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集寧二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座位號填寫在本試卷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涂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作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上,書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5.考試范圍:選擇性必修2部分章節,選擇性必修3。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題3分)1.據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的《姑蘇志》記載,蘇州府所屬各州縣的市鎮十分稠密,吳縣有六鎮一市,長州縣有三鎮五市,昆山縣有五鎮四市,常熟縣有五鎮九市。吳江縣有四鎮三市,嘉定縣有八鎮九市。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當時蘇州地區( )A. 商品生產呈現區域化分工 B. 政府積極推行重商政策C. 區域間有不同的市場需求 D. 商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2.中世紀西歐,修道士不但要在基督教教義方面,而且還要在作為神圣的經典語言和儀式語言的拉丁文方面,指導他們的信徒。他們不得不教授讀和寫,以及那些為教會事務和儀式所必需的藝術和科學,如書法、繪畫、音樂以及年代學和歷法知識。這表明中古西歐基督教( )A. 獲取了舉足輕重的社會地位 B. 控制了普通民眾的精神生活C. 一定程度上傳承了傳統文化 D. 有力維護了西歐的封建統治3.(2023·福建南平高二下期末·6)近代中國習慣將西方傳入之物冠以“洋”稱。1890年歷數當時的各色日用洋雜貿達57種,這些洋貿“皆暢行各口,銷入內地,人置家備,棄舊翻新。”這反映出( )A. 物質生活的變遷 B. 民族交往的密切C. 先進思想的輻射 D. 中西文明的碰撞4.阿薩·勃里格斯說:“(英國)當時總共有42條運河計劃修建,需耗資650萬英鎊。1792年,被當時的人們形容為運河狂熱的年份,人們的投機熱情像瘟疫般地傳播。運河的股票為當地商人、工廠主和土地所有者踴躍爭購,雖然它們直到1811年才在證券交易所報價。”該狂熱現象的出現是由于( )A. 價格革命出現,股票投資活動的狂熱 B. 商業革命擴展,商業豐厚利潤的刺激C. 工業革命進行,科技創新的日益發展 D. 電氣時代到來,生產社會化趨勢加強5.洋務運動時期,蘭州創辦了一些近代工業并延及周邊城市;清末“新政”時期,西北近代工業和電訊事業的發展帶動了西北的城市化;抗戰時期,川陜公路和隴海鐵路成為重要交通干線,東部學校、企業內遷,使得西北城市進一步發展。據此可知( )A. 近代西北城市化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B. 交通發展對近代城市化起決定性作用C. 政治軍事需要是城市發展的必要因素 D. 社會經濟進步是城市發展的根本原因6.在中世紀的英國,旅游多是貴族的活動,主要動機是對知識的追求;19世紀,大眾旅游成為趨勢,長途旅行、周末旅行逐漸盛行,主要動機是追求娛樂。引起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 B. 交通工具的革新C. 文藝復興解放了思想 D. 社會財富的增加7.伏爾泰認為,“孔子使世人獲得對神的最純真的認識”,這就是唯有以德教人,要求人們修身、治國都必須遵循自然的規律即理性,“而無須求助于神的啟示”。他主張吸收中國的智慧;學習中國莊重簡樸的禮儀、限制僧侶權力、實行寬容而富有理性的宗教政策。據此可知,伏爾泰意在( )A. 打破民眾對羅馬教廷的迷信 B. 尋找啟蒙思想的淵源C. 借助中國文化促進社會啟蒙 D. 推動中西文化的交流8.(2023·江蘇鹽城高二下期末·6)民國《大理縣志稿》記載:“惟吾邑洎縣透明以前,初無所謂洋貨,光緒初洋貨始見輸入。緬淪于英,于是洋貨充斥,近則商所售、售洋貨,人所市、市洋貨,數千年之變遷,未有盛于今日者”。這一記載表明( )A. 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 外國經濟侵略加劇C. 民族工業發展受阻 D. 商品經濟得到發展9.公元1219~1260年,許多漢族醫生被帶到中亞、西亞和歐洲,同時不少高明的回回醫師,也隨蒙古汗、王公東來。此外,還有不少阿拉伯建筑師來華,在各地修建清真寺,同樣中國的紡織、陶瓷等手工業技術人員也向西遷徙,到達印度、阿拉伯、俄羅斯等地。這說明( )A. 希臘化時代文化中心向東轉移 B. 戰爭有效促進東西方歷史發展進程C. 實用技術交流加強了民族融合 D. 蒙古西征客觀上推動區域文化交流10.根據《周禮·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材料體現當時( )A. 城市設計深受禮制影響 B. 小農經濟影響我國建筑風格C. 我國建筑主要側重工整美觀 D. 城市設計顯示君主專制色彩11.希臘帕特農神廟的多立克柱式建筑風格是希臘建筑文化的縮影,這種文化伴隨亞歷山大東征傳到世界各地。位于中東的敘利亞古城帕爾米拉遺址,簇擁的石塊、聳立的圓柱,讓我們仿佛置身于古希臘城邦中。據此可知( )希臘帕特農神廟 敘利亞古城帕爾米拉遺址A. 征服戰爭客觀上推動了人類文化傳播 B. 古希臘羅馬文化深受東方文化的影響C. 亞歷山大東征推動了西亞文明的進步 D. 建筑藝術是希臘文明綿延千年的象征12. 2019年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成立。2021年,該中心從國家戰略的高度開展文化遺產價值整體挖掘與保護研究,在文物保護重大關鍵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方面取得全面突破。這可以用來說明( )A. 科技發展了文化遺產內涵 B. 全球化需要統一的文化價值標準C. 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并重 D. 合理利用是遺產保護的首要原則13.2024年,江西省各省級三甲醫院已與900多家縣級醫院實行對口幫扶。其中,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還探索出一條集合作辦院、緊密型醫聯體、專科共建、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為一體的醫聯體建設之路,幫扶帶動基層技術的提升。這些舉措( )A. 加速了農村經濟發展 B. 說明科技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C. 推進了健康中國建設 D. 完善了江西省的醫療保障制度14.下表的數據變化折射出英國這一時期( )英國1831~1870年人口死亡率A. 社會財富與收入分配均衡化 B. 人均壽命與醫療水平不同步C. 汽車普及與交通事故成正比 D. 經濟發展與生活環境不協調15.近來,“中國高鐵”成為不少外媒關注的詞匯。被譽為中國高鐵“出海”第一單的雅萬高鐵(雅加達至萬隆)正式開通,中國與塞爾維亞簽訂高鐵歐洲出口第一單,“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多國表現出對中國高鐵的興趣。為這些信息擬定一個共同的主題,應是( )A. “中國高鐵——閃耀世界的名片” B. “中國高鐵——經濟發展的引擎”C. “中國高鐵——溝通中西的橋梁” D. “中國高鐵——大眾旅游的媒介”16.明末,在利瑪竇的推動下,傳教士紛紛學漢語,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禮節習俗,并提出“耶儒合流”論,他們主張將中國的孔孟之道和宗法思想與羅馬天主教教義體系相融合。傳教士的這些做法( )A. 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 B. 有助于西學在中國的傳播C. 旨在豐富天主教的文化內涵 D. 反映了中西文化一體化趨勢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拜占庭文化遺產的雙重性質體現在它所包容的基督教信仰和希臘文化中,這種雙重遺產的受益者是起源于拜占庭帝國故地上的三個更年輕的文明:西歐文明、伊斯蘭文明和斯拉夫世界。……拜占庭帝國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不僅在經濟上獨享東西南北商業匯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夠比較容易地進行多種文化間的交流活動。活躍的商業和頻繁的軍事活動成為拜占庭文化與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摘編自彼得·薩利斯《牛津通識讀本:拜占庭》材料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陸上,各族黑人千百年來創造了豐富博奧、多姿多彩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世界歷史上占有不容忽視的地位。由于同屬熱帶民族,共處于因撒哈拉大沙漠和赤道雨林等屏障阻隔而形成的相對封閉的人文環境中,非洲黑人各族的傳統文化有許多共同的特征,這些特征使它有別于與之毗連的北部非洲地區以及西亞地區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更不同于中華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摘編自李保平《傳統與現代:非洲文化與政治變遷》材料三公元前13世紀到前3世紀,在墨西哥灣沿岸幾個地區:韋拉克魯斯南部、塔瓦斯科北部及其周圍土地上的居民創造了燦爛的奧爾梅卡文化。這里的土地水量過多,是中部美洲的唯一現象,這不僅造成重要的經濟后果,而且也帶來宗教特色。在所述的自然條件下,奧爾梅卡形成了潮濕型農業。許多居住中心建在由水環繞的小島上,每年充沛的雨水可以進行天然灌溉,同時帶來肥沃的污泥。——摘編自劉文龍《墨西哥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拜占庭文化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非洲和美洲文化形成的共同原因。(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不同文化的認識。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修昔底德是古希臘三大史學家之一、古典“人本史觀”集大成者,在整個西方史學發展史中占據重要地位。希臘神話中包含希臘人對于“人”的觀念的最初思考。公元前5世紀,智者學派代表普羅泰戈拉,初步將哲學的視角指向了“人”。古希臘杰出醫者希波克拉底強調醫生應更多地著眼于病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征。修昔底德親歷了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的輝煌和戰爭的殘酷,他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當代人寫當代史,既沒有可供參考、借鑒的前人著述,也沒有留存的檔案、史料,因此他奔走于希臘世界多個地區實地考察,一方面多了解、多詢問,另一方面將不同目擊者提供的資料進行相互印證。修昔底德在解釋歷史事件時,能夠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入手,進行綜合分析,并認為自然界自身的運動才是導致自然現象發生的原因,而非神明的意志,極力地贊美人、歌頌人,才使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更加可靠,鑄就了其在西方史學發展中的不朽地位。——摘編自王旭《論修昔底德著作中的“人本史觀”》材料二先秦是中國古代人本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以人本思想發展為線索反觀該時段史書編撰的變化,能夠更加深入地體會中國古代史家獨特的歷史見解和以人為重的史學傳統。先秦史書在斷限,即在選擇要記載的人事內容范圍上比較模糊,如《尚書》大抵記載虞夏商周之事,直至春秋戰國史書在斷限方面則變得比較確切。《尚書》之諸多篇目簡潔卻不明了,集中記敘周君主、周公、召公等少數人之言語。至春秋戰國,為更有效地記載歷史,以被史家所認定的人主活動的時間順序為目,同時史家開始著重于敘事,其記載的人物數量急劇增加,并且這些人物事件的分布并不是零散的,相同人物的事件分布較為集中,使讀史者能夠更有效地掌握史實。《左傳》時,更出現了“君子曰”的論史形式,編者可以在“君子曰”后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評價等,這是比“春秋筆法”更為明確的以書史的方式介入現實政治的表述方式。——摘編自蔣迪《從人本思想的發展看先秦史書編撰的變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修昔底德“人本史觀”產生的原因,并對其進行評價。(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人本思想影響下的先秦史書撰寫演變的趨勢。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史學發展的認識。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巴拿馬運河的變遷材料二 自從1903年美巴運河條約簽訂以來,巴拿馬的反抗斗爭就從未中斷過,特別是埃及于1956年將蘇伊士運河成功收歸國有,以及1959年古巴革命的勝利,使巴拿馬備受鼓舞。1959年,巴拿馬民眾舉行了大規模的反美示威游行以及兩次進入運河區的“爭取主權的進軍”,并與運河區的美國駐軍發生了流血沖突事件。……1977年9月17日,美巴兩國簽訂了《巴拿馬運河新條約》,運河基本條約的主要內容為:美國將把運河區領土的大部分歸還給巴拿馬,由美巴來共同經營和養護;2000年前,兩國將以伙伴關系的方式,共同對運河進行營運控制,美國有權在其現有的運河區駐軍保衛運河;美國在運河區的全部軍隊2000年才會撤出。——摘編自楊建國《卡特政府在<巴拿馬運河新條約>上的雙重政治博弈(1977—1979)》(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巴拿馬運河的變遷”,概括一條世界歷史發展的線索或趨勢,并予以說明。(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請簡析美國歸還巴拿馬運河的原因。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世紀中葉,英國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鎮。英國城市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如何改造傳統城鎮,使之符合現代城市的發展要求。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一些城市政府就開始為民眾提供如公園、圖書館等“合理的娛樂”設施。有些城市從19世紀40年代起就著手處理居民住宅的狹窄問題,并出臺條例對居民的住宅建筑提出一些基本要求。1835年,英國中央政府通過了《城市自治機關法》,試圖在民主的基礎上改造自治城市政府;在地方上,新建立的市政府的權力和職能日漸擴大,社會服務保障功能日益加強。市議會的會議允許市民旁聽,市政廳建筑選址、預算、招標等都在公開的原則下進行。——摘編自陸偉芳《19世紀英國城市現代化初探》材料二 1910年,美國城市人口的數量由1790年的20.1萬增加到9190萬,大約有46%的人生活在城市。19世紀后半期美國的犯罪率上升很快,而大多數案件發生在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19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幾乎沒有任何城市對飲水進行過濾或消毒。1890年,美國平均每套住宅居住5.45人,而紐約卻高達18.52人。1900年,紐約市的貧民窟住宅由1879年的2.1萬個增至4.3萬個,容納居民人數高達150萬。19世紀末以前,美國聯邦政府對城市事務疏于過問,于是形成了一種權力真空,使一些職業政客乘虛而入,操縱選舉、把持市政。因此,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一場旨在解決城市問題的城市美化運動。城市美化運動的倡導者希望達到的目的——在一個有序的社會中,各階層和有尊嚴的、合作的公民都能穿行于美麗的風景中。——摘編自陳恒、鮑紅信《城市美化與美化城市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城市美化運動為考察中心》(1)根據材料一、歸納19世紀英國城市改造的主要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城市美化運動發生的原因,并指出其對現代城市化的啟示。答案一、選擇題1.【答案】D【解析】據材料“蘇州府所屬各州縣的市鎮十分稠密”可知,市鎮是商品交易的重要地點,市鎮的密布充分說明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繁榮,故選D項;商品生產呈現區域化分工是指各個地區根據本地實際,形成各具特色的商品生產類型,與材料中市鎮繁榮不符,排除A項;明朝時期我國依然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排除B項;由于區域生產的專業化,因此不同區域間商品聯系增多,出現了區域間不同的市場需求,而材料只強調了市鎮數量的增加,并未說明市鎮具體的商業經營類型,排除C項。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世紀西歐的修道士不僅教授基督教教義,還教授拉丁文、藝術和科學等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了傳統文化,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基督教的社會地位舉足輕重,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基督教對普通民眾精神生活的控制,排除B項;材料反映修道士的教授內容,無法體現西歐基督教維護西歐封建統治,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A【解析】據材料“各色日用洋雜……”“暢行各口,銷入內地,……”并結合所學可知,近代西方日用品傳入,由通商口岸銷往內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反映出近代物質生活的變遷,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的經濟入侵,傾銷商品,客觀上推動近代國人物質生活的變遷,并沒有涉及民族交往的情況,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外洋商品的輸入,并沒有涉及先進思想及其傳播輻射,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國人對外洋日用品的接受,并沒有體現“碰撞”,并且日用品僅屬于物質文明,中西文明其他方面交流的情況在材料中并無體現,排除D項。4.【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1792年……人們的投機熱情像瘟疫般地傳播。運河的股票為當地商人、工廠主和土地所有者踴躍爭購”及所學可知,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商業的迅速發展,出于商業流通的需要和人們投機的熱情,英國出現了修建運河的高潮和人們購買運河股票的狂熱現象。由此可知,股票經營方式是商業革命的延續,該狂熱現象深受商業豐厚利潤的刺激,B項正確;價格革命出現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新航路開辟之后,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科技創新的相關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電氣時代的到來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5.【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洋務運動時期、清末“新政”時期和抗戰時期,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西北地區城市不斷發展,因此可得出結論:社會經濟進步是城市發展的根本原因,D項正確;材料強調經濟因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排除A項;交通發展對近代城市化有影響,但不起決定性作用,排除B項;政治軍事需要也不是城市發展的必要因素,排除C項。故選D項。6.【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英國正在開展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對英國社會產生了極大影響,蒸汽輪船、火車等新式交通工具產生,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降低了旅游成本,使旅游可以成為大眾的活動,且便利了長途旅行,故選B項;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在17世紀,文藝復興發生于14—17世紀,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A、C項;工業革命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增加,但其不是長途旅行等盛行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7.【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啟蒙運動期間,伏爾泰汲取中國儒學中“道德化”“理性”“以德教人”“修身、治國”等精神養料,以此抨擊基督教神學權威,宣揚理性主義。由此可見,伏爾泰借用中國文化來反對西方宗教,意在促進社會思想進步,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打破民眾對羅馬教廷迷信”的相關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伏爾泰的主張與尋找啟蒙思想的淵源無關,排除B項;“推動中西文化的交流”并非伏爾泰的主要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8.【答案】B【解析】據材料“近則商所售、售洋貨,人所市、市洋貨”可知,當時洋貨充斥中國市場,這種現象嚴重沖擊了國貨,是外國經濟侵略加劇的表現,故選B項;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這一記載體現的是外國經濟侵略加劇,而外國的經濟侵略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排除C項;此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更多是受到了外國的經濟侵略,排除D項。9.【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公元1219~1260年”“許多漢族醫生被帶到中亞、西亞和歐洲,同時不少高明的回回醫師,也隨蒙古汗、王公東來”“中國的紡織、陶瓷等手工業技術人員也向西遷徙,到達印度、阿拉伯、俄羅斯等地”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正處于蒙古西征時期,戰爭客觀上推動了區域文化交流,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東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且希臘化時代在公元前4世紀末~公元1世紀初,A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B項夸大了蒙古西征的影響,且說法有誤,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蒙古西征推動的區域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材料并未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10.【答案】A【解析】題干引用材料出自《周禮》,描述了周朝建造城市的基本制度,大意是:匠人營建都城,九里見方,(都城的四邊)每邊三門。都城中有九條南北大道、九條東西大道,每條大道可容九輛車并行。東面為祖廟,西面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寢宮,后面是市場,朝廷宮室市場占地一百畝。這種營建方式,利用方位尊卑布置不同性質的功能分區,把城的總體布局納入禮制軌道,體現當時城市設計深受禮制影響,A項正確;《周禮》記述周代禮制,小農經濟確立是在春秋戰國以后,排除B項;我國建筑除了講究工整美觀外,還考慮實用性等,排除C項;《周禮》記述周代禮制,當時君主專制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項。故選A項。11.【答案】A【解析】據題干可知,希臘文化伴隨亞歷山大東征傳到世界各地,敘利亞古城帕爾米拉遺址的建筑風格,特別是石柱,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表明征服戰爭客觀上推動了人類文化傳播,A項正確;材料所述表明古希臘文化影響了東方的敘利亞,而非東方的敘利亞影響了古希臘,排除B項;材料所述屬于文明交流的范疇,當時西亞文明并不比希臘文明落后,“推動了西亞文明的進步”說法不恰當,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希臘建筑文化影響了敘利亞,“建筑藝術是希臘文明綿延千年的象征”不能完整概況材料中“敘利亞古城帕爾米拉遺址”等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12.【答案】C【解析】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開展文化遺產價值整體挖掘與保護研究,有利于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C項正確;材料提及文物保護技術,文物保護技術主要是有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而非發展文化遺產內涵,排除A項;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進步 的重要動力之一,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可以并行不悖,而非“需要統一的文化價值標準”,排除B項;文物古跡的保護原則和 方法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 一要義,排除D項。故選C項。1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江西省級三甲醫院的對口幫扶、遠程醫療協作等,有助于提高基層的醫療水平,這是我國不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具體體現,C項正確;幫扶舉措與加速農村經濟無直接聯系,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人們生活方式”的信息,排除B項;醫療保障制度主要表現為醫療保險,而材料主旨為醫療資源的共享,排除D項。故選C項。14.【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英國1831-1870年人口死亡率較高,這一時期英國工業革命完成,經濟發展迅速,然而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導致人口死亡率較高,體現出這一時期英國經濟發展與生活環境不協調,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社會財富與收入分配,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當時英國的人均壽命和醫療水平,排除B項;材料與汽車普及和交通事故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5.【答案】A【解析】據材料“被譽為中國高鐵‘出海’第一單的雅萬高鐵(雅加達至萬隆)正式開通,中國與塞爾維亞簽訂高鐵歐洲出口第一單。”,結合史實可知,中國的高鐵走向世界,展現的是中國的工業實力,因此中國高鐵成為一張閃耀的宣傳中國的名片,A項正確;“中國高鐵——經濟發展的引擎”這主題是對經濟領域而言,不符合材料交通領域,排除B項;“中國高鐵——溝通中西的橋梁”這一主題不符合史實,材料反映的是中國高鐵的向外輸出,而不是作為中西的橋梁,排除C項;“中國高鐵——大眾旅游的媒介”這一主題,和材料表達的內容完全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A項。16.【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明末傳教士為了博得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價值觀、基督教的認同,把利用儒學經典和介紹西方科學知識相結合作為傳教方法,故材料中傳教士們入鄉隨俗的做法,減少了中國士大夫的反感情緒,客觀上有助于西學在中國的傳播,B項正確;傳教士們在對中華文化了解過程中,雖發現了中國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并沒因此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有優勢,他們入鄉隨俗的做法只是為了博得中國士人的好感,是傳教的手段,且明末時期中國傳統文化某些方面已相對落后,排除A項;傳教士們的目的是傳播基督教(天主教),不是豐富天主教的文化內涵,排除C項;中西文明間相互借鑒不代表“中西文化一體化趨勢”,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17.【答案】(1)特點:繼承了古希臘、羅馬文化;深受基督教影響;融匯西亞、北非和東方文化;受軍事活動影響;與商業活動密切相關。(2)獨特的自然環境;特定經濟形態影響;相對封閉的人文環境;歷史傳統的影響;人民的辛勤勞動。(3)不同條件孕育不同文化;尊重并平等對待不同文化;不同優秀文化都應該得到傳承和保護。【解析】(1)據材料一“它所包容的基督教信仰和希臘文化中”可知,繼承了古希臘、羅馬文化;深受基督教影響;據材料一“西歐文明、伊斯蘭文明和斯拉夫世界”可知,融匯西亞、北非和東方文化;據材料一“活躍的商業和頻繁的軍事活動成為拜占庭文化與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可知,受軍事活動影響;與商業活動密切相關。(2)據材料二“由于同屬熱帶民族”、材料三“這里的土地水量過多,是中部美洲的唯一現象”可知,獨特的自然環境;據材料三“奧爾梅卡形成了潮濕型農業”及所學可知,特定經濟形態影響;據材料二“形成的相對封閉的人文環境中”、材料三“在墨西哥灣沿岸幾個地區”可知,相對封閉的人文環境;據材料二“非洲黑人各族的傳統文化有許多共同的特征”、材料三“創造了燦爛的奧爾梅卡文化”可知,歷史傳統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人民的辛勤勞動。(3)據材料一“拜占庭文化遺產”、材料二“非洲黑人各族的傳統文化”、材料三“創造了燦爛的奧爾梅卡文化”可知,不同條件孕育不同文化;結合所學可知,尊重并平等對待不同文化;不同優秀文化都應該得到傳承和保護。18.【答案】(1)原因:雅典獨特的文化環境;哲學家及醫學家對人的關注;修昔底德個人的史學素養;雅典繁榮的城邦民主制下個人作用凸顯。評價:對追求歷史真相始終保持堅守態度;否定神的同時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對史學發展的意義超出其時代的局限,為近代“人本主義史學”奠定了基礎。(2)趨勢:在斷限上經歷了由模糊到明確的變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由單一匱乏向生動豐富的方向發展;編目由冗雜向系統的方向發展;體例編撰上不斷改良精進;在遣詞造句中的經世致用傾向不斷加強。認識:史學發展和當時所處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關;史學發展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和為現實社會服務的宗旨;史學發展應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解析】(1)第一小問原因,據材料一“希臘神話中包含希臘人對于‘人’的觀念的最初思考”及所學可知,雅典獨特的文化環境;據材料一“智者學派代表普羅泰戈拉……古希臘杰出醫者……人的生活方式”可知,哲學家及醫學家對人的關注;據材料一“修昔底德……實地考察……綜合分析”可知,修昔底德個人的史學素養;據材料一“修昔底德親歷了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的輝煌和戰爭的殘酷”及所學可知,雅典繁榮的城邦民主制下個人作用凸顯。第二小問評價,據材料一“一方面多了解、多詢問……相互印證”可知,對追求歷史真相始終保持堅守態度;據材料一“而非神明的意志,極力地贊美人、歌頌人”可知,否定神的同時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據材料二“自然界自身的運動才是導致自然現象發生的原因”“古典‘人本史觀’集大成者”及所學可知,對史學發展的意義超出其時代的局限,為近代“人本主義史學”奠定了基礎。(2)第一小問趨勢,據材料二“先秦史書在斷限……比較模糊”“斷限方面則變得比較確切”可知,在斷限上經歷了由模糊到明確的變化;據材料二“集中記敘周君主、周公、召公等少數人之言語”“其記載的人物數量急劇增加”可知,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由單一匱乏向生動豐富的方向發展;據材料二“相同人物的事件分布較為集中”可知,編目由冗雜向系統的方向發展;體例編撰上不斷改良精進;據材料二“更為明確的以書史的方式介入現實政治的表述方式”可知,在遣詞造句中的經世致用傾向不斷加強。第二小問認識,據材料一“公元前5世紀……雅典民主政治”可知,史學發展和當時所處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關;據材料一“多個地區實地考察”、材料二“以書史的方式介入現實政治的表述方式”可知,史學發展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和為現實社會服務的宗旨;結合所學可知,史學發展應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19.【答案】(1)示例線索:巴拿馬運河的變遷反映了世界經濟聯系加強。說明: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聯系加強,西班牙、法國出于殖民擴張的需要,相繼進行了開辟巴拿馬運河的探索。工業革命提升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20世紀初巴拿馬運河正式開通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間的航程,加強了世界經濟聯系,有利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2)原因: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滯漲”,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劣勢;二戰后民族民主運動蓬勃發展,沖擊舊有的殖民體系;巴拿馬人民持續不斷的斗爭。【解析】(1)從巴拿馬運河同世界經濟之間的關系分析,得出線索:巴拿馬運河的變遷反映了世界經濟聯系加強。說明:據材料“西班牙國王下令進行運河開鑿的測量……法國全面負責運河開鑿”,結合新航路開辟分析,得出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聯系加強,西班牙、法國出于殖民擴張的需要,相繼進行了開辟巴拿馬運河的探索。從工業革命的推動分析,得出工業革命提升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20世紀初巴拿馬運河正式開通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間的航程,加強了世界經濟聯系,有利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2)從70年代美國的經濟危機分析,得出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滯漲”,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劣勢;據材料“特別是埃及于1956年將蘇伊士運河成功收歸國有,以及1959年古巴革命的勝利,使巴拿馬備受鼓舞”,得出二戰后民族民主運動蓬勃發展,沖擊舊有的殖民體系;據材料“巴拿馬民眾舉行了大規模的反美示威游行以及兩次進入運河……”,得出巴拿馬人民持續不斷的斗爭。20.【答案】(1)主要措施:對城市公共空間進行規劃;規范居民住宅等私人空間;改造城市政府,加強政府的社會服務保障功能;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允許市民參與決策過程,決策公開透明。作用:便利城市居民的生活;促進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擴大市民的政治和社會參與度;推動民主化的發展。(2)原因:工業化的發展導致城市問題的出現;城市人口增多;社會治安和城市環境的惡化;城市中貧民窟大量涌現,社會貧富差距和階級分化擴大;政府政策實施不當,政府自由放任政策導致社會腐敗。啟示:城市化過程中要不斷作出調整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應該關注廣大民眾的權益;合理處理好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平衡各自的作用。【解析】小題1:措施:根據材料一中“就開始為民眾提供如公園、圖書館等‘合理的娛樂’設施”可得出對城市公共空間進行規劃;根據材料一中“有些城市從19世紀40年代起就著手處理居民住宅的狹窄問題,并出臺條例對居民的住宅建筑提出一些基本要求”可得出規范居民住宅等私人空間;根據材料一中“改造自治城市政府;在地方上,新建立的市政府……社會服務保障功能日益加強”可得出改造城市政府,加強政府的社會服務保障功能;根據材料一中“1835年,英國中央政府通過了《城市自治機關法》”可得出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根據材料一中“市議會的會議允許市民旁聽,市政廳建筑選址、預算、招標等都在公開的原則下進行”可得出“允許市民參與決策過程,決策公開透明”。作用:根據材料一中“就開始為民眾提供如公園、圖書館等‘合理的娛樂’設施”可得便利城市居民的生活;促進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根據材料一“市議會的會議允許市民旁聽,市政廳建筑選址、預算、招標等都在公開的原則下進行”并結合所學可得,擴大市民的政治和社會參與度;推動民主化的發展。小題2:原因:根據材料二中“1910年,美國城市人口的數量由1790年的20.1萬增加到9190萬”可得出工業化的發展導致城市問題的出現;城市人口增多;根據材料二中“19世紀后半期美國的犯罪率上升很快……美國幾乎沒有任何城市對飲水進行過濾或消毒”可得出社會治安和城市環境的惡化;根據材料二中“1890年,美國平均每套住宅居住5.45人,而紐約卻高達18.52人。1900年,紐約市的貧民窟住宅由1879年的2.1萬個增至4.3萬個,容納居民人數高達150萬”可得出城市中貧民窟大量涌現,社會貧富差距和階級分化擴大;根據材料二中“美國聯邦政府對城市事務疏于過問,于是形成了一種權力真空”等和所學知識可得出政府政策實施不當,政府自由放任政策導致社會腐敗。啟示:根據材料二“1910年,美國城市人口的數量由1790年的20.1萬增加到9190萬”并結合所學可得,城市化過程中要不斷作出調整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應該關注廣大民眾的權益。結合所學可得,要合理處理好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平衡各自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docx 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