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
…………○…………內…………○…………裝…………○…………訂…………○…………線…………○…………
) (
※※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
) (
…………○…………外…………○…………裝…………○…………訂…………○…………線…………○…………
)
絕密★啟用前
2024-2025學年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八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I卷(選擇題)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8分。
1.1949年,學者何其芳在《人民文學》上發表的詩歌中寫道:“終于過去了,中國人民的哭泣的日子,中國人民的低垂著頭的日子,終于過去了。”與材料相關的事件(  )
A. 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 B. 完成了祖國大陸統一
C. 廢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D. 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
2.1952年4月,黃繼光在給母親的家書中寫道:“請母親不要憂愁。現在為了祖國人民需要站在光榮戰斗最前面,為了全祖國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決心在戰斗中為人民服務,不立功不下戰場!”該家書承載的精神內涵是(  )
A.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B. 不怕犧牲、保家衛國
C. 愛崗敬業、大公無私 D. 敢為人先、實事求是
3.據1952年、1957年中國工農業產值結構圖所示,可推知第一個五年計劃(  )
A. 引發工農業結構巨變 B. 使中國工業領先世界
C. 造成農業總產值下降 D. 提升國家工業化水平
4.五糧液是宜賓的一張名片。如表五糧液更名變化可得出其(  )
時間 名稱
1950年 由8家釀酒作坊聯合組建宜賓市大曲酒釀造工業聯營社。
1952年 聯營社更名為川南行署區專賣事業公司宜賓專賣事業處國營第二十四酒廠。
1959年 更名為四川省地方國營宜賓五糧液酒廠。
A. 工業建設超額完成 B. 公私合營效果顯著
C. 經營規模迅速擴張 D.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
5.八年級同學開展專題學習,收集了以下資料。據此可以推測他們學習的專題最有可能是(  )
中共八大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回難
八字方針
A. 人民民主國家的成立 B.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C. 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D. 社會主義階段的劃分
6.歷史人物對社會歷史進程產生重要影響。下列歷史人物名片的主人是(  )
姓名:______
語錄:發展才是硬道理
評價: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A. 毛澤東 B. 鄧小平 C. 江澤民 D. 周恩來
7.如表為1978年與1990年中國農村收入情況統計。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農業總產值(億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A. 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 全面展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
C.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 深化國有企業分配方式改革
8.學習歷史須分清史實和觀點。下列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表述,屬于觀點的是(  )
A.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 B. 提出轉變黨的工作中心
C. 是中共的偉大歷史轉折 D. 提出實行改革開放決策
9.如圖為中國對外開放時間軸,②處的內容是(  )
A. 深圳經濟特區 B. 沿海開放城市 C. 內地省會城市 D. 世界貿易組織
10.如圖是我國十八大以來取得的部分科技成就。這體現的“新發展理念”是(  )
A. 共享 B. 協調 C. 開放 D. 創新
11.2024年清明節前后,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率領臺灣青年在大陸交流訪問時,著重強調“九二共識”,稱愿意為此在島內做努力。“九二共識”的核心內容是(  )
A. 維護臺海和平穩定 B. 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C. 開展兩岸經濟交流 D. 堅持“一國兩制”
12.下列圖片資料體現的共同主題是(  )
A. 中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B.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C. 中國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D. 中國主導世界經濟發展
13.1984年,針對西藏教育落后、人才匱乏的實際,黨中央作出了在內地創建“西藏學校和開辦西藏班”的重大決策。截至2021年,內地西藏班(含中職班)累計招生14.3萬人,向西藏培養輸送了5.6萬余名各級各類人才。這一政策(  )
A. 促進了西北民族發展 B. 完善了民族區域自治
C. 維護了民族文化傳承 D. 推動了西藏社會進步
14.2021年,我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隱形戰斗機殲-35成功首飛;2022年,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這反映了我國(  )
A. 軍費支出比重加大 B. 國際軍事合作深化
C. 國防科技持續發展 D. 太空作戰力量增強
15.我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經過數百次實驗,終于發現了青蒿素,為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這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  )
A. 彼此借鑒、醫德傳承 B. 典籍研習、經驗豐富
C. 理論傳承、實踐創新 D. 著眼未來、傳播世界
16.中國在科技文化及社會生活方面不斷發展進步。下列史實與論述對應正確的是(  )
選項 史實 論述
A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作了巨大貢獻
B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在我國逐漸普及 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社交方式
C 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 中國躋身空間技術先進國家行列
D 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表明中國文學已引領世界文學潮流
A. A B. B C. C D. D
第II卷(非選擇題)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
17.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民主與法制建設逐步完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
材料一“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圖示
(1) 根據材料一,分別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的三項重要政治制度。
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頒布實施的法律(部分)6分
時間 法律名稱 作用
198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有力地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務的權利,推動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A ______ 和國家統一。
2005年 《反分裂國家法》 體現了黨和政府以最大誠意和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表明了維護B ______ 與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
202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 有利于保持香港特別行政區的C ______ ,保障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的合法權益;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將橫線處補充完整,概括上述法律的共同作用。6分
材料三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全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3) 根據材料三,指出我國民主與法治建設的成果,并談談你的感悟。8分
18.新中國成立后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贏得全世界的贊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新中國在建國初期所遇到的國際環境,一方面是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國為首的反動勢力的敵視和侵略。作為一個新型的國家,要為建立獨立、自主、平等的外交關系而努力。
——摘編自黃慶、王巧榮《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
(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環境,列舉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兩項外交成就。6分
材料二 1949-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建交國家數量柱狀圖
——整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建交國家一覽表》
(2) 根據材料二,任選一個時段,用所學史實說明新中國外交發展狀況及原因。8分
19.走近歷史 感悟騰飛。八年級某班分小組開展項目化學習,請你參與完成。
【項目名稱】博古鑒今 歷史策展
【項目目標】通過舉辦策展活動,走近歷史,感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成果。
【項目任務】
任務一:一組同學以“歷史圖片 時代印記”為主題,搜集以下圖片資料進行展覽。
(1) 請將序號填入對應展板。6分
展板一
經濟奠基 計劃經濟探索
(1949-1978年) 展板二
改革起步 市場經濟轉型
(1978-2012年) 展板三
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成就
(2012年至今)
序號: ______ 序號: ______ 序號: ______
(2) 任務二:二組同學以“文物物語 見證歷史”為主題,整理了部分文物信息,準備布展。
歷史文物 入選理由
①土地改革時期的地契 ______
②“一五”計劃鞍山鋼鐵廠建設圖紙 見證了新中國工業化建設的起步,體現了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合同書 ______
(2)結合所學知識,仿照文物②,將文物①③的入選理由補充完整。6分
(3) 任務三:三組同學整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建設的重大舉措,準備進行學習成果匯報。
時間 時期 舉措
1949-1956年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土地改革、第一個五年計劃、三大改造
1956-1978年 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 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調整國民經濟
1978-2012年 改革開放時期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
2012年至今 社會主義新時代 “一帶一路”、自由貿易試驗區
(3)請圍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建設”,從上表中任選至少兩個舉措,幫三組同學擬一份成果報告。(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6分
第6頁,共6頁2024-2025學年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八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1949年,終于過去了,中國人民的哭泣的日子,中國人民的低垂著頭的日子,終于過去了”并結合所學可知,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這一歷史事件,開新中國的成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它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階段,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因此A項符合題意,正確。
B.完成了祖國大陸統一是西藏的和平解放,不符合題意,排除。
C.廢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改革,不符合題意,排除。
D.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是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
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據材料可知,家書中提到“為了祖國人民需要站在光榮戰斗最前面,為了全祖國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決心在戰斗中為人民服務”,這些表述體現了黃繼光為了祖國和人民,愿意奔赴戰斗前線,不怕困難,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生命來保衛國家、捍衛人民幸福生活的決心,B正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主要強調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建設和克服困難,在家書內容中未體現這一精神,排除A;“愛崗敬業、大公無私”通常用于描述在日常工作崗位上的奉獻精神,家書重點強調的是戰斗和保衛國家,并非日常工作場景中的精神,排除C;“敢為人先,實事求是”側重于創新和勇于嘗試,側重于從實際出發,家書內容沒有體現這些精神,排除D。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了抗美援朝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抗美援朝的相關史實。
3.【答案】D
【解析】據材料可知,1957年與1952年相比,重工業比重顯著上升,說明“一五”計劃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提升了國家的工業化水平,D正確;從圖中可以看到,1952-1957年,農業比重從75%下降到62%,工業比重(重工業從11%上升到21%,輕工業從15%上升到17%)有所上升,但工農業結構并沒有發生巨變, A錯誤;“一五”計劃只是初步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當時中國工業遠遠沒有領先世界,B錯誤;圖中顯示的是農業產值結構,并不是農業總產值下降,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總產值應該是增長的,C錯誤。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了一五計劃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一五計劃的相關史實。
4.【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50年,由8家釀酒作坊聯合組建宜賓市大曲酒釀造工業聯營社。更名為四川省地方國營宜賓五糧液酒廠”并結合所學可知,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改造成果顯著。因此B項符合題意,正確。
A.工業建設超額完成是一五計劃的意義,不符合題意,排除。
C.經營規模迅速擴張題干沒有體現該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
D.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底完成,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
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A.“人民民主國家的成立”指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排除。
B.1956年底,隨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排除。
C.據所學可知,中共八大是社會主義建設的良好開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出現的嚴重失誤,導致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針對國民經濟的困難,通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調整國民經濟,所以學習的專題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符合題意。
D.題干呈現的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而不是社會主義階段的劃分。與社會主義階段劃分相關的是黨的十三大提出的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
故選:C。
本題考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共八大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國民經濟的調整,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記憶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共八大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國民經濟的調整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6.【答案】B
【解析】A.毛澤東1976年逝世,當時還沒有開始改革開放,排除。
B.鄧小平是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符合題意。
C.江澤民是第三代領導集體核心,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排除。
D.周恩來1976年逝世,當時還沒有開始改革開放,排除。
故選:B。
本題考查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記憶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7.【答案】A
【解析】根據表格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在中央指導下,農村逐步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了。因此A項符合題意,正確。
B.題干講的是農民、農業,而沒有提到現代企業,不符合題意,排除。
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題干沒有涉及,不符合題意,排除。
D.深化國有企業分配方式改革沒有涉及,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
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史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觀點是分析歷史事實的看法和狀態。選項C是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看法,屬于觀點,選項C符合題意;選項ABD是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客觀描述,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屬于史實,排除。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什么是史實,什么是觀點,注意掌握區別史實和觀點的方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什么是史實,什么是觀點的概念。
9.【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84年”可知,1984年開放沿海14個城市,對應②,B項正確;1980年我國設立深圳等經濟特區,對應①,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1992年,內地省會城市開始對外開放,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應④,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對外開放,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本題以對外開放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天眼、天和核心艙、“復興號”動車組、C919客機均是世界首創科技成就,中國擁有完全知識產權,這體現了創新發展。故D符合題意;最先進的技術體現的是創新,不能體現共享、協調、開放,排除ABC。
故選:D。
本題考查新發展理念,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新發展理念,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材料體現的“新發展理念”是創新。
11.【答案】B
【解析】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次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兩岸授權這兩個民間團體開始進行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和政治對話。1992年,兩會就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共識,后被稱為“九二共識”。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故“九二共識“的核心內容為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B正確;“九二共識“的核心內容為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是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和開展兩岸經濟交流,排除AC;“一國兩制”是使臺灣回歸祖國的基本方針,排除D。
故選:B。
本題考查祖國統一大業,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祖國統一大業的相關史實。
12.【答案】A
【解析】根據圖片和所學可知,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A項正確;“一帶一路”與亞投行都由中國主導,不屬于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排除B項;“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針對國內推行的,排除C項;一帶一路與亞投行屬于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的典范,體現不出中國主導世界經濟發展,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了改革開放,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內地西藏班累計招生并向西藏輸送大量人才,人才的培養有利于推動西藏社會在各個方面的進步,D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對西藏地區的影響,而非西北民族整體發展,A錯誤;材料中“在內地創建西藏學校和開辦西藏班”主要是關于教育人才培養方面,并非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本身,B錯誤;材料重點在于人才培養對西藏發展的作用,未突出對民族文化傳承的維護,C錯誤。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相關史實。
14.【答案】C
【解析】A.題干強調我國研制的最新軍事裝備:新一代隱形戰斗機殲-35和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而不是軍費支出狀況,排除。
B.題干強調自主研制,而不是軍事合作,排除。
C.題干列出我國研制的最新軍事裝備:新一代隱形戰斗機殲-35和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說明我國國防科技有了長足進步和發展,符合題意。
D.新一代隱形戰斗機殲-35和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均不屬于太空武器,排除。
故選:C。
本題考查海軍和空軍的建設發展、新時代強軍之路,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記憶海軍和空軍的建設發展、新時代強軍之路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15.【答案】C
【解析】依據“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經過數百次實驗,終于發現了青蒿素”可知,題干信息體現了屠呦呦理論傳承、實踐創新。20世紀60年代,為尋找治療瘧疾的新型有效藥物,中國科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從中國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經過數百次實驗,終于在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C符合題意;彼此借鑒、醫德傳承和典籍研習、經驗豐富在題干信息未體現,排除AB;著眼未來、傳播世界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D。
故選:C。
本題考查屠呦呦與青蒿素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屠呦呦與青蒿素等相關史實。
16.【答案】A
【解析】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A符合題意;互聯網在我國逐漸普及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社交方式,說法太絕對,排除B;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衛星的空間技術。從此,中國在空間技術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排除C;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顯示出中國作家的實力,代表了中國文學的水平,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排除D。
故選:A。
本題考查袁隆平的貢獻的相關知識點。掌握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袁隆平的貢獻的相關史實。
17.【答案】【小題1】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小題2】A民族團結;B國家主權;C繁榮穩定。
共同作用: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推進了依法治國的進程
【小題3】成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
感悟:我國民主與法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民主與法治是相輔相成的,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斷推進民主與法治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民主法治保障。在生活中,我們要增強民主意識和法治觀念,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參與民主生活
【解析】(1)政治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一展示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圖二顯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圖三呈現的是民族區域自治,代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三項制度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的重要政治制度,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保障了少數民族的權利,推動了民族地區發展,促進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所以A處填民族團結。《反分裂國家法》是為了反對分裂國家,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故B處填國家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有利于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保障香港居民合法權益,所以C處填繁榮穩定。
共同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法律的頒布實施,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推進了依法治國的進程。
(3)成果:根據材料二“全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開展”可得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開展;根據材料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可得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
感悟:本題是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我國民主與法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民主與法治是相輔相成的,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斷推進民主與法治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民主法治保障。在生活中,我們要增強民主意識和法治觀念,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參與民主生活。
故答案為:
(1)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A民族團結;B國家主權;C繁榮穩定。
共同作用: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推進了依法治國的進程。
(3)成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
感悟:我國民主與法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民主與法治是相輔相成的,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斷推進民主與法治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民主法治保障。在生活中,我們要增強民主意識和法治觀念,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參與民主生活。
本題主要考查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本題以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18.【答案】【小題1】外交環境: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著復雜的國際環境,一方面得到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的友好和善意,另一方面受到以美國為首的反動勢力的敵視和侵略。
外交成就:1953年,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4年,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任選兩個即可)
【小題2】示例:時段為1970—1979年。
外交發展狀況:結合所學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外交成就可知,這一時期新中國新建交國家數量達到70個,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原因:結合所學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外交成就的原因可知,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地位大大提高;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隨后,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這些事件推動了許多國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解析】(1)外交環境:根據材料一“新中國在建國初期所遇到的國際環境,一方面是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國為首的反動勢力的敵視和侵略”可得出,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著復雜的國際環境,一方面得到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的友好和善意,另一方面受到以美國為首的反動勢力的敵視和侵略。
外交成就:結合所學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可舉例:1953年,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4年,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任選兩個即可)
(2)示例:根據題干要求可選時段為1970—1979年。
外交發展狀況:這一時期新中國新建交國家數量達到70個,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原因: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地位大大提高;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隨后,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這些事件推動了許多國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故答案為:
(1)外交環境: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著復雜的國際環境,一方面得到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的友好和善意,另一方面受到以美國為首的反動勢力的敵視和侵略。
外交成就:1953年,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4年,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任選兩個即可)
(2)示例:時段為1970—1979年。
外交發展狀況:這一時期新中國新建交國家數量達到70個,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原因: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地位大大提高;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隨后,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這些事件推動了許多國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成就,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本題以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成就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19.【答案】【小題1】展板一:①④。展板二:③。展板三:②
【小題2】文物①: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
文物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是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新篇章
【小題3】觀點: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探索與輝煌成就。
論述: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不同歷史時期采取了一系列經濟建設舉措,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論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49-1956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農民翻身得到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開放時期(1978-201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打破了“大鍋飯”的弊端,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轉向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通過改革,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強了活力,提高了效益。對外開放逐步擴大,設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等,引進了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我國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的地位日益提高。結論: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不同時期的經濟建設舉措,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到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經濟建設的道路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解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四川金堂縣貧農分到土地是土地改革的成果,土地改革在 1950-1952年進行,屬于1949-1978年時間段;②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會是在2021年舉行的,屬于2012年至今新時代取得的重大成就;③上海浦東開發區是1990年開放的,屬于1978-2012年改革開放推進的重要成果;④天津盛錫福帽廠掛上公私合營后的新廠牌是三大改造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表現,三大改造在1953-1956年進行,屬于屬于1949-1978年時間段,因此展板一:①④。展板二:③。展板三:②。
(2)文物①:根據材料二“土地改革時期的地契”并結合所學土地改革的知識可知,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
文物③:根據材料二“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合同書”并結合所學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知識可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是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新篇章。
(3)根據材料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建設的重大舉措”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提煉出觀點為: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探索與輝煌成就。然后圍繞觀點,結合土地改革、第一個五年計劃、三大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等措施進行分析,最后進行總結。論述: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不同歷史時期采取了一系列經濟建設舉措,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論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49-1956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農民翻身得到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開放時期(1978-201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打破了“大鍋飯”的弊端,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轉向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通過改革,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強了活力,提高了效益。對外開放逐步擴大,設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等,引進了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我國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的地位日益提高。結論: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不同時期的經濟建設舉措,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到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經濟建設的道路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故答案為:
(1)展板一:①④。展板二:③。展板三:②。
(2)文物①: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文物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是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新篇章。
(3)觀點: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探索與輝煌成就。論述: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不同歷史時期采取了一系列經濟建設舉措,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論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49-1956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農民翻身得到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開放時期(1978-201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打破了“大鍋飯”的弊端,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轉向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通過改革,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強了活力,提高了效益。對外開放逐步擴大,設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等,引進了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我國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的地位日益提高。結論: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不同時期的經濟建設舉措,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到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經濟建設的道路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本題以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蔡县| 无棣县| 车险| 林州市| 汽车| 南溪县| 和龙市| 南投市| 本溪| 阳谷县| 兴和县| 甘南县| 大竹县| 虎林市| 淳化县| 花垣县| 屏东县| 天台县| 丰都县| 句容市| 武胜县| 射洪县| 尚义县| 连云港市| 独山县| 延安市| 札达县| 谢通门县| 开远市| 西昌市| 永新县| 浮山县| 寻甸| 伊川县| 屯留县| 平顶山市| 杭州市| 阳朔县| 祁连县| 托克托县| 拜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