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拔高練高考真題練考點1 古代歷史上的疫病與防治1.(2021重慶,6)下圖為《中國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歷代疫病流行分布與理論創新及人口增長對照圖”。它反映出( )A.歷代疫病流行頻數呈現不斷上升趨勢B.歷代疫病流行頻數與人口數量成正比C.中醫理論的創新多出現于疫病高發期D.明清溫病學說是對《傷寒論》的揚棄考點2 近現代醫學衛生事業的發展2.(2021河北,7)20世紀初,清政府對城市清潔、防疫檢疫等公共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對個人衛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間要求更加嚴格,居民如患病應積極向醫院或主管機構上報。對此,時人多有微詞,而有識之士不僅積極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識之士旨在( )A.推動政府政治改革 B.促進民主思想傳播C.提升居民個體素質 D.喚起民族強健意識3.(2023北京,8)1954年,政務院發布通知,要求政府機關人員“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時間中各抽出十分鐘做工間操”。隨后,國家體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廣播體操和兒童廣播體操,很快成為中小學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課間操。這表明( )A.政府意在減少勞動和學習時間B.競技體育精神深入社會各行業C.民眾逐漸接受了休閑娛樂觀念D.政府高度重視增強民眾的體質4.(2022湖南,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積極建立待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決定。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進一步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待業保險”正式更名為“失業保險”。這一變化反映了 ( )A.經濟改革引發失業現象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C.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完善D.思想解放推動經濟體制改革5.(2021遼寧,15)1851年歐洲國家召開第一次國際衛生大會,1907年國際公共衛生辦公室建立,爾后,國際聯盟衛生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相繼成為疫病防治領域技術咨詢者和跨國行動計劃的倡導者、領導者、協調者和實施者。在此過程中,國際衛生防疫體系( )A.經歷了從區域到全球的轉變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傳播C.順應了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D.始終是以歐洲國家為主體6.(2023浙江1月選考,10)盡管全球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推廣瘧疾消滅計劃,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難以想象的苦難。1967年,為了治療瘧疾,中國啟動專項計劃。經過艱苦努力,終于取得了“一種挽救全球數百萬生命的醫學進步,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種“醫學進步”是指創制出( )A.人痘接種法 B.青霉素C.牛痘接種法 D.青蒿素高考模擬練1.殷商甲骨文中有以棗治瘧的記載,《神農本草經》載“牡蠣味咸平,主傷寒寒熱”,《傷寒雜病論》載有百合雞子湯方。這表明中國( )A.傳統醫藥學領先世界B.藥食同源文化源遠流長C.中醫學重視經驗積累D.辨證施治原則初步確立2.查士丁尼是拜占庭帝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在位期間他雄心勃勃地企圖恢復羅馬帝國的版圖。為此從533年起他先后派兵遠征北非和意大利,恢復了帝國在北非和大部分意大利的統治。但542年,查士丁尼卻被迫停止對外的征伐,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帝國本土遭到阿拉伯人的攻擊B.鼠疫的暴發使帝國人口銳減C.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封建割據D.遭到“教皇國”的激烈反抗3.中世紀西歐的醫師在醫治病人時,首先根據脈搏和尿液,然后以腫脹、發燒、惡心、嘔吐、頭痛、膿液等癥狀為基礎來進行診斷。此后,醫生不僅要開出治療方案,而且還必須根據進一步的癥狀以及外部(通常是氣象和星象)狀況或“體征”來制定預后。這套流程( )A.擺脫了宗教神學束縛B.是近代科學發展的成果C.體現了理性主義色彩D.促成了醫患關系的和諧4.1819年,印度官方報紙上刊登了一封署名“英國人維倫邦”的來信,強調印度古代醫神檀梵陀利的文獻中記載了牛痘接種法。印度地方官員用梵文寫了一首關于牛痘接種的短詩,且故意寫在舊紙上,稱其來自印度古代文獻。上述行為( )A.弘揚了印度的傳統醫學成果B.彌合了殖民地和宗主國的矛盾C.減小了牛痘接種法的傳播阻力D.說明亞洲的覺醒已較為深入5.1834年,新《濟貧法》頒布后,英國修建眾多濟貧院醫院為廣大下層民眾尤其是貧民提供最基本的醫療保障。19世紀70年代后,濟貧院醫院的條件大為改善,開始從濟貧院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濟貧法醫院,并向非貧民開放。濟貧院醫院的建立與完善( )A.解決了醫療資源緊缺的問題B.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維持C.推動了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D.防范了社會流行疾病的傳播6.1861年,美國傳教士紀好弼注意到“中國醫生被迫雇用窮人的孩子去進行牛痘的接種”,因為富裕家庭“對于讓人將自己孩子的痘皰戳破以取出痘漿甚是忌諱”,他們的母親認為“這樣會有傷元氣”。這表明( )A.中國社會貧富差距較大B.牛痘接種技術尚不成熟C.封建迷信阻斷西醫傳播D.西醫影響中國疫病防治7.下圖是背面印有南丁格爾(1820—1910年)的英鎊紙幣。南丁格爾是近代護理學創始人。在針對印度的疫病防控上,她主張以立法手段推進村莊衛生改革,還與印度總督達弗林的妻子協作,通過基礎衛生教育的方式,改善印度女性的衛生狀況。她的言行( )A.有利于提高人們公共衛生意識B.推動現代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C.得到當時印度社會的普遍認可D.以衛生教育方式進行文化侵略8.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出版的小學教科書具體規定了兒童洗手的教學步驟,便于記憶的“吃飯前,洗洗手”“吃飯后,漱漱口”等類似語句在課本中隨處可見。該教科書的出版旨在( )A.促進民主思想傳播 B.培育公共衛生觀念C.保障兒童基本權益 D.提升公民科學水平9.下表為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的醫療保障制度分類表。據此可知( )類別 享受對象 資金來源合作醫療(互助保險制) 主要是農民 集體和個人 共同籌集勞動醫療(企業保險制) 企業單位的工人和職員 企業福利費留成公費醫療(國家保健服務制)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革命殘疾軍人,高校學生等 國家預算支出A.國家重視全民衛生健康意識B.城鄉醫保體系建設已穩步推進C.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日趨成熟D.國家治理市場化機制初步形成10.1989年1月,國務院批轉了《關于擴大醫療衛生服務有關問題的意見》,提出了醫療改革市場化方向,并制定了具體政策,如開展有償服務、進一步調整醫療衛生服務收費標準、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實行“以副補主”“以工助醫”等。這次醫改( )A.保證了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B.適應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要求C.促進了國家醫療衛生體系建立D.調動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積極性11.(11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4年,上海《光華醫藥雜志》刊登了一則題為《湖州福音醫院西醫孟杰割斃李恢伯》的醫療事故新聞,稱湖州福音醫院的院董李恢伯患黃疸病,“經國籍西醫診治無效”,改請福音醫院院長、美籍西醫孟杰診療。據孟杰診斷,“膽中有砂石,非割不可”。在得到孟杰有“十分之六治愈希望,且可速愈”的保證下,久病困苦的李恢伯同意“自愿割治”,“本人先愿簽字”,李實際上是“無奈”,“允簽字”。孟杰“收拾自愿書后即施行手術,用全身麻醉協下割開,翻檢肝臟,割開膽管,遍覓杳無砂石。檢查過久,助手報告時限快到,乃急急縫補,俟手術告竣,而病者已溘然長逝矣”。因李恢伯系湖州福音醫院院董,孟杰來靈堂吊唁時,遭遇李家圍攻,追究其醫療事故責任。這一起西醫孟杰診斷失誤造成的醫療事故,被《光華醫藥雜志》評論稱:“診斷不確,手術濫施,暴露西洋醫術之殘毒。”(1)根據材料,分析上海《光華醫藥雜志》中《湖州福音醫院西醫孟杰割斃李恢伯》醫療事故記載的史料價值。(3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光華醫藥雜志》的評論。(8分)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綜合拔高練高考真題練1.C 2.A 3.D 4.D 5.A 6.D1.C 圖片信息顯示古代疫病多發時期是漢末、宋末和明清時期,而在疫病多發期,東漢張仲景編著的《傷寒論》問世,明清時期產生溫病學說,可見,中醫理論的創新大多出現于疫病高發時期,故選C項;由材料可知,疫病流行頻數并非不斷上升,也有下降的時期,排除A項;由材料可知,疫病出現的高發期并不一定是人口的高峰期,排除B項;明清時期的溫病學說是對《傷寒論》的繼承和發展,并不是揚棄,排除D項。2.A 由材料“20世紀初”“清政府”“公共問題”“個人衛生”“有識之士不僅積極支持,更是大力提倡”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清政府正在進行新政改革,有識之士希望通過支持衛生防疫改革進一步推動清政府擴大和深化政治改革,故A項正確;有識之士支持衛生防疫改革,與傳播民主思想沒有直接的邏輯關聯,故B項錯誤;材料中的內容不僅涉及個人問題,也涉及公共問題,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衛生防疫改革,有利于喚起民族衛生意識,而非強健意識,故D項錯誤。3.D 材料中,國家號召人民參與廣播體操健身,表明政府高度重視增強民眾體質,反映了新中國公共衛生保健意識的進步,選D;做操的目的不是減少勞動和學習時間,A錯誤;“工間操”“早操”“課間操”不屬于競技體育,B錯誤;材料主體是政府推動,并不是民眾觀念的轉變,C錯誤。4.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從“待業保險”到“失業保險”,這一變化體現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進一步深化,說明思想解放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D正確。材料反映了在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走向完善,未強調失業現象,A錯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紀初,B錯誤;這一時期,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并不完善,C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5.A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1851年歐洲國家召開第一次國際衛生大會;1907年后,國際衛生組織在國際衛生防疫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A項正確;材料中無法體現阻止了流行病的傳播,B項錯誤;材料表明國際衛生防疫體系影響范圍逐漸由區域擴展至世界,體現了全球化的趨勢,而非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C項錯誤;國際衛生防疫體系是從歐洲國家開始,但不是“始終”以歐洲國家為主體,D項錯誤。6.D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967年,為治療瘧疾,中國啟動專項計劃。20世紀70年代,屠呦呦等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從青蒿中分離出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為人類防治瘧疾發揮了巨大作用,D項正確。A、B、C三項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高考模擬練1.B 2.B 3.C 4.C 5.B 6.D 7.A 8.B 9.B 10.D1.B 由材料無法得出“領先世界”,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藥食同源,未涉及中醫學重視經驗積累和辨證施治原則,排除C、D兩項。2.B 6世紀時,地中海沿岸暴發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國人口銳減一半,據此可以判斷,鼠疫暴發最有可能導致查士丁尼停止對外的征伐,故選B項。3.C 根據材料可知,醫師給病人治病時關注病人的脈搏、尿液,并根據癥狀進行診斷,體現了醫師的思考判斷能力,體現了理性主義色彩,C項正確;據氣象和星象做判斷說明其沒有完全擺脫宗教神學的束縛,排除A項;近代科學產生于16—17世紀,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醫患關系,排除D項。4.C 19世紀早期,印度政府借用古代印度文字、醫神、古文獻等,宣傳牛痘接種法,易于民眾接受,有助于減小牛痘接種法的傳播阻力,C項正確;18世紀晚期,英國醫生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排除A項;材料所述無法彌合民族矛盾,排除B項;亞洲的覺醒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D項。5.B 根據材料“為廣大下層民眾尤其是貧民提供最基本的醫療保障”可知,濟貧院醫院的建立與完善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B項正確;“解決了”“防范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D兩項;二戰后英國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建立,排除C項。6.D 據所學可知,18世紀晚期英國醫生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中國醫生雇用窮人的孩子去進行接種,說明西醫對中國疫病防治產生影響,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貧富差距、牛痘接種技術是否成熟,排除A、B兩項;封建迷信影響西醫傳播,但“阻斷”的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7.A 據材料可知,南丁格爾強調的村莊衛生改革、基礎衛生教育、女性衛生狀況改善都屬于公共衛生的范疇,有利于提高人們的公共衛生意識,A項正確;材料所述與現代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無關,排除B項;“普遍認可”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文化侵略,排除D項。8.B 據材料可知,關于衛生的順口溜在課本中隨處可見,反映出南京國民政府出版該教科書旨在培育公共衛生觀念,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民主思想,排除A項;該教科書的出版是為了培育公共衛生觀念,并非保障兒童的基本權益,排除C項;公民科學水平主要指公民對科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與材料呈現的內容不符,排除D項。9.B 據表格“享受對象”一欄可知,醫療保障制度中受保障的人越來越多,涉及農村和城市,可知城鄉醫保體系建設已穩步推進,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不是“全民”,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了醫療保障制度,無法得出社會保障制度日趨成熟,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市場化”,排除D項。10.D 材料反映的是國家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開展有償服務、進一步調整醫療衛生服務收費標準”等政策,有利于醫院增加收入,“以副補主”“以工助醫”,有利于調動社會力量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這些措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D項正確;材料中提及的內容只是國家醫療衛生改革中的一個環節,“保證”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醫療衛生服務某一方面的改革,并沒有涉及“國家醫療衛生體系”,排除C項。11.答案 (1)價值:是研究基督教在華傳播史、西醫傳入及治療史、西方列強侵略史的第一手史料。(3分)(2)簡評:西醫憑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驗等手段,對人們的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應該肯定;評論稱“診斷不確,手術濫施”,有合理之處;手術是在病人簽字確認的情況下實施的,手術因孟杰診斷失誤、操作失誤而失敗,可以追究其醫療責任;但認為這件事“暴露西洋醫術之殘毒”,則夸大了事件的后果和影響,應理性對待。(8分)解析 (1)根據所學可知,《光華醫藥雜志》中刊登的新聞《湖州福音醫院西醫孟杰割斃李恢伯》是當時的直接記錄,是研究基督教在華傳播史、西醫傳入及治療史、西方列強侵略史的第一手史料。(2)結合所學西醫特征,可得出西醫憑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驗等手段,對人們的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應該肯定。根據材料“收拾自愿書后即施行手術……俟手術告竣,而病者已溘然長逝矣”可知,評論稱“診斷不確,手術濫施”,有合理之處;根據“‘本人先愿簽字’,李實際上是‘無奈’,‘允簽字’”,可得出手術是在病人簽字確認的情況下實施的,手術因孟杰診斷失誤、操作失誤而失敗,可以追究其醫療責任;根據所學可知,“暴露西洋醫術之殘毒”的表述夸大了事件的后果和影響,應理性對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