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州一中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第四學段模塊考試高二歷史 期末考試卷(完卷75分鐘 滿分100分)選擇題(本大題共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答案填寫在答題卷上。)1.紅山文化時期的墓葬形式多樣,包括土坑墓、石室墓和木棺墓等。其中,石室墓和木棺墓通常具有更高的防腐與保護功能,而土坑墓則是最常見的形式,通常呈現為簡單的土坑,葬者直接埋入地下。這反映出,當時A.早期國家形成 B.階層分化明顯C.社會分工發展 D.社會矛盾尖銳2.東漢時期,民間立碑之風大盛,故吏和門生各自為府主或業師立碑,地方豪族則參加長吏的立碑活動,所立碑刻包括紀事碑、功德碑、墓碑等。魏晉時期,國家推行碑禁政策,禁止“門生、故吏這樣的非血緣性政治團體不經朝廷批準擅自立碑”。這一變化反映了A.傳統社會秩序遭到破壞 B.統治者意圖加強集權C.士族專權態勢日益顯現 D.地方豪強勢力已消解3.宋代官吏考核制度中,磨勘法與考課法并行。據學者研究,磨勘法以資歷為升遷基準,需逐級審查官員歷紙(檔案文書),而考課法則標榜“以德行、勞效、治事為三科核驗政績”。這兩種制度的設計反映宋代A.政治風氣因循守舊 B.行政效率低下C.官員考核標準嚴格 D.權力分割過細4.至元年間,元朝政府調配大批蒙古人、漢人及南宋軍民到嶺北行省鑿井開渠。該地區手工業、農牧業和漁獵業相結合,“數十年來,婚嫁耕植,比于土著;羊牛馬駝之屬,射獵貿易之利,自金山、瀚海沿邊諸塞,蒙被涵煦,咸安樂富庶”。以上材料反映了A.元朝的統治促進了邊疆的開發B.南北方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C.對不同民族采取差別對待政策D.全國戶口分布格局發生了改變5.表1為明代社會經濟史部分最新研究成果。據表1可知表1研究單位 研究路徑 研究成果香港中文大學 運用NER技術從7.8萬條黃冊記錄中提取人口數據 發現正統年間華北戶均人口下降速度較江南快2.3倍中國社會科學院 通過圖神經網絡,整合《東西洋考》與沉船考古數據 還原月港(福建漳州)貿易的17個核心節點浙江大學 建立“隆萬銀流”模型 證明1567—1582年日本白銀輸入量占明朝貨幣增量的53%A.技術突破推動史學研究量化 B.隆萬年間日本對華貿易逆差擴大C.正統年間全國人口總量下降 D.明朝后期對外貿易以東南亞為主6.元代大都官匠為40萬。明代隆慶三年(1569年),官匠數目為13367名。清前期,在工部和宮內長期造作的官匠最多時統計,總共為3544名。從上述變化可推知,清前期A.“工商食官”格局趨于瓦解 B.手工業產品商品化趨勢顯現C.匠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升 D.民營手工業生產的活力增強7.道咸以來,變亂迭起,國漸貧弱……夫晚清學術界之風氣,講掌故以明國是,崇今文以談變法,究輿地以籌邊防。這反映了A.天朝上國觀念轉變 B.國人全球視野的拓展C.變局中的經世思潮 D.中體西用實踐的深化8.表2為清朝國旗的誕生歷程。它表明晚清政府表2時間 歷程1862年 總理衙門決定以三角形黃龍旗作為中國水師官船的標志,稱作“官旗”1868年 蒲安臣率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各國時,自作主張制作了一批三角龍旗,權當國旗使用1872年 清政府將黃龍旗的使用范圍擴大到大清官方輪船1876年 在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中國展館插有黃龍旗,作為中國的標志1888年 清廷批準李鴻章的奏請,規定大清國旗為長方形,黃色,中畫青色飛龍,大清從此有了正式的國旗A.重視維護外交領域主權 B.利用國旗神化封建皇權C.近代國家意識逐步增強 D.設置國旗以增強內聚力9.北洋政府時期,中央政府對傳統家族制度進行法律層面的改造,如“慣行之族規與成文之族規不容歧視”,但違背法規、有害公序良俗之家法族規并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為人妻者,得有私財”。這些規定A.兼顧穩定秩序與法治改革的需要B.注重司法體系與家族制度的調整C.宣揚了民主共和與自由平等的觀念D.解決了發展經濟與移風易俗的難題10.圖1是1931年《紅星報》第60期刊登的一幅漫畫《疾病是革命勝利的障礙物》。該漫畫反映出中華蘇維埃政府圖1A.將保障民生與革命實踐相結合 B.重視調整土地革命的斗爭策略C.衛生防疫服務于意識形態建設 D.致力于推進根據地的經濟發展11.哪吒原為佛教護法神,傳入中國后逐漸演變為中國神話中的英雄。而在當代影視改編中,哪吒形象又展現出新的魅力。1979年《哪吒鬧海》塑造反叛強權的經典形象,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則突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題。哪吒形象的演變A.顛覆了傳統的價值觀念 B.彰顯新時期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C.體現了文化的傳承創新 D.反映市場經濟下文化消費大眾化12.公元前3世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為銘記征略,敕建了三十余根紀念碑式的圓柱,分布于帝國邊境或重要地點。石柱上刻有銘文宣揚仁愛和非暴力思想,主張建立以慈悲和智慧為基礎的社會。由此可知,阿育王旨在A.塑造民眾政治認同 B.宣揚君權神授C.維護社會等級秩序 D.推行行省制度13.13世紀的西歐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在論證神學問題時,系統地運用邏輯學和自然哲學,通過一系列基于經驗觀察和理性推理的論證方式,將神學命題轉化為可辯論的哲學問題。材料表明,當時A.哲學淪為了神學的附庸工具 B.古希臘哲學影響教會神學C.商品經濟發展影響主流思想 D.自然科學擺脫了宗教束縛14.在美國最早提出實行文官制度的任克思在1868年的報告中有“中國之文官制度”一章。同年愛默生(美)在向中國外交使節演講時也說中國社會上都非常尊重教育,走到我們的前面,這就是中國值得光榮的憑證。上述認識A.體現中美之間的雙向互鑒 B.皆以美國國情為考察視角C.體現美國輿論的理性思考 D.旨在學習中國的選官制度15.閱讀圖2蘇聯1928—1940年的部分經濟數據,對此分析正確的是圖2A.蘇聯模式基本解決了經濟發展結構性矛盾B.新經濟政策為計劃經濟體制建立準備條件C.農業集體化為國家工業化做出了巨大貢獻D.蘇聯的經濟建設為衛國戰爭奠定物質基礎16.2025年1月,因美國政府對TikTok(抖音國際版)禁令將生效,大量美國用戶涌入中國社交平臺小紅書,就經濟生活成本、醫療教育、社會福利保障等多方面與中國網友展開“對賬”交流。對此解釋最全面的是A.數字技術加速中美文化交流 B.社交媒體成為中美競爭的新陣地C.經濟全球化深入到文化領域 D.逆全球化浪潮下民間交流的韌性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有4小題,其中第17、18題各8分,第19題2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請在答題卷上作答。)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一 “況西洋諸國甚多,非止爾一國。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是此事斷難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致更張天朝百余年法度?!?br/>——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回國,乾隆皇帝致英國國王的信件原文材料二 “英國并不是唯一希望與我們帝國建立貿易關系的野蠻國家(barbarian land)。假設其他國家都仿效你的壞榜樣(evil example),要求我給他們每個人都提供一個交易場所,我怎么可能同意呢?”——某英國教科書在講述鴉片戰爭起因時轉譯的1793年乾隆皇帝致英王的信件比較材料一與材料二,指出該英國教科書對信件的轉譯存在哪些問題,并辨析作者這一歷史敘述所潛藏的動機。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 作為香料的代表——丁香,本是產自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的野生自然植物,是大自然的饋贈。后經不同族群識香和用香的社會活動,從馬魯古群島流動至環南中國海區域,并通過不同族群的轉運,傳播至東到東北亞、西至歐洲的早期世界的每一個角落。16世紀以后,丁香開始在不同人群操弄下,從自由貿易商品變成了殖民體制下的壟斷產品,并定向輸入地中海地區。20世紀以后,在本地族群的反思與現代民族國家經濟建設的迫切需求下,丁香重新回歸全球貿易市場??梢哉f丁香的流動歷程集中體現了香料在不同歷史空間中物性的變化與再造。——摘編自童瑩《時空脈絡中的奇香——馬魯古丁香貿易的人類學研究》據材料,簡述丁香“在不同歷史空間中物性的變化與再造”的歷程,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影響香料“變化與再造”的因素。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4分)材料一 二戰后,美國雖主導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但為維護自身產業利益,在關稅保護方面采取多項措施。1974年出臺《1974年貿易法》,賦予美國政府對損害其貿易利益的外國“不合理、不公平貿易行為”發起調查,并實施單邊制裁的權力。該法案強化了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主動權,成為后續貿易保護的重要法律依據。20世紀80年代,美國對日本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從紡織服裝、鋼鐵等傳統產業蔓延至家電、汽車、半導體等新興領域均設置關稅壁壘,加劇了美日貿易摩擦。2018年,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加征25%和10%的關稅,引發多國向世貿組織提起申訴,對全球經濟造成不利影響。——摘編自《美國工業與政府政策》等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恢復的需要,黨和政府實行了保護性高關稅政策,以限制進口、保護國內工業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關稅政策逐步向合理化方向發展。1979年至2001年,中國簽訂多個雙邊貿易協定,通過《海關法》建立法制框架,并首次自主調降商品稅率。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嚴格履行入世承諾,大幅降低關稅水平,特別是近年來,中國連續自主降稅,實施自貿試驗區戰略和“零關稅”制度創新,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談判和制定,提升國際話語權。例如,2025年關稅調整方案中就包括對部分商品實施低于最惠國稅率的進口暫定稅率,以及對最不發達國家產品實施零關稅待遇等措施。——摘編自《中國對外貿易概論》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二戰后美國政府制定關稅政策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美國相比,我國政府在關稅措施上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其影響。(12分)(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談談大國在關稅問題上應有的態度。(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世界遺產公約》所定義的“文化遺產”如下: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根據《世界遺產公約》的規定,選擇一處古代中國的文化遺產,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方案。(要求:包含遺產主題、遺產描述、列入理由,表述成文,史論結合,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福州一中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第四學段模塊考試高二歷史 期末考參考答案1-5 BBCAA 6-10 DCCAA 11-16 CABBDD17. 問題:沒有如實轉譯,而是添加了作者個人偏見;用“野蠻國家”“壞榜樣”等貶義詞轉譯,扭曲了乾隆的真實態度;將英國駐京的要求,篡改為通商的要求。(4分)動機:塑造清政府驕傲自大的負面形象;激發讀者對清政府的不滿情緒;掩蓋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非正義性(美化侵略);向英國學生滲透扭曲的歷史觀;為英國“通商戰爭”的說法提供依據。(4分)18. 歷程:由地方自然物產轉變為自由貿易商品,再轉變為殖民壟斷商品,最后到全球貿易品。(4分)因素:海、陸絲綢之路加強各地的交通;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掠奪);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經濟全球化的促進;殖民體系的逐步瓦解(新興民族國家建設的需要)。(4分)19. (1)特點:雙軌并行(貿易自由化與保護主義并存);維護自身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實施單邊主義;針對性強;靈活性。(8分)(2)不同之處:從保護性高關稅逐步轉向合理化;嚴格履行承諾,推動規則制定;積極推動國際合作;體現出負責的大國國際擔當。(6分)影響:對國內經濟: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改革開放的進程,提高了國內產業的競爭力。對國際貿易: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對國際關系:加強了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促進了國際關系的和諧發展。(每個角度2分,3個角度得6分)(3)態度:平衡國家利益與全球責任;堅持多邊主義與法治原則;包容與開放的合作態度;關注發展中國家利益與公平貿易;靈活應對國際經濟格局變化。(4分)示例一 主題:良渚古城遺址——見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遺址。(2分)遺產描述:良渚古城遺址(距今約5300—43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游地區體現稻作文明最高成就的中心聚落遺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良渚文化等考古發現表明,這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5分)列入理由: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并存在社會分化(階級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宗教信仰)的早期區域文化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杰出貢獻;是見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遺址。(5分)示例二 主題:敦煌莫高窟——集建筑、雕塑、繪畫于一體的立體藝術(2分)遺產描述:敦煌,位于中國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以彩塑和壁畫聞名于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5分)列入理由: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歐亞文明互動、中原民族和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歷史進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敦煌莫高窟是中國規模最大、歷史延續最悠久、保存相對完好的佛教歷史遺跡之一;代表了我國在4~14世紀佛教文化藝術的最高成就,是絲綢之路上中國古代多民族文化及歐亞文化匯集和交融的結晶。(5分)示例三 主題: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2分)遺產描述:北京古城始建于元代,明清時期進一步發展完善;擁有八百年的城市發展歷史,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帝都城市,也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典范;作為封建中國首都的杰出典范,北京古城在世界城市規劃和發展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5分)列入理由:北京中軸線的規劃格局整體展現出“左祖右社”的傳統都城理想范式;建筑與景觀集中表達了中國傳統都城規劃對于禮儀和秩序的強調;而多元化的空間組織更為國家禮儀文化與傳統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質見證;北京中軸線與一系列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事件直接相關,見證了中國社會從傳統王朝轉變為現代國家的歷史變革。(5分)其他申報方案,言之有理即可。如:長城、明清皇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