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質量監測試卷七年級歷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晚唐詩人皮日休在《汴河銘》中評價道:“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然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 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作者意在強調大運河的開通( )A.消除了地方割據的基礎B.加強了南北地區經濟上的交流C.滿足了隋煬帝南巡的需要D.是導致隋王朝滅亡的唯一原因2.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措施,使唐朝出現“貞觀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前期實施一系列改革,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由此可知,治世局面的出現離不開( )A.和平穩定的環境B.賦稅制度的改革C.統治者合理的政策D.賢臣能將的輔佐3.下圖所示信息,反映了契丹族和女真族的共同之處是( )契丹貨幣 (契丹效仿中原漢字的“方塊”形制,采用漢 字的上下左右結構來設計制作契丹貨幣) (大臣)勸太祖改女真舊制,用宋官制度。 ——摘編自《金史》A.學習漢族先進文化B.擁有先進冶鐵技術C.重視中央官制改革D.與南宋長時間對峙4.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險而守、割據稱雄的地理條件。這說明,行省制度的實施有利于( )A.促進邊疆開發B.擴大疆域范圍C.加強文化專制D.鞏固統一局面5.“海外商船進入中國海域后,市舶司要派官員驗貨入關,征收關稅必不可少,宋太宗時,關稅稅率先為20%,后改為十征其一,宋神宗時一度改為十五取一”。據此可知,宋朝( )A.指南針應用于航海 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政府鼓勵海外貿易D.開創中外交通新局面6.明成祖在位22年,受鄭和下西洋的推動,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這反映出鄭和下西洋( )A.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B.給朝廷造成了巨大的財政壓力C.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往來D.開創了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7.明朝在戶部設置太倉庫,“專備三邊軍餉”。1573年,張居正開始進行改革,至萬歷十年(1582 年),太倉積銀已從改革前的常年不足200萬兩增至600萬兩。據此可知,張居正改革( )A.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B.簡化了稅收手續C.加強了對民眾的控制D.杜絕了官吏貪污8.《潛書》記載,陜西有民謠日:“挨肩膊,等闖王。闖王來,三年不上糧。”《國榷》記載,京城被攻克前有“家家一缸水,門前迎闖王”的民謠。與上述材料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白蓮教起義B.陳橋兵變C.黃巢起義D.李自成起義9.下圖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數量和人均耕地面積對比圖。這反映了清朝中期( )A.官僚機構臃腫B.手工工場成熟C.農業生產恢復D.人地矛盾突出10.下表總結了明朝部分科學巨著的基本情況。據此可知,明代科技( )李時珍《本草綱目》 是明代醫藥學家編著的一部藥物學巨著,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的成就。宋應星《天工開物》 全面總結了當時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和經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農政全書》 明末的農學著作,是一部集古代農業之大成并吸收西方科技知識的農業百科全書。徐霞客《徐霞客游記》 明朝地理名著,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 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A.注重突破傳統理論B.具有承古萌新的特點C.僅服務于農業生產D.迎合了世界發展趨勢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1. (10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不斷革新,推動了社會進步與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代察舉制是重“德行”,考試為輔,“德行”關不過,不可能得到州郡舉薦;考試是次要的,不過是“量才錄用"而已。而隋唐科舉取士,則重考試文詞。——摘編自祖慧、龔延明《科舉制定義再商榷》材料二 盛唐年間,出于鞏固新拓領土和加強邊疆守備的戰略需要,在邊地設十節度使,領邊防節鎮。后內地刺史加受節度使銜。安史之亂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終于釀成藩鎮割據。宋代統治者十分重視唐代藩鎮割據的歷史經驗,厲行中央集權,走向剝奪地方,強干弱枝的極端,限制和破壞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摘編自林英男《唐宋時代地方行政體制和強干弱枝傳統的形成》材料三軍機處結構簡練,只有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兩層……每日奏折多者五、六十件,年終十二月二十五日為末一日,奏折多至百余件者,皆于當天辦完,沒有耽擱過一日者。緊急事當時交下,隨撰隨進……軍機值廬,不準任何人窺探打聽。 ——摘編自趙奇《軍機處--清王朝中央秘書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隋唐科舉制相比漢代察舉制的進步之處。(2分)簡述科舉制創立的歷史意義。(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朝與盛唐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不同之處。(2分)(3)根據材料三圖A、圖B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元朝到明朝中央機構發生的變化。(2分) 根據材料三文字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軍機處的特點。(2分)12.(10分)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晚唐到五代,北方戰事一直沒有停歇,而且戰爭慘烈程度往往令人為之側目,相比之下,燒及南方的戰火并不熾烈,由于南方地區的勞動力主要來自戰亂的、先進的北方。在戰火中能夠逃離他鄉異地者多屬青壯年人及有資財、有學識、有地位的人。這些人到了南方,為南方帶來了人才、資金和技術。自然條件優越的南方……社會經濟自然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摘編自傅蓉蓉《北宋前期南方經濟圈形成與文學轉型》 唐朝長安城平面圖材料二開放強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貿易經濟,突破了宋以前京師關于夜市的禁令……店鋪、朝廷辦事機構與居民住宅錯落相間,朝著大街幾乎隨處可以開設店鋪……坊市制度的崩潰,商業街取代商業區的市,御街兩旁“許市人買賣其間”……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過的經濟生活景觀。——摘編自馮天瑜《中華文化史》材料三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統一臺灣后,曾開放海禁。后來由于英國等殖民者在中國沿海從事非法活動,清廷又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封閉其他口岸,只準廣州一處通商,并由政府特許的“十三行”商人處理對外貿易事務,貿易處于政府的嚴格控制之下。——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文字,概括晚唐到五代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2分)材料一圖片體現出唐長安城的哪些特點?(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朝城市商業發展的具體表現。(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實行“閉關”政策的原因。(2分)簡述清朝實行“閉關”政策產生的消極影響。(2分)三、探究題(共10分)13.(10分)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各民族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歷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 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結和交融,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摘編自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結合材料從下面的史事中任選兩例,以“中華民族 多元一體”為題,寫一篇不少于100字的小短文。(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文成公主入藏 “澶淵之盟” 元朝設宣政院 “隆慶和議” 清廷冊封藏傳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 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