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北省“五個一”名校聯盟高二期末考試歷 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約4000年的三星堆二期文化遺存中,發現寬厚堆土城墻的古城都邑,城中有宮殿區、作坊區等空間功能區;遺址中還發現了埋藏大量面具、人像、神樹、容器等青銅和玉石物之器的物坑。這些發現A.證實長江流域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B.凸顯南北方區域文化的交流互鑒C.表明古蜀文明已出現早期國家形態 D.印證了區域環境影響聚落的分布2.表1所示為《漢書》和漢簡中的部分史料。據此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表1“又遣浮沮將軍公孫賀出九原……不見虜而還。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張掖、敦煌郡,徙民以實之” 《漢書·西域傳》“凡國五十,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 《漢書·西域傳》“卒李護宗,妻大女足年廿九,用谷二石一斗六升大;子使男望年七,用谷二石一斗六升大” 《居延漢簡》卷二(漢代居延屬張掖郡)A.郡縣制的設置推動西域開發 B.政府對西北實施有效管轄C.因俗而治利于邊疆地區鞏固 D.西域與中原經濟聯系密切3.程顥說:“治道亦有從本而言,亦有從事而言。從本而言,惟是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朱熹說:“古者圣帝明王之學,必將格物致知 以極夫事物之變,使事物之過乎前者,義理所存,纖微畢照,了然乎心目之間,不容毫發之隱,則自然意誠心正,而所以應天下之務者。”據此可知,兩人的上述言論都A.提出踐行綱常倫理的途徑 B.要求拓展民本思想的內涵C.肯定三教融會貫通的成效 D.強調道德修養為治道根本4.忽必烈在位時,漢人姚天福為監察御史,大名路達魯花赤(元代地方、官衙和軍隊的最高監治長官),敢普犯罪后被逮捕到京師,不久遇赦還家,經過御史臺官署門口時,破口大罵。姚天福當時在察院,于是將其捉捕,又發現其有賄賂法官之罪,最終將其治罪。這表明當時A.民族矛盾導致司法雙重標準 B.監察機制對權貴有制約作用C.漢人官僚主導中央監察體系 D.司法過程體現了平等性原則5.明代,朝廷在貴州地區遍設衛所、廣興屯田、遷入大批漢民,同時規定,“凡屯種去處合用犁鏵、耙齒等器,著令有司撥官鐵炭鑄造發用”;耕牛不夠,可“移文索取”。這些規定A.加速了貴州地區的經濟開發 B.緩解了當地嚴重的人地矛盾C.導致貴州傳統生產方式變革 D.凸顯出墾荒管理漸趨規范化6.表2所示是19世紀80年代部分在華西方人的相關言論。這些言論表2美國基督教新教傳教士林樂知 “洋人的通商和傳教可以緊密合作 這兩者聯合起來,可以做(作)出一番大事業”英國隨軍牧師 “中國人說我們雖自稱信仰基督教,但影響我們行動的,基督精神遠不如經濟上的考慮”A.反映了中西文化沖突的激化 B.加速了中國思想解放的步伐C.暴露了列強侵華的雙重手段 D.揭示出中西信仰的顯著差異7.20世紀初,清政府先后頒布了《商人通例》《公司律》等一系列法律,對民營公司的注冊、專利等相關事宜作出規定,并通過法令對掌握高技術或有發明的技工、工業提倡者與投資者給予高低不等的勛位或爵銜作為獎勵。這可用于說明,當時A.傳統經濟政策發生根本變化 B.民營公司主導工業化的進程C.實業救國思潮成為社會共識 D.統治危機加深推動社會變革8.表3所示為1914——1918年部分學者對北洋政府內務部籌建的“古物陳列所”運行后的評論。據此推知,這些學者表31914年 正在負責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工作的魯迅先生與朋友一起專程游覽了該博物館,游后稱:“游武英殿古物陳列所,殆如古董店耳”1915年 胡適在參觀了內務部古物陳列所后評價道:“三殿里的古物陳列所,也只可算得一個亂七八糟的古董攤,全無科學的價值”1918年 陳訓慈認為,古物陳列所陳列的主事者以古物視古物,而不以歷史眼光觀古物A.強調古物保護應融入近代史學理念 B.肯定陳列所文物管理的成效C.主張古物保護應側重社會經濟價值 D.倡導古物陳列的商業化運作9.圖1為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小學課本的插圖《男女老少收割圖》。該作品反映出,陜甘寧邊區政府A.強化軍事后勤保障B.重視安全意識宣傳C.推動男女地位平等D.注意勞動實踐教育10.1984年4月開始,中國各涉外飯店建起旅游紀念品銷售點。從1980年4月始,中國實行外匯兌換券制度,外國游客和華僑在華消費時必須先在指定銀行將外幣兌換為外匯券,再用外匯券在友誼商店、涉外飯店等指定地點消費。上述舉措A.限制了對外經濟文化交流 B.加強了外匯集中管理C.深化了涉外服務行業改革 D.推進了人民幣國際化11.瑪雅人培育了玉米等農作物,發明了獨特的文字,采用20進制,建造了很多用于祭祀的金字塔。美洲阿茲特克人建立的“浮動園地”擴大了耕地面積。印加帝國將全國分為四大政區并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這些史實能夠說明古代美洲A.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B.宗教影響極其深遠C.南北經濟聯系密切 D.灌溉農業尤為發達12.法蘭克王國成立初期,百戶法院是定期召集的,法官由選舉產生的七個有才智的人(又稱“拉欣布爾格”)充任。審判案件時,百戶的全體自由居民都要參加,并以表決的方式最后決定法官提出的對案件的判決。這一現象A.標志著中央集權體制的確立 B.反映了教會對司法的干預C.保留了日耳曼部落民主傳統 D.體現了封建等級制度森嚴13.17世紀末期到18世紀中后期,英國現代商店產生并逐步形成完善的銷售網絡,店主們注重商店裝飾、競相陳列異國商品,在新興的報紙雜志上投放大量廣告以傳播商品信息,還采用打折、郵購、售后服務等方式吸引消費者消費。這反映出當時英國A.殖民擴張推動商品豐富 B.商業經營理念發生轉變C.廣告傳媒加劇市場競爭 D.工業革命促進消費升級14.1871年3月18日,國民自衛軍占領巴黎后,沒有對繼續進行破壞活動的反革命分子進行堅決鎮壓。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是投票選舉產生的,行使政治權力是不合法的。同時,他們集中精力籌備巴黎公社的選舉,以爭取盡快把權力交給巴黎人民選出的機關。這集中反映了A.巴黎公社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 B.社會主義政權建設的創新性C.巴黎公社斗爭策略具有靈活性 D.巴黎工人革命斗爭經驗不足15.1920年,甘地領導國大黨發動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時,國大黨的領袖和成員才真正深入農村和工廠中了解民眾的疾苦,他們宣傳和鼓動廣大下層群眾投身非暴力不合作的斗爭中。從此大批工農加入國大黨,國大黨在民眾中的威信逐步提高。這說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A.擴大了反英斗爭的群眾基礎 B.暴露了印度資產階級的妥協性C.推動了印度民族工業的發展 D.削弱了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根基16.1990年前后,制造業對初級產品的依賴度降低。西方國家產業結構的變化使初級產品在發達國家的全部進口產品中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31.2%降為1988年22.6%。而同期內,在發達國家進口的全部初級產品中,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部分又從52.7%降到32.8%。這意味著A.發達國家主導全球貿易體系構建 B.南北國家間技術差距進一步縮小C.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環境的惡化 D.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歷史性逆轉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太和)九年(485年)冬十月丁未,詔曰:“朕(孝文帝)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覽先王之典,經綸百氏,儲畜既積,黎元永安。爰暨季葉,斯道陵替。富強者并兼山澤,貧弱者望絕一鏖,致令地有遺利,民無余財,或爭畝畔以亡身,或因饑饉以棄業,而欲天下太平,百姓豐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州郡,與牧守均給天下之田,還受以生死為斷,勸課農桑,興富民之本。……十年春正月癸亥朔,帝始服兗冕,朝饗萬國。壬午,蠕蠕(北方少數民族)犯塞。二月甲戌,初立黨、里、鄰三長,定民戶籍。 (十九年)六月乙卯,曲赦梁州,復民田租三歲。 丙辰,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 于是代人南遷者,(籍貫)悉為河南洛陽人。 戊午,詔改長尺大斗,依《周禮》制度,班之天下。 甲子,引群臣歷宴殿堂。 九月庚午,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 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詔改姓為元氏。——摘編自[北齊]魏收《魏書》(1)根據材料,概括北魏文孝文帝改革的特點。(6分)(2)根據上述信息,列舉一個北魏時期相關領域的新變化,并分析其影響。(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經濟、技術發展速度的不一致性以及經濟與軍事之間關系的協調性,是影響歐洲內部大國興衰的重要原因。此外,國家戰略也在大國興衰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就國家戰略因素而言,只有能夠依據“國情”和“世情”制定出合理戰略的國家,才可能實現成功崛起。而文化因素對歐洲大國的崛起也發揮了關鍵作用,馬克斯·韋伯提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倫理所蘊含的資本主義精神,推動了歐洲部分國家經濟快速發展。———摘編自劉德斌《大國興衰與國際秩序的歷史演進》從材料中提取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世界史知識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表達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在共產國際的敦促下,中共中央于 1931年9月20日作出決議,在十月革命節正式成立蘇維埃全國臨時中央政府。1931年11月7日,位于贛南蘇區中心的瑞金縣葉坪村的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主席臺正面墻上貼著馬克思、列寧畫像,上方懸掛一面繡有鐮刀鐵錘的紅旗和寫著“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的大橫幅,主席臺兩側貼著一副對聯,上聯是“學習過去蘇維埃運動的經驗”,下聯是“建立布爾什維克的群眾工作”。主席臺前沿放著一塊寫著“工農堡壘,民主專政”金色大字的橫匾。 當天下午,會議在這里隆重開幕。———摘編自胡昌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故事》材料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蘇維埃共和國公民直接選派代表參加各級工農兵代表大會,討論和決定一切國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務。根據這一規定,符合條件的選民按一定比例直接選舉產生鄉工農兵代表大會代表,組成鄉工農兵代表大會,并選舉產生鄉蘇維埃政府組成人員。從1931年11月到1934年1月,中央根據地進行了三次民主選舉。為了保證根據地人民能夠真正有效地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并做好選舉工作,蘇維埃政府頒布了選舉法細則。在選舉中,許多地方參加選舉的人占選民總人數的80%以上,有的地方達到90%。婦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在政府代表中一般占20%以上。例如福建上杭縣才溪鄉1932年10月選舉時,53名代表中,女性有16人,占30%。———摘編自盧建霞《革命根據地的建設》(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布置的用意。(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意義。(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明清時期,政府在滄州設立的漕運、鹽運、軍事機構,吸引了大量運軍、水手在此停歇貿易,而緊隨漕運而來的是眾多的商人、商船及商隊。滄州成為運河沿線重要的商貿城市,呈現出“一川白浪,帆檣如織”“鹽場林立,商賈云集”的繁榮景象。 明清時期滄州,棗、鴨梨、御河棉、花卉的種植相當廣泛,并且還頗具規模。清人王慶云曾作詩曰:“春分已過又秋分,打棗聲聲喧隴間。三兩人家十萬樹,田頭屋脊曬紅云。”花卉種植主要分布在滄州城南的佟家花園,當地地臨河曲,村民數十戶均以藝花為業,二百畝間碧竹千竿,名花滿藤,嚴冬雪降而暖窯唐花芳菲。——摘編自鄭民德《明清運河城市的歷史變遷——以河北滄州為中心的歷史考察》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初期,滄州鹽堿地面積大,農業產量低。鹽堿地面積占全市耕地面積的1/3,旱堿麥畝產僅為100斤。當時的主要農作物包括旱堿麥、小棗、鴨梨等。由于技術落后和鹽堿地的困擾,農業產量低且不穩定,農民生活水平較低。從1949年到1956年,滄州農業由個體經營逐漸變為集體經營,盡管農業產能逐年提升,但是農業生產結構單一,滄州百姓依然靠天吃飯,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很低。———摘編自張雪、劉菲《艱苦征程七十載鄉村振興新時代——透過70年數據看滄州農業農村發展》等材料三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12年以來,滄州市委、市政府持續加強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持和保障,糧食生產穩中有進。滄州市充分利用當地的鹽堿地資源,通過綜合改造利用,發展特色農業。在加強傳統優勢品牌建設的同時,著力培育了一批新興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滄州市積極構建“院士專家團隊+市級科技人員+縣(區)級科技人員”的科技服務體系,持續突破重點產業領域關鍵技術,推進茶、糖、果等農業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市政府積極推動各地組建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此外,滄州市積極開展精準招商,2023年簽約農業項目38個,總投資154億元。滄州市政府育強主體,支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全市擁有農民合作社9457家、家庭農場6787家、社會化服務組織3 108家。———摘編自董肖飛《滄州不斷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清時期滄州農業得以發展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改革開放前后滄州農業的變化。(6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從滄州農業歷史變化中得到的啟示。(4分)河北省“五個一”名校聯盟高二期末考試歷史參考答案1. C 2. B 3. D 4. B 5. A 6. C 7. D 8. A 9. D 10. B 11. A 12. C 13. B 14. D15. A 16. C17.(1)特點:改革內容全面;注重民生:注重制度創新;漢化與封建化并行;經濟、習俗與政治改革聯動;循序漸進與系統性結合。(6分,答出三點即可)(2)示例一新變化:均田制的推行。(2分)影響:使無地農民獲得土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了北方農業恢復與發展;強化了中央集權;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秩序穩定;推動了鮮卑族從游牧文明向農耕文明的轉變,加速了民族交融。(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新變化:北方民族交融的深化。(2分)影響:為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促進了北方農業恢復與發展,飲食、服飾文化風尚發生重大轉變。(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18.示例一論題:文化因素對近代西歐大國崛起發揮了重要作用。(2分)闡述:15世紀,在人文精神的影響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進行航海探險活動,成功開辟了新航路;16世紀時,兩國崛起為強國。16世紀末,荷蘭成為資本主義共和國,先進的制度文化對荷蘭在17世紀的崛起發揮了重要作用。17世紀晚期,英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重視發展科技的文化氛圍推動18世紀的英國逐漸成為殖民霸主;而工業革命的率先開展,自由主義思潮的興起,推動英國成為19 世紀中期的世界工廠。18世紀的法國是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等先進的制度和文化因素,是拿破侖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的重要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柏林大學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德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之一,引領世界科技文化,這使得德國崛起為世界強國。(8分)總之,近代歐洲大國的崛起與其文化優勢密不可分。(2分)示例二論題:多元因素共同驅動歐洲大國的興衰演變。(2分)闡述:歐洲大國的崛起與衰落是經濟技術、國家戰略、文化傳統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其不平衡性的消長深刻影響各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經濟技術與軍事實力是基礎動力。16世紀,西班牙憑借航海技術和軍事征服崛起,但其過度依賴殖民掠奪,忽視工業發展,使得軍事擴張與經濟發展失衡,最終西班牙因“價格革命”的沖擊和“無敵艦隊”的覆滅而衰落。19世紀,英國以工業革命(蒸汽機技術)為核心,同步建設強大海軍,形成“工業生產一軍事保護一全球貿易”的動態殖民擴張機制,鞏固了自身殖民霸權基礎。國家戰略的合理性影響發展路徑。17 世紀,荷蘭依托東印度公司和金融創新(如銀行信用)崛起,但因忽視軍事建設,在英荷海戰中因海軍實力不足喪失霸權。法國路易十四時期過度卷入歐洲大陸的爭霸戰爭,戰略重心偏離海洋,錯失殖民機遇,被英國超越。文化價值觀提供深層驅動力。宗教改革后,荷蘭、英國等新教國家以“天職觀”(勞動即修行)激發資本主義活力,推動紡織業、金融業創新。而西班牙固守天主教傳統,財富多用于消費而非生產,最終在競爭中落后。(8分)綜上所述,歐洲大國興衰史表明,單一優勢難以持久,國家需統籌經濟、科技與文化要素,方能實現持續發展崛起。(2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19.(1)用意:體現理論指導與革命傳承(表明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強調走社會主義道路,繼承和發展俄國十月革命的革命傳統);強調經驗借鑒與工作重點(借鑒蘇俄革命經驗,體現黨對群眾路線的重視);凸顯國際主義精神與使命;明確政權性質與基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是工農階級的政權)。(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意義: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工農民主政權建立,是中國共產黨在局部地區執政的重要嘗試;加強了對各根據地的指揮協調,擴大了黨和紅色政權的影響;構建了蘇維埃國家法律體系,保障了根據地人民的民主權利;推動了各根據地的政權、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設;調動了群眾的革命積極性,有利于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促進根據地婦女解放;為后來的革命和建設培養了大批領導骨干和組織、管理人才,為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積累了經驗。(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1)原因:地處運河沿線,地理位置優越,水源相對充足;經濟作物的規模化種植;農業技術進步;政府經濟政策與社會環境相對寬松。(6分,答出三點即可)(2)變化:由個體經營到集體經營再到多元化經營;農業生產技術科技含量提升;經營方式由粗放變為集約高效;糧食產量逐步提高;產業結構由單一到豐富多樣,形成產業鏈;資本投入由依賴政府、缺乏外部投資到精準拓商引資。(6分,答出三點即可)(3)啟示:農業發展應因地制宜、與時俱進;政府持續投入(如資金、政策)是農業升級的保障;農業發展需對接市場需求,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需通過組織創新提升農民抗風險能力與規模化水平;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避免同質化競爭。(4分,答出兩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