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01-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 知識點課件+分層作業-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2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01-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 知識點課件+分層作業-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2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共15張PPT)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
知識點1 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
1.古代交通產生和發展的原因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
(2)人類轉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
(3)生產的發展推動了人工道路的鋪設。
2.代表性成就
(1)陸路交通
①西方: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
②中國
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
漢朝:貫通了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絲綢之路。
唐朝: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
元朝: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
(2)水路交通
①中國
春秋時期:已有運河。
秦朝:秦始皇開鑿了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
元朝:京杭大運河,全長近1 800千米,為世界之最。
②西方
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開辟了避開直布羅陀海峽、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歐
洲歷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運河之一。
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的運河系統,是荷蘭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要體現。
知識點2 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
1.古代中國對海洋的探索
(1)西漢時期:已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
(2)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
應用,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航行。
(3)明朝——鄭和下西洋
①時間:1405年到1433年。
②概況: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
岸等地。
(4)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
2.古代世界其他民族對海洋的探索
(1)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諸島活動。
(2)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
(3)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
(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
3.近代對海洋的探索
(1)新航路開辟
①時間:15世紀末16世紀初。
②影響:新航路的開辟讓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
接聯系,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
(2)開鑿運河
①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
的水上通道。
②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
知識點3 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
1.火車與鐵路交通
(1)火車的發明與影響
①條件: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的變革。
②發明: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了蒸汽機車。
③影響: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帶
動了相關行業的大發展。人類步入鐵路時代。
(2)近代中國鐵路交通的發展
①代表成就
唐胥鐵路:1881年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
京張鐵路:1909年竣工,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由詹天佑主持修建。
②局限:當時中國的鐵路業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
2.輪船與航運業的發展
(1)輪船的發明與發展
①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
②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
③蒸汽機以及后來的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
出現了。
(2)近代中國航運業的發展
①19世紀20年代,西方的輪船開到中國。
②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
船工業的序幕。
③1872年,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
3.汽車的發明與發展: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但在20世紀以前,汽車還不夠普
及。
知識點4 交通與社會變遷
1.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2.影響了城市的發展
(1)清江浦因京杭大運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運路線的改變和津浦鐵路的開通而衰落。
(2)京漢和隴海兩大鐵路開通后,鄭州發展態勢超越了洛陽與開封兩大古都。
(3)美國的伊利運河,推動紐約發展成為國際化商貿中心。
(4)通海運河的建成,使曼徹斯特迅速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3.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
(1)唐朝最盛時有水驛260個,陸驛近1 300個,主要郵路7條,從事驛務的人員2萬多名;明朝出現
了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
(2)1897年創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電報、電話在晚清時傳入中
國。
定點 全面認識近代中國交通事業的發展
材料 近代中國,鐵路和輪船的出現并非社會經濟自然發展的產物,輪船是資本主義列強強
行引進的,在中國首先出現的也是外國輪船公司。鐵路絕大部分靠借外債修筑,有相當部分
控制權不在中國人手中。到1911年,新式交通工具的數量還很有限,相對于中國遼闊的土地
及人口遠遠不成比例,分布也不盡合理。在經營管理以及其他方面,還受到諸多因素的制
約。
——摘編自朱蔭貴《近代交通運輸與晚清商業的演變》
關鍵能力 定點破
半殖民 地性 近代中國鐵路伴隨著列強侵略而出現,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影響,我國鐵路建設控制在列強手里,具有半殖民地性質
政府與民間 共同參與 鐵路建設也是“實業救國”思想的具體體現,政府投資建設與民間集資建設并舉是其特征之一。如1911年涉及粵漢、川漢鐵路的“保路運動”
起步晚, 發展迅速 到辛亥革命前夕,我國津浦鐵路、京漢鐵路、隴海鐵路、膠濟鐵路等基本鐵路框架已經形成
地區發展 不平衡性 受近代國情影響,我國鐵路建設集中于東部沿海和通商口岸地區,西北、西南地區發展較慢,存在地區不平衡
1.特點(以鐵路為例)
2.成因
(1)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積極興辦近代交通,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
(2)列強為了擴大在華的經濟利益,加強對中國的控制,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憑借強大的經濟
實力控制和操縱中國的交通建設。
(3)中國各地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決定了各地交通發展的不平衡。
3.影響
(1)積極: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加強了中國與世
界的聯系。總之,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2)消極:加強了外國對中國的政治、經濟侵略,便利了其對中國的掠奪。
典例1 1872年建立的輪船招商局,核定資本為100萬兩,1882年增加到200萬兩。在與外國輪
船公司競爭的過程中,該企業得到李鴻章的庇護。另外,它還可以得到政府貸款、承運的貨
品免征厘金等諸多優惠。這(  )
A.說明清政府近代化建設成效顯著
B.推動輪船招商局維護國家利權
C.有效抵制了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
D.激發商人投資近代企業的積極性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輪船招商局雖面臨外國輪船公司的競爭,但有政府和李鴻章的支持,擁
有明顯的優勢,這激發了商人群體投資近代企業的積極性,D項正確。
D
典例2 20世紀初,上海出現了從德國引進的汽車,很多人前往觀看,人群中傳來這樣的議論:
“想不到我泱泱大國,竟然要用這等洋玩意兒,真是有辱國格!”這表明 (  )
A.人們仍然有濃重的傳統意識
B.汽車成為人們主要出行工具
C.近代上海奢侈風氣最為盛行
D.人們對外來侵略的頑強抵抗
A
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言論可知,當時人們仍有“天朝上國”的傳統觀念,故A項正確。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
1.喜歡做生意的商朝人很早就意識到了馬的重要性,因為馬可以運輸重物到達更遠的地方,相當于今天的長途運輸、物流配送。而經商的大道至今在很多地方仍被叫作“馬路”。據此可知(  )
A.馬是古代重要交通工具
B.商業的發展推動了馬的馴化
C.古代交通工具類型單一
D.馴馬是古代文明社會的標志
2.下表為秦朝道路的種類及用途。這些道路的修建(  )
種類 用途
馳道 咸陽通向全國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線
直道 直通抗擊匈奴前線九原郡的道路
新道 通向嶺南的道路
五尺道 在西南山區修筑的道路
A.旨在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維護了秦朝的長期統一
C.保證了秦朝經濟的高度發展
D.有利于消除地區間差異
3.據推算,自605年(隋大業元年)起參與開挖通濟渠(黃河—淮河段大運河)的民工達360萬,與此同時,參與疏通古邗溝的民工也不下10萬;608年,連通海河與黃河的永濟渠,僅征用的河北民工數就超過百萬;610年,大運河全線貫通。由此可見,隋朝大運河得以貫通的重要條件是(  )
A.民眾對興修水利的熱忱
B.大一統王朝的動員能力
C.“賦役折銀”制度的推行
D.隋煬帝個人的享樂追求
題組二 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
4.根據下面兩幅圖能得出的歷史結論是(  )
A.鄭和航行規模大于新航路開辟的航行規模
B.中西遠洋航行都得益于國際勞動分工細化
C.新航路開辟拉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D.鄭和航行一定程度為開辟新航路奠基
5.古典法理學認為海洋是由全人類共享的財產。直到13世紀,威尼斯和熱那亞才分別宣稱對亞得里亞海北部和利古里亞海擁有管轄權,試圖確保所有的貨物都通過其港口,以便在港口征收關稅和其他費用。據此可推知(  )
A.海上貿易推動了海權意識發展
B.意大利最早確立海洋霸主地位
C.私權觀念促成國際法體系形成
D.新航路開辟沖擊傳統海洋觀念
6.馬克思將蘇伊士運河稱為“東方偉大的航道”。每年約有1.8萬艘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只通過蘇伊士運河。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70%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每年經蘇伊士運河運輸的貨物占世界海運貿易的14%。由此可知,蘇伊士運河(  )
A.改變了人們日常生活
B.是世界上開鑿最早的運河
C.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
D.改變了埃及的經濟結構
題組三 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
7.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首次將蒸汽機用于克萊蒙脫號輪船上。1825年,英國發明家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機車拖曳著運載450名旅客的列車,以24千米/小時的速度從達靈頓駛往斯托克頓。據此可知,19世紀初(  )
A.近代運輸業的蓬勃發展
B.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C.美國交通革新領先世界
D.世界科技中心西移
8.1876年英國商人未經允許而建造了吳淞鐵路,后來清政府以28.5萬兩白銀將鐵路贖回并予以拆除。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認為:“費錢買之,又必費錢續之,且必仍用其(列強)人……中國何從費此巨款向其購回,將來亦終于聽其自造,此買而續之之害也。”駐英公使郭嵩燾認為:“毀棄鐵路主議何人,不可得知。聞共有七人……似此可編列‘七愚’姓名,傳之后世。”根據材料可知(  )
A.清政府收回吳淞鐵路引發了保路運動
B.鐵路之發展折射近代化艱難歷程
C.洋務派自強求富抵抗西方經濟侵略
D.統治階級內部黨爭阻礙鐵路事業
題組四 交通與社會變遷
9.秦朝建立后,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道路交通網,有咸陽至九原的直道,有向東直通燕齊地區、向南直達吳楚地區的馳道。這些道路的修建(  )
A.促進了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
B.標志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C.有利于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D.消除了分裂所造成的地區差異
10.1916年,南潯鐵路通車后,經過九江港的貨物量顯著增加,進口洋貨也以九江為入口行至南昌分銷各處,傳統商路市鎮的“茶市一蹶不振,紙業日漸衰微”“(上饒)河口一埠……家無尺布之機,女無寸絲之縷……游民遍壤”。由此可見(  )
A.交通發展沖擊江西傳統經濟格局
B.鐵路發展開啟了江西城市化進程
C.民國初年江西交通實現了近代化
D.新式交通導致江西自然經濟解體
11.1903年,清政府與法國合資的正定到太原的鐵路動工興建;1907年,正太鐵路全線通車,石家莊村東成了京漢、正太兩條鐵路的交會點,石家莊由此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由此可見(  )
A.近代交通發展推動中國城市化
B.近代交通肇始于清末新政時期
C.工業化引發近代中國交通變革
D.晚清時期的保路運動影響深遠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交通事業的發展歷程
1.“以亭行”是秦漢時期文書傳遞的一種方式,分內地和邊地兩種情形。內地以五里一郵、十里一亭設置郵驛機構傳遞文書,距離不同,形式各異;在邊地,“以亭行”是以亭來傳遞郵書,邊地的烽燧和哨所兼職傳送任務。秦漢時期的文書傳送系統(  )
A.有利于提升國家的治理效能
B.解決了政令不暢的問題
C.折射出國家行政效率的低下
D.導致了行政機構的臃腫
2.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七年“治馳道”,注曰:“馳道,天子道也。”東漢蔡邕曰:“馳道,天子所行道也,若今之中道然。”而依據漢令,“諸侯有制,得行馳道中者行旁道,無得行中央三丈也。不如令,沒入其車馬”。這反映了秦漢時期(  )
A.交通條件相對落后   B.道路管理制度森嚴
C.馳道僅為皇帝專用   D.構建起龐大交通網
3.下表所示資料能夠反映出唐代后期(  )
資料 出處
唐德宗建中元年,江淮“歲入米數十萬斛,以濟關中” 《舊唐書》
唐憲宗“(元和)江淮米至渭橋者(長安附近糧倉,又稱渭倉)才二十萬斛” 《新唐書》
唐宣宗大中五年二月,江淮“漕米歲四十萬斛,其能至渭倉者,十不三四” 《舊唐書》
A.藩鎮割據阻斷國內商業貿易
B.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
C.關中對江南的經濟依賴弱化
D.政局變化阻礙漕糧運輸
4.元代正式建立驛站制度,以上都、大都為中心,設置了帖里干、木憐、納憐三條主要驛路,構筑了連通漠北至西伯利亞、西經中亞達歐洲、東抵東北、南通中原的發達交通網絡,推動了“草原絲綢之路”的繁榮。這可以用來說明元代(  )
A.國家管理助推交通建設
B.商貿交流主導驛路建設
C.陸路運輸成為主要方式
D.朝貢體系范圍逐步擴大
5.1880年,劉銘傳在《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中規劃了三條主干線,其中一條北路即為“宜由京師東通盛京,西通甘肅”;1889年,江蘇布政使黃彭年提出,應先修筑東西兩條國防鐵路干線,東線自天津出山海關至黑龍江,西線自陜西、甘肅至伊犁。這些規劃(  )
A.體現守邊固疆的經略原則
B.推動邊疆經濟的迅速發展
C.旨在鎮壓地方的農民起義
D.意在抵制列強的商品傾銷
6.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運河帶被列為世界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阿姆斯特丹運河帶是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規劃一座新‘港口城市’的產物,體現了歷史與城市的完美結合。”由此可見,荷蘭(  )
A.素有修建城市運河的歷史傳統
B.擁有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運河
C.開啟了世界港口城市規劃先河
D.運河立足于繁榮的經濟和文化
題組二 近代以來交通事業的進步
7.英國近代第一條運河是1757年開通的連接北部煤礦區和港口城市的桑基運河。在這之后英國掀起了開挖運河的熱潮。到1830年,英國已擁有人工運河4 000多千米,70個主要城市中除盧頓外都與水路連接起來。運河業的興盛主要是因為英國(  )
A.自然條件的優越   B.工業革命的推動
C.行政體制的完善   D.城市規模的擴大
8.輪船進入中國是與近代中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通商口岸的開放相聯系的;鐵路的開通是與晚清政府大量舉借外債,喪失路權相始終的;近代中國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稱為“國中之國”的租界出現的。材料表明(  )
A.晚清中國交通發展喪失獨立性
B.外國侵略阻礙了近代中國交通發展
C.近代中國的交通發展緩慢
D.西方壟斷了中國近代運輸
9.19世紀80年代,以天津、北京為中心的鐵路網絡開始建設,與此同時,天津外向型經貿激增;1904年膠濟鐵路通車,同年山東最大貿易中心地位在煙臺和青島間易手。這表明(  )
A.交通的改進影響經濟發展格局
B.近代經濟發展推動了鐵路建設
C.華北地區的鐵路交通最為發達
D.鐵路建設便利了西方經濟侵略
10.下表所示為1876—1937年中國鐵路發展情況。由此可見,近代中國鐵路發展(  )
概況
1876—1894年 筑路里程為473.1千米,其中官辦占69.3%
1895—1911年 筑路里程約9 200千米,其中通過借外資或由列強直接修建占83.5%
1912—1937年 筑路里程約11 000千米,其中列強直接或間接控制經營占86.7%
A.與民主革命進程密切相關
B.反映了列強在華激烈爭奪
C.推動了民族工業快速發展
D.呈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題組三 思維訓練
11.發散思維(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漕運是封建王朝通過水路(或附以陸路)向都城或其他指定地點大規模輸送糧草的一種經濟活動。開鑿大運河就是古代漕運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下表為中國古代幾個時期大運河沿線城市發展概況及當時的漕運概況。
時期 代表性城市 城市發展概況 漕運概況
隋唐 揚州 因地“當南北大沖”而“百貨所集” 以洛陽為中心,以“關東之漕”向“江淮之漕”的轉折為內容的漕運體系蓬勃發展
五代 兩宋 汴梁 以其轉輸中心的位置而迅速崛起,成為后周乃至北宋帝都之所在 以汴京為中心,以“江淮之漕”為內容的漕運體系繁榮發展
明清 天津、德州、 臨清、濟寧、 淮安、蘇州、 杭州 因漕運而使商業貿易活動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在結構和功能上都與傳統行政中心城市有很大不同的新興運河城市體系 大運河的重新開通和海運航道的開辟使江南經濟重心與北方政治中心連接在一起,最終確立了以北京為中心的新漕運體系
——摘編自王明德《論中國古代
漕運體系發展的幾個階段》
根據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古代漕運發展的一個歷史現象,并對這一歷史現象進行闡釋。(要求:現象源自材料,論述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
基礎過關練
1.A 2.A 3.B 4.D 5.A 6.C 7.A 8.B
9.C 10.A 11.A
1.A 由材料“馬可以運輸重物到達更遠的地方”可知,馬是古代重要交通工具,A項正確。
2.A 根據材料可知,秦朝修建了通往全國,尤其是邊疆地區的道路,加強了各地間的聯系,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A項正確;秦二世而亡,未長期統一,排除B項;“保證了”“消除”均表述過于絕對化,排除C、D兩項。
3.B 據材料可知,隋朝能夠調動大量民工參與修建大運河,體現了大一統王朝的動員能力,B項正確;民眾是被征發勞役,體現不出對興修水利的熱忱,排除A項;“賦役折銀”制度推行于明清時期,排除C項;D項屬于主觀動因,并非運河得以貫通的重要條件,排除D項。
4.D 根據題干圖片可知,鄭和航海路線與新航路開辟過程中的部分航線類似,因此鄭和航行一定程度為歐洲人開辟新航路奠定了基礎,D項正確;材料僅體現了航海路線,無法看出航行規模的大小,排除A項;鄭和下西洋與國際勞動分工無關,排除B項;鄭和下西洋早于西歐新航路的開辟,因此也有觀點認為鄭和下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排除C項。
5.A 古代時期,意大利半島上的城邦國家,都積極從事海上貿易,海洋對它們的利害關系較大,它們往往對海洋提出權利要求,故根據材料中“威尼斯和熱那亞才分別宣稱對亞得里亞海北部和利古里亞海擁有管轄權,試圖確保所有的貨物都通過其港口,以便在港口征收關稅和其他費用”可得出海上貿易推動了海權意識發展,A項正確。由材料無法得出意大利最早確立海洋霸主地位,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國際法體系,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于15—16世紀,D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
6.C 蘇伊士運河是連通亞歐非三大洲的國際海運航道,地理位置極其優越,每年往返的船只很多,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C項正確。
7.A 材料體現的是輪船和蒸汽機車的出現,它們助推了近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A項正確;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的蒸汽機車是英國人制造的,排除C項;材料與世界科技中心轉移無關,排除D項。
8.B 據題干可知,清政府耗費巨大代價贖買吳淞鐵路后又將其拆除,折射出中國近代鐵路發展的艱難歷程,B項正確;清政府收回川漢、粵漢鐵路筑路權引發保路運動,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洋務派自強求富、黨爭阻礙鐵路事業,排除C、D兩項。
9.C 根據“有咸陽至九原的直道,有向東直通燕齊地區、向南直達吳楚地區的馳道”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些道路的修建為各地之間的往來提供了便利,有助于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故C項正確;這些道路是在秦實現統一后修建的,排除A項;秦朝的建立標志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排除B項;“消除了”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
10.A 根據材料可知,南潯鐵路通車后,貨物量顯著增加,進口洋貨也以九江為入口分銷各處,傳統商路市鎮茶市、紙業日漸衰微,說明交通發展沖擊江西傳統經濟格局,A項正確;鐵路發展確實會促進江西的城市化進程,但是“開啟”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B項;材料主要反映了交通發展對江西經濟格局的影響,“實現了”近代化無法體現,排除C項;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排除D項。
11.A 據材料“正太鐵路全線通車……石家莊由此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可知,近代交通發展推動中國城市化,A項正確。由材料無法得出近代交通肇始于清末新政時期,且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工業化與交通變革的關系,排除C項;保路運動發生于1911年,排除D項。
能力提升練
1.A 2.B 3.D 4.A 5.A 6.D 7.B 8.A 9.A 10.D
1.A 秦漢時期設置郵驛機構傳遞文書,方便了中央政令的頒發和地方要務的上報,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提升國家的治理效能,A項正確;“解決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以亭行”是比較快捷高效的文書傳遞方式,國家行政效率低下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設置郵驛機構是為了滿足文書傳遞和國家治理的需要,材料未提及機構設置超出了實際需求,不能得出“導致了行政機構的臃腫”的結論,排除D項。
2.B 據材料“馳道,天子道也”“諸侯有制……沒入其車馬”可知,秦漢時期道路管理制度森嚴,部分道路是皇帝專有或皇帝優先使用的,B項正確;交通條件相對落后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經過皇帝允許,王公大臣也可以走馳道,C項錯誤;材料主要涉及道路管理制度,體現不出龐大交通網,排除D項。
知識拓展   古代中國道路的等級劃分是非常嚴格的,遠在西周時期,道路的使用權就已經體現了高低貴賤的階級差別,不同的路供不同等級的人行走。在一個都城,主路寬度是最寬的,是皇帝或者皇帝允許才可以行走的;其次為次路,分成多條,最后是環繞城墻的路。皇帝走的路叫馳道,是皇帝的專用通道,沒有皇帝的恩準,別的人不能在上面行走。
3.D
“阻斷”國內商業貿易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項;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關中對江南的經濟依賴加強,排除C項。
解題技巧   面對不同材料的列舉表格,重點要找各材料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本題為例,相同點為:唐朝江淮往都城長安漕運米糧,不同點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運輸量越來越少。結合所學可知,安史之亂后,地方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減弱。
4.A 據材料“元代正式建立驛站制度,以上都、大都為中心……構筑了連通漠北至西伯利亞、西經中亞達歐洲、東抵東北、南通中原的發達交通網絡”可知,元朝政府通過設置驛站建立了廣泛的交通網絡,使得各地之間聯系更加密切,促進了商貿交流和經濟發展,A項正確。
5.A 據材料“由京師東通盛京,西通甘肅”“先修筑東西兩條國防鐵路干線,東線自天津出山海關至黑龍江,西線自陜西、甘肅至伊犁”可知,清政府希望通過修筑鐵路干線達到支援邊防、拱衛中央的目的,使邊疆成為維護內地安全的屏障,A項正確。
6.D 17世紀,荷蘭的商業發達,阿姆斯特丹運河帶逐漸興盛起來,反映了荷蘭運河立足于繁榮的經濟和文化,D項正確。材料只提及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運河帶,沒有反映出荷蘭有修建城市運河的歷史傳統,排除A項。根據材料無法得出B項結論,排除。C項錯在“開啟”一詞,排除。
7.B 18世紀中葉,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的采煤、棉紡織業和冶金業迅速發展,煤炭等大宗物資與商品的運輸成為運河業興盛的直接動因,工業化催生了近代交通運輸革命,B項正確。自然條件和行政體制不是近代英國運河業興盛的主要原因,排除A、C兩項。運河業的興盛推動了英國的城市規模擴大,排除D項。
8.A 據材料“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舉借外債,喪失路權”“國中之國”等信息可知,近代中國的輪船、鐵路和公路都是伴隨著外國侵略產生的,說明晚清中國交通發展喪失獨立性,A項正確;外國侵略傳入先進的輪船、鐵路等,客觀上促進近代中國交通發展,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交通發展速度,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壟斷”,排除D項。
9.A 據材料“天津外向型經貿激增”“山東最大貿易中心地位在煙臺和青島間易手”得出交通的改進影響經濟發展格局,A項正確;B項因果倒置,排除;材料中沒有比較,無法得出華北地區的鐵路交通最為發達,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西方經濟侵略”,排除D項。
10.D 根據材料可知,1876—1937年,在中國鐵路發展中,官辦或列強修建的鐵路在筑路里程中占有較大比重,這說明近代中國鐵路發展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D項正確。近代中國鐵路發展與民主革命進程沒有密切聯系,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列強在華激烈爭奪和民族工業快速發展,排除B、C兩項。
11.答案 示例
歷史現象:中國古代漕運體系隨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的轉移而發生變化。(2分)
闡釋:隋唐時期,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均在北方,漕運系統以北方為主,以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洛陽為中心,漕運體系以東西向運輸為主,隨著隋唐大運河的開通,東西漕運逐漸轉為南北漕運。隋唐以后直到明清,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但是經濟重心則逐漸轉移到南方,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在漕運系統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北方政治中心越來越依賴于南方的物資,漕運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8分)
隨著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分離,漕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漕運體系對于鞏固統治秩序、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2分)
(其他現象:如漕運的發展推動城市的興起等,論述合理即可)
解析 發散思維是指尋求多種思路來分析某個歷史現象,圍繞某一歷史現象,從不同角度展開分析和論證,本題圍繞中國古代漕運這一主題進行設問,需要運用發散思維來思考。首先,根據材料信息,提煉出中國古代漕運發展的一個歷史現象,如:中國古代漕運體系隨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的轉移而發生變化。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對提煉的歷史現象進行闡釋,一定要結合材料,從歷史發展的縱向角度來進行說明,即分歷史階段來分析。最后要注意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航空| 南靖县| 封开县| 聂拉木县| 开原市| 无为县| 通州区| 武隆县| 南阳市| 海林市| 和林格尔县| 平顶山市| 阳山县| 永寿县| 阿拉善左旗| 中方县| 高雄市| 墨脱县| 蚌埠市| 新晃| 洪洞县| 平昌县| 仁怀市| 龙川县| 卫辉市| 东兴市| 抚顺县| 华容县| 都兰县| 涿州市| 天柱县| 佛冈县| 通山县| 静安区| 永康市| 长阳| 石河子市| 黑龙江省| 图木舒克市| 广平县| 长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