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強化練5 交通的發展與影響1.一部古代地理書描述隋唐時期的某項大型公共工程:“西通河洛,南達江淮”,而中國東南地區“運漕商旅,往來不絕”?,F代學者引此來論證交通建設對國家之盛衰、地方之開發與民生之調劑等,發揮莫大作用。上述公共工程的開鑿( )A.加強中央對邊疆控制B.充實了關中糧食供應C.推動海外貿易的繁盛D.體現經濟重心已南移2.由宋代及清代,江西因贛江貫穿南北逐漸成為全國重要的水陸交通要地,東西貨物匯聚,各方商賈云集。有學者認為,由于海運的興起,原本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贛江內河航運大不如前,隨著鐵路交通的興起,江西更是錯過了鐵路時代的開端。該學者以江西為例,論述了( )A.內河航運落后于其他交通方式B.交通變遷深刻影響區域發展C.現代交通發展進入了鐵路時代D.水運交通應該繼續發揮作用3.20世紀初,上海電車初營運時,有人害怕“電車帶電,乘客觸電”,乘客不多。為此英國電車公司不僅花錢雇人在電車上終日乘坐,還向乘客發放禮品,車身上還大書“大眾可坐,穩而且快”。后來人們感覺電車快捷、便利,逐漸接受。這說明( )A.英商的宣傳方式具有欺騙性B.現代化的交通方式艱難發展C.人們對城市化進程難以適應D.中國工業化影響了社會生活4.相關資料顯示,辛亥革命時期,有鐵路經過的縣響應革命的概率會高于沒有鐵路經過的縣,在加入革命團體的人數方面,前者也多于后者。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鐵路建設( )A.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B.增強了革命派的力量C.降低了集體行動的成本D.加速了新思想的傳播5.商朝的驛使48天能走600千米,清朝的快馬一晝夜可行400千米,現在的高鐵的速度已經超過350千米/小時。這說明( )A.高速鐵路適應了現代人的生活節奏B.交通的變遷縮短了人們的通行時間C.科學技術進步提高了交通工具的速度D.人們的生活質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6.2011年3月,“渝新歐”國際鐵路通車。鐵路從重慶直達德國的物流中心,整個旅程只需16天,遠快于從中國港口出發的海運航線。火車在一個方向上運送的是筆記本電腦、衣服等貨物,而另一個方向上運送的是電子產品、汽車配件和醫療設備。據此可知( )A.兩極格局瓦解推動經濟交流B.國家實力的對比決定商品種類C.交通網絡發展助力國際貿易D.“一帶一路”建設取得新成果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專題強化練5 交通的發展與影響1.B 2.B 3.B 4.D 5.B 6.C1.B 根據材料“隋唐時期的某項大型公共工程”“西通河洛,南達江淮”“運漕商旅,往來不絕”并結合所學可知,此大型公共工程應為隋唐時期的京杭大運河,其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充實了關中糧食供應,B項正確,排除A項;該工程的開鑿與海外貿易無關,排除C項;唐朝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宋元時期南移完成,排除D項。2.B 根據材料可知,隨著海運的興起和鐵路交通的發展,江西的內河航運失去了優勢,又錯過了鐵路時代的開端,這對其后續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說明交通變遷深刻影響區域發展,B項正確;“內河航運落后于其他交通方式”的說法錯誤,各種交通方式各有優劣,在適宜的場景中均能發揮出各自的優勢,排除A項;材料還涉及海運,體現不出現代交通發展進入了鐵路時代,排除C項;材料主旨為“交通變遷與區域發展”,“水運交通應該繼續發揮作用”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3.B 材料強調民眾對現代交通方式的接受情況,說明現代化的交通方式艱難發展,B項正確;英商的宣傳是為了吸引人們實際嘗試乘坐電車,進而消除誤解和偏見,屬于正常的宣傳營銷,并非“具有欺騙性”,排除A項;由材料可知,人們逐漸接受了電車,表明并非“難以適應”,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當時中國的工業化,排除D項。4.D 據材料可知,有鐵路經過的縣響應革命的概率更高,加入革命團體的人數也更多,說明有鐵路經過的地區革命思想交流傳播快,D項正確;鐵路建設本身不能增強革命力量,更不能動搖清朝統治基礎,排除A、B兩項;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5.B 據材料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交通方式的變革,人們的出行速度越來越快,這說明交通的變遷縮短了人們的通行時間,B項正確;A項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本題易錯選C項,商朝的驛使和清朝快馬與科技無關,排除C項;人們的生活質量包含內容眾多,如食品、教育、醫療等,材料只提到交通,無法說明人們的生活質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排除D項。6.C 1991年兩極格局瓦解、2013年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排除A、D兩項;材料未涉及中德實力對比,且“國家實力的對比決定商品種類”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