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復習提升易混易錯練易錯點1 不能正確認識中國古代城市的不同功能1.據考證,南宋都城臨安,與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長,東西窄,皇宮位于城市的南端。從皇宮北面的和寧門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御街,是都城中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在御街中段設立的金銀鹽鈔引交易鋪,生意興隆。這反映了南宋時期( )A.都城設計完全符合禮制要求B.“市”突破了時間上的限制C.都城布局出現革命性的變化D.紙幣已成為全國流通的主幣2.19世紀初的中國,在擁有3 000人及以上人口的1 400個城市中,至少有80%是縣衙所在地,而人數超過1萬的城市中,大致有一半是府或省治的所在地。這反映了( )A.經濟水平決定政治地位B.城鎮是經濟發展的縮影C.多數城鎮具有政治功能D.商品經濟沖擊舊有體制易錯點2 對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特點存在誤區3.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構圖是按家長作為全家核心的原則布置的,一切房間皆簇擁正房,而且在開間尺寸、高度、裝飾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出現這種設計的原因是( )A.等級觀念和長幼有序制度B.布局對稱,主次分明有序C.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響D.使用材料和木構抬梁結構4.《明史·輿服志》載:“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許雕刻古帝后、圣賢人物及日月、龍鳳、狻猊、麒麟、犀象之形……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員營造房屋,不許歇山轉角,重檐重栱,及繪藻井,惟樓居重檐不禁……庶民廬舍……不許用斗栱,飾彩色。”由此可見,明朝民居的設計( )A.凸顯了國家大一統理念B.具有濃厚的封建等級色彩C.體現了君主專制的弱化D.反映了社會習俗的變遷易錯點3 對工業化與城市化之間關系把握不準5.下表是1867年和1910年德意志(德國)城市人口居住分布情況。這一情況的出現折射出( )時間(年) 中心城市(%) 市郊區(%) 遠郊區(%)1867 59 24 171910 11 19 70A.生產力發展加速了德國統一進程B.德國正逐漸喪失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優勢C.工業革命縮小了城鄉間經濟差距D.工業化進程加劇了城市居住空間的緊張6.下圖是關于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曲線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城市化與工業化成正向關系B.城市化與工業化呈階段化特征C.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有限D.城市化后期與工業化成反比例關系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單元復習提升易混易錯練1.C 2.C 3.C 4.B 5.D 6.B1.C 據材料可知,南宋都城臨安與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它打破了舊的市坊分區規劃體制,按照城市發展的新要求布局,具有濃厚的商業色彩,都城布局出現革命性變化,C項正確;根據材料“與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可知南宋的都城設計不完全符合禮制要求,排除A項;“市”的變化只是都城布局變化的一部分,排除B項;“全國流通的主幣”的說法言過其實,排除D項。2.C 依據材料“80%是縣衙所在地……府或省治的所在地”可知,19世紀初中國的多數城市具有政治功能,故C項正確。知識拓展中國古代城市功能演變(1)唐末之前,城市功能以政治、軍事為主,實行嚴格的坊市分離制度,在指定的時間、地點進行交易。(2)宋代商業活動正式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城市經濟功能上升。(3)南宋、元至明清,城市經濟功能不斷增強,甚至出現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城市。 綜上,唐、宋時期是城市功能的主要分界線,答題時需要找準時空定位。3.C 根據材料“家長作為全家核心……一切房間皆簇擁正房,而且在開間尺寸、高度、裝飾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并結合所學可知,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和鼓勵孝順的儒家思想都提倡家長為核心,應居主位,C項正確。4.B 據材料“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許雕刻……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員營造房屋,不許歇山轉角……庶民廬舍……不許用斗栱,飾彩色”可知,明朝民居有嚴格的等級區分,具有濃厚的封建等級色彩,B項正確;材料強調明朝對民居設計的嚴格規定和民居的設計差別,無法凸顯大一統理念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排除A、D兩項;明朝初年朱元璋廢宰相,君主專制得到強化,排除C項。5.D 據材料表格可知,1867年中心城市和市郊區人口居住占比遠高于1910年,遠郊區則正好相反,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德國發展迅速,造成中心城市人口過多,人們逐漸向遠郊轉移,故選D項。德國1871年統一,但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當時德國工業發展迅速,城市化水平整體提高,擴大了城鄉間經濟差距,排除B、C兩項。6.B 根據材料可知,城市化前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成正向關系,后期兩者成反向關系,說明城市化與工業化呈階段化特征,B項正確。材料顯示城市化發展到后期,工業化曲線呈下降趨勢,排除A項。工業化在城市化前期推動作用比較明顯,排除C項。城市化后期與工業化成反向關系,并不是嚴格的反比例關系,排除D項。易錯分析 工業化需要勞動力在某些經濟區域迅速集中,這樣可以產生聚集的經濟效益,從而推動城市化進程,使城市成為區域經濟中心,并且帶動交通事業發展;而城市化能夠促進工業化的深入發展,側重于民生,工業化側重于產業發展程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