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學期高一年級期末考試試卷歷史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人類早期文明誕生在西亞的兩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的部分島嶼上,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這表明人類早期文明()A.相互交流、多元一體B.地理隔絕、缺乏交流C.依河而建、農耕為主D.獨立發展、多元共存2.如表為古代不同區域文明的主要內容。這反映了()文明名稱 主要內容兩河流域文明 君主專制;史詩;科技尼羅河流域文明 法老;莎草紙;科技古印度文明 種姓制度;史詩;數學古希臘文明 民主政治;科技;哲學A.社會歷史環境影響文明發展B.早期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C.大河流域是文明產生的前提D.古代亞、非、歐文明的交融3.古代文明通過多元路徑擴展,促進了大帝國的興起。以下帝國與其擴張方式對應正確的是()A.波斯帝國-武力擴張,建立首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B.亞歷山大帝國-摒棄波斯政治制度,全面推廣希臘文化C.羅馬帝國-憑借奴隸組成的強大軍隊,變地中海為內海D.阿拉伯帝國-滅亡拜占庭帝國,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4.某同學在進行歷史研究性學習匯報時,展示了以下所示的三張圖片。該同學的研究主題是西歐()A.等級制度森嚴有序B.封建社會的典型特征C.民族國家逐漸形成D.基督教處于特殊地位5.公元7-8世紀,日本皇室與大貴族之間權力爭斗激烈,社會秩序混亂,而此時唐朝高度繁榮的文化、先進的政治制度,以及近鄰渤海國的蓬勃發展,都讓日本深感壓力。基于此,日本()A.效仿唐朝進行制度革新B.強化武士集團統治地位C.鎖國政策抵御外部影響D.發展工商業以增強國力6.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文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均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B.印加人發明“浮動園地”擴大耕地面積C.阿茲特克人采用了20進制D.瑪雅人發展了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7.西班牙王室支持的開辟新航路船隊的領導人大都是非西班牙人。為西班牙開辟新航線的葡萄牙人航海家是()A.A B.B C.C D.D8.有人認為三角貿易是歐洲的發展史,非洲的血淚史,美洲的拓荒史。歐洲從中得到了金銀,為下一步的發展積累了資本;非洲人口大減,陷入落后深淵;美洲得到開發,為其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此觀點最恰當的理解是()A.推動了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B.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正式形成C.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D.使歐洲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換9.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稱義”,主張只要直接閱讀《圣經》,有虔誠信仰,靈魂便可得救。“因信稱義”的提出()A.加強教皇的宗教權威B.不利于人文主義發展C.鞏固民眾的宗教信仰D.動搖教會的專制權威10.如表為法國啟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張,這反映啟蒙思想家()人物 政治主張孟德斯鳩 強調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相互監督、制約伏爾泰 寄希望于“開明”君主進行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盧梭 主張主權在民和直接民主制A.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B.主張自由競爭C.批判天主教會的權威D.反對君主專制11.如圖是某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示意圖。據此判斷,這個國家是()A.英國B.美國C.德國D.法國12.下表是英、美、德、法四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時間和方式。國別 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時間和方式英國 1640年爆發革命,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美國 1775年,獨立戰爭開始,1783年獲得英國承認,1787年頒布憲法德國 1864-1871年,三次王朝戰爭,統一國家,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法國 1789年,攻占巴士底獄,1875年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據此可知()A.打破了歐美各國力量間的均衡B.共和政體的確立是人類歷史的必然C.政治文明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D.資產階級以暴力革命推動社會進步13.某同學在研究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的課題時,制作了下圖。其中最適合填入方框空白處的內容是()A.殖民主義B.馬克思主義C.帝國主義D.凱恩斯主義14.柏林會議后,英國制訂了從開羅到開普敦的縱貫非洲的“2C計劃”,法國制訂了從塞內加爾到索馬里的橫貫非洲的“2S計劃”,德國制定了從西南非洲到東非的計劃,比利時制訂了擴大“剛果自由邦”的計劃等。這些計劃的制訂()A.體現了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企圖B.推動了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興起C.緩和了歐洲殖民國家之間的矛盾D.有利于非洲大陸統一市場形成15.1930年3月,甘地發起“食鹽進軍”號召。起初,甘地只帶了78名志愿人員前往丹迪海灘淘鹽,但沿途有成千上萬人加入甘地的隊伍中來,最后演變為全國性的廣泛的運動。由此可以看出“食鹽進軍”()A.意在恢復傳統手工業B.助推民族獨立意識增長C.超出非暴力斗爭范圍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16.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發表宣言,宣稱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其意在()A.推動拉美民族獨立運動B.將拉美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C.促進美洲區域經濟交流D.反對歐洲在拉美的殖民擴張17.一戰期間,成千上萬的華工有組織的奔赴歐洲。協約國聯軍總司令、法軍元帥福熙在寫給法國總理的信中說:“(華工)是非常好的勞工,他們可以成為最好的士兵,在炮彈的狂轟之下,毫不退縮。”華工入歐()A.迫使列強放棄對中國的經濟侵略B.體現華工埋頭苦干的精神C.為協約國贏得戰爭勝利作出貢獻D.顯示中歐人民的深厚情誼18.如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民族民主運動的部分事件。這些事件()名稱 領導力量 斗爭方式 成果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國大黨 罷課、離職、抗稅等 英國答應部分要求摩洛哥里夫人民起義 酋長 武裝起義 建立共和國卡德納斯改革 總統 民主改革 捍衛國家主權和本國資源A.展現了亞洲人民的抗爭精神B.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C.領導力量均為民族資產階級D.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19.1920年9月,列寧說,“要使每個農民家庭,連一普特余糧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糧交給工人國家。這種經濟政策是()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新經濟政策C.農業集體化D.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20.“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則。下列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選項 史實 結論A 1933年羅斯福新政 有利于美國扭轉經濟形勢B 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 二戰勝利結束C 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 亞洲國家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D 1993年歐盟成立 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完全消除A.AB.BC.CD.D2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各國加強了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增加了在醫療、養老、住房、就業、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以保障家庭及社會的穩定。這表明當時西歐國家致力于()A.提高國民收入B.發展“新經濟”C.建立“福利國家”D.對抗社會主義22.下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就業人口分布數據變化圖》。這份數據最適合用來研究()A.社會結構發生變化B.社會運動此起彼伏C.資本主義經濟危機D.“福利國家”的建立23.有學者認為,無論是西方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還是蘇聯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只是為國內外敵對勢力反共反社會主義提供了便利條件......戈爾巴喬夫倡導的“新思維”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改革“藥方”,把蘇聯這個得了“疾病”,但沒有得“絕癥”的國家給“治死”了。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戈爾巴喬夫改革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B.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推動了東歐劇變C.蘇聯解體后社會政治制度發生了改變D.東歐國家一直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24.2012年,部分西方經濟學家指出,1990年,當世界經濟“感冒”時,以中國、巴西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就會“罹患肺炎”;而在2008年,當七國集團“罹患肺炎”時,新興經濟體僅僅得了“感冒”。這一變化表明()A.發達國家的發展舉步維艱B.南北經濟差距不斷擴大C.新興國家抗風險能力增強D.逆全球化潮流風起云涌25.2025年1月,因美國政府對TikTok(抖音國際版)禁令將生效,大量美國用戶涌入中國社交平臺小紅書,就經濟生活成本、醫療教育、社會福利保障等多方面與中國網友展開“對賬”交流。對此解釋最全面的是()A.數字技術加速中美文化交流B.逆全球化浪潮下民間交流的韌性C.經濟全球化深入到文化領域D.社交媒體成為中美競爭的新陣地二、材料分析題26.(12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在英國和其他先進國家先后發生的產業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些國家的統治地位。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發展需要日益擴大的銷售市場和原料供給地。-摘自李琮主編的《世界經濟百科辭典》材料三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完成了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的過渡。在這一階段,壟斷資本已在世界市場上占據統治地位,壟斷資本為了追逐最大限度利潤,大大推動了資本的輸出,從而逐步形成了統一的、無所不包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摘自李琮主編的《世界經濟百科辭典》(1)材料一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么?該事件使世界貿易中心發生了怎樣的轉移?(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產業革命”的發源地及其開始的標志。(4分)(3)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4分)27.(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國廣泛運用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如毒氣彈、坦克和飛機,戰爭規模空前擴大。戰爭直接導致約1000萬人死亡、2000萬人受傷,歐洲多國經濟瀕臨崩潰。戰壕中的士兵長期處于惡劣環境中,心理創傷普遍存在。1917年,法國士兵因厭戰情緒爆發多起嘩變事件,反映出戰爭對社會心理的深刻沖擊。-摘編自【英】約翰·基根《一戰史》材料二1919年《凡爾賽條約》簽訂后,歐洲領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德意志帝國解體,波蘭等國獨立。條約規定德國需支付巨額賠款并承擔戰爭罪責,引發德國社會普遍不滿。1920年,國際聯盟成立,該組織成員國試通過集體安全機制維護和平,但美國未加入削弱了其效力。法國元帥福煦評價和約:“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的休戰。”摘編自【加】瑪格麗特·麥克米倫《締造和平:1919巴黎和會及其開啟的戰后世界》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國家推動經濟一體化以消弭戰爭根源。法德煤鋼聯營(1951年)成為歐洲共同體的前身。1993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生效,歐盟正式成立。二戰后聯合國取代國際聯盟,提出“欲免后世再遭戰禍”的宗旨。全球范圍內,反戰思潮興起,和平教育被納入多國基礎教育課程。2018年,一戰停戰百年紀念活動在巴黎舉行,多國領導人共同呼吁“以史為鑒,珍視和平”。-摘編自【美】托尼·朱特《戰后歐洲史》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社會造成的直接后果。(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凡爾賽條約》簽訂后國際秩序未能有效維持和平的原因。(6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對當今國際關系發展的啟示。(4分)28.(2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采取攻勢,導致了冷戰。美國之所以采取進攻......從政治上來說,美國政府的主要決策人極端仇視共產主義和蘇聯。從經濟角度而言,美國資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謀求世界對美國商業利益的開放。美國需要擴大海外市場以避免美國的經濟陷于停滯和難以接受的失業。-摘編自劉金質《冷戰史》材料二20世紀70-90年代初期,是舊的兩極化世界由動搖走向解體、新的多極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時期。導致世界格局變化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輪番升級的軍備競賽和全球爭霸導致兩國國力的相對削弱。第三世界反對霸權主義的斗爭和西歐、日本力量的崛起,有力地牽制和沖擊著美蘇兩霸的勢力。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政策和蘇聯的“新思維”成為推動蘇聯社會質變的催化劑。-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二戰后美蘇冷戰的原因。(4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蘇推行冷戰政策的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表現。(1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舊的兩極化世界由動搖走向解體”的原因。結合所學,指出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性事件。(6分)參考答案每小題2分,共50分26.(12分)(1)新航路開辟;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分)(2)英國,珍尼紡紗機的出現。(4分)(3)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4分)27.(16分)(1)直接后果:造成歐洲大量人員傷亡;導致歐洲各國經濟瀕臨崩潰;士兵心理創傷嚴重,社會厭戰情緒蔓延。(6分)(2)原因:《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過度懲罰,導致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高漲;國際聯盟缺乏美國等大國參與,集體安全機制形同虛設;未解決列強間的根本矛盾(如殖民地分配、經濟競爭等)戰后全球經濟危機激化各國社會矛盾,為極端勢力崛起提供土壤。(6分)(3)啟示:通過國際合作與制度化建設(如聯合國)化解國家間矛盾,避免武力沖突;重視歷史反思與和平教育,警惕民族主義與軍國主義思潮的復蘇。(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4分)28.(22分)(1)原因:從政治角度上,美國極端仇視共產主義和蘇聯;從經濟角度上,美國想要擴大海外市場,以避免美國經濟路入停滯。(4分)表現:美國:政治上,杜魯門主義的出合;經濟上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軍事上北約的建立。蘇聯:政治上: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軍事上:華約的建立;經濟上:建立經濟互助委員會。(12分)(2)原因:軍備競賽和全球爭霸導致兩國國力相對削弱;第三世界反對霸權主義的斗爭的開展;西歐、日本力量的崛起。(4分)標志性事件:東歐劇變,蘇聯解體。(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