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內…………○…………裝…………○…………訂…………○…………線…………○…………) (※※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 (…………○…………外…………○…………裝…………○…………訂…………○…………線…………○…………)絕密★啟用前2024-2025學年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I卷(選擇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4小題,共48分。1.自從大運河溝通南北兩大流域以后,運河開到哪里,經濟就發展到哪里、唐玄宗時期,江淮一帶出現一系列商業大城市,和北方黃河流域的大城市并駕齊驅,地位越來越重要。由此推斷,大運河的開鑿( )A. 促進了沿岸城市的發展 B. 使政治重心南移C. 加快了隋朝統一進程 D. 促進了民族融合2.對如圖b到c階段經濟發展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呈上升趨勢B. 武則天執政時期經濟蕭條,社會混亂C. 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前期都重視發展生產D. 相繼出現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盛世局面3.唐玄宗統治后期,追求享樂,任人唯親,導致唐朝爆發了持續八年之久的戰亂。這次戰亂( )A. 因藩鎮割據局面引發 B. 引發了黃巢起義C. 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 D. 直接導致唐朝滅亡4.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中,位于今天云南地區的是( )A. 吐蕃 B. 突厥 C. 回鵲 D. 南詔5.如圖內容反映出( )A. 中央與地方聯系加強 B. 政權統治的長治久安C. 君主專制集權不斷強化 D. 政府機構重疊6.考古工作者對一座古墓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許多開元通寶、青瓷、白瓷、三彩瓷器等文物。由此可以知道該古墓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7.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宋朝統治者采取這些舉措產生的影響是( )①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②杜絕了武將跋庭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③有利于政權穩固和社會穩定④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8.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鞏固封建統治 B. 增加財政收入 C. 削弱地方勢力 D. 改革科舉制度9.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下列屬于研究遼宋夏金元歷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 楊家將故事年畫《四郎探母》 B. 遼寧省博物館的館藏北宋鹵薄鐘C. 電視劇《精忠岳飛》 D. 史書《資治通鑒》10.從下列圖A到圖B反映的歷史趨勢是( )A. 從短暫開放到全面封閉B. 從民族政權并立、對峙走向大一統C. 從藩鎮割據到中央集權重建D. 從門閥政治到中央集權強化11.“遼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該材料反映出澶淵之盟( )A. 消除了宋遼之間的隔閡 B. 使宋朝財產損失重大C. 加劇了宋遼的民族矛盾 D. 使宋遼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12.岳飛《滿江紅》中寫到:“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和“匈奴”指哪一少數民族( )A. 契丹族 B. 女真族 C. 黨項族 D. 蒙古族13.除今山東、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屬中書省管轄外,全國共設10個行省。這一地方行政區劃與管理的制度,被稱為行省制度。這一制度始于( )A. 唐朝 B. 北宋 C. 明朝 D. 元朝14.下列一組圖片可用于研究中國古代( )A. 手工業的發展 B. 陶瓷生產技術C. 商業的繁榮 D. 農業生產的發展15.北宋東京城內就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做( )A. 早市 B. 夜市 C. 草市 D. 瓦子16.如圖是我國經濟重心變化示意圖,圖中①處是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時期,該歷史時期應該是(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元朝17.海關總署2025年4月9日發布公告稱,根據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相關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起,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使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84%關稅。下列我國古代政府機構的職能類似于海關總署的是( )A. 宣政院 B. 錦衣衛 C. 軍機處 D. 市舶司18.明朝中期,《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一些海防著作開始出現,數量上達到空前的密集度,內容上則構建出相當完備的海防思想,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下列能反映這一歷史時期海防思想的史實是( )A. 戚繼光抗倭 B. 雅克薩之戰 C. 隆慶和議 D. 郾城大捷19.在中國漫長的古代歷史進程中,農民起義猶如洶涌澎湃的浪潮,一次次沖擊著封建王朝的統治秩序,成為歷史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深刻地塑造了各個時代的社會面貌與發展軌跡。下列農民起義發生于明朝末年的是( )A. 黃巾起義 B. 黃巢起義 C. 李自成起義 D. 陳勝吳廣起義20.2024年8月24日清晨,在臺灣臺南老城區的延平郡王祠,臺灣各界百余人聚集于此,一同紀念某歷史人物誕生400周年。2024年8月27日,兩岸專家學者、宗親團體、青年學生等200余人齊集北京,共同緬懷他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的豐功偉績。材料中人們紀念的歷史人物是( )A. 文天祥 B. 戚繼光 C. 岳飛 D. 鄭成功21.明朝推翻元朝后,北方的蒙古貴族后裔及東北的女真族,猶如懸在明朝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威脅著邊境安全。為了鞏固北方邊防,明朝( )A. 設立丞相 B. 設立三司C. 采取“削藩措施” D. 修筑長城22.下列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形式興盛的朝代、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對應不正確的是( )A. 唐朝——詩歌——李白——《將進酒》B. 宋朝——詞——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C. 元朝——雜劇——關漢卿——《竇娥冤》D. 明清——小說——吳承恩——《紅樓夢》23.認為心是萬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思想家是( )A. 黃宗羲 B. 顧炎武 C. 王守仁 D. 王夫之24.杰出人物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下列對杰出人物的描述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是( )A. 唐太宗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來比喻百姓和君主之間的關系B. 趙匡胤經陳橋兵變成為北宋的開國皇帝C. 鐵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統一,被尊稱為成吉思汗D. 康熙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了西北邊疆第II卷(非選擇題)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隋唐科舉制……自產生之日起就確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自由報考原則,不論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舉凡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皆可為考試內容。……一切以文章定去留、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登仕之途……——摘編自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材料二:北宋嚴格了科舉考試程序,殿試成為定制,錄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進士成為“天子門生”。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宋太宗在位20多年,科舉取士近萬人。——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三:明朝提倡尊孔崇儒,嚴格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等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從隋朝創立、唐朝完善、宋朝、明朝的發展變化,對中國古代產生了重要影響。請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科舉制度的看法。(要求:史論結合;表述清楚,不少于120字)1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還表現在任用大批各族貴族為官;實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親”政策。唐朝時期,各族之間戰事較少,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成為主流,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高峰,——摘編自施建中《中國古代史》材料二:宋元時期,民族沖突異常尖銳,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之間戰爭不斷,但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摘編自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材料三:(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唐朝實行“和親”政策的史實。3分(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元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舉一例宋元時期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的史實。3分(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A、B、C三處任選一處說說該區域的名稱和清朝前期對該區域的管轄措施。5分(4) 綜合上述材料及問題,談談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4分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材料二:兩漢至唐代,中國的對外交通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入宋之后,特別是南宋,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了。元代開創了對外交通的新局面,達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極”的地步。——摘編自《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三:材料四: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嚴厲限制海上貿易;又強迫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準商船、漁舟“片帆出海”……1757年,清廷下令關閉其他港口,只開放廣州一處對外通商,并規定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負責承銷外商進口貨物,代外商收購我國出口商品,管理外國商人。——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圖中兩位歷史人物對外交流的史實。3分(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唐到宋、元我國對外交通的變化。3分(3) 根據所學,指出材料三是哪一歷史事件路線圖?說說這一歷史事件的意義4分(4) 根據材料四井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朝實行的對外政策。這一政策對中國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5分28.創新推動社會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唐朝前期,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在農業方面,墾田面積逐漸擴大,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重要生產工具的發明和推廣,有效提高了糧食畝產量。——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二:材料三:(1)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材料相關的兩個成就并說明創新成果的價值6分(要求:史論結合,說清例子與作用;表述清楚,不少于120字)(2) 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試分析推動我國古代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因素。6分參考答案1-10:ABCDC BBABB11-20:DBDAD CDACD21-24:DDCD25.觀點:科舉制的利與弊。論述: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選官制度,其創立、發展和演變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既有積極意義,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科舉制度打破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門閥士族壟斷仕途的局面,使平民子弟有機會通過考試進入仕途,提高了社會流動性。選拔了一批有學識、有能力的官員,提高了官僚隊伍的整體素質。促使社會重視教育,進一步刺激了讀書風氣。明清時期,考試內容僵化,導致知識分子缺乏創新精神,不利于科學技術和社會進步。它的興衰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和社會的變遷,對后世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26.(1)文成公主入藏。(2)特點:有戰有和,和是主流;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史實: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軍制和法律,創制西夏文字;北宋與遼、西夏通過在邊境設立榷場進行貿易往來,互通有無;元朝時形成新的民族——回族。(3)A:新疆。乾隆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蔥嶺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軍政事務。(4)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弘揚中華文化和傳統。27.(1)圖A: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了唐朝的文化,如佛教、醫藥、文學、書法、建筑和繪畫等,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圖B:玄奘西行天竺,帶回了大量的佛經,促進了中印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其口述并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2)變化;兩漢至唐,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宋朝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元朝陸路和海陸交通的范圍進一步擴大。(3)歷史事件:鄭和下西洋。意義: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4)政策:閉關政策;影響:這種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導致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28.(1)選取活字印刷術和司南。活字印刷術由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可靈活排版、重復使用活字,大大提高印刷效率、降低成本,利于知識傳播,促進文化繁榮。司南是古代辨別方向的工具,戰國時出現。在航海等活動中,能幫助人們確定方位,為后來指南針的發展奠定基礎,促進了中外交流與航海事業發展。這兩者的出現,都促進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與傳播。(2)因素:政府政策的引導;生產工具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社會環境的安定等。主要考查唐朝經濟的發展相關知識。第4頁,共7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