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下)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下)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其他地區的社會概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的多元面貌。
思維導圖:
知識梳理:
一、阿拉伯帝國
1.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1)伊斯蘭教的創立: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2)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①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權,勢力范圍逐漸擴大。
②到穆罕默德去世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2.阿拉伯人的擴張:
(1)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規模向外擴張,先后征服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廣大地區。
(2)到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3.阿拉伯帝國鼎盛:
4.融合東西方文化的貢獻:
(1)阿拉伯帝國文化成就:
①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
②他們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
③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
(2)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①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②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
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1.建立帝國:
(1)征服小亞細亞:①13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發展起來。②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逐步征服小亞細亞。
(2)攻占君士坦丁堡:①14世紀中期,跨過今黑海海峽向歐洲進軍,逐漸征服巴爾干和東南歐部分地區。②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
(3)地跨亞非歐三洲:16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2.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1)奧斯曼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是蘇丹,他既是宗教領袖,也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在帝國中,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
(3)15—16世紀,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帝國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
三、南亞與東亞的國家
1.笈多帝國:
(1)帝國的興起:①4世紀初,恒河中游興起的笈多帝國,幾乎征服了北印度。②帝國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但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區仍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一。
(2)帝國的宗教:笈多帝國時期,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印度教得到統治階級支持,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蘇丹國:
(1)德里蘇丹國的建立:①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②13世紀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2)德里蘇丹國的統治:①最高統治者稱蘇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力。②地方劃分為行省,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
3.日本:
(1)日本社會的發展:①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②秦漢之際中國移民遷入,把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
(2)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從646年“大化改新”開始,日本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
(3)日本的幕府統治。
幕府的 建立 12世紀末,武士集團的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幕府,并從朝廷獲得了鎮壓叛亂、征收賦稅等權力,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
幕府的統治 ①以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實權由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②將軍與武士結成主從關系,武士成為將軍的家臣
鎖國政策 17世紀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對世界變局,意圖以鎖國加強統治,抵御外來影響
4.高麗王朝:
(1)高麗王朝的建立。
①7世紀末,新羅初步統一了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②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
(2)高麗王朝的統治。
①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將地方劃分為十道,推行土地國有。
②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中國的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廣為傳播。
(3)高麗王朝改國號為朝鮮。
①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
②16世紀末,日本侵略朝鮮,朝鮮請求中國支援,經過7年的艱苦戰斗,中朝軍民取得了抗擊日本侵略的勝利。
【深入探究】
古代中國對亞洲的影響
古代中國是亞洲歷史舞臺上的主角,日本、朝鮮乃至后來獨立的越南,皆以中國為文化母國,大規模地學習中國文化,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起符合本民族特性的文化體系。在文化上形成以中國為中心,包括日本、朝鮮、越南在內的東亞文化圈。
影響的途徑:各國派學者或使者來華學習。
影響的內容:政治上,仿照中國建中央集權國家。實行科舉制。經濟上,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推行土地國有制,加強國家對土地和農民的控制,以此擴大國家稅源。文化上,以漢字為基礎。創造各民族國家文字。教育上,以儒家經典為教材,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儒學教育機構。習俗上,儒家思想滲透到社會意識形態和生活習俗中,衣食住行都受唐朝風格的影響。
特點:寬容,開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廣泛吸收、融會外域文化的基礎上更顯其博大恢弘,同時,唐文化又以強大的力度向外輻射。在世界舞臺上展示出獨特魅力。
【知識拓展】
1.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歷經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發時期(632—661年)和倭馬亞王朝(661—750年)、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兩個世襲王朝。唐朝以來的中國史書均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7世紀中葉起,唐朝文獻已將阿拉伯人稱為多食、多氏、大寔等。倭馬亞王朝和科爾多瓦哈里發國因為旗幟尚白,所以中國史書稱為“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因為旗幟尚黑,被稱為“黑衣大食”,法蒂瑪王朝被稱為“綠衣大食”。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
2.武士道: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幕府將軍,將軍與武士結成主從關系,武士成為將軍的家臣。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效忠,并承擔納貢和兵役等義務。
3. 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中國隋唐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一場改革。它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使日本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標志。
問題探究:
材料一 當時,阿拉伯地區因敵對部落和聯盟的紛爭而陷于分裂狀態,大門洞開,對外來影響不加任何防備,向波斯、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亞、敘利亞和拜占庭帝國所屬的埃及進行殖民活動的種種努力打開大門。沒有穆罕默德,它永遠不會實現統一。
——摘編自[法]布羅代爾《文明史綱》
材料二 早在阿拉伯國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水平。因此,歷代都比較注重先進文化的攝取。一方面積極網羅各種人才為帝國服務,一方面組織力量大力翻譯和研究古代希臘、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與著作。經過長期的努力,帝國境內的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傳統文化被整合起來,形成一種嶄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編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1)材料一中布羅代爾說,沒有穆罕默德,阿拉伯半島“永遠不會實現統一”。你如何評價這句話?
(2)根據材料二,概括阿拉伯統治者在文化領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評價:首先,布羅代爾肯定了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伊斯蘭教,以及其本人利用伊斯蘭教在統一阿拉伯半島進程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同時也強調了歷史人物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當然,布羅代爾的言論也許過于絕對。就當時阿拉伯半島的社會發展狀況而言,結束分裂割據、實現統一是阿拉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如果沒有穆罕默德,可能也會有其他人擔此大任。
(2)主要措施:重視人才;攝取先進文化;整合東西方文化。
【解析】(1)評價:根據材料“沒有穆罕默德,它永遠不會實現統一”可知,首先布羅代爾肯定了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伊斯蘭教,以及其本人利用伊斯蘭教在統一阿拉伯半島進程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同時也強調了歷史人物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從歷史研究的角度看,布羅代爾的言論也許過于絕對。就阿拉伯半鳥的歷史情境分析,當時阿拉伯半鳥的社會發展狀況而言,結束分裂割據,實現統一是阿拉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如果沒有穆罕默德,可能也會有其他人擔此大任。(2)措施:根據材料“積極網羅各種人才為帝國服務”得出重視人才;根據“翻譯和研究古代希臘、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與著作”“經過長期的努力,帝國境內的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傳統文化逐漸融合起來,形成一種嶄新的阿拉伯文化”得出翻譯、研究、攝取東西方文化,整合東西方文化
練習鞏固:
基礎題
1.比魯尼(973-1048)在《塞伊達集》中提道:凡世界各地的科學被譯成了阿拉伯文,這些科學獲得修飾而深入人心,其文字的優美在人們的血管里川流不息。他在此強調( )
A.阿拉伯壟斷了科學解釋權 B.阿拉伯人對科學傳播的貢獻
C.阿拉伯文字得到世界認同 D.阿拉伯帝國對其他文明的征服
2.762年,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為鞏固統治,在底格里斯河畔中下游興建新都,命名為“和平之城”。該城地處古代陸上商路與海上貿易的交匯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該都城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3.阿布·巴克爾成為第一任哈里發,他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并于公元632年至634年領導軍隊征服了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本·赫塔卜接任后,進一步擴張了帝國的領土。這說明( )
A.政教合一適合國家發展 B.哈里發制度本質是侵略
C.帝國建立伴隨擴張完成 D.阿拉伯帝國已達到鼎盛
4.阿拉伯帝國經濟繁榮,手工業和商業發達,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商人活躍于東亞、西歐、非洲的廣大地區,從事著陸上和海上貿易,并在貿易中傳播了造紙術、數學知識等文明成果。這突出說明,阿拉伯帝國( )
A.商業貿易推動區域文明交流 B.經濟繁榮依賴商業樞紐
C.控制商路阻礙東西方的交往 D.文化政策助推殖民擴張
5.成書于約1001至1008年間的《源氏物語》中有掌控大片莊園的豪強將女兒嫁于光源氏并以莊園財富助其重掌政權的故事情節。這些故事情節折射出日本( )
A.中央集權體制逐漸瓦解 B.武士集團日趨形成
C.天皇統治地位重新確立 D.大化改新進程曲折
提高題
6.958年,高麗仿效唐制開科取士,考試科目分為進士科與明經科,策論試題以《尚書》《春秋》為綱,同時剔除了武舉、算學等科。高麗還獨創“僧科”,允許佛教僧侶通過經義考試獲得度牒。這反映了高麗( )
A.力圖擺脫藩屬地位 B.佛學在意識形態中居主流地位
C.注重捍衛文化傳統 D.文化借鑒具有靈活性與自主性
7.如表是日本大化改新的部分措施。據此可知,大化改新( )
措施內容
廢除皇室和貴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收歸國家,是為公地公民
建立京師和地方行政機構(國、郡、里),設置關塞、防人(戍邊軍)及驛站,各置職官
造戶籍、記賬(賦稅簿帳),施行班田收授法
改革稅收制度,施行租庸調新稅法
A.加重了農民經濟負擔 B.確立了幕府政治統治
C.推動了日本的封建化 D.打破了閉關鎖國局面
8.中古時期,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推行“科舉制”,以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選拔官員,并仿照中國唐朝制度設立三省六部。然而,科舉名額多被貴族子弟壟斷,且地方豪族仍保有大量私兵。此現象反映了( )
A.高麗統治者放棄世襲貴族特權 B.蒙古人入侵瓦解了朝鮮的傳統社會結構
C.制度模仿與本土現實間的沖突 D.海上絲綢之路推動階層流動商業崛起
9.貞觀五年(631年)唐朝派高仁表到日本答“遣唐使”之禮,高仁表到達日本后與舒明天皇“爭禮不平,不肯宣天子命而還”。所謂“爭禮不平”是唐太宗想將封貢體系和朝貢身份加于日本,但被日本天皇所拒絕。這說明( )
A.東亞國家均被納入中國主導的封貢體系
B.“天朝上國”觀念成為亞洲各國的共識
C.日本在處理中日關系時堅持對等原則
D.中國文化因日本拒斥而對之影響有限
創新題
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文明在文化上表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特點,大體說來,印度人重視宗教,中國人重視倫理教化,希臘人追求理性,羅馬人注重實用,埃及人講求來世。當然,這些特點不是絕對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則相互滲透。如佛教傳入中國、東南亞、日本和朝鮮,希臘人曾統治埃及和西亞,羅馬人曾領有東地中海和高盧等地區,并給這些地區的歷史發展以巨大影響。不過,所有這些對當地原有的文明來說,很難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占統治地位的,仍然是當地原有的文化。
——摘編自晏紹祥《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 阿拉伯帝國領域內的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印度、敘利亞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東西方文化薈萃的地區。帝國政治的相對穩定,交通發達,經濟繁榮,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帝國的統治者日益認識到科學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國歷代統治者都比較關心發展科學文化事業。到阿拔斯王朝時期……他們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獎掖各界學者。8世紀中葉,中國的造紙術和羅盤針傳入阿拉伯帝國,對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材料三 人類交往的過程也是不同的文化匯聚、升華的過程。西部亞洲、中部亞洲在東方與西方文化交流事業中一直扮演著“橋梁”的角色。這些“橋梁”不僅傳送東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傳送西方文明到東方;同時,“橋梁”自身獨特的文化對東西方文明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就是屬于“橋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間也是互動的,從而產生了獨特而燦爛的各種文化——蘇美爾文化、巴比倫文化、波斯文化、希臘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
——摘編自陳恒《文明的匯聚與傳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影響古代文明多元發展的主要因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原因與特點。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人類文明的認識。
答案解析:
基礎題
1.【答案】B
【難度】0.85
【知識點】阿拉伯文化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973-1048(世界)。根據材料“凡世界各地的科學被譯成了阿拉伯文,這些科學獲得修飾而深入人心”結合所學可知,這體現了阿拉伯人通過將科學知識翻譯成阿拉伯文,促進了科學的傳播和發展,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阿拉伯人對傳播科學的貢獻,并未涉及阿拉伯壟斷或排他性的科學解釋,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阿拉伯人對傳播科學的貢獻,而非阿拉伯文字得到世界認同,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阿拉伯帝國征服其他文明,排除D項。故選B項。
2.【難度】0.85
【知識點】阿拉伯帝國的興起與鼎盛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阿拔斯王朝。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巴格達在阿拔斯王朝(8-13世紀)鼎盛時期被稱為“和平之城”,該城位于底格里斯河畔中下游,地處古代陸上商路與海上貿易的交匯點,是全球學術與商業中心,C項正確;巴格達位于底格里斯河畔中下游,①②④地理位置與題意不符,排除ABD項。故選C項。
3.【答案】C
【難度】0.65
【知識點】阿拉伯帝國的興起與鼎盛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西亞)。據材料和所學可知,阿布·巴克爾成為哈里發后,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并領導軍隊征服了大部分地區,歐麥爾·本·赫塔卜接任哈里發后又進一步擴張了帝國領土,這表明阿拉伯帝國是在哈里發不斷領導軍事征服和領土擴張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即帝國的建立伴隨著擴張完成,C項正確;材料僅描述了阿拉伯帝國早期的擴張情況,未體現政教合——的體制是否適合國家發展,排除A項;材料重點在于強調擴張與帝國建立的關系,而非對制度本質的定義,排除B項;材料所提及的是阿拉伯帝國早期的擴張,此時阿拉伯帝國并未達到鼎盛,排除D項。故選C項。
4.阿拉伯帝國經濟繁榮,手工業和商業發達,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商人活躍于東亞、西歐、非洲的廣大地區,從事著陸上和海上貿易,并在貿易中傳播了造紙術、數學知識等文明成果。這突出說明,阿拉伯帝國( )
A.商業貿易推動區域文明交流 B.經濟繁榮依賴商業樞紐
C.控制商路阻礙東西方的交往 D.文化政策助推殖民擴張
【答案】A
【難度】0.65
【知識點】阿拉伯帝國的興起與鼎盛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中世紀(阿拉伯帝國)。據材料“阿拉伯商人活躍于東亞、西歐、非洲的廣大地區,從事著陸上和海上貿易,并在貿易中傳播了造紙術、數學知識等文明成果”和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商人通過商業貿易促進了不同區域間的文明交流與傳播,A項正確;據材料可知,題干強調的是商業貿易對文明交流的作用,而非經濟繁榮依賴商業樞紐,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阿拉伯商人促進了東西方交往而非阻礙,排除C項;材料強調阿拉伯通過商業貿易推動文明的交流,未涉及文化政策與殖民擴張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
5.【答案】A
【難度】0.85
【知識點】幕府與武士集團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結合所學可知,10世紀,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材料中成書于11世紀初的《源氏物語》記載了貴族豪強通過聯姻干預朝政,削弱天皇中央集權,反映了中央集權體制逐漸瓦解,A項正確;武士集團是日本中世紀時期地方豪強為保護莊園而建立的軍事集團,而材料主要內容是日本地方豪強影響中央集權的內容,側重強調其影響,排除B項;材料主要描述地方豪強削弱中央集權的內容,天皇統治地位重新確立發生在近代,排除C項;大化改新發生于7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提高題
6.【答案】D
【難度】0.4
【知識點】中古時期的朝鮮
【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958年(高麗)。高麗仿效唐制開科取士,科目、策論以儒家經典為綱,體現對唐朝文化的借鑒;同時獨創“僧科”,允許佛教僧侶經義考試得度牒,體現文化借鑒中結合自身宗教特點進行創新,反映出文化借鑒具有靈活性與自主性,D項正確;高麗仿效唐制開科取士,說明其認可唐朝文化制度,是文化交流,并非“力圖擺脫藩屬地位”。且題干未涉及政治藩屬關系的變動,排除A項;高麗雖獨創“僧科”,但不能據此說明佛學在意識形態中居主流地位。唐朝文化以儒家為主流,高麗仿效唐制,儒家經典是考試大綱,說明儒家更可能居主流,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高麗借鑒唐制并創新,不是“捍衛文化傳統”。“捍衛傳統”側重保護自身原有文化,而這里是積極吸收外來文化并改造,排除C項。故選D項。
7.【答案】C
【難度】0.4
【知識點】大化改新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大化改新時期的日本。根據材料,大化改新實行廢除私有土地和部民、建立行政機構、造戶籍記賬、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新稅法等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大化改新是日本學習中國唐朝律令制度等進行的改革,這些措施推動日本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促進了日本的封建化進程,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大化改新加重農民經濟負擔的內容,反而班田收授法等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農民土地等,排除A項;日本幕府政治統治確立于12世紀末的鐮倉幕府時期,與大化改新無關,排除B項;日本在近代明治維新前有鎖國政策,大化改新時期不存在閉關鎖國局面,也未涉及打破閉關鎖國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
8.【答案】C
【難度】0.4
【知識點】中古時期的朝鮮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朝鮮)。根據材料可知,高麗王朝積極模仿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如推行科舉制和設立三省六部,然而在實際情況中,貴族子弟壟斷科舉名額、地方豪族保留私兵等現象表明,其本土的傳統勢力依然強大,這就體現了制度模仿與本土現實之間的沖突,C項正確;題干明確提到科舉名額被貴族子弟壟斷,這充分顯示高麗統治者并沒有放棄世襲貴族特權,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蒙古入侵”,且“中古時期”高麗王朝的背景與蒙古入侵時間線不直接關聯(蒙古入侵朝鮮是較晚的歷史階段),屬于無中生有,排除B項;題干內容主要圍繞高麗王朝的政治制度推行及本土勢力狀況,沒有涉及到海上絲綢之路以及階層流動和商業崛起等方面的信息,與題干話題不相關,排除D項。故選C項。
9.【難度】0.4
【知識點】大化改新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題干中日本拒絕以“藩臣”身份接受唐朝詔書,直接體現了其追求外交地位平等的意圖。這一時期日本通過調整遣唐使的稱謂(如稱“天皇”與“皇帝”并列)、修改國書措辭等方式,持續表達對等訴求,C項正確;“均被納入”不符合史實,日本、朝鮮半島政權對封貢體系的態度復雜:日本多次拒絕正式稱臣,朝鮮半島政權也存在時叛時服的情況,排除A項;“天朝上國”是中國的自我定位,并非亞洲各國的共同認知。日本、越南等國均曾試圖構建以自身為中心的區域秩序,與中國的觀念存在沖突,排除B項;日本雖拒絕政治上的附屬,但全面吸收唐朝的制度、文化(如律令制、漢字、佛教)。大化改新正是以唐朝為模板的改革,說明文化影響深刻且持續,排除D項。故選C項。
創新題
10.【答案】(1)主要因素:自然環境的差異;資源條件的不同;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方式的不同;交通條件的限制;政治經濟的交流和影響;習俗觀念、宗教等文化因素的影響;周邊環境的影響。(任答四點即可)
(2)原因: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是文化薈萃之地;本身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政局穩定,國家統一,經濟繁榮;統治者的重視;開放寬容的文化態度(或對不同文化、宗教和意識形態的尊重)。(任答三點即可)
特點:開放性;包容性;創新性;融合性;多元性。(任答三點即可)
(3)認識:文明具有民族性、區域性,都是屬于世界的;文明是平等的,要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文明是互補包容的,要積極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要與時俱進,將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相結合,不斷創新。
【難度】0.4
【知識點】文明的交流、兩河流域文明、阿拉伯帝國的興起與鼎盛、阿拉伯文化
【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古代世界。主要因素:根據材料一“古代文明在文化上表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特點……印度人重視宗教,中國人重視倫理教化,希臘人追求理性”并結合所學知識,大河文明、海洋文明等地理環境差異塑造不同文化特征,由此可得出自然環境的差異;資源條件的不同;根據材料一“佛教傳入中國、東南亞……希臘人曾統治埃及和西亞……并給這些地區的歷史發展以巨大影響”并結合所學知識,絲綢之路、亞歷山大東征促進技術/宗教傳播,由此可得出政治經濟的交流和影響;習俗觀念、宗教等文化因素的影響;根據材料一“所有這些對當地原有的文明來說,很難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占統治地位的,仍然是當地原有的文化”并結合所學知識,美洲文明獨立發展因大洋隔絕,由此可得出交通條件的限制;周邊環境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農業文明以定居農耕為主,游牧文明以流動畜牧為主,由此可得出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方式的不同。
(2)本題是背景題、特點題。時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國。原因:根據材料二“阿拉伯帝國領域內的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印度、敘利亞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東西方文化薈萃的地區”并結合所學知識,阿拉伯帝國地處亞非歐交界,控制絲綢之路與印度洋貿易樞紐,由此可得出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是文化薈萃之地;根據材料二“帝國的統治者日益認識到科學文化的重要性……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獎掖各界學者”“不拘泥意識形態的差異”,由此可得出統治者的重視;開放寬容的文化態度;根據材料二“帝國政治相對穩定,交通發達,經濟繁榮”,由此可得出政局穩定,國家統一,經濟繁榮;結合所學知識,阿拉伯繼承兩河、埃及、波斯古文明遺產,由此可得出本身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特點:根據材料二“8世紀中葉,中國的造紙術和羅盤針傳入阿拉伯帝國……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阿拉伯人改進造紙術、融合印度數字創阿拉伯數字體系,由此可得出創新性;融合性;根據材料二“帝國的統治者日益認識到科學文化的重要性……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獎掖各界學者”“不拘泥意識形態的差異”,由此可得出開放性;包容性;根據材料二“阿拉伯帝國領域內的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印度、敘利亞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東西方文化薈萃的地區”可得出多元性。
(3)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古代至現代世界。認識:根據材料一“古代文明在文化上表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特點……印度人重視宗教,中國人重視倫理教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各文明因地理、歷史差異形成獨特價值觀,由此可得出文明具有民族性、區域性的認識,但材料三“人類交往是不同文化匯聚升華的過程”同時表明文明成果屬于全人類,故補充“都是屬于世界的”;根據材料一“占統治地位的仍是當地原有文化”及材料三“‘橋梁’自身文化對東西方文明產生很大影響”,結合所學知識,羅馬征服希臘卻傳承希臘文化,由此可得出文明是平等的,要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根據材料二“不分宗教畛域延聘學者”與材料三“文明在交流中匯聚升華”,并結合所學知識,阿拉伯融合希臘哲學、印度數學創代數學,由此可得出文明是互補包容的,要積極推動交流互鑒;根據材料二“中國的造紙術傳入促進阿拉伯文化繁榮”及材料三“橋梁文明產生獨特新文化(如阿拉伯文化)”,由此可得出要與時俱進,將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相結合,不斷創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灵县| 锡林浩特市| 临桂县| 阿城市| 邵东县| 西华县| 五莲县| 宁津县| 邳州市| 剑河县| 天镇县| 英山县| 朝阳市| 镇坪县| 仁布县| 临泽县| 承德市| 牡丹江市| 仙居县| 阜南县| 遂川县| 杭锦旗| 荆门市| 福清市| 广州市| 连城县| 南皮县| 集贤县| 中山市| 古丈县| 改则县| 宜城市| 都匀市| 视频| 遵义市| 海南省| 红河县| 彝良县| 昌都县| 卢氏县| 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