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座位號填寫在本試卷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涂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作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上,書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5.考試范圍:選擇性必修2部分章節,選擇性必修3。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題3分)1.關于詩句“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的作者,眾說紛紜。一說是日本使者向朱元璋介紹日本風俗時答: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一說是永樂二年,越南胡朝太上皇胡季犛向明朝使臣作詩稱贊安南的人文: “欲問安南事,安南風俗淳。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上述材料側面反映了( )A. 日本和越南同屬古代中國的藩屬國 B. 日本和越南全盤學習漢唐服飾制度C. 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強大的輻射力 D. 中華文化在交流中不斷發展與創新2. 1807年至1814年西班牙人民對拿破侖入侵的抗爭,被稱為半島戰爭。史學家洛維特指出,半島戰爭“使西班牙舊制度中腐爛的東西完全暴露出來,并解放了18世紀下半期,尤其是1789年法國革命后所有積累起來的積極成分”。據此可知,半島戰爭( )A. 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秩序 B. 加速了拿破侖帝國崩潰的進程C. 成為了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D. 推動了西班牙政治文化的重構3. 20世紀80年代是博物館事業興旺發達的年代。世界博物館的發展速度相當快,主要表現在:數量的增加、內容的豐富、規模的擴大、分布的廣泛、水平的提高等多個方面。這一現象的出現( )A. 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產物 B. 大大豐富了社會大眾的文化生活C. 促進了世界各地間的文化交流 D. 說明感性認知教育得到普遍重視4. 1206年,突厥人占領印度北部,建立德里蘇丹國。國家建立了常備軍,引入了阿拉伯帝國的政治制度,以蘇丹為最高統治者。蘇丹之下,設立掌管稅收和軍事的各部,地方建立行省。這表明,印度( )A. 進入了外族奴役高壓統治時期 B. 成為阿拉伯帝國的殖民地C. 建立了較完善的國家集權體制 D. 影響中國行省制度的創立5.據考古發現,我國新疆出土的一件蠟染棉制品,圖案是中亞、西亞地區的神祇——伊什塔爾女神,而其頭后背光處印有印度文化因素;吐魯番曾出土了北朝至隋唐時期以點蠟作紋的培纈(一種絲織品)產品。這些發現( )A. 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傳播 B. 說明印度文明影響廣泛C. 證實了新疆是我國疆土 D. 表明絲路文化多元共生6.從成吉思汗西征到旭烈兀西征,數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造成了中國與伊朗之間的人口移動。在波斯人來華的同時,亦有大批漢人西遷至伊朗,他們之中既有軍匠、醫師、工匠,也有民間的手工藝人,還有私屬人口和奴仆等。材料說明蒙古西征客觀上( )A. 促進東西方貿易發展 B. 推動中外文明交流C. 導致了大量奴仆存在 D. 改變伊朗民族結構7.到了羅馬共和國中期,許多古老的羅馬神明在希臘神話中找到了自己的對應者,例如天神朱庇特與宙斯合為一體、戰神瑪爾斯與阿瑞斯合為一體。還有一些神則是直接從希臘神話中照搬過來,只是換了一個拉丁名字。這揭示出( )A. 希臘文化對羅馬的影響 B. 早期人類對自然的崇拜C. 古希臘海洋貿易的發達 D. 古羅馬宗教文化的多元8.戰國時期的鄒衍繼承春秋晚期以來的五行說思路,提出了“五德終始”說。他把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稱為“德”,這種動力表示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力量,即“五德”。“五德”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變化和王朝的興替。“五德終始”說( )A. 宣揚神靈主宰人類的命運 B. 揭示了人類社會演變規律C. 豐富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D. 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9.“全球價值鏈”指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如圖,據此推斷( )A. 國際間的分工合作日益規范平等 B. 發展中國家處于經濟全球化中的優勢地位C. 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中地位凸顯 D. 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就業壓力增大10.隋唐以前,端午節習俗南北有異。南方賽龍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綬帶(辟邪彩帶)至唐則立法規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綬帶漸為全國固定習俗。這種變化說明唐代( )A. 端午節習俗來源于官方 B. 國家統一助推文化認同C. 南北文化習俗趨向固定 D. 傳統習俗迎合市民生活11.唐高宗至唐玄宗時期,從事國際貿易的是昭武九姓。他們是中亞粟特地區來到中原的粟特人或者其后裔的泛稱,有康、安、石、米、史、何等姓。他們以經商著稱,長期操縱絲綢之路的轉運貿易。由此可見( )A. 絲綢之路是由漢族商人控制的貿易之路 B. 昭武九姓是中國與西方進行交往的中介C. 絲綢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是絲綢和瓷器 D. 昭武九姓控制著絲綢之路上的所有貿易12.1936年上海的城市人口已逾300萬,位居“世界第五、遠東第二”,供上海使用的發電設備容量已達26.62萬千瓦,占全國總容量的45.5%,每日入夜上海灘燈火通明,以致“不夜城”成為了上海的代名詞。這可以從側面反映出當時中國( )A. 輕重工業的比例趨于合理 B. 城市化進程迅速發展C. 現代化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D. 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13.圖1為1861年某思想家提出的主張。與洋務派相比,其主張的特色在于( )圖1A. 完整闡述了“中體西用”的內涵 B. 充分認識到了中國倫理綱常的價值C. 沖擊了頑固派對中國傳統的堅守 D. 超越了洋務派富國強兵之術的闡釋14.京滬高速鐵路途經中國的華北地區和華東地區,兩端連接京津冀和長江三角洲兩個經濟區域,沿線以平原為主,局部為低山丘陵區。京滬高速鐵路的修建給京津冀和長江三角洲兩個經濟區域帶來的影響是( )A. 提高了鐵路的自主創新能力 B. 促進沿線區域經濟快速發展C. 促進兩大經濟圈之間的交流 D. 使鐵路運輸結構優化和完善15. 19世紀中期,上海廣方言館規定:“凡是僅習中學,偏廢西學者,應令赴各處書院肄業,不得住館”“凡肄業者算學與西文并須逐日講習,其余經史各類,隨其資稟所近分習之。專習算學者,聽從其便”。這表明廣方言館( )A. 辦學宗旨發生徹底改變 B. 考核獎罰制度異常嚴格C. 重視對實用人才的培養 D. 秉持因材施教教育理念16.秦及漢初,家庭繼承嚴格實施親子承爵制,無子則爵除;西漢末年,“同產子”(同父所生兄弟之子)獲得合法承爵權;東漢,“同產子”逐漸成為無子家庭的優先繼嗣對象。這一演變反映了秦至漢( )A. 家庭繼承制度的混亂 B. 政府對基層管理日趨嚴密C. 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快 D. 儒家家庭倫理觀念的強化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現有的公共衛生護理是近期發展的成果,但其根源卻可追溯至遙遠的過去。其中之一便來自啟蒙運動的教海,即期望通過向窮人們提供能夠讓他們自救的信息來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另一個則是向生病的窮人提供醫療和護理的患善傳統。正是由于這兩者在19 世紀末20世紀初的社會和衛生背景下的相互作用,英國、美國的公共衛生護理逐步發展起來。19世紀初,歐洲和美國的一些社區做出了努力,在有組織的基礎上為患病的窮人提供家庭護理。同時、健康家訪作為公共衛生護理的另一個發展方向,也于19世紀60年代率先在英國興起,20世紀初,許多城鎮都擁有了自己的健康家訪員。英美公共衛生護理發展的一個趨勢,最初可見于專科護理活動,但在過去的三四十年中,其他類型的護理活動也得到了發展,并融入公共衛生護理的主流。例如,1908年,由于國家規定學校兒童必須接受強制性體檢以及教育委員會的不斷督促,英國誕生了學校護士一職。于是乎,結核病護士、骨科護士、市立助產士等也相繼誕生。近年來,雖然有些工作如助產士等仍具有專業性,但公共衛生護士的發展越來越趨向綜合化。材料二 1904年,據估計,僅在紐約就有六七萬兒童挨餓上學,而且很多時候,學童課業表現不佳是由營養不良引起的。1908年,學校午餐運動在紐約發起,費城、芝加哥和其他中心城市紛紛效仿紐約,也為貧困兒童提供食物補給。紐約市衛生局的約瑟芬·貝克醫生在1917 年指出,在紐約的學校中,大約有21%的兒童營養不良,因此,有必要進一步開展補充膳食的工作。1918年,根據托馬斯·伍德博士的估計,美國有15%至25%的學童有這樣的問題。1935年,聯邦剩余物資公司在重組后采取了一項積極的方案來減少剩余農產品。這個方案的內容之一就是學校午餐計劃。到1938年底,有45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參與了該計劃,在運行的五年中,總共約有1.3億份飯菜提供給了學童。毫無疑問,這項計劃在改善兒童健康方面產生了直接效益。同時,營養教育也得到了重視,這個科目在1918年被納入公立學校的課程,并在此后成為中小學教育的一個常規部分。《1946年全國學校午餐法》使這種發展成為正式文書,該法案為各州執行的學校午餐計劃提供資助。——以上材料均摘編自(美)喬治·羅森《公共衛生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初期西方公共護理事業的主要發展趨勢;并概括西方公共護理業得以發展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學校午餐制度在美國興起的歷史背景。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塞內加爾東南海面,有一個面積僅0.28平方公里的戈雷島,歷史上這里曾先后被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占領過。它是西非最大的避風港,因其距離北美大陸近而成為連接非洲、歐洲和美洲的交通樞丑。從1536—1848年,戈雷島一直是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隸貿易中心,估計有100萬至1200萬非洲人從這里輸出。島上有多處炮臺和一尊尊大炮以及100多座奴隸堡,奴隸堡上層為寬敞明亮的奴隸販子住所,下層為陰暗潮濕的奴隸住所,這些奴隸被戴上手銬、腳鐐,以防他們逃跑。在西印度島嶼,每年有數以百計的種植園主利用黑奴生產出棉花、糖等工業原料,而非洲遭受了結構性的破壞。北美弗吉尼亞州還率先確立了黑人“終生為奴”的法令,后來的生物界又得出種族差別的結論,這種余毒至今猶存。——摘編自潘華瓊《塞內加爾的戈雷島和圣路易島》材料二:大西洋奴隸貿易結束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反對輸出奴隸的斗爭,同非洲酋長簽訂禁止奴隸貿易的條約,這些是殖民主義者用以開始瓜分非洲的手段。因此,奴隸貿易的終結,也就是瓜分非洲殖民地時代的開始。……在十九世紀過渡到二十世紀的年代中,除了冰凍的極地以外,全世界都被瓜分完畢。從此以后,土地只能作為被重新瓜分的對象了。……德國將其全部殖民地讓給主要協約國家和它們的伙伴。凡爾賽體系所加深了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特別是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要導向重新瓜分世界、重新劃分勢力范圍的新戰爭。歷史證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的。——摘編自(法)雅克·阿爾諾《對殖民主義的審判》等(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戈雷島成為奴隸貿易中心的背景,并指出戈雷島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殖民主義者在十九世紀后期掠奪手段的新變化及由此引發的國際關系問題。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紀美國城市化發展十分迅速,人口和經濟活動的大量集中給城市發展帶來了嚴峻的環境問題。為了創造衛生、健康的城市環境,市政官員、專業技術工程師、改革積極分子和普通市民聯合起來,為解決城市問題進行了不懈努力。1888年,普羅維登斯組建了第一座市立的細菌學實驗室。5年后,紐約市引進了巴氏消毒法。到1910年,超過1000萬的美國城市居民用上了消毒過濾的水,使得紐約、費城、波士頓的死亡率至少下降1/5。19世紀80年代,環衛工程師們利用化學或生物的最新成果發明了污水處理方法。1908年11月,芝加哥市議會通過了城市規劃,并授權市長組織一個委員會來研究和推動這一規劃。此后,城市規劃成為城市有序發展的重要手段,得到每一個城市的重視。——摘編自劉敏《19世紀美國城市環境衛生問題和對策》材料二 中國近代城市由古代城市發展而來,其基礎設施建設很難適應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租界等外國人居住集中的地區,成為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的先行地區。上海租界自設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設,建立公共衛生制度。20世紀初,地方自治運動興起,租界有關公共衛生的管理條例被搬至華界。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學生回國,帶來了先進的衛生知識與疾病預防的新思想。1916年中華衛生教育會成立,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5個城市開展衛生運動。民國初年多數城市都設立了專門管理公共衛生的衛生局,公共衛生事業有所發展。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公共衛生事業發展較好,但內地城市較差。——摘編自何小蓮《論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之濫觴》(1)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美國與中國城市環境衛生事業發展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盡管醫學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但是在政府干預下建立的醫療衛生制度,卻對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正是因為宋代政府對醫學的高度重視,進而建立起一整套結構較為合理、功能較為完備、特點較為突出的醫療衛生制度,兩宋時期從而成為中國醫學史上醫藥學最為發達的時期之一。宋代是一個著眼防內的封建王朝,十分注重文士的培養和選拔,在京師設立了國子學、太學,培養了一般官員的后備人才,還設有律學、算學、醫學等培養專業人才的學校,促使醫學隊伍文化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宋徽宗時期,在國子監另設醫學,以吸引儒生學醫,形成特殊的儒醫現象,逐步改變了醫生在士大夫階層心目中的形象。——摘編自劉清明《宋代醫療衛生制度研究》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堅持和加強對衛生工作的領導,不僅中央和地方成立相關機構,而且積極探索并確立起新中國衛生事業的指導方針。舊中國文化衛生落后,管理混亂,新中國成立后,發展為人民服務的衛生事業成為黨的主要任務。黨和政府將“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不僅幫助知識分子進行自我教育和改造,還積極培養衛生人才,尤其注重改變農村地區衛生落后的狀況,衛生部于1951年相繼頒布了制度,廣大農村地區第一次擁有了衛生機構——衛生所。1952年美國在朝鮮和我國東北悍然發動細菌戰,為了粉碎美帝陰謀,政府開展子了遍及城鄉,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各種衛生制度隨之也健全起來,不僅提高了全民的健康衛生意識,也有效保障了群眾的生命安全。——摘編自汪勇《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衛生工作的發展歷程與經驗》(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醫療衛生制度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新中國成立之初黨的衛生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歷史經驗。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無論是日本使者還是越南胡朝太上皇的表述,都提到了“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這從側面反映了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強大的輻射力,C項正確;材料中并不能直接得出日本和越南同屬古代中國藩屬國的結論,排除A項;“全盤學習”的表述過于絕對,他們是在一定程度上借鑒和吸收了漢唐的制度和文化,排除B項;材料重點強調的是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而非中華文化自身在交流中的發展與創新,排除D項。故選C項。2.【答案】D【解析】據題意可知,半島戰爭暴露了西班牙舊制度中的腐朽內容,并且解放了積極成分,這就有利于推動積極成分取代腐朽內容,推動了西班牙政治文化的重構,D項正確;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秩序的是拿破侖對外戰爭,而不是西班牙的半島戰爭,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了半島戰爭對西班牙的影響,沒有體現對拿破侖帝國的影響,排除B項;根據材料內容無法判斷這場戰爭的性質,排除C項。故選D項。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80年代,博物館事業得到迅速發展,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豐富了社會大眾的文化生活,B項正確;經濟全球化與各國博物館的建設,不構成必然聯系,排除A項;建立博物館,是為了傳承文明成果,提供教育場所,不是各地區文化交流,排除C項;“普遍重視”的表述與事實不相符合,排除D項。故選B項。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突厥人建立的德里蘇丹國,在軍事、王權、制度、中央集權方面都有建樹,說明德里蘇丹統治下的印度國家體制較為完善,C項正確;雖然突厥人是外族,高壓政策材料無法體現,排除A項;德里蘇丹國只是引入了阿拉伯的制度,并沒有成為阿拉伯帝國的殖民地,排除B項;中國行省制的創立是元朝,他們之間不一定存在借鑒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5.【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我國新疆地區出土的蠟染制品匯集了中亞、西亞、南亞的文化因素和中原地區的素材及紡織技術,這表明絲綢之路文化多元共生,D項正確;中華文明的傳播不足以解釋材料中的異域文化元素,排除A項;印度文化因素只是這些考古發現所蘊含的眾多文化因素中的其中一種,且我國新疆地區與印度接壤,并不能說明印度文明影響廣泛,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新疆的政治歸屬狀況,排除C項。故選D項。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數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造成了中國與伊朗之間的人口移動。在波斯人來華的同時,亦有大批漢人西遷至伊朗,他們之中既有軍匠、醫師、工匠,也有民間的手工藝人,還有私屬人口和奴仆等。”可知蒙古西征推動了中國和伊朗間人口的遷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口遷移和戰爭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途徑,蒙古西征客觀上推動中國與伊朗地區的文化交流,B項正確。蒙古西征是軍事行為,對東西方貿易造成破壞,排除A項;遷移的人口中存在奴仆,但“大量”是說法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遷移到伊朗的漢書是否改變伊朗的民族結構,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A【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羅馬共和國中期,諸多羅馬神明與希臘神話對應,甚至直接照搬希臘神話中的神,這明顯體現出希臘文化對羅馬在宗教神話領域產生了影響,A項正確;題干主要圍繞羅馬和希臘神話關系,未涉及早期人類對自然崇拜相關內容,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關于古希臘海洋貿易發展情況的任何表述,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C項;材料重點是希臘文化對羅馬宗教神話的影響,并非強調古羅馬宗教文化多元性本身,排除D項。8.【答案】C【解析】鄒衍“五德終始”說以金木水火土五種力量為“德”,解釋社會發展與王朝興替,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力量相聯系,與“天人合一”思想中人與自然的相互關聯相契合,豐富其內涵,故選C項;鄒衍的理論雖涉及天命,但未突出神靈直接主宰人類命運,而是以五行運轉解釋王朝合法性,排除A項;“五德終始”說屬于循環史觀,帶有神秘主義色彩,并未科學揭示人類社會演變的客觀規律,排除B項;該學說關注王朝興替與天命關系,未涉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主張,后者更接近道家思想,排除D項。9.【答案】D【解析】圖示顯示,發達國家在電子信息產業的全球價值鏈中,主要承擔的是設計、研發等高附加值環節,這些環節往往對勞動力的要求更高,更注重技能和專業知識。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自動化水平的提高,部分傳統就業崗位可能會被取代,從而導致發達國家在這些高附加值領域的就業壓力增大,故選D項;圖示中并未直接體現國際分工的規范性和平等性,且實際上,國際分工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技術、資本、市場等,難以達到完全的平等,排除A項;從圖示中可以看出,發展中國家在電子信息產業的全球價值鏈中,主要承擔的是生產和組裝等低附加值環節,而高附加值的設計、研發等環節多由發達國家掌控。因此,發展中國家并不處于經濟全球化中的優勢地位,排除B項;雖然跨國公司在全球價值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圖示主要反映的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全球價值鏈分布,而非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中的整體地位。此外,題目要求的是根據圖示信息進行的推斷,而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并非圖示直接反映的內容,排除C項。10.【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隋唐以前端午節習俗分南北是因為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唐朝統一后,政府統一放假,并且食粽和佩戴百索綬帶漸為全國固定習俗,說明國家統一對于端午習俗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文化認同,B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端午節習俗來源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端午節習俗來源于官方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僅表明端午節食粽和佩戴百索綬帶逐漸成為固定習俗,并非所有的南北文化習俗趨向固定,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市民需求的信息,無法得出傳統習俗迎合市民生活,排除D項。1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唐高宗至唐玄宗時期,從事國際貿易的是昭武九姓。他們是中亞粟特地區來到中原的粟特人或者其后裔的泛稱,有康、安、石、米、史、何等姓。他們以經商著稱,長期操縱絲綢之路的轉運貿易。”可知,昭武九姓從事國際轉運貿易,活動路線是絲綢之路,“在文化交流上起著重要的作用”,B項正確;絲綢之路的轉運貿易由昭武九姓控制,昭武九姓不是漢族,是中亞粟特地區來到中原的粟特人或者其后裔的泛稱,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絲綢之路的商品是絲綢和瓷器等內容,排除C項;昭武九姓控制著絲綢之路上的所有貿易,“所有”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12.【答案】D【解析】據材料“此時上海的發電設備容量已達26.62萬千瓦,占全國總容量的45.5%,每日入夜上海灘燈火通明,不夜城成為了上海的代名詞”可得出,上海的基礎建設比較發達,側面反映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D項正確;輕重工業的比例趨于合理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上海一個地方,不能反映整個城市化進程,排除B項;當時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代化水平步入世界前列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3.【答案】D【解析】由“人無棄才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可知,這位思想家看到了中國不如西方的好幾個方面,主張更多地學習西方,除了學習西方堅船利炮,還要培養新式人才、追求更多的物質利益、提倡統治者和人民相互交流、做到名實必符等,這些主張超越了洋務派富國強兵之術的闡釋,故選D項;由“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可知,這是在闡述“中體西用”的內涵,但由“君民不隔不如夷”可知,這是在政治領域對中西方進行比較,所以超出了“中體西用”的范疇,排除A項;題干信息更多的是看到了中國“不如夷”的地方,所以其主張的特色不是充分認識中國倫理綱常的價值,而是主張更多地向西方學習,排除B項;“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主張沖擊了頑固派對中國傳統的堅守,而“人無棄才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則是對中國更深入的認識和分析,所以這位思想家的主張不僅僅是沖擊頑固派對傳統的堅守,而是要更多地學習西方,打破中國傳統,排除C項。1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京滬高速鐵路建成通車后,對加快“環渤海”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圈及沿線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溝通交流,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產生了重大積極影響,C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鐵路建設的自主創新能力,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京滬高速鐵路對沿線地方經濟發展產生了直接的帶動作用,但無法直接得出快速發展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京滬高速鐵路對鐵路運輸結構的優化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1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凡是僅習中學,偏廢西學者,應令赴各處書院肄業”“凡肄業者算學與西文并須逐日講習,其余經史各類,隨其資稟所近分習之”可知,上海廣方言館當發現某些學生偏重中學,荒廢西學時,著力加以整頓,這說明其重視對實用人才的培養,C項正確;上海廣方言館是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新式學堂,其辦學宗旨是中體西用,學生既學習西學也學習中學,無法看出辦學宗旨的徹底轉變,排除A項;材料信息無法看出廣方言館的考核獎罰制度,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材料陳述新式學堂對待西學和中學的態度,并未涉及因材施教理念,排除D項。故選C項。16.【答案】D【解析】從親子承爵制到“同產子”獲得合法承爵權,再到成為優先繼嗣對象,這一演變體現了對血緣關系和家族延續的重視,與儒家強調的家庭倫理觀念相吻合。儒家注重家族延續和血緣關系,認為家族血脈的延續是極為重要的。因此,這一變化可以看作是儒家家庭倫理觀念強化的體現,故選D項;雖然繼承制度有所演變,但每個時期都有其明確的規則和優先順序,因此不能說制度是混亂的,排除A項;家庭繼承制度的演變更多反映的是社會觀念和家庭倫理的變化,而非政府對基層管理的嚴密程度,排除B項;繼承制度的演變并未直接體現社會階層的流動性。無論是親子承爵制還是“同產子”承爵權,都是基于血緣關系的繼承規則,并沒有直接反映社會階層的升降或流動,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17.【答案】(1)主要趨勢:呈現多元化,綜合化的發展趨勢。主要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啟蒙運動等人文主義思想的推動;傳統慈善思想的影響;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2)長期營養不良嚴重損害了兒童的身心健康和學業成績;進步人士的努力;30年代經濟危機的影響:羅斯福新政的推動。【解析】(1)根據材料“近年來,雖然有些工作如助產士等仍具有專業性,但公共衛生護士的發展越來越趨向綜合化”可知主要趨勢為呈現多元化,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根據材料“來自啟蒙運動的教海,即期望通過向窮人們提供能夠讓他們自救的信息來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向生病的窮人提供醫療和護理的患善傳統”可知原因為啟蒙運動等人文主義思想的推動;傳統慈善思想的影響;根據材料“健康家訪作為公共衛生護理的另一個發展方向,也于19世紀60年代率先在英國興起,20世紀初,許多城鎮都擁有了自己的健康家訪員。英美公共衛生護理發展的一個趨勢,最初可見于專科護理活動,但在過去的三四十年中,其他類型的護理活動也得到了發展,并融入公共衛生護理的主流”可知原因為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結合所學可知原因有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2)根據材料“ 1904年,據估計,僅在紐約就有六七萬兒童挨餓上學,而且很多時候,學童課業表現不佳是由營養不良引起的。”可知長期營養不良嚴重損害了兒童的身心健康和學業成績;根據材料“紐約市衛生局的約瑟芬·貝克醫生在1917 年指出,在紐約的學校中,大約有21%的兒童營養不良,因此,有必要進一步開展補充膳食的工作。1918年,根據托馬斯·伍德博士的估計,美國有15%至25%的學童有這樣的問題。”可知進步人士的努力;根據所學可知30年代經濟危機的影響和羅斯福新政的推動。18.【答案】(1)背景: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航路的開辟;早期殖民擴張;美洲種植園經濟的需求;戈雷島優越的地理位置。(任答3點)原因:具有警示意義的世界文化遺產;歐洲殖民者販賣奴隸活動的中轉站,殖民主義罪惡的歷史見證。(2)新變化:瓜分殖民地。問題:加深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激化了資本主義國家與被壓迫國家、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推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任答2點)19.【答案】(1)不同:美國發展快,得到城市的普遍重視,中國發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城市發展較好;美國在政府主導下開展,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與,中國基本是民間自發開展。原因: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發展城市環境衛生事業;與中國相反,當時美國經過兩次工業革命后,經濟迅速發展,為城市環境衛生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條件,此外,美國城市化過程中的環境問題十分突出,城市環境衛生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2)影響:提高國人的身體素質,增強民族自信心;喚起民眾的衛生意識,有利于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城市的近代化;政府管理職能增強。【解析】(1)不同:根據“ 19世紀美國城市化發展十分迅速”得出美國發展快,得到城市的普遍重視,根據“租界等外國人居住集中的地區,成為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的先行地區”“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公共衛生事業發展較好,但內地城市較差。”得出中國發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城市發展較好;根據“為了創造衛生、健康的城市環境,市政官員、專業技術工程師、改革積極分子和普通市民聯合起來”得出美國在政府主導下開展,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與,根據“地方自治運動興起”得出中國基本是民間自發開展。原因:根據所學可得出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發展城市環境衛生事業;根據美國社會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發展狀況可得出與中國相反,當時美國經過兩次工業革命后,經濟迅速發展,為城市環境衛生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條件,此外,美國城市化過程中的環境問題十分突出,城市環境衛生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2)影響:根據“1916年中華衛生教育會成立,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5個城市開展衛生運動。民國初年多數城市都設立了專門管理公共衛生的衛生局,公共衛生事業有所發展。”得出提高國人的身體素質,增強民族自信心;根據“帶來了先進的衛生知識與疾病預防的新思想”得出喚起民眾的衛生意識,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根據“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公共衛生事業發展較好,但內地城市較差。”得出促進了城市的近代化;根據“民國初年多數城市都設立了專門管理公共衛生的衛生局,公共衛生事業有所發展。”得出政府管理職能增強。20.【答案】(1)原因:朝廷的高度重視;重文輕武的國策;科舉制度和教育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理學的影響。(2)主要措施:建立領導機構,健全基層組織,明確指導方針;建立健全制度,發展衛生科學,培養醫護人才;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提高全民衛生意識。歷史經驗:必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衛生事業正確發展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宗旨,維護民眾生命和身體健康;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開展全民衛生運動;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全面提高醫療衛生水平。【解析】(1)原因:根據材料“正是因為宋代政府對醫學的高度重視,進而建立起一整套結構較為合理、功能較為完備、特點較為突出的醫療衛生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朝廷的高度重視;根據材料“宋代是一個著眼防內的封建王朝,十分注重文士的培養和選拔,在京師設立了國子學、太學,培養了一般官員的后備人才,還設有律學、算學、醫學等培養專業人才的學校,促使醫學隊伍文化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重文輕武的國策;科舉制度和教育的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代醫療衛生制度發展包括理學的影響;宋朝科技的進步。(2)主要措施: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堅持和加強對衛生工作的領導,不僅中央和地方成立相關機構,而且積極探索并確立起新中國衛生事業的指導方針”可知,建立領導機構,健全基層組織,明確指導方針;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后,發展為人民服務的衛生事業成為黨的主要任務。黨和政府將‘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不僅幫助知識分子進行自我教育和改造,還積極培養衛生人才,尤其注重改變農村地區衛生落后的狀況,衛生部于1951年相繼頒布了制度,廣大農村地區第一次擁有了衛生機構——衛生所”可知,建立健全制度,發展衛生科學,培養醫護人才;根據材料“1952年美國在朝鮮和我國東北悍然發動細菌戰,為了粉碎美帝陰謀,政府開展子了遍及城鄉,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可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提高全民衛生意識。歷史經驗: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堅持和加強對衛生工作的領導,不僅中央和地方成立相關機構,而且積極探索并確立起新中國衛生事業的指導方針”可知,必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衛生事業正確發展方向;根據材料“各種衛生制度隨之也健全起來,不僅提高了全民的健康衛生意識,也有效保障了群眾的生命安全”可知,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宗旨,維護民眾生命和身體健康;根據材料“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可知,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開展全民衛生運動;根據材料“尤其注重改變農村地區衛生落后的狀況,衛生部于1951年相繼頒布了制度,廣大農村地區第一次擁有了衛生機構——衛生所”可知,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全面提高醫療衛生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docx 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