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拔高練高考真題練考點1 中國近代交通事業的發展1.(2022廣東,6)1889年張之洞與李鴻章的爭論主張張之洞 儲鐵宜急,勘路宜緩……前六七年積款積鐵,后三四年興工修造(鐵路)……豈有地球之上獨中華之鐵皆是棄物李鴻章 籌劃開礦,煉成鐵條(鋼軌),器款甚巨,豈能各省同開 ……日本鐵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產,惟鋼軌等項仍購西洋二人爭論的問題是( )A.洋務運動要不要借鑒明治維新B.興辦煉鐵業可否舉借外債C.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孰重孰輕D.修筑鐵路與煉鐵孰先孰后考點2 世界交通運輸的發展2.(2022北京,5)西方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中國古代也有“處處有路透長安”的諺語。這兩句話蘊含的歷史信息是( )A.長安城的設計借鑒了羅馬城市布局B.長安和羅馬兩地之間的交通網絡密集C.古代商路便利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D.長安和羅馬都曾經是帝國交通網絡的中心3.(2022全國乙,34)1879年,德國杜伊斯堡成為世界最大內河港口,輸入礦砂和糧食,輸出煤和鋼鐵制品。1900年,德國船隊總噸位由1870年不足百萬噸發展至近200萬噸,成為蒸汽時代以來第一個能與大英帝國一爭高低的船隊。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德國 ( )A.已經確立“世界工廠”的地位B.航運業的發展助長其海外擴張C.海上實力飛躍源于蒸汽機的改進D.共和政體確立推動經濟飛速發展4.(2023全國乙,46)[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 1910年,法國元帥福煦曾說:“飛機只是玩具,沒有什么軍事價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飛機分配到的任務僅有目視偵察一項,之后開始嘗試空中照相。由于戰爭需要,飛機逐步應用于空戰,駕駛員用槍支互擊,用手投擲炸彈。1915年,德國出現配置機槍的戰斗機,交戰國開始爭奪制空權。1916年,德國運用“空中馬戲團”的方式組成特殊的作戰中隊,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屬軍用飛機,使空軍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1918年,協約國和美國發起總反攻時,擁有飛機8 000多架,而德國有3 300余架,協約國牢牢掌握了制空權。——摘編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等(1)根據材料,概括飛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情況的變化。(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飛機應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所產生的影響。(9分)高考模擬練1.古巴比倫城市瑪什坎沙皮爾(今阿布杜瓦里遺址)中發現了4條運河,運河寬可達15米,在城市的北部和東部還發現了至少6條分支水系。主運河交匯處發現了2個港口。4條主運河將城市分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區域。這主要說明,古巴比倫( )A.國家組織能力強大 B.灌溉農業發達C.城市基礎設施完善 D.海外貿易繁榮2.(2024山東聊城高三二模)有學者認為,它是中國古代交通史上一大事件,它的意義不僅僅是改變了唐宋以至后世的經濟地理版圖,更重要的是,它促進了中國的統一,使東南乃至嶺南與傳統的中原地區成為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該觀點中的“它”應是( )A.秦馳道的修建 B.張騫“鑿空”西域C.甘英出使大秦 D.大運河的開通3.19世紀40年代,中國茶葉從廣州到倫敦的運費為30~40銀戈比/普特(戈比為俄國貨幣名稱,1普特≈16.38千克),19世紀七八十年代該路線茶葉運費跌落至3~4英鎊/噸。據此推測,運費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A.工業革命后輪船載重量提高B.石油的運用提高了運輸速度C.蘇伊士運河開通后航程縮短D.鐵路運輸的競爭使運費下降4.“蓋天津(城)市發展之趨勢,其初圍繞舊城,繼則沿河流,復次則沿鐵道線,自有電氣事業則沿電車道而發展。”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進程的顯著特點是( )A.以老城區為中心不斷向外擴展B.伴隨交通方式的變化而發展C.由城市周邊的不斷開發而發展D.伴隨工商業的發展而發展5.1876年,吳淞鐵路通車后,“華客即持照紛紛上車,并有婦女小孩等”。1897年,京津鐵路告成,“京城內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車)到津一擴眼界,其中以旗人婦女為最多”。這表明( )A.鐵路是婦女解放的首要條件B.中國近代化歷程步履維艱C.新式交通推動社會觀念更新D.婦女在晚清時期率先覺醒6.1921—1927年間,中國道路修建里程由1 185千米達到29 170千米,平均每年增長4 663千米,1908—1926年,“先后成立的商營汽車運輸行或公司,約有300余家,擁有各種客貨汽車2 400余輛”。據此可知( )A.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B.西方工業技術占據主導C.社會生活方式發生轉變D.傳統經濟結構逐漸瓦解7.1950年6月,中央政府決定撥款修筑成渝鐵路。為了加快筑路速度,在原有軍工筑路的基礎上,又投入民工約7萬人、失業工人約1.9萬人,筑路所需的鋼軌、道釘等器材主要委托重慶的公私廠礦加工。據此可知,成渝鐵路的修建( )A.改變了西南地區交通落后的狀況B.有助于成渝地區經濟恢復發展C.開啟了“一五”計劃的建設局面D.使國營經濟成分占據主導地位8.二戰后,荷蘭機動車數量迅速上漲,機動車出行成為主要出行方式。20世紀70年代,荷蘭人發起了自行車回歸運動,中央政府也撥出專款,修建大量自行車專用道,安裝針對自行車的交通信號燈,自行車出行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對此最合理的解釋是( )A.城市化進程出現了逆轉B.能源危機改變了出行方式C.保護環境成為社會共識D.歐洲汽車制造業陷入困境9.1969年,北京地鐵建成,出行更加方便,手表也成為人們出行的重要計時工具。21世紀以來,我國高鐵迅速發展,大部分人會用手機購買高鐵票,且用手機代替手表的計時功能。這表明( )A.現代工業發展打亂了正常的生活節奏B.快捷交通開始把世界聯系為一個整體C.城市交通線路的軸線向四周輻射擴展D.現代時間觀念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10.(12分)運河——流動的文化遺產。 材料一 金朝定都中都,漕運主要是依靠今北京城北的壩河,但由于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壩河的河床坡度很大,難以存留足夠深度的水量來承載漕船。為此,金朝政府在其上游的高梁河和白蓮潭兩處設置閘門來調節壩河的水量。但終因這條渠道水源單一和渠道狹窄,漕糧仍然主要依靠陸運。元朝郭守敬設計引昌平白浮泉水西行,從上游繞過沙河、清河谷地,循西山麓轉而東南,沿著平緩的坡降,匯集沿途泉流,聚入甕山泊(今昆明湖);再從甕山泊擴浚長河、高粱河至和義門(今西直門)水關入大都城,匯入積水潭;又從萬寧橋下沿皇城東墻外南下出麗正門東水關,轉而東南流至文明門(今崇文門以北)外,與金代的閘河故道相接,下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即潞水,今北運河)。這項水利工程為大都城開辟了新水源,使大都城內的積水潭成為新的大運河終點。忽必烈將這條新的水道賜名為“通惠河”。 材料二 大宗貨品的運輸走水路比陸路要便宜,因此天然河道和人工運河對運輸糧食等大宗商品十分重要。……元代未能一直維持運河的暢通。明朝永樂帝遷都北京,迫使政府再次斥巨資開鑿大運河。明代對施工難度較大的運河山東段進行了至關重要的河道改道。運河重開后,除有數次黃河改道影響其通航外,直至明代結束,始終通行不廢。大運河為整個明王朝及其經濟的統一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設施保障,但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運河的治理,使本已犯難的河政變得更加難以負荷。(1)結合圖文資料,說出金元時期是如何解決北京漕運難題的。(4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明朝重新開通運河的原因和影響。(8分)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綜合拔高練高考真題練1.D 2.D 3.B1.D “儲鐵宜急,勘路宜緩”表明張之洞主張中國應先煉鐵,后修鐵路,而李鴻章認為煉鐵耗資巨大,可學習日本用西洋鋼軌修筑鐵路,反對先煉鐵,故選D。日本明治維新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內容,材料只涉及修建鐵路與煉鐵問題,故A錯誤;張之洞認為“前六七年積款積鐵”,李鴻章認為煉鐵“器款甚巨”,但二人并未說明款來自何處,故B錯誤;煉鐵和修筑鐵路同屬于民用工業,故C錯誤。2.D 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處處有路透長安”指每個地方都有路可以通向長安城,即長安和羅馬都曾經是帝國交通網絡的中心,故選D項。3.B 根據材料可知,1870—1900年德國航運業迅速發展,航運實力可比肩英國,這有利于德國進行海外殖民擴張,故選B項。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后,成為“世界工廠”,德國未曾確立“世界工廠”的地位,故A項錯誤;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之一,其海上實力飛躍更多源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推動,故C項錯誤;1871年德國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而非共和政體,故D項錯誤。4.答案 (1)由偵察到空戰,功能不斷擴展;質量和作戰技術不斷提高;數量不斷增多。(6分)(2)造成更大傷亡,戰爭的殘酷性增加;加速了戰爭進程,成為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因素;促進了飛機制造技術的提升和飛機制造業的發展,為一戰后飛機的民用化打下基礎;推動了立體作戰時代到來,各國更加重視對空中霸權的爭奪。(9分)解析 (1)從“僅有目視偵察一項”到“逐步應用于空戰”,說明戰爭中飛機的功能不斷擴展;從“用槍支互擊”“用手投擲炸彈”到“配置機槍”“作戰中隊”“全金屬軍用飛機”,說明質量和作戰技術不斷提高;材料“飛機8 000多架”“3 300余架”,說明數量不斷增多。(2)由“用槍支互擊”“用手投擲炸彈”到“配置機槍”說明增加了戰爭的攻擊方式,造成的傷亡更大,戰爭的殘酷性增加;據材料“協約國牢牢掌握了制空權”和所學知識可知,飛機的使用使協約國在軍事上占有優勢,加速了戰爭進程,成為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因素;據材料“配置機槍”“制成全金屬軍用飛機”和所學知識可知,促進了飛機制造技術的提升和飛機制造業的發展,為一戰后飛機的民用化打下基礎;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飛機的應用推動了立體作戰時代到來,各國更加重視對空中霸權的爭奪。高考模擬練1.A 2.D 3.C 4.B 5.C 6.C 7.B 8.B 9.D1.A 在古巴比倫某遺址中發現4條規模較大的運河,結合所學可知,運河的修建,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由此可以推知古巴比倫的國家組織能力強大,A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古巴比倫的4條運河主要是溝通城市不同區域,并非用于農業灌溉,排除B項;4條運河不能代表整個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排除C項;運河用于溝通城市內部,并非用于對外貿易,排除D項。2.D 秦始皇修筑以咸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但未“改變了唐宋以至后世的經濟地理版圖……使東南乃至嶺南與傳統的中原地區成為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排除A項;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排除B項;甘英出使大秦與促進中國的統一無關,排除C項。3.C 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40年代中國茶葉從廣州到倫敦的運費較高,因為需要從非洲繞過好望角,路途遙遠,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大大縮短了航行的距離,所以19世紀七八十年代,茶葉運費跌落,C項正確。4.B 據材料“沿河流”“沿鐵道線”“沿電車道”可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進程伴隨交通方式的變化而發展,故選B項。5.C 根據材料可知,洋務運動期間,鐵路通車后,吸引周邊很多居民特別是婦女乘車出行,這表明新式交通推動了社會觀念的更新,C項正確;鐵路是婦女解放的首要條件的表述不正確,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近代化歷程步履維艱”,也體現不出“婦女在晚清時期率先覺醒”,排除B、D兩項。6.C 據材料可知,1921—1927年間,中國道路修建里程迅速增長,1908—1926年間,商營汽車運輸行或公司增加,汽車數量也增加,反映出人們的需求日漸增長,即社會生活方式發生轉變,C項正確。7.B 據材料“投入民工約7萬人、失業工人約1.9萬人,筑路所需的鋼軌、道釘等器材主要委托重慶的公私廠礦加工”可知,成渝鐵路的修建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促進了企業生產,有助于成渝地區經濟恢復發展,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成渝鐵路的修建對西南地區交通的影響,排除A項;“一五”計劃是1953年開始的,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國營經濟的比重,排除D項。8.B 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滯脹”,產油國提高油價引發了戰后嚴重的能源危機,深刻影響了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B項正確;自行車屬于綠色低碳環保出行方式,推廣自行車不能說明城市化進程出現逆轉,排除A項;“社會共識”表述過于絕對化,排除C項;出行方式變化不能直接說明歐洲汽車制造業陷入困境,排除D項。9.D 人們將手表或者手機作為計時工具表明現代時間觀念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D項正確。現代工業發展打亂了正常的生活節奏的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快捷交通加強世界聯系,排除B項。C項在材料中體現不出,排除。10.答案 (1)金朝時期,因北京地勢原因,漕運不暢,因此政府設閘門來調節水量,但漕運問題并未解決。元朝時期,郭守敬利用北京水資源和地形因勢利導,開通了通惠河,最終解決了漕運問題。(4分)(2)原因:水運成本較低;有前朝運河的基礎;明朝遷都后,需要進一步加強南北方的聯系;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每點2分,答出任意2點得4分)影響:加強了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明朝統治;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每點2分,答出任意2點得4分)解析 (1)據材料“但由于北京地勢西北高……終因這條渠道水源單一和渠道狹窄,漕糧仍然主要依靠陸運”“郭守敬設計引……下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及圖片內容,來說明金元時期對北京漕運難題的解決辦法。(2)第一小問原因,根據材料二“大宗貨品的運輸走水路比陸路要便宜”“天然河道和人工運河”“明朝永樂帝遷都北京,迫使政府再次斥巨資開鑿大運河”歸納。第二小問影響,從積極、消極兩方面回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