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01-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知識點課件+分層作業-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2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01-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知識點課件+分層作業-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2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共12張PPT)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知識點1 農業工具的變化
1.耕作工具:種類繁多,材質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銅、鐵等。
(1)石器
①制作方法:舊石器時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擊為主,新石器時代在打擊的基礎上增加了磨
制。
②優點:石器質地堅硬,比骨、竹、木器更為耐用。
(2)青銅器
①原因: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現了銅,并逐漸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
②出現地區:青銅器最早出現在西亞、北非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已出現小件青銅器。
必備知識 清單破
③局限:青銅鑄造的農具數量有限。
(3)鐵器
①歷程:公元前15—前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后來這一技術逐漸傳入兩河流域、中亞、北非和歐洲。中國在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推廣;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灌鋼法制作的農具。
②優點:與青銅器相比,鐵器鋒利輕便,易鍛制打磨。
2.灌溉工具
(1)概況:在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已經能夠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國等地,人們已懂
得利用杠桿原理進行灌溉。
(2)中國:東漢末期已出現翻車,三國時期馬鈞對其進行了革新,其后翻車在民間廣泛使用;唐朝
出現了筒車。
3.畜牧業的工具設施:古人用圈廄來飼養禽畜,用馬槽來喂馬。
知識點2 手工業工具的進步
1.紡織工具
(1)古代中國
①約3萬年前:山頂洞人已經用骨針縫制獸皮。
②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使用陶紡輪作為紡線工具。
③漢朝:畫像石中出現了人們使用紡車紡紗的場景,當時人們能夠使用構造復雜的提花機織
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絲織品。
④元朝以后:紡織機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
(2)古代西方:出現紡紗用的紡車。
2.陶瓷業
(1)主要工具:坯車、匣缽、支釘等。
(2)具體內容
①坯車:新石器時代晚期許多地區采用坯車制坯,不僅能制成圓形坯件,而且能控制坯件的薄
厚。
②匣缽:中國南朝時,為了防止在燒制過程中氣體和有害物質污損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
泥制成的匣缽中。
③支釘:唐宋時期,為了使器物在燒制過程中不粘連,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燒制好的黏土塊
——支釘。
3.金屬冶煉工具
(1)古人用鍛打金屬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屬器具,使用的工具有土爐、錘、銼等。
(2)許多地區采取鑄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屬器具,使用的工具有坩堝、范等。
知識點3 勞作方式的發展
1.農業的勞作方式
(1)家庭式勞作
①特點: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在工業時代來臨之前,在各區域文明中很普遍。
②代表:中國戰國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古希臘羅馬歷史上,氏族部落解體
之后,一家一戶的家庭式勞作日漸普及。
(2)莊園式勞作
①特點:奴隸或農奴在莊園的土地上進行集中勞作;勞動者存在人身依附關系;生產力低下。
②代表:羅馬共和國晚期大型奴隸制莊園;中古時期西歐的莊園;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
堡。
(1)經營形式:手工業家庭與民營、官營作坊。
(2)特點:往往是手工業者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
2.手工業的勞作方式:家庭式勞作與作坊式勞作
定點1 中國傳統農業生產工具的特點與評價
材料 農業工具在生產中的地位是極為重要的。每一種新農具的誕生可以幾倍、十幾倍地
提高工效。試以灌溉機械為例:漢代的水車“其巧百倍于常”。據《天工開物》記載,手搖
拔車“竟日之功,可灌二畝”。而腳踏水車則“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畝”。牛轉翻車
則又“倍之”,可灌十畝。如使用筒車,既節省人力畜力,又可“晝夜不息,百畝無憂”。如果
和桔槔、轆轤相比,其功效相差何止百倍。……可以說,在利用人、畜、水、風等自然力作
為動力的農業機械方面,我們祖先的成就是輝煌的,貢獻是巨大的,在世界上是遙遙領先的。
——陳文華《試論我國傳統農業工具的歷史地位》
1.特點
(1)從制作材料上看:經歷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銅、鐵等需要加工的
關鍵能力 定點破
金屬材料的變化。
(2)從制作方法上看:經歷了由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屬冶煉、鑄造的變化。
(3)從依靠的動力上看:經歷了從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變化,多種動力形式長期并存。
(4)從農具種類上看:經歷了由單一性向多樣性的變化。
2.評價
(1)傳統農業工具是中國古代從事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手段,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力發展水
平的重要標志。
(2)傳統農業工具不斷適應中國古代農業精耕細作的要求,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典例1 從出土的戰國時期大量鐵工具看,鏟、鋤、鍤等手工操作工具居絕大多數。至1980
年止,手工工具出土點有近40處之多,犁鏵出土卻較少,僅見七八處。即使在同時出土多種工
具的同一墓葬中,犁鏵數量也比手工工具少得多。這反映了戰國時期(  )
A.鐵器與畜力聯系并不緊密
B.生產工具發生了根本變革
C.農業生產上普遍使用鐵器
D.小農生產方式得到了推廣
A
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犁鏵是耕地時安裝在犁上用來破土的鐵片,而犁作為工具,其動力來
源是畜力。因此,犁鏵出土較少,反映了戰國時期鐵器與畜力聯系并不緊密,故A項正確;鏟、
鋤、鍤、犁鏵等均屬于鐵器,無法體現生產工具發生根本變革,排除B項;材料旨在探究犁鏵
出土數量少于手工工具的原因,C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小農生產的特點是男耕女
織、自給自足,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
定點2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材料 如果說社會化大生產的現代社會中主要經濟單位是企業,歐洲中世紀是領主莊園和農
奴家庭,那么,個體小農家庭則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單位和最基本的勞動組
織形式。小農家庭經營既是個體的、孤立的小規模生產,又是集各種具體勞動和再生產過程
于一體的綜合型生產,它是由個體性綜合型生產力決定的。這種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家庭的
人力開發與地力開發的程度,使得個體小農家庭經營方式在各個時代,在它的形成、曲折發
展直至成熟的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狀貌。
——龍登高《個體小農家庭經營方式的歷史演變》
1.經濟構成: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具有以種植業為主、以家庭飼養業為輔的特點。
2.生產技術:使用牛耕和不斷改良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日益完
善。
3.生產方式: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
基本模式。
4.生存能力:易受天災、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響,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差。但因其生產方式簡
單又極易恢復,生命力強。
5.經濟效用:農民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的積極性;但經營規模小,難以產生技術突破,
不利于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典例2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耕作工具與耕作技術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如發明了畜力牽
引的鐵齒耙、使用繩索軟套、發明輕便靈活的蔚犁以及耕耙耱技術。對此,下列解釋最合理
的是 (  )
A.生存壓力倒逼技術革新
B.國家統一趨勢的加強
C.受江南先進技術的啟發
D.良好政治環境的推動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社會動蕩,導致農業生產受到很大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為了生存,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改進來提高糧食產量,故選A項。魏晉南北
朝時期國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排除B項;江南地區的先進技術是北民南遷傳播過去的,排除C
項;當時北方社會動蕩,排除D項。
A第二單元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農業工具的變化
1.1974年,在大同市陽高縣發現了許家窯—侯家窯遺址,后經幾次發掘,出土了大量打制的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石球等石器,以及野馬、野驢等動物化石。據此可知,許家窯人(  )
A.仍處于舊石器時代
B.磨制的石器種類多樣
C.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D.主要從事漁獵和采集
2.青銅曾經被郭沫若譽為“美金”。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銅農具,某些類型的農具還是首次發現,更無使用之痕。不少農具鑄有云紋、獸面紋、蟬紋等具有神秘意義的紋飾,絕非一般農具所能鑄刻。這反映出(  )
A.青銅農具最早出現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銅農具有利于精耕細作
C.青銅農具基本不用于農業生產
D.青銅鑄造的農具數量極為有限
3.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鐵制耕犁和牛耕技術也隨之出現,并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實行。秦漢以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耕犁也有所革新,除制造全鐵的犁鏵外,還創造了犁壁。據此可知,秦漢時期(  )
A.鐵制農具廣泛使用   B.經濟重心逐漸轉移
C.農業生產體系完備   D.農業生產技術提高
4.(2022江蘇鹽城期末)《后漢書·王景傳》載,安徽廬江“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王景調任廬江太守后,“教用犁耕,由是墾辟倍多,境內豐給”。此事說明(  )
A.鐵犁使用始于漢代   B.犁耕促進農業發展
C.精耕細作得到推廣   D.畜力應用成為共識
5.杜甫在《春水》一詩中寫道:“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已添無數鳥,爭浴故相喧。”對詩中所寫生產工具解讀正確的是(  )
A.翻車借助水力鼓風冶鐵
B.支釘充分利用了杠桿原理
C.筒車借助水力進行灌溉
D.匣缽可以控制坯件的薄厚
題組二 手工業工具的進步
6.舊石器時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明發展階段。從地質時代上說,屬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從存在的時間看,距今約300萬年到約1萬年前。這一時期已經(  )
A.大量制作使用陶器
B.用陶紡輪作為紡線工具
C.用骨針來縫制獸皮
D.建立較大的祭壇神廟
7.右圖為發現于江蘇徐州銅山縣的東漢“畫像石紡織圖”拓片。該圖再現了當時尋常人家紡織情境。畫面上層中紡好的絲團懸掛在房檐下,左側一位女性坐在腳踏斜織機旁邊,在紡織間隙,正轉身接抱另一位女性遞送過來的嬰兒,右側有兩位女性紡紗勞作。該圖(  )
A.反映出當時手工紡織業趨于普及
B.凸顯了徐州在紡織業的中心地位
C.折射出漢代廣大農民的富足安康
D.反映了女性在生產中的主導作用
8.下表是考古工作者發現的部分商周時期遺址的發掘情況。據此可知,此時期(  )
出土地點 遺址年代 出土物品
江西鷹潭 角山窯 商早期至 西周初期 大量印紋陶及原始瓷,多為生活用具,可能此地在當時是大型窯場
陜西長安 張家坡 西周晚期 陶窯遺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殘片,上有鈐印或刻寫的工匠姓名
河南鄭州 人民公園 附近 商晚期 出土陶壓錘、印模等制陶工具;大量的陶器廢品,基本為燒造變形或有氣泡或粘連在一起的盆片
A.民營制陶業有一定的規模
B.出現了專業性的區域經濟
C.貴族對平民的剝削很嚴重
D.官營作坊壟斷了陶器制造
9.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墓葬出土的179件鐵器中包括犁4件、镢4件、鋤36件、鏟10件、鐮1件。河北興隆縣壽王墳戰國冶鐵遺址出土的87件鐵范中包括鋤范3件、鐮范2件、镢范47件。遼寧撫順蓮花堡燕國遺址出土的80件鐵器中包括镢60件、鋤2件、鐮2件、鎬1件。這些可用于印證這一時期(  )
A.冶鐵技術取得了進步
B.鐵制工具始應用于農業
C.鐵農具使用領域擴大
D.牛耕技術得到全面推廣
題組三 勞作方式的發展
10.從西周的“千耦其耘”到戰國的“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私有的確立   B.鐵犁牛耕的應用
C.井田制瓦解   D.水利工程的興建
11.(2023天津河西期末)《漢書·食貨志》中記載:“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這描述的是(  )
A.官營手工業   B.民營手工業
C.家庭式勞作   D.莊園式勞作
12.中古時期,西歐莊園農民或農奴依照月份和季節進行勞動,任務主要包括播種、收獲、修剪果枝、剪羊毛、脫粒、榨葡萄汁、照顧牲畜等。這體現出的勞作方式是(  )
A.原始社會的集體耕作
B.農業莊園式勞作
C.手工業家庭式勞作
D.農業家庭式勞作
13.魏晉南北朝時期,為躲避戰禍或為防御少數民族貴族的襲擾,中原地區世家豪強常召集其宗族鄉黨,擇一便于守御之地,屯聚為塢堡。有些塢主控制著大量土地,聚集了數百、數千家人戶為其勞作。這一組織(  )
A.強化了莊園經濟自給自足色彩
B.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強化
C.加強了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D.便利了國家的賦役征發
14.《國語·齊語》載:“工之子恒為工。”《荀子·儒效》載:“工匠之子,莫不繼事。”《唐六典》載:“工商皆為家專其業以求利。”上述記載(  )
A.闡釋了手工業技術的傳承特點
B.表明手工業的發展為官府壟斷
C.說明手工工藝在家族之間傳播
D.反映了家庭手工業居從屬地位
15.中古早期,土地耕種一年后休耕一年的二田制是西歐諸國最為典型的農業耕作制度。13世紀,重犁和馬挽具的廣泛應用使三田制得以在英國推廣,大量村莊和莊園努力減少它們的休耕地。由此可知(  )
A.莊園式勞作普遍存在于各文明區域
B.農業技術創新引發土地所有制變革
C.勞動工具進步助推社會生產力提高
D.中古歐洲形成了精耕細作技術體系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農業工具的變化
1.《史記》載:“斲(zhuó)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氏。”這表明(  )
A.我國原始社會農業生產工具簡陋
B.當時中國社會處在新石器時代
C.農業是我國最早的社會生產部門
D.中國農業是在神農時期出現的
2.春秋之前,諸侯國之間的邊界較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為各諸侯國的緩沖區;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界限逐漸清晰。出現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春秋戰國兼并戰爭的加劇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C.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的出現
D.禮樂制度的加強
3.漢代的夫余文化遺存(在今吉林省)榆樹老河深遺址中,出土了鐵钁27件、鐵鑿4件、鐵鐳8件、鐵鐮13件,鐵制農業生產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經學者比對,這些鐵制農具與漢代中原地區的農具完全相同。這表明漢代(  )
A.農耕生產區域的擴展
B.鐵犁牛耕的廣泛使用
C.存在大地主田莊生產
D.跨區域長途貿易興盛
4.下圖所示是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演變。這(  )
    
A.體現了人力到機械力的轉型
B.根植于農業發展的需求
C.反映出古代的小土地所有制
D.折射出天人合一的理念
題組二 手工業工具的進步
5.在《西京雜記》中有關于多綜多躡紋織機(古代提花織機之一)的描述:“霍光(西漢大臣)妻遺淳于衍(人名),蒲桃錦二十四匹,散花綾二十五匹。綾出巨鹿陳寶光家,寶光妻傳其法……機用一百二十躡,六十日成一匹”。2013年,在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四件蜀錦提花機模型將漢代真實的織機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由此可知(  )
A.漢代人們能夠用提花機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紡織品
B.《西京雜記》所記反映了漢代官營織品的精美昂貴
C.這些織機模型為研究我國古代棉紡織業提供了物證
D.漢代紡織機已經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
6.宋代吉州地區匣缽制造業規模較大,并專供吉州窯使用。這些匣缽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別名,如“萬”“張”“曾”“朱”“日”“小”等,字道很深,兩邊隆起,應是胚胎硬化以前刻上去的。由此可推知,當時(  )
A.家庭手工業作坊技藝高超
B.金屬冶煉業發展較快
C.陶瓷業對質量的要求較高
D.匣缽制造業分工細密
7.元代農學家王禎為某生產工具賦詩曰:“欲免力役繁,排冶資水利……遂致巽離用,立見風火熾,熟石既不勞,熔金亦何易。國工倍常資,農用知省費。”據此判斷,該生產工具的使用(  )
A.提高了冶鐵業的生產效率
B.擺脫了自然條件的束縛
C.推動了封建賦役制度變革
D.節省了農業灌溉的費用
題組三 勞作方式的發展
8.中世紀時期,西歐的農民按照習慣法可以長期保有土地,有些莊園農民土地的保有時間甚至長達99年,而莊園的地租也長達幾十年不變。這一現象(  )
A.改變了西歐土地所有制
B.提升了莊園農業生產效率
C.有利于封建領主勢力的壯大
D.強化了莊園內的人身依附
9.下表為《蘇州織造局志》中記載的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蘇州織造局工匠人數表。據此可知,清初官營作坊在生產組織上(  )
單位:人
揀繡匠 挑花匠 倒花匠 折緞 結綜 畫匠
織染局 8 14 15 5 6 1
總織局 6 6 10 6 — 1
A.追求規模效益
B.已引入標準化的流水線
C.注重分工合作
D.強調對成本的精細控制
題組四 思維訓練
10.史書記載:“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平年)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戰國秦漢的“一夫”不一定指從事農業生產的個別男丁,常指一個耕作單位即一家,一家兩個勞動力種田百畝,一個農業勞動力年產粟75石,約合今1 012.5千克。當時農業高產主要得益于(  )
A.翻車、筒車的大量使用
B.水利工程的廣泛修建
C.作坊式勞作廣泛推廣
D.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
題組五 綜合題組
11.(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縱觀中國作物栽培發展的歷史,從約1萬年前的植物采集馴化開始到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大約經歷了6000~8000年,我們稱其為植物采集馴化,也就是原始農業階段;夏商周、春秋時期大約經歷了1600 年,是原始農業向傳統農業轉型的階段。從戰國到清末大約2400年的時間里,傳統農業完成了三次大發展。第一個800年左右北方旱作農業發展成熟;第二個800年左右南方水田稻作農業發展成熟;第三個800年左右形成以多熟制為中心的農業技術。可見,傳統農業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革息息相關,當然也與科技進步密不可分。
——摘編自劉旭 《中國作物栽培歷史的
階段劃分和傳統農業形成與發展》
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圍繞“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以材料中提示的階段或自主劃分階段,自擬論題,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論據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給出結論,表述成文)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第二單元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基礎過關練
1.A 2.C 3.D 4.B 5.C 6.C 7.A 8.A
9.A 10.B 11.C 12.B 13.A 14.A 15.C
1.A 根據材料可知,該遺址出土了大量“打制”石器,這表明許家窯人仍處于舊石器時代,故選A項。
2.C 材料“無使用之痕”鑄有“具有神秘意義的紋飾”“絕非一般農具所能鑄刻”表明這批農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發揮禮器的作用,說明這一時期青銅農具基本不用于農業生產,故選C項。
3.D 據材料可知,秦漢以來,耕犁有所革新,除制造全鐵的犁鏵外,還創造了犁壁,這表明農業生產工具得到了改進,有利于農業生產技術提高,故選D項;材料僅體現了秦漢以來農業生產工具的革新,但并沒有其使用范圍的描述,不能得出“鐵制農具廣泛使用”的結論,排除A項;秦漢時期經濟重心仍然在北方,并未轉移,排除B項;材料僅體現了秦漢以來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并沒有關于農業生產體系的描述,且“完備”一詞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
4.B 根據材料可知,王景調任廬江太守之后,教人們使用犁耕,開墾了土地,增加了糧食產量,這說明犁耕促進了農業發展,故選B項;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開始使用并逐漸推廣,排除A項;精耕細作體現在生產工具、灌溉工具、田間管理等方面,僅僅使用犁耕不代表一定是精耕細作,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畜力應用成為“共識”,排除D項。
5.C 根據“杜甫”“連筒灌小園”可得出這是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車。結合所學可知,筒車借助水力進行灌溉,故選C項。
6.C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約3萬年前,處于舊石器時代的中國山頂洞人已經用骨針縫制獸皮,故選C項;新石器時代人們才大量制作使用陶器,排除A項;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古人使用陶紡輪作為紡線工具,排除B項;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排除D項。
7.A 據材料可知,東漢“畫像石紡織圖”拓片顯示當時尋常百姓家庭手工紡織的情況。結合所學可知,小農經濟包含家庭手工業和農業,春秋戰國以來小農經濟出現和發展,家庭手工業逐漸普及,故選A項;由材料不能得出徐州在紡織業的中心地位,排除B項;在封建社會中,廣大農民受到地主的剝削和壓迫,農民富足安康的表述欠妥,排除C項;在小農經濟中,男性是生產的主導,排除D項。
8.A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商周時期,生活用具多由民營陶瓷廠生產,且大量的陶器廢品表明當時制陶業有一定規模,故選A項;個別的大型窯場不能證明當時出現了專業性的區域經濟,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貴族對平民的剝削,排除C項;材料中涉及大型窯場和陶窯遺址,但未說明其為官營作坊,且材料無法體現官營作坊的壟斷地位,排除D項。
9.A 根據材料可知,戰國時期的墓葬和遺址中出土了多種類型的鐵制農具和冶鐵工具,反映了當時冶鐵技術取得了進步,故選A項;鐵制工具在戰國之前就已應用于農業,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鐵制農具之前的使用領域,看不出使用領域的擴大,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牛耕技術的推廣情況,排除D項。
10.B 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需要眾人集體耕作。戰國時期,百畝之田,需要八口之家進行耕作。這說明西周至戰國,生產效率得到提高,結合所學可知,這得益于生產工具的改進,主要是鐵犁牛耕的應用,故選B項。
11.C 材料反映的是自給自足、男耕女織的家庭式勞作,故選C項。官營手工業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當時的統治階層,排除A項;民營手工業的特點是生產資料私有,產品流入市場,排除B項;莊園式勞作是眾多奴隸或農奴在莊園的土地上進行集中勞作,排除D項。
12.B 據所學可知,在中古時期的西歐,大量的農奴或農民在領主的莊園中服勞役,屬于農業莊園式勞作,故選B項;中古時期的歐洲屬于封建社會,A項錯誤。
13.A 根據材料“有些塢主控制著大量土地,聚集了數百、數千家人戶為其勞作”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自給自足性強,故選A項。塢堡作為擁有相對獨立的軍事、經濟功能的社會組織,增強了地方割據勢力,削弱了中央集權,排除B項;塢堡中的農民為塢主勞作,依附于塢主而不是國家,排除C項;塢堡的大量存在影響了國家對農民的控制,不利于賦役征發,排除D項。
14.A 根據題意可知,手工業技術在家族內部傳承,體現了手工業技術的傳承特點,故A正確;材料并未體現手工業發展被官府壟斷和家庭手工業的地位,排除B、D;根據題意可知手工業技術在家族內部傳承,并非在家族之間傳播,排除C。
15.C 據材料可知,歐洲由原來的二田制進步到三田制,是因為重犁和馬挽具的廣泛應用,勞動工具進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故選C項;莊園式勞作,曾經在羅馬共和國晚期、西歐中古時期、中國魏晉時期出現過,“普遍存在”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農業技術創新推動了谷物種植制度的變化,并沒有引發土地所有制變革,排除B項;精耕細作是指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
能力提升練
1.A 2.C 3.A 4.B 5.A 6.C 7.A 8.B 9.C 10.D
1.A 據材料“斲(zhuó)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氏”并結合所學可知,耜、耒都是古代中國的翻土農具,是原始社會的農業生產工具,體現了我國原始社會農業生產工具較為簡陋,故A項正確。
2.C 根據所學可知,諸侯國之間的邊界由模糊到清晰,主要是因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確立明確了土地的歸屬,而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的出現是土地私有制出現的根本原因,故選C項。
3.A 位于東北地區的吉林榆樹老河深遺址出土的鐵制農具與漢代中原地區的農具完全相同,說明漢代中原地區的農耕生產方式擴展至東北地區,故選A項;材料僅涉及鐵器,未涉及牛耕,排除B項;材料無法說明漢代存在大地主田莊生產,排除C項;鐵器可能是東北當地自制或間接傳入東北地區的,僅憑材料無法確定鐵制農業生產工具是跨區域長途貿易所得,排除D項。
4.B 從桔槔到翻車、筒車,反映了古代中國農業灌溉工具的改進,結合所學可知,農業灌溉工具的改進是為了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B項正確。桔槔需要人力操作,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筒車以水流為動力,即材料所述灌溉工具使用人力、畜力、水力等,而非使用機械動力驅動,排除A項;農業灌溉工具情況不能直接反映土地所有權的歸屬,看不出土地所有制情況,排除C項;天人合一思想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材料主旨為農業技術的進步,而非人與自然的關系,排除D項。
5.A 根據材料“霍光(西漢大臣)妻遺淳于衍(人名),蒲桃錦二十四匹,散花綾二十五匹”“機用一百二十躡,六十日成一匹”可知, 多綜多躡紋織機構造復雜,可以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紡織品,A項正確;由材料并不能判斷其為官營手工業,排除B項;棉花在內地的種植始于宋朝,元朝得到大力推廣,帶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此時還未出現棉紡織業,排除C項;材料為對多綜多躡紋織機的描述,未體現漢代紡織機已經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排除D項。
6.C 根據材料可知,吉州窯選用不同制造商的匣缽用以制瓷,匣缽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別名,這說明匣缽的制造講究“品牌”,這反映了陶瓷業對質量的要求較高,故選C項;材料描述的是私營手工業,而不是家庭手工業,排除A項;匣缽制造業不屬于金屬冶煉業,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匣缽制造業的分工情況,排除D項。
7.A 據“欲免力役繁,排冶資水利”“熔金亦何易”可知,這種生產工具借助水力,節省了人力,且用于金屬冶煉,結合所學可知,該生產工具是水排,故選A項;據“排冶資水利”可知,借用水力工作,沒有擺脫自然條件的束縛,排除B項;封建賦役制度的變革與冶鐵工具的使用無關,排除C項;據“熔金亦何易”可知,該生產工具主要用于金屬冶煉,不是農業灌溉工具,排除D項。
8.B 根據材料可知,中世紀西歐農民可以長期保有土地且地租長達幾十年不變,這能夠激勵農民在土地上進行大規模投入從而提高收益,因此提升了西歐莊園的農業生產效率,故選B項;土地所有權依舊屬于莊園主,土地所有制未發生變化,排除A項;封建領主的實際收入長期不變,不利于封建領主勢力的壯大,排除C項;材料主旨與人身依附關系無關,排除D項。
9.C 根據材料可知,清初蘇州織造局有多種承擔專門工作的工匠,說明該織造局將紡織流程分成了不同的環節,這體現了清初官營作坊在生產組織上對分工合作的重視,故選C項。從表中的工匠人數可知,蘇州織造局的生產規模不大,且官營作坊不以追求效益為主要目標,排除A項;標準化的流水線出現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排除B項;材料無法反映對成本的精細控制,且官營作坊并不注意控制成本,排除D項。
10.D 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
D 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糧食產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即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
A 翻車、筒車屬于農業灌溉工具,東漢末期出現翻車,唐朝出現了筒車 ×
B 水利工程的廣泛修建,是農業高產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 ×
C 作坊式的勞作主要是在手工業領域,與農業高產關系不大 ×
11.答案 示例
論題:秦漢至隋唐是我國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的形成與完善時期。(2分)
闡釋:秦漢時期,鐵犁牛耕得到推廣。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東晉以來,北方戰亂,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土地被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隋代,大運河的開通及隋唐大一統的發展,加速了南北農業技術的交流,進一步推動南方農業技術的提升。唐代曲轅犁出現,成為當時最先進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大力推廣,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南方農業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升。這一時期,南方水利工程的興建和灌溉工具的改進,也保障了南方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9分)
總之,秦漢至隋唐時期,我國南方農業發展獲得了顯著的進步。(1分)
解析 首先,據材料信息可擬定論題“秦漢至隋唐是我國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的形成與完善時期”(選擇階段時,要選擇自己相對熟悉的一個階段)。其次,進行闡釋,可分時期來論述秦漢、東晉、隋唐時期農業發展的原因、狀況,如秦漢時期,鐵犁牛耕得到推廣;東晉時期,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土地被大量開墾;隋唐時期,大運河的開通、曲轅犁出現等。 最后,進行總結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头沟区| 裕民县| 阜新市| 中牟县| 新巴尔虎右旗| 柏乡县| 龙泉市| 涿鹿县| 股票| 九寨沟县| 新民市| 通山县| 洛扎县| 株洲县| 和政县| 文化| 海宁市| 社旗县| 炎陵县| 新乡县| 济源市| 黄山市| 永吉县| 沙河市| 麟游县| 泸溪县| 侯马市| 始兴县| 成安县| 濮阳市| 新和县| 宁陵县| 双江| 鹰潭市| 辰溪县| 墨竹工卡县| 广元市| 万州区| 武城县| 响水县| 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