考古學家在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發現了距今8000多年前的文化遺址,該遺址出土了鋤形器、鏟形器、刀、砍砸器、盤狀器、長條器、錛、石斧等十幾種器物。這可以用來說明該地(  )
A.鐵制農具的出現   B.階級分化的加劇
C.原始農業的發展   D.手工業技術的成熟
3.據古人類學家推斷,從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長率已提高到0.03%,同采集和漁獵時期相比高出30倍。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農業生產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
B.鐵犁牛耕的廣泛應用
C.人類掌握了某些動物的生長規律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4.下圖是一位同學整理的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狀況示意圖(部分)。圖中①②處最可能填寫的是(  )
A.鐵犁牛耕、家庭勞作
B.采集經濟、封建農業
C.集體勞作、自然經濟
D.集體勞作、鐵犁牛耕
題組二 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5.秦朝《倉律》規定了種子入倉、存貯、檢驗、出倉等程序規則及畝播種量;《戍律》規定,一戶不準同時征調兩個以上勞動力服役,違者罰交兩副鎧甲。這表明秦朝(  )
A.嚴格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B.農業生產服務于戰爭的需要
C.農業生產取得長足發展
D.注重對小農經濟的法律保護
6.古巴比倫國王在獎給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對背約者的詛咒是:“愿阿達德,天地之渠長,使堿土圍其田,令大麥饑渴,綠色永絕!”另一王的石契碑的詛咒為:“愿阿達德敗其田,絕粒麥于垅上,生堿草替大麥,取堿土代清泉!”由此可知,當時的古巴比倫(  )
A.面臨著一定的生態環境問題
B.形成了完備的法律和契約體系
C.封建莊園經濟占據統治地位
D.國王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統治者
題組三 農業生產帶來的歷史影響
7.雅典城邦多山,不適合種植谷物,因此農民種植葡萄和橄欖,出口葡萄酒、橄欖油,進口谷物。公元前590年前后,雅典曾制定多項法律,鼓勵和規劃橄欖的種植,但規定不得因此破壞鄰人的土地。依據以上材料可知,雅典農業發展的特點是(  )
A.土地屬于城邦公民公有
B.受到重商主義政策打擊
C.形成精耕細作技術體系
D.具有較高的商品化程度
8.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設置在村鎮中心,因為家家戶戶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場所。有時村民大會也在這里舉行,從而又使磨坊與“權力”聯系在一起。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
B.印第安人實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產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D.印第安人注重集體活動
題組四 思維訓練
9.批判性思維 有學者指出,陜西半坡文化遺址出土的數百件石網墜和制作精美的骨魚叉、魚釣鉤表明魚類為當時饑寒交迫的人們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資料,因此,多數考古學家把魚紋圖形確認為半坡人的圖騰也不足為奇。這可用于說明,在當時(  )
A.母系氏族社會走向衰落
B.原始農業得到較快發展
C.圖騰崇拜受到廣泛推崇
D.采集漁獵仍占重要地位
題組五 綜合題組
1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四紀冰期對地球中緯度地區影響適度,這一地區包括西亞兩河流域、南美安第斯山區、東亞黃河及長江流域。這里的冰期作用適度,既導致人類食物來源減少,同時又不像歐美北部那樣嚴寒而使人類不能生存。這里的人們在食物相對多一些的季節采集一些食物以備乏食季節需要的過程中,對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又在貯藏食物過程中嘗試種植食物,從而萌發了農業行為……不斷增加的人口可以或多或少地促進持續不斷地調整適應策略,但只有一種策略即通過使用農業技術才能增加資源……原始農業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簡陋的石器和木棒,生產方法是粗放的飼養與栽培;實行以簡單協作為主的集體勞動,缺少社會分工,農業是唯一的生產部門。
——摘編自徐旺生《農業起源和傳播對
中西早期文明發展影響的比較研究》等
  材料二 農業誕生后,人類在農業和畜牧業生產中獲得了穩定的、較充裕的生活資料來源,人類開始定居下來,逐漸形成村落和城鎮。人類在剩余產品的積累和集中過程中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使得一批人能夠脫離物質生產領域而專門從事腦力勞動,進行精神文明創造。……農業一直被當作定居生活的必要條件。的確,定居給人類帶來了一些好處,但與此同時,由于垃圾及廢棄物被丟在居住地附近,昆蟲滋生,危害人類的野生動物亦在周圍徘徊,天花、麻疹、霍亂及其他的傳染病亦容易滋生。
——摘編自李世安主編《世界文明史》等
(1)根據材料一,概括推動原始農業出現的因素,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原始農業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農業的出現所帶來的積極影響。(6分)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基礎過關練
1.A 2.A 3.C 4.B 5.B 6.B 7.C 8.B
9.A 10.A 11.B 12.D 13.A 14.D
1.A 根據材料“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可知當時北京人已會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故選A項。
2.A 距今1萬年左右,原始的農耕出現,近東首先種植小麥、大麥,中美洲人率先種植玉米、豆子等,中國最早培育稻米,表明世界農耕的起源具有多元性的特點,故選A項。
3.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出土的稻谷和稻莖葉表明河姆渡人已經掌握了栽培水稻的技術,豬紋陶缽上的豬形象展現了野豬向家豬轉化的初始階段,反映了原始畜牧業的產生,這表明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產生并發展,人類有了較穩定的食物來源,生活方式走向定居,故選C項;材料表明原始農業出現,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居住形式以穴居為主和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排除B、D兩項。
4.B 據材料“農業的出現……建立村落、城市和國家等”并結合所學可知,農業的出現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從最初搭建臨時的窩棚,演變為建造長期的住所,并逐漸形成聚落,故選B項;農業生產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推動了人口增長,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但材料主要反映農業的出現和發展促進生活和生產方式的改變,排除A項;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但這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排除D項。
5.B 據材料“周邊存在大規模水利系統”“存在眾多寬大田埂,蔓延近8萬平方米”“還發現了約20萬千克的稻谷堆積”可知,該地區的農業比較發達,農業生產已經成為重要的經濟活動,故選B項;材料只反映了良渚古城存在大規模的水利系統,但未體現水利技術成為相對獨立的系統,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良渚文化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在該時期國家尚未形成,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精耕細作的農業發展模式出現是在鐵犁牛耕出現并得到推廣之后,排除D項。
6.B 據材料“發掘出房址170余座……大量的豬、鹿等動物骨骼”及所學可知,當時這一地區處于新石器時代,出現了原始手工業和原始畜牧業,說明當時這一地區的社會生產分為農業、手工業、畜牧業等,故選B項;據材料“發掘出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及所學可知,當時這一地區以原始農業生活為主,排除A項;“距今8000多年前”說明當時這一地區處于新石器時代,排除C項;當時這一地區處于新石器時代,尚未形成早期國家,排除D項。
7.C 據材料“公元前5千紀上半期,下埃及……逐漸采用農耕生產方式……進而很快建立起國家”可知,農業的產生發展推動古代埃及早期國家的形成,C項正確;材料僅提及埃及農業出現的時間,未與其他地區對比,不能得出古埃及人率先掌握農耕技術,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埃及的地理環境,不能看出地理環境對生產關系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講國家建立,而非國家統一,排除D項。
8.B 秦朝設立不同級別的田官,各級田官既要指導莊稼的播種,還要允許生產者有一定的自由,說明秦朝政府重視農業生產,故選B項;材料涉及的是田官的職責,而不是法律的嚴苛,排除A項;土地兼并嚴重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秦朝官僚機構臃腫,排除D項。
知識拓展
重農抑商
  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它產生于封建制度產生的春秋戰國,發展于封建制度興盛的秦漢,被后面的朝代繼承。在封建社會初期,保護了農業生產,有利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鞏固封建政權。但在封建社會后期,它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9.A 根據材料可知,兩河流域的人們編撰農書、開鑿運河、管理灌溉等活動皆與農業相關,說明兩河流域的人們比較重視農業發展,故選A項;材料內容沒有說明楔形文字與農業發展的關系,排除B項;原始農業出現于距今約1萬年左右,排除C項;材料沒有將古代巴比倫與其他地區的農業發展情況進行對比,無法得出古代巴比倫是當時農業最發達的國家,排除D項。
10.A 據材料“1世紀的古羅馬農村場景”可知,圖中農民趕著牛,提著葡萄,背著獵物去趕集,反映了羅馬帝國時期的農民生活,故選A項;提著葡萄不代表古羅馬農民以種植葡萄為主,排除B項;羅馬共和國頒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而材料是羅馬帝國時期,排除C項;羅馬皇帝掌握政治和軍事權力與“1世紀的古羅馬農村場景”不符,排除D項。
11.B 根據材料可知,瑪雅人農業生產工具簡陋,但是農業產量卻很高,說明瑪雅地區農耕條件優越,故答案為B項。
12.D 據材料可知,距今4000多年的馬廠類型墓葬中,男性與女性的隨葬品出現了明顯差異,這表明當時社會生產分工較明確,故選D項;“經濟結構趨向合理”的表述不符合史實,當時農業占絕對優勢,排除A項;“男尊女卑的習俗形成”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表明當時社會生產分工較明確,排除B項;僅僅根據墓葬的隨葬品不能得出早期國家形態產生,排除C項。
13.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家庭財產的差別所帶來的私有制,導致了共產制家庭公社的瓦解,說明貧富差別的出現沖擊了社會生產關系,故選A項。
14.D 材料提及原始社會晚期,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起來,其中牲畜的飼養由原來氏族成員共同勞動逐漸轉變為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資料相應地由氏族公有轉為家庭私有,會導致氏族成員內部出現貧富分化的現象,故選D項;“氏族之間”不合題意,材料涉及的是氏族內部的關系,排除A項;“社會矛盾錯綜復雜”不符合史實,原始社會晚期雖存在社會矛盾,但談不上“錯綜復雜”,排除B項;“促進了早期國家的出現”不符合時空、邏輯,早期國家出現在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并出現權貴階層之后,排除C項。
能力提升練
1.B 2.C 3.A 4.D 5.D 6.A 7.D 8.C 9.D
1.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人類馴化犬類,讓其輔助自己狩獵,是為了獲得食物,故答案為B項。
2.C 據材料可知,該遺址出土的鋤形器、鏟形器、刀、砍砸器、盤狀器、長條器、錛、石斧等十幾種器物,大多與當時的生產活動相關聯,尤其和農業生產密切相關,說明了該地原始農業的發展,故選C項;該遺址中出土的器物并未涉及鐵制農具,無法說明鐵制農具的出現,排除A項;僅根據遺址中出土的器物,并不能得出階級分化加劇的結論,排除B項;盡管這些工具體現出了當時的手工業技術水平,但是它們仍都是石制品,暫未達到手工業技術成熟水平,排除D項。
3.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1萬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人類有了較穩定的食物來源,推動了人口的增加,故選A項。當時鐵犁牛耕尚未廣泛應用,排除B項;人類掌握某些動物生長規律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影響,人類大量修建水利工程的時間晚于公元前3000年,排除D項。
4.D 據“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狀況示意圖(部分)”并結合所學可知早期農業生產出現時,由于生產力低下,生產方式是刀耕火種、石器鋤耕,①經營方式為集體勞作;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鐵犁牛耕得到使用和推廣,②為鐵犁牛耕,故選D項。
5.D 據材料“《倉律》規定了種子入倉……規則及畝播種量”“一戶不準同時征調兩個以上勞動力服役”等可知,秦朝通過法律手段保障種子質量和播種的規范,注重保障每戶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徭役盡量不干擾家庭農業生產,這些規定都體現了秦朝注重對小農經濟的法律保護,故選D項;材料體現“重農”,但并沒有體現對工商業的抑制,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闡明秦朝通過法律保障農業生產的目的是服務于戰爭的需要,排除B項;材料只體現秦朝對農業的重視,并沒有反映“效果”,無法判斷農業發展的具體情況,排除C項。
6.A 據材料“使堿土圍其田,令大麥饑渴,綠色永絕”“生堿草替大麥,取堿土代清泉”可以看出土地的不斷鹽堿化致使古巴比倫的農業逐漸衰敗,由此可見當時古巴比倫面臨著一定的生態環境問題,故選A項;材料為古巴比倫國王在獎給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對背約者的詛咒,沒有對法律內容展開論述,“形成了……體系”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未展示古巴比倫的具體經濟狀況(沒有相關數據),不能得出“封建莊園經濟占據統治地位”的結論,排除C項;D項強調國王的地位比較高,與材料主旨不相關,排除D項。
7.D 據材料信息可知,雅典多山少平原,不適合種植谷物,故種葡萄和橄欖并出口葡萄酒、橄欖油,進口谷物,說明雅典農業發展并非自給自足,而是具有較高的商品化程度,故選D項;材料沒有涉及雅典的土地所有制,排除A項;雅典鼓勵農產品商品化,排除B項;精耕細作技術體系是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排除C項。
8.C 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據材料可知,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的社交場所且與“權力”聯系在一起。這反映了糧食生產對印第安人的社會生活有重要影響,故C項正確。A項說法正確,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實行直接民主”“注重集體活動”均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B、D兩項。
9.D 批判性思維主要是要求學生跳出慣性思維和原有知識的局限,根據材料來分析答案。看到半坡文化遺址,同學們自然就會想到已經定居的半坡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舊石器時代的采集漁獵生活已經成為歷史。雖然半坡人已經進入農耕時代,實現了定居生活,但傳統的采集漁獵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并沒有迅速退出歷史舞臺。根據材料可知,半坡文化時期,魚類為饑寒交迫的人們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資料,魚紋圖形是半坡人的圖騰。這說明在當時采集漁獵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故答案選D項。材料與母系氏族社會走向衰落無關,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采集漁獵,而不是原始農業,排除B項;圖騰崇拜受到廣泛推崇的表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項。
10.答案 (1)因素:第四紀冰期對中緯度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人們對植物知識的積累;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2分,答出2點即可)
基本特征:生產工具簡單落后;生產方式粗放;集體勞作;是唯一的生產部門。(4分,答出2點即可)
(2)積極影響:使得人類獲得相對穩定的生活資料來源;人類過上了定居生活,形成村落和城鎮;加速了人口的增長;為精神文明的創造奠定了基礎;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6分,答出3點即可)
解析 (1)第一小問因素,根據材料一“第四紀冰期對地球中緯度地區影響適度”可知,第四紀冰期對中緯度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根據材料一“對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嘗試種植食物,從而萌發了農業行為”可知,人們對植物知識的積累;根據材料一“不斷增加的人口”可知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第二小問基本特征,根據材料一“原始農業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簡陋的石器和木棒”可知,生產工具簡單落后;根據材料一“生產方法是粗放的飼養與栽培”可知,生產方式粗放;根據材料一“實行以簡單協作為主的集體勞動”可知,集體勞作;根據材料一“農業是唯一的生產部門”可知,是唯一的生產部門。
(2)根據材料二“人類在農業和畜牧業生產中獲得了穩定的、較充裕的生活資料來源”可知,使得人類獲得相對穩定的生活資料來源;根據材料二“農業一直被當作定居生活的必要條件”可知,人類過上了定居生活,形成村落和城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加速了人口的增長;根據材料二“使得一批人能夠脫離物質生產領域而專門從事腦力勞動,進行精神文明創造”可知,為精神文明的創造奠定了基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共12張PPT)
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知識點1 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
1.采集漁獵
(1)時間:遠古時期。
(2)表現:人們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從事采集和漁獵,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過著
遷徙的生活。
2.原始農業
(1)時間:大約1萬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
(2)表現
①農耕業
知識 清單破
知識點 1
a.西亞的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等地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
b.東亞的黃河中上游是粟的發源地。長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
c.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產地。
②畜牧業
a.距今約9000年前,西亞的人們已經飼養綿羊和山羊。
b.距今約8500年前,中國賈湖的居民已經飼養豬;后來,河姆渡的居民也飼養豬和狗。
c.距今約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
(3)影響
①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加
速了人口的增長。
②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定居生活;農業與手工業相分離;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產
生)。
③推動了科學技術(天文歷法、數學等學科)的發展。
知識點2 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1.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
(1)食物生產:農業區主要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家畜。
(2)社會生活方面
①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
a.王室和神廟擁有許多土地,政府官員、貴族、商人等也擁有土地,他們合伙經營或將土地出
租給佃戶。
b.頒布《漢謨拉比法典》,規范租賃關系。
②尼羅河流域——古埃及
a.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
b.以尼羅河為中心的農業體系決定了整個古埃及的命運。
知識點 2
2.黃河和長江流域——古代中國
(1)食物生產:主要分為北方粟麥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
(2)社會生活方面
①商和西周時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級貴族手中,農夫集體耕作。
②戰國以后,鐵器得到推廣。鐵犁牛耕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在土地上耕作
的農民,往往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進行生產。每家每戶在耕作之余,還通過家庭手工業等途徑
補貼家用。
③秦以后,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往往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④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非常注重水利工程的修建。
⑤秦漢到隋唐時期,逐漸形成了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
(1)食物生產
①大麥和小麥從西亞傳入希臘,成為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
②古希臘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實行谷物與蔬菜輪作,在地力較差、不適于種糧食作物的地方
建果園,種植葡萄和橄欖,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欖油。
(2)社會生活:城邦公民擁有土地,農業生產中使用奴隸勞動的現象非常普遍。
4.古羅馬
(1)食物生產:以谷物生產為主,同時種植橄欖和葡萄。
(2)社會生活:在很長時期內實行土地國有,人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隨著征服擴張,貴族
或富人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土地,而小農卻逐漸破產。
5.美洲
(1)食物生產: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馬鈴薯。
3.古希臘
(2)社會生活:阿茲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貴族私有的部分外,還有村社的公有土地。
知識點3 生產關系的變化
1.男女地位的變化:農業產生以后,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婦女主要從事家務勞動
和家庭副業,女子在農業生產中逐漸退居從屬地位。
2.私有財產的出現
(1)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人類生產的產品有了剩余。
(2)表現:氏族部落的首領利用自己的權力,把一些集體財物據為己有,變成私有財產。
(3)影響:氏族內部出現了貧富分化。
3.產生階級差別:在氏族社會中,因戰爭而出現了自由民和奴隸的差別。
4.國家的產生: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
知識點 3
關鍵能力 定點破
定點1 農業產生的原因
材料 從狩獵采集到農耕,如此大規模的變化,不能簡單地歸因于某一個因素。現有研究已
經對動植物馴養的發展提出了多種解釋:一種模型認為,氣候變化對耕種條件產生了有利影
響;另一種則認為,人口增長導致了向農業的轉變。氣候的變化使得農業發展更加順暢,進而
促進了人口的增長;而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長又加大了對食物的剛需。
——摘編自伊麗莎白·戈登、本杰明·利博曼《人類歷史中的氣候變化》
原因
  農業的產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件大事,被史學界稱為“農業革命”,但關于農業產生的
原因卻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雖然依舊沒有形成一致看法,但人們普遍認為,農業的產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人類對動植物生長規律的掌握。人類在廣泛馴養動植物之前,已有了長期與野生作物、動
物打交道的經驗。早在農業革命之前,人們已認識到促使植物生長的方法。
2.人口增長與食物供給的失衡。在農業產生的前夕,地球上已經很少有人類未曾涉足的地方,
從采集狩獵時代的標準來看,當時世界的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人口過剩的問題。
3.氣候環境的改變。大約在10 000—8 000年前,全球氣溫變暖,這既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也為
人類種植農作物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典例 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農業的發現,不是像公元前的阿基米德發現王冠所含純金測量法
那樣突然。事實上,植物生長的機理,人類在農業革命之前就有所認識,就像在哥倫布航海探
險之前,人們就較廣泛地知道地球是圓的情況一樣。材料旨在說明 (  )
A.農業革命之前人類已經普遍認識植物生長的機理
B.哥倫布航海探險之前人們就已經證實地球是圓的
C.發現王冠所含純金測量法是偶然的
D.農業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D
思路點撥 在農業產生之前,在漫長的漁獵采集生活中,人類對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已經有所
掌握。所以,當氣候發生變化,人口壓力增加時,人類開始嘗試飼養動物,種植作物,從而發明了
農業。
解析 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農業的發現不像阿基米德發現王冠所含純金測量法那樣突然,
植物生長的機理,人類在農業革命之前就有所認識。據此可知,農業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
必然的,故選D項。人類在農業革命之前對植物生長的機理是有所認識,不是“普遍認識”,
排除A項。哥倫布航海探險之前人們沒有證實地球是圓的,排除B項。發現王冠所含純金測
量法是偶然的這一說法是用來對比說明農業的出現是必然的這一材料主旨,排除C項。
定點2 古代世界農耕文明多樣性的表現

材料 農業的傳播必須適應各地的條件,這種適應性發展,導致了許多植物的進一步馴化。
在中東,小麥和大麥從一開始就是最普通的作物。但當種植者向北遷移時,他們發現這兩種
作物并不是很好,還不如黑麥。而在地中海沿岸,橄欖樹成為提供食油的重要來源之一。印
度位于季風區,季雨量大,長期高溫,并且森林茂密。在這里只發現有薯蕷、芋頭、香蕉和
稻。而相應的,在美洲,作物主要是玉米。從以上所述農業傳播的結果來看,其最后是形成三
大谷類植物區,稻米區主要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玉米區在美洲;小麥區在歐洲、中東、北
非、中亞以及從中亞到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一帶。農業的傳播不僅僅是多種作物的傳播,
還是包括與之相適應的多種栽培技術和生活方式的傳播。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農業的起源與傳播》
表現
1.古代世界以農耕為基礎,形成三大谷類植物區(東亞、東南亞稻米區;美洲玉米區;歐洲、中
東、北非、中亞以及從中亞到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一帶的小麥區)。
2.農業耕作技術的差異(精耕細作與休閑農作制)。
3.種植與畜牧的比重差異(主谷式農業與谷草式農業)。
4.食物結構的差異(中國以素食結構為主;西方以肉、奶為主)。
5.土地經營方式的差異(個體經營、集體經營、租佃經營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冈山市| 四子王旗| 平罗县| 太和县| 海门市| 勐海县| 营口市| 西青区| 丽水市| 山阴县| 广昌县| 墨竹工卡县| 京山县| 西盟| 临夏市| 修文县| 遵义市| 新平| 景洪市| 台东县| 怀化市| 东源县| 齐齐哈尔市| 宜宾市| 麟游县| 黑水县| 清流县| 绥化市| 克什克腾旗| 沙湾县| 边坝县| 云梦县| 五台县| 南宁市| 嘉定区| 通山县| 吴堡县| 胶州市| 延津县| 灵寿县| 介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