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C B A A C B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D B B C17.(1)表現:商業繁榮;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政府不再對商業進行直接監管。(2)狀況:商業市鎮大量興起;專業市鎮的形成。(3)影響:阻礙對外貿易。18.(1)表現:由分封制向郡縣制轉變;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原因: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各國變法運動的促進;鞏固統治的需要。(2)制度:郡縣制。特點: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縣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3)環節:命題環節和閱卷環節。作用:有利于防止徇私舞弊,一定程度保證了公平公正;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強化了儒學地位;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等。19.(1)體制:三省體制。特點:講求程序;集體負責;檔案制度規范;皇權中心。影響: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統治;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可以彌補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變化:宰相制度最終廢除,內閣制建立。趨勢:君主專制不斷加強。(3)變化:約法取消了臨時大總統制定官制、官規的權力;約法規定總理也為國務員;約法規定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主要原因: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民主共和。20.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APEC)以來,以實際行動為亞太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成為推動區域合作的重要力量。 中國為亞太經濟合作提供了關鍵原則指導。1991 年加入 APEC 后,中國提出的多樣性、開放性和互利性原則被《漢城宣言》采納,為 APEC 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念基礎。多樣性原則尊重各成員經濟體制、發展階段的差異,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能在合作中實現共贏;開放性原則契合全球化浪潮,推動成員間減少貿易壁壘,促進區域內商品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互利性原則則打破零和博弈思維,讓合作成果惠及各方,這為 APEC 的長期穩定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應對區域經濟挑戰方面,中國發揮了穩定器作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為緩解危機沖擊、穩定區域金融秩序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中國積極推動 APEC 成員加強金融合作,共同防范金融風險,幫助受沖擊國家逐步恢復經濟,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中國以自身發展帶動亞太經濟增長,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引擎。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崛起,中國與 APEC 成員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為各成員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國通過投資、產能合作等方式,助力周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升級,形成了互利共贏的經濟聯系。例如,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額不斷攀升,帶動了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 此外,中國推動 APEC 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在亞洲金融危機等事件的考驗下,中國積極支持 APEC 將合作議題從經濟領域向政治、安全、社會等領域延伸,促進了區域內全方位的協同發展。這種拓展有助于解決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綜合性問題,為亞太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環境。 總之,中國通過理念引領、實際行動和自身發展,為亞太經濟的穩定、繁榮與合作深化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深刻影響了亞太經濟格局的演變。答案第2頁,共2頁石嘴山市第一中學24-25學年高二下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戰國時期國家一般以糧食作為官員俸祿的發放形式,下表中相關文獻記載了一些國家俸祿計算單位。由此可知( )《墨子·貴義》 衛國以“盆”計算,有千盆、五百盆等級《史記·魏世家》 齊、魏等國用“鐘”計算,“食祿千鐘”《韓非子·定法篇》 秦、燕兩國以“斗、石”為俸祿單位《呂氏春秋·異寶》 楚國用“擔”來計算,“祿萬擔”A.貴族等級體系徹底瓦解 B.中央集權體制趨于完善C.官僚政治取得一定發展 D.各國經濟文化交流受阻2.清初為了對付東南沿海的反清力量厲行海禁,后來清政府只允許外商在廣州一處進行貿易。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A.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B.清朝鼓勵朝貢貿易C.清朝禁絕一切民間貿易 D.清朝海軍裝備落后3.啟蒙思想家們將可能作惡的權力稱為“無賴”“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點:即權力領域充滿危險和變數,統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為此,他們主張( )A.推翻君主專制,建立君主立憲 B.消滅私有制,實現社會的平等C.建立有效機制,進行權力制約 D.削弱中央權力,實現公民自治4.在1787年的制憲會議上,“沒有人觸動奴隸制,人們知道如果廢除奴隸制,很多州就不會承認聯邦政府。所以,美國是一個自由和奴隸并存的聯邦,美國不僅保護了自由,也保護了奴隸制”。據此可知,美國制憲會議( )A.致力于實現國家統一 B.帶有明顯的妥協色彩C.肯定了奴隸制的價值 D.背棄了啟蒙思想內核5.津巴布韋國家在其鼎盛時期向外擴張,石建文化迅速向外傳播,類似于大津巴布韋的石建出現于津巴布韋周圍地區。從中可以看出( )A.戰爭是文化傳播的途徑之一 B.石建文化并非是津巴布韋獨有C.津巴布韋已經發展到較高文明階段 D.石建文明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6.“由于他的努力,精神運動取代了武裝暴動,祈禱取代了槍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炸彈的爆炸……他建議同伴們身穿用手紡制的土布衣服,作為這支大軍的軍服。”材料中的“他”( )A.提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B.擊敗了意大利法西斯侵略軍C.被譽為“人民的良心”D.成立民族解放陣線進行斗爭7.如圖是1900年1月,澳洲華僑馬應彪等集資2.5萬港元,在香港創辦的先施公司。公司成立后,采用明碼標價和“不二價”售貨、開具發票、雇用女性店員等,為近代中國城市大商店的現代化經營作出范例。據此可知,該公司的創立( )A.具有明顯半殖民的色彩 B.推動了內地近代化進程C.呈現新的商業經營形式 D.源于世界經濟的一體化8.《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康叔被封于殷故地,唐叔被封于夏之故地,周公要求他們分別“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和“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據此可知,當時( )A.諸侯缺乏對王室的向心力 B.國家治理方式靈活務實C.國家疆域得到了一定拓展 D.全面推廣夏商政治制度9.有人說,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只是剛剛撕開了套在人類身上的“籠子”;而啟蒙運動在進一步撕裂套在人類身上“籠子”的同時,主張把統治者關進“籠子”。據此可知,啟蒙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主要體現在( )A.反對教會 B.批判宗教神學 C.提出民主制度的構想 D.促進思想解放10.元朝統治區域遼闊,為加強同各地的聯系,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海交通網,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元朝修建的陸海交通網的成就具體表現在( )①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 ②設立了為公差人員服務的驛站③分設了負責傳遞公文的急遞鋪 ④開辟了主要運輸糧食的長途海運航線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1.秘密結社是下層勞苦群眾為了互助互濟、自衛抗暴而自發結成的社會群體。尤其在清朝前期,活躍的秘密結社影響巨大,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清朝前期的秘密結社( )A.反映出清朝統治潛藏危機 B.主要由于土地兼并導致C.致力于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D.推動了民主思想的傳播12.1943年3月,宋美齡訪美期間,美國《時代周刊》刊登其照片作為封面,并附文:“她和中國懂得何為堅韌。”這一外交活動( )A.體現了中國尋求大國地位的努力 B.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C.意在爭取美國對剿共事業的支持 D.為雅爾塔會議召開作了鋪墊13.北宋建立后,將地方精兵編為禁軍,由中央掌握,還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膨脹到120多萬人。這一制度( )A.提升了邊境防御能力 B.改變了崇文抑武的政策C.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 D.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14.1949年10月3日,中蘇正式建交,蘇聯成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在此之前,開國大典時,時任“蘇聯駐北京總領事”的齊赫文受邀參加,但齊赫文參加大典的身份卻不是“總領事”,而是國際友人。這體現的新中國外交方針是( )A.“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B.“另起爐灶”C.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D.“一邊倒”15.商周靠“禮”節民心,而“刑”處于邊緣化的位置,“刑”主要針對異族,“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而《后漢書》說:“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者也。”這反映出( )A.刑是維護禮的工具 B.禮與刑趨向結合C.宗法制已逐漸瓦解 D.德主刑輔是傳統16.18世紀后半期的英國,“發明(成為)一種大眾活動,由各種各樣不同的人以非常小的規模不斷地進行著”。19世紀英國的領先地位“不僅體現為其自身擁有最先進的技術,更在于其早已形成了一種氛圍,能夠從不計其數的小發明中催生出最優秀的技術來”,并加以廣泛應用。這反映出該時期的英國( )A.創新投入成本低廉 B.各項技術領先世界C.社會創新氛圍濃厚 D.科技成果轉化及時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北宋東京城商業繁榮,商業活動突破區域和時間的限制。汴河兩岸,店鋪林立,人流密集,甚至出現了夜市。城市格局不再有坊、市的嚴格區分,坊制對商業的空間制約越來越小。——摘編自彭雨新《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中小商業市鎮大量興起,還出現了專業市鎮,如盛澤鎮居民以蠶桑為業,楓涇鎮、洙涇鎮居民以棉紡織為業,景德鎮居民以制瓷為業。專業市鎮的形成,是明中期以后國內市場和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表現。——摘編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論》材料三 清順治年間,嚴禁商民下海交易。后來又進一步厲行海禁并下了遷海令,同時規定“片板不許下海”,對外貿易幾乎完全中斷。海禁政策妨礙了中國原始資本的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摘編自冷鵬飛<中國古代社會商品經濟形態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北宋商業活動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宋商業活動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簡述明中期以后商業市鎮發展的狀況。(3)根據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實施海禁政策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因為通過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完成了社會的轉型。中國在此之前是封建諸侯、貴族分權的時代,在此之后是專制獨裁、皇帝集權的時代;在此之前仍然是血緣社會,在此之后雖然仍有濃重的血緣色彩,但轉向了地緣社會。而郡縣制正是順應這種大趨勢創造并選擇的一種新的國家治理方法。——摘編自葉文憲《論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的轉型》材料二 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政府都十分重視對地方的控制與管理,地方行政體制設計安排是否合理,關系到國家的統治權力是否完整,也關系到地方政治是否安定和能否按劃一的規程進行正常運轉。秦代已形成了一套系統地方管理體制,對以后各代的地方管理產生了深遠影響。——摘編自劉素娜《淺析秦代的地方管理體制》材料三 唐代科舉是一種薦舉性質的考試制度。宋初圍繞消除薦舉因素,對科舉考試規則進行了一系列的細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負責,考官實行鎖院制,考官及考試相關人員親屬實行別試,特別是對考生試卷實行糊名和譽錄的辦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舉考試變成了“一切以程文為去留”的純粹考試制度。——摘編自卓進、蔡春《論唐宋科舉考試性質變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的政治表現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始皇在全國推行的“系統地方管理體制”。這一制度與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點 (3)根據材料三,指出宋代科舉考試規則變化的主要環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種考試制度的積極作用。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書舍人(中書省官員)起草。起草完畢,由中書令、中書侍郎和中書舍人署名后,交由門下省審查、署名,再呈送皇帝書面批準。已批準的詔令又送往門下省,正本存檔,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蓋騎縫印,再送交尚書省施行——摘編自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明朝中央機構示意略圖材料三 第四條臨時大總統得參議院之同意,有宣戰、媾和及締結條約之權。第五條臨時大總統制定官制、官規,兼任免文武官員,但制定官制、官規,及任命國務員及外交專使,須得參議院之同意.第十八條行政各部設部長一人為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辦理各部事務。——節選自《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1912年1月2日)材料四 第三十四條臨時大總統任免文武職員,但任命國務員及外交大使公使須得參議院之同意。第三十五條臨時大總統經參議院之同意,得宣戰媾和及締結條約。第四十三條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均稱為國務員。第四十四條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第四十五條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節選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11日)(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朝前期中央體制并概括其運作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這些特點對唐代政治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明朝中央機構與過去比較發生的重大變化是什么?這一變化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怎樣的發展趨勢?(3)材料三與材料四相比,在內容上有何變化?分析指出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戰后日本經濟的騰飛,中國經濟的崛起,美國經濟重心的西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經濟上融入亞洲,這些結構性變化所產生的巨大合力使世界經濟走出大西洋時代,邁向太平洋時代。1989年成立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越來越紅火,是太平洋時代正在來臨的明顯征兆。1991年,中國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并就該組織的未來發展以及整個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提出了多樣性、開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則。這些原則,被有亞太經合組織臨時章程之稱的《漢城宣言》采納。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等事件的沖擊與考驗后,亞太經合組織成員間討論和關注的議題,開始超出經濟領域,向政治、安全、社會等領域推進。——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世界歷史》等中國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以來,積極參與該組織的各項活動,為亞太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圍繞 “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對亞太經濟發展的貢獻” 這一主題,撰寫論述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流暢試卷第2頁,共6頁答案第2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da.docx LS.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