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化學試題(圖片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化學試題(圖片版,含解析)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化學試卷
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座位號填寫在本試卷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涂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作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上,書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
一、單選題(共15小題,每題3分)
1.有A、B兩種烴,所含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相同,下列關于A和B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二者不可能互為同系物
B. 二者一定互為同分異構體
C. 二者最簡式相同
D. 各1 mol的A和B分別完全燃燒生成CO2的質量一定相等
2.有機化合物I的結構簡式為,其核磁共振氫譜圖中各組峰的面積之比為(  )
A. 3∶2∶2∶2∶1 B. 3∶4∶2∶1 C. 5∶4∶1 D. 3∶6∶2∶1
3.在一定條件下,甲苯可生成二甲苯混合物和苯。有關物質的沸點、熔點如下: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該反應屬于取代反應 B. 甲苯的沸點高于144 ℃
C. 用蒸餾的方法可將苯從反應所得產物中首先分離出來 D. 從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卻結晶的方法可將對二甲苯分離出來
4.玻璃器皿上沾有一些殘留物,其洗滌方法錯誤的是(  )
A. 殘留在試管內壁上的碘,用酒精洗滌
B. 沾附在試管內壁上的油脂,用熱堿液洗滌
C. 做銀鏡反應后試管壁上的銀鏡,用稀氨水洗滌
D. 盛放過苯酚的試劑瓶中殘留的苯酚,用NaOH溶液洗滌
5.下列有機物的性質或事實及其微觀解釋均正確的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6.由有機化合物經三步合成的路線中,不涉及的反應類型是(  )
A. 取代反應 B. 消去反應 C. 加成反應 D. 氧化反應
7.某種興奮劑的結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不可能位于同一平面
B. 該物質遇溶液顯紫色,屬于苯酚的同系物
C. 滴入酸性溶液振蕩,紫色褪去證明該物質結構中存在碳碳雙鍵
D. 1 mol該物質分別與濃溴水和NaOH溶液反應時最多消耗4 mol和NaOH5 mol
8.硝基苯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合成中間體,實驗室可用如下反應制備:+HNO3(濃)+H2O 。已知該反應在溫度稍高的情況下會生成間二硝基苯。有關信息如表: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制備硝基苯的反應為取代反應
B. 采用蒸餾的方法可將硝基苯從反應所得產物中首先分離出來
C. 該反應溫度控制在50~60℃的原因是減少反應物的揮發和副產物的生成
D. 采用加入NaOH溶液、水洗滌以及分液的方法可除去粗硝基苯中混有的無機雜質
9.綠原酸的結構簡式如圖,則有關綠原酸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1 mol綠原酸最多與5 mol H2反應
B. 1 mol綠原酸最多與6 mol Br2反應
C. 該有機物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且原理相同
D. 1 mol綠原酸最多能與1 mol NaHCO3反應
10.一種活性物質的結構簡式為,下列有關該物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能發生取代反應,不能發生加成反應 B. 既是乙醇的同系物,也是乙酸的同系物
C. 與互為同分異構體 D. 1 mol該物質與碳酸鈉反應得1 mol CO2
11.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下列實驗操作、現象、結論合理的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12.已知 Diels-Alder反應:,現需合成,則所用的反應物可以是(  )
A. 2-甲基-1,3-丁二烯和2-丁炔 B. 2,3-二甲基-1,3-丁二烯和丙烯
C. 2,3-二甲基-1,3-戊二烯和乙烯 D. 1,3-戊二烯和2-丁烯
13.“人文奧運”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堅決反對運動員服用興奮劑。某種興奮劑的結構簡式如圖所示,有關該物質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滴入KMnO4(H+)溶液,觀察紫色褪去,能證明結構中存在碳碳雙鍵
B. 該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C. 遇FeCl3溶液顯紫色,因為該物質與苯酚屬于同系物
D. 1 mol該物質與濃溴水和H2反應最多消耗Br2和H2分別為3 mol、7 mol
14.實驗室制備硝基苯的原理是在50~60 ℃下,苯與濃硝酸在濃硫酸作用下發生反應:+HNO3+H2O。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夾持裝置已略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水浴加熱的優點是使反應物受熱均勻、容易控制溫度
B. 反應完全后,可用儀器a、b蒸餾得到產品
C. 硝基苯有苦杏仁氣味,密度比水的大
D. 將濃硫酸、濃硝酸和苯混合時,應向濃硝酸中加入濃硫酸,待冷卻至室溫后,將所得混合物加入苯中
15.下圖是乙烯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過程(部分相關離子未畫出),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 過程Ⅰ和過程Ⅴ均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B. 總反應方程為:
C. 整個轉化過程中,只有在反應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D. 根據整個過程的總反應,理論上生成,電子轉移為4 mol
二、填空題(共4小題,共55分)
16.Ⅰ.完成下列問題
(1)某烴A的分子式是C6H6,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則A的結構簡式是      ,寫出A與濃硝酸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2)烯烴B的分子式是C3H6,寫出B發生加聚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3)烴C鍵線式為,C的結構簡式是      ,用系統命名法命名烴C:      。
(4)分子式為C5H11Cl的同分異構體共有      種(不考慮立體異構)。
Ⅱ.A的產量通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石油化工水平,有機物B也可以用含淀粉(F)較多的農作物為原料,在一定條件下得到。現以A為主要原料合成一種具有果香味的物質E,其合成路線如圖所示。
請回答下列問題:
(5)B、C中所含官能團的名稱是      、      。
(6)請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反應類型
①      ;反應類型      。
②      ;反應類型      。
④      ;反應類型      。
17.有機物A是常用的抗氧化劑,分子式為C10H12O5,可發生如圖轉化:
已知B的相對分子質量為60,分子中只含一個甲基;C的結構可表示為(其中:—X、—Y均為官能團)。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系統命名法,B的名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能團—X的名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應⑤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有多種同分異構體,寫出其中2種符合下列要求的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含有苯環 Ⅱ.能發生銀鏡反應 Ⅲ.不能發生水解反應
18.有機物M是一種用于治療腦血管意外后遺癥的藥物。下列路線可用于合成該有機物,回答下列問題。
已知:(乙酸酐)
(1)B的化學名稱為     。
(2)I的結構簡式為      ;F→H的反應類型為      。
(3)F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為    。
(4)K→M的化學方程式為           。
(5)符合下列條件D的同分異構體有      種(不考慮立體異構)。
①屬于芳香族化合物;②含有硝基;③含有手性碳原子。
(6)參照上述信息,寫出以苯酚、1—溴丙烷為原料合成的路線 。
19.正丁醚是一種重要的有機溶劑。以正丁醇為原料可制得正丁醚,反應原理和反應裝置如下:
已知:
查閱資料:正丁醇能溶解在50%的硫酸中,而正丁醚則很少溶解。
實驗步驟如下:
①將14.8 g正丁醇和4.7 g濃硫酸加到A中,并加幾粒沸石。在分水器中加入一定體積的飽和食鹽水,先小火加熱A,后繼續加熱至135℃,維持該溫度至反應完成;
②A中液體冷卻后連同分水器中的液體一起倒入盛有30 mL水的分液漏斗中,振蕩后靜置,分液得到粗產品;
③得到的粗產品先用50%硫酸洗滌2次(每次10 mL)、再用12 mL水洗滌;
④將③中洗滌后的產物加入少量無水氯化鈣固體,靜置片刻,過濾除去氯化鈣固體;
⑤進行蒸餾純化,收集139~142℃的餾分,得正丁醚6.4 g。
回答問題:
(1)儀器B的名稱為       。最有可能生成的有機副產物為        。
(2)下列關于步驟①中的操作分析正確的是    (填標號)。
a.濃硫酸和正丁醇的添加順序為先加入正丁醇,再加入濃硫酸
b.若加熱后發現未加碎瓷片,應立即補加
c.加熱A前,冷卻水需先從a口進入
d.分水器中加飽和食鹽水而不用水,可降低正丁醇及正丁醚在水中的溶解度
(3)步驟①中分水器的上層液體的主要成分為     (填物質名稱),結合平衡移動原理解釋步驟①中使用分水器不斷分離除去水的目的:              。
(4)步驟②中反應物冷卻后連同分水器的水倒入30 mL。水中的目的是        。
(5)下列關于步驟③中粗產品的提純操作分析正確的是    (填標號)。
a.用50%的硫酸洗滌可以除去未反應的正丁醇
b.將50%硫酸洗滌的洗滌次數改為一次(總酸量不變),洗滌效果更好
c.用水洗滌可以除去酸洗時帶入的酸
d.分液時下層液體、上層液體依次從下口放出
(6)步驟⑤中進行蒸餾操作時,若從117℃開始收集餾分,產率    (填“偏高”、“偏將低”或“不變”),原因是                      。
(7)本實驗所得到的正丁醚的產率是     (保留三位有效數字)。參考答案
一、單選題
1.【答案】C
【解析】兩種烴所含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相同,則所含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相同,它們的碳、氫原子個數比也肯定相同,即最簡式相同;最簡式相同,分子式不一定相同,如乙炔和苯,它們既不互為同系物也不互為同分異構體;1 mol 乙炔和1 mol 苯分別完全燃燒生成的CO2的質量一定不相等,后者是前者的3倍。
2.【答案】A
【解析】由結構簡式可知,有機化合物I分子中含有5類氫原子,核磁共振氫譜有5組峰,峰的面積之比為3∶2∶2∶2∶1,故選A。
3.【答案】B
【解析】A項,甲苯生成二甲苯是甲苯苯環上的氫原子被甲基取代,屬于取代反應,正確;B項,甲苯的相對分子質量介于二甲苯和苯之間,故沸點也介于二甲苯和苯的沸點之間即介于80 ℃和144 ℃之間,錯誤;C項,苯的沸點和二甲苯的沸點相差很大(大于30 ℃),可用蒸餾的方法將苯從反應所得產物中首先分離出來,正確;D項,因對二甲苯的熔點較高,可用冷卻結晶的方法從二甲苯混合物中將對二甲苯分離出來,正確。
4.【答案】C
【解析】單質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因此可以用酒精洗滌,故A正確;因為熱堿液顯堿性,而油脂在堿性溶液中水解得到可溶性鈉鹽和甘油,可以洗滌,故B正確;做銀鏡反應后試管壁上的銀鏡成分為銀,因為銀不和稀氨水反應,不能用之洗滌,可用稀硝酸洗滌,故C錯誤; 苯酚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可溶于水的苯酚鈉,則盛放過苯酚的試劑瓶中殘留的苯酚可用NaOH溶液洗滌,故D正確;答案為C。
5.【答案】C
【解析】甲醛分子間的范德華力小于乙醛分子間的范德華力,則沸點:甲醛<乙醛,A錯誤;氯原子電負性大,增強了氯乙酸中羥基中氧氫鍵的極性,氯乙酸更易電離出氫離子,酸性:乙酸<氯乙酸,B錯誤;醛基碳氧雙鍵中的電子對偏向氧原子,使氧原子帶部分負電荷,乙醛與極性分子發生加成反應時,由于H帶正電荷,則連接在氧原子上,反應生成,C正確;乙醇分子之間能形成氫鍵,而二甲醚分子間不能形成氫鍵,所以乙醇沸點較高,室溫下為液態,而二甲醚為氣態,D錯誤。
6.【答案】C
【解析】由結構簡式可知,在氫氧化鈉溶液中共熱發生水解反應生成,銅做催化劑條件下,與氧氣共熱發生催化氧化反應生成,濃硫酸作用下共熱發生消去反應生成,則制備過程中不涉及的反應類型為加成反應,故選C。
7.【答案】D
【解析】苯環、C=C均為平面結構,且直接相連,則所有碳原子可能位于同一平面,故A錯誤;含酚羥基,則該物質遇溶液顯紫色,但含2個苯環,則不屬于苯酚的同系物,故B錯誤;酚羥基、C=C均能被氧化,則滴入酸性KMnO4溶液振蕩,紫色褪去不能證明該物質結構,故C錯誤;酚羥基的鄰對位與溴水發生取代,消耗Br2為3 mol,C=C與溴水發生加成,消耗Br2為1 mol,所以總消耗Br2為4 mol;該分子中含有三個酚羥基和一個氯原子,且1 mol氯原子水解消耗1 molNaOH,生成1 mol酚羥基,再與NaOH反應,則1 mol該物質和NaOH溶液反應時,所以總消耗NaOH為5 mol,故D正確;故選D。
8.【答案】B
【解析】制備硝基苯時,苯環上H被硝基取代,則制備硝基苯的反應類型為取代反應,A正確;結合表中數據可知,沸點低的先被蒸餾出來,則苯先被蒸餾出來,B錯誤;硝酸易揮發,且在溫度稍高的情況下會生成間二硝基苯,則反應溫度控制在50-60℃的原因是減少反應物的揮發和副產物的生成,C正確;硝酸、硫酸與NaOH反應,且硝基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則加入NaOH溶液、水洗滌、以及分液的方法可除去粗硝基苯中混有的無機雜質,D正確。故選B。
9.【答案】D
【解析】能與氫氣發生加成反應的為苯環和碳碳雙鍵,則在鎳作催化劑的情況下,1 mol綠原酸最多與4 mol H2發生加成反應,A錯誤;酚羥基能夠與Br2發生苯環上鄰、對位的取代反應;碳碳雙鍵能夠與Br2發生加成反應,則1 mol綠原酸最多與4 mol Br2反應,B錯誤;該有機物含有酚羥基、醇羥基、碳碳雙鍵,能夠與酸性KMnO4溶液發生氧化反應而使溶液褪色;物質分子中含有的不飽和的碳碳雙鍵能夠與Br2發生加成反應,與含有酚羥基的苯環發生取代反應而使溴水褪色,因此二者褪色原理不相同,C錯誤;只有羧基能夠與NaHCO3反應,該物質分子中只含有1個羧基,因此1 mol綠原酸最多能與1 mol NaHCO3反應,D正確。
10.【答案】C
【解析】該物質含有羥基、羧基、碳碳雙鍵,能發生取代反應和加成反應,A錯誤;同系物是結構相似,分子式相差1個或n個CH2的有機物,該物質的分子式為C10H18O3,而且與乙醇、乙酸結構不相似,B錯誤;二者的分子式相同,結構式不同,互為同分異構體,C正確;該物質只含有一個羧基,1 mol該物質與碳酸鈉反應,最多生成0.5 mol二氧化碳,D錯誤;
故選C。
11.【答案】C
【解析】常溫下鋁與濃硝酸是因發生鈍化反應而無明顯現象,濃硝酸氧化性大于稀硝酸,A錯誤;丙烯醛的碳碳雙鍵、醛基均可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取少量丙烯醛于試管中,滴加幾滴0.01mol/L酸性溶液,紫紅色褪去,不能說明丙烯醛中含有醛基,B錯誤;室溫下,用pH計測定同濃度的NaClO溶液和溶液的pH,前者的pH較大,說明ClO-的水解程度大于,則酸性:,C正確;若溶液中有,向溶液中先滴加新制氯水,再加KSCN溶液,溶液也會變紅,D錯誤。
12.【答案】B
【解析】合成的方法為: → + ,兩種原料分別是2,3-二甲基-1,3-丁二烯和丙烯。
13.【答案】B
【解析】酚-OH、碳碳雙鍵均能被高錳酸鉀氧化,則滴入KMnO4(H+)溶液,觀察紫色褪去,不能證明結構中存在碳碳雙鍵,故A正確;分子中與苯環相連的6個原子、與碳碳雙鍵相連的4個原子共面,連接苯環與苯環、苯環與碳碳雙鍵的碳碳單鍵可以旋轉,該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故B正確;含酚-OH,該物質遇FeCl3溶液顯紫色,該物質有兩個苯環,且有碳碳雙鍵,與苯酚不屬于同系物,故C正確;酚-OH的鄰、對位與溴水發生取代反應,雙鍵與溴水發生加成反應,苯環、雙鍵與氫氣發生加成反應,則1 mol該物質與濃溴水和H2反應最多消耗Br2和H2分別為4 mol、7 mol,故D正確;故選B。
14.【答案】B
【解析】水浴加熱的優點為反應物受熱均勻、容易控制溫度,A正確;反應完全后,溶液分層,應選分液漏斗分離,粗產品用蒸餾燒瓶(不用圓底燒瓶)和直形冷凝管蒸餾得到硝基苯,B錯誤;硝基苯有苦杏仁氣味,密度比水的大,C正確;混合時要使熱量及時散失,防止苯揮發,由于濃硫酸的密度大于濃硝酸,為避免液體迸濺,應向濃硝酸中加入濃硫酸,待冷卻后,將所得的混合物加入苯中,D正確。
15.【答案】B
【解析】過程I 中Pd的化合價為+2,中Pd顯+2價,化合價未發生變化,非氧化還原反應;中Pd顯+3價,變為0價,化合價發生變化,故過程V為氧化還原反應,A錯誤;由圖可知反應物為乙烯和氧氣,乙醛為生成物,故乙烯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化學方程式為,B正確;整個轉化過程中,和Cu+在反應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C錯誤;根據整個過程的總反應,可知理論上生成消耗0.5 mol氧氣,電子轉移為2 mol,D錯誤。故選B。
二、填空題
16.【答案】(1) 
(2)
(3)(CH3)2CHCH2CH(CH3)2 2,4-二甲基戊烷
(4)8
(5)羥基 醛基
(6) CH2=CH2+H2OCH3CH2OH 加成反應 2CH3CH2OH+O22CH3CHO+2H2O 氧化反應 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取代酯化反應
【解析】(1)A的分子式是C6H6,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則A為苯,結構簡式為;苯與濃硝酸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2)烯烴B的分子式是C3H6,則B為丙烯,丙烯發生加聚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3)鍵線式為,則結構簡式為(CH3)2CHCH2CH(CH3)2;主鏈5個碳原子,為戊烷,其2號碳和4號碳各有一個甲基,其系統命名法為:2,4-二甲基戊烷。
(4)分子式為C5H11Cl的同分異構體共有 、、 (箭頭表示氯原子可能出現的位置)8種。
(5)B為,官能團名稱為羥基,C為,其官能團名稱為醛基。
(6)反應①為和水發生加成反應生成乙醇,其化學方程式為CH2=CH2+H2OCH3CH2OH;反應②為乙醇的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其化學方程式為2CH3CH2OH+O22CH3CHO+2H2O;反應④為乙醇和乙酸發生取代(酯化)反應,生成乙酸乙酯,其化學方程式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17.【答案】(1)1-丙醇 (2)羧基
(3)
(4)+NaHCO3―→+H2O+CO2↑
(5)、、(寫出兩種即可)
【解析】E為高分子材料,結合反應③條件可知D有可能是烯烴,B是醇,結合B的相對分子質量為60可推知B為丙醇,只有一個甲基,則B為CH3CH2CH2OH,D為CH2==CH—CH3,E為。C能與NaHCO3溶液反應產生氣泡,則含有—COOH,與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說明含有酚羥基,結合已知條件可知C的結構簡式只能是,則A的結構簡式為。(5)不能發生水解反應則不含結構,能發生銀鏡反應則含有—CHO。
18.【答案】(1)2—溴丙烷
(2)   取代反應
(3)羥基、酰胺基
(4)+(CH3CO)2O+ CH3COOH
(5)n
(6)
【解析】由有機物的轉化關系可知,氯化鋁做催化劑作用下與發生取代反應生成,則A為、B為;氯化氫作用下與亞硝酸鈉發生取代反應生成,則D為;水分子作用下與硫氫化銨發生還原反應生成,與乙酸酐發生取代反應生成,則F為;乙醇鈉作用下與發生取代反應生成,則G為;一定條件下與鹽酸、氫氧化鈉溶液先后反應轉化為,則I為;與亞硝酸鈉、氯化氫在冷水浴中反應生成,加熱條件下發生水解反應生成,則K為;吡啶作用下與乙酸酐發生取代反應生成。
(1)B的結構簡式為,名稱為2—溴丙烷;
(2)I的結構簡式為;F→H的反應為乙醇鈉作用下與發生取代反應生成和氯化氫;
(3)F的結構簡式為,含氧官能團為羥基和酰胺;
(4)K→M的反應為吡啶作用下與乙酸酐發生取代反應生成和乙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3CO)2O+ CH3COOH;
(5)D的結構簡式為,D的同分異構體屬于芳香族化合物、含有硝基、含有手性碳原子,則同分異構體分子的官能團可能為酚羥基或醇羥基或醚鍵和硝基,苯環上的取代基可能為1個或多個,所以符合條件的結構可能有n種;
(6)由題給信息可知,以苯酚、1—溴丙烷為原料合成的合成步驟為氯化鋁作用下苯酚與1—溴丙烷發生取代反應生成,氯化氫作用下與亞硝酸鈉發生取代反應生成,水分子作用下與硫氫化銨發生還原反應生成;1—溴丙烷在氫氧化鈉溶液中共熱發生水解反應生成1—丙醇,1—丙醇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發生氧化反應生成丙酸,催化劑作用下丙酸脫水生成丙酸酐,丙酸酐與發生取代反應生成。
19.【答案】(1)球形冷凝管 1-丁烯 (2)ad
(3)正丁醇 及時除去反應生成的水,使平衡向生成正丁醚的方向移動,有利于提高正丁醚的產率
(4)分離出有機層,除去硫酸等可溶于水的物質
(5)ac
(6) 偏高 正丁醇的沸點為117.2℃,此時會收集到少量未反應的正丁醇
(7)49.2%
【解析】(1)儀器B的名稱為球形冷凝管,最有可能發生消去反應生成1-丁烯;
(2)濃硫酸的密度大于正丁醇的密度,為防止液體飛濺,類比濃硫酸的稀釋,步驟D中濃硫酸和正丁醇的添加順序為:先加入正丁醇,再加入濃硫酸,a正確;若加熱后發現未加碎瓷片,應冷卻至室溫后再補加,b錯誤;加熱A前,冷卻水應下進上出,需先從b口進入,c錯誤;分水器中加飽和食鹽水而不用水,可降低正丁醇及正丁醚在水中的溶解度,d正確;
(3)分水器中收集到液體物質,由于正丁醇密度比水小且微溶于水,上層為正丁醇,下層主要成分為水;及時除去反應生成的水,使平衡向生成正丁醚的方向移動,有利于提高正丁醚的產率;
(4)步驟②中反應物冷卻后連同分水器的水倒入30mL,水中的目的是分離出有機層,除去硫酸等可溶于水的物質;
(5)根據資料可知用50%的硫酸洗滌可以除去未反應的正丁醇,a正確;將50%硫酸多次洗滌,除去正丁醇的洗滌效果更好,b錯誤;用水洗滌可以除去酸洗時帶入的酸,c正確;分液時下層液體、上層液體依次從上口倒出,d錯誤;
(6)若從117℃開始收集餾分,正丁醇的沸點為117.2℃,此時會收集到少量未反應的正丁醇,因此產率偏高;
(7)根據計量系數關系   解得x=13g 因此正丁醚的產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青县| 手机| 南投县| 沭阳县| 英超| 义乌市| 临桂县| 盐源县| 竹北市| 白玉县| 会同县| 怀远县| 额尔古纳市| 扶绥县| 金湖县| 西吉县| 凤台县| 临潭县| 洮南市| 邹平县| 南川市| 竹北市| 四子王旗| 祁门县| 汉寿县| 京山县| 富顺县| 崇左市| 清镇市| 来凤县| 宁远县| 兰西县| 武义县| 崇信县| 嘉禾县| 吴旗县| 深泽县| 淄博市| 临夏市| 沂源县| 民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