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咸陽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質量檢測高一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題共6頁,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監考員將答題卡按順序收回,裝袋整理;試題不回收。第Ⅰ卷(選擇題 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下表為陶寺遺址(距今約4300~3900年)的三項考古發現。據此,對陶寺文化解讀最準確的是( )發現一 發現面積近13萬平方米的宮城,城內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分別為宮殿區、居民區、手工業區等。發現二 出土了大量的彩繪龍盤、鼉鼓、石磬等禮器,以及玉器、青銅器等精美器物。發現三 發現了觀象臺遺址;發現了到陶寺遺址被發掘為止,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字。A. 文明發展程度領先世界 B. 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C. 宗教信仰占據主導地位 D. 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影響2. 唐初,沿隋制,以尚書省為重。貞觀年間,因門下省可駁正尚書省六部奏事和審復中書省草擬的詔書,再加上門下省又掌管著加蓋天子印璽及詔敕副署名之權,所以自唐太宗時期開始,門下省居于三省中的核心地位。這主要體現出唐朝( )A. 相權急劇萎縮 B. 行政效率提高 C. 中樞體制調整 D. 監察權的獨立3. 元上都(位于今內蒙古)外城保留草原敖包(敖包即“堆子”,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祭祀空間、開闊的牧場,內城則仿漢制建明德門、大安閣等宮殿,采用中軸對稱布局。由此可知,元上都的形制體現出( )A. 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B. 生產生活并重的都市功能C. 游牧與農耕文明交融 D. 民族間發展差距逐漸消弭4. 清代,江漢平原越來越多的田地成為專種棉花的棉地、花地。“為農者家必兼織,廣種棉花”,部分州縣征收棉花作為秋季實物租。眾多棉花交易機構和個體商販活躍在城鄉,棉花成為“鄂民生計之一大宗”。這反映出該地( )A. 農業多種經營日益興盛 B. 傳統經濟結構有所突破C.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D. 長途販運貿易異常興盛5. 如表為《新青年》部分年份高頻詞統計表。影響這一時期高頻詞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卷別 第一卷 第二卷 第八卷 第九卷年份 1915—1916 1916—1917 1920—1921 1921—1922高頻詞及出現次數 國家(520) 青年(408) 社會(1691) 社會(2017)社會(302) 社會(315) 現在(879) 現在(669)政府(297) 世界(299) 俄國(600) 自由(640)自由(274) 國家(287) 生活(548) 革命(624)青年(221) 人類(277) 組織(509) 階級(586)A. 國內的主要矛盾出現變化 B. 思想啟蒙成為社會共識C. 民主革命道路的不斷探索 D. 對社會問題的認識趨同6. 據1985年《人民日報》報道,沈陽電纜廠在改革中試行“廠長負責制”,將原有20個科室精簡為10個,中層干部從100人減至60人,產值比改革前增長37%;同期武漢鋼鐵公司允許企業按市場價出售超計劃鋼材,獲利部分的30%用于職工獎金。這表明當時( )A. 權責明確的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 B.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成效C. 企業自主權的擴大推動了生產發展 D. 計劃經濟體制退出了歷史舞臺7. 在波斯帝國境內的許多地區,楔形文字、希伯來文字、古波斯楔形文字和阿拉米文字被共同使用。蘇薩的宮廷建筑材料取自15個地區,從中亞和印度,直至埃及和希臘。在推翻米底王國后,波斯以羊皮紙和筆代替泥板書寫工具。這反映出波斯帝國( )A. 開啟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與融合 B. 君主重視社會管理的精細化建設C. 中央政府對征服地區的控制力薄弱 D. 文明發展具有明顯的開放性特征8. 中世紀中前期,西歐的騎士在擁有封地的同時,須向封君承擔軍事義務。中世紀后期,封建領主逐步允許騎士繳納“盾牌錢”來免除服兵役的義務,許多騎士開始拋棄傳統的封建地主身份,轉而從事商業貿易。這種變化從根本上反映了( )A. 資本主義的興盛 B. 封君權力的削弱 C. 騎士階層的固化 D. 封建制度的衰落9. 17世紀30年代以后,由于新英格蘭的移民對母國的制成品有極大需求,英國商船載運本土制成品前往北美,同當地魚商換取鱈魚后返回西班牙北部,再同當地商人進行貿易,然后滿載西班牙羊毛返回英國。至此,圍繞鱈魚和羊毛構建的一組三角貿易正式形成。該“三角貿易”的興起( )A. 導致西班牙出現價格革命 B. 推動大西洋經濟的互動C. 源于世界貿易中心轉移 D. 阻礙了北美工商業發展10. 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贊美通過科學追求“知識與技能”,但同時也提到,這種追求需要用“人性和慈善”來加以引導,這種追求不應該是“為了自得其樂、爭強好勝、高人一等、追逐名利,而應該是為了改善生活”。這一主張( )A. 強調生活享受 B. 蘊含理性精神 C. 注重科技創新 D. 倡導人性解放11. 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都以主權在民作為民主政治實踐原則,以自由和平等作為實踐動力和革命目標。但在兩國革命具體實踐中,前者非常注重平等的價值,最終將平等納入現代民主政治的價值體系,后者則將自由和平等大致擺放平衡而側重于追求自由。這一現象說明( )A. 平衡利益是美國制憲者考慮的首要目標 B. 歷史文化傳統對民主理念的塑造作用C. 崇尚平等價值觀使得法國大革命更激進 D. 重視自由使美國的革命具有雙重意義12. 在1932年世界裁軍會議上,英國堅持限制陸軍規模但保持海軍優勢,德國以《凡爾賽和約》為由要求軍備平等,法國主張建立國際監督機制,蘇聯則提出全面裁軍方案。這些分歧本質上揭示了( )A. 國際聯盟的機制缺陷 B. 戰后秩序的深刻危機 C. 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 D. 經濟危機的持續影響13. 下圖為蘇聯1928~1940年的部分經濟數據。對此分析正確的是( )A. 蘇聯的經濟建設為衛國戰爭奠定物質基礎B. 新經濟政策為計劃經濟體制建立準備條件C 蘇聯模式基本解決了經濟發展結構性矛盾D. 農業集體化為國家工業化做出了巨大貢獻14. 1948年,美國聯邦政府實施大規模書籍“譯出”政策,成立新聞署專門負責制定和實施對外翻譯政策。據統計,1953年到1956年,有2900冊美國書籍被翻譯成46種語言,在全球的發行量高達2.8億冊,內容主要是美國社會、政治制度、日常生活及思想觀念等。美國這一做法( )A. 旨在搶占世界文化市場 B. 服務于國家戰略的需要C. 力圖擴大資本主義陣營 D. 借助文化展示國家實力15. 瑞典被譽為“福利國家的櫥窗”。20世紀70年代以后,瑞典出臺了提高福利待遇的領取資格、增加領取福利的等候時間、取消社會公共服務的中央集中管理、由地方政府承擔社會福利方面的責任等舉措。其主要原因是( )A. 國家財政負擔較重 B. 國家治理能力減弱C. 移民數量逐漸增多 D. 就業壓力日益加大16.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全球南方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在全球中占比已從1980年的33%上升至40%以上。與此同時,他們在國際事務上越來越追求戰略自主,堅持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其立場不受意識形態所左右。這表明全球南方國家( )A. 遵循冷戰思維參與國際事務決策 B. 通過意識形態結盟提升國際話語權C. 依托經濟一體化實現政治一體化 D. 憑借經濟實力增長推動多極化進程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4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東方大國齊國興建的集文化教育、學術交流和資政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專門機構,實際就是田齊政權重建的諸侯國大學。春秋晚期,在劇烈的社會動蕩中,貴族階級迅速衰落,學術成為士人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私學教育的興起對原有的官辦教育體系形成巨大沖擊,此時的大學也需要進一步與國家政治聯系起來。于是,新興的田齊政權在獲得周天子承認后,便重建了國家的大學教育機構稷下學宮。稷下學宮不僅有規模宏大的建筑群作為學習和議論的平臺,而且開展教學活動的人數眾多。荀子曾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說明當時有專門的負責人,而且有定期任命或考選制度。此外,據考證,《管子·弟子職》是稷下學宮的學生守則,對學生的飲食起居、衣著服飾、課堂紀律、品德修養等都有具體規定。——摘編自呂文明《從風氣到機構:稷下之學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興起和發展》材料二 從中共三大以來我黨就十分重視婦女教育,頒布了一系列綱領文件,許多領導人也做出了相關指示。1937年陜甘寧邊區出臺的《關于婦女組織的決定》《關于邊區婦女群眾組織工作新決定》,1938年《毛澤東抗戰初期對婦女的指示》,都體現出黨對婦女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視和關切。從延安時期婦女教育的內容來看,既包括有紡織縫紉、種地等勞動生產活動,也有學堂教學、理論知識學習。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并不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而是及時有效地落實在生產實踐中去,由此,真正地實現婦女思想、經濟的雙重解放。為此,我黨頒布《兒童婦女待遇辦法》《陜甘寧邊區小學教育實施綱要》《關于婦女組織的決定》《陜甘寧邊區婚姻條例》等一系列文件,并建立了婦女聯合會,讓婦女干部去做廣大婦女的工作,漸漸地,當地婦女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摘編自王雨薇《延安時期婦女教育經驗及當代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齊國稷下學宮的辦學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延安時期發展婦女教育的有利條件與積極作用。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15年英國頒布《谷物法》,對進口谷物征收高關稅,保護地主階級利益,維持國內糧價高位,但導致工業資產階級和工人的生活成本上升。1846年,英國廢除《谷物法》。時任首相皮爾宣稱:“唯有打破關稅壁壘,才能讓英國商品自由流通于全球?!贝撕螅ㄟ^軍事與外交手段迫使中國、土耳其等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強制開放通商口岸,降低關稅,甚至通過鴉片戰爭攫取貿易特權。倫敦成為世界金融與貿易中心,英鎊主導國際結算。自由貿易理論被包裝為“普世法則”,成為英國開拓殖民市場的工具。——摘編自[英]約翰·史密斯《全球貿易史綱》材料二 1930年,美國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對2萬種進口商品加征平均40%—60%的關稅,引發全球貿易戰。加拿大、法國、德國等25國迅速采取報復性措施,全球貿易額從1929年的360億美元暴跌至1933年的120億美元,美國對歐貿易驟降66%,工業產能利用率跌破50%,美國失業率飆升至25%,工業產能過剩加劇。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這一政策是導致大蕭條惡化的重要因素,并間接助長了極端政治勢力崛起。——摘編自李建飛《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及其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廢除《谷物法》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大蕭條中美國率先筑起關稅壁壘的消極影響,并談談近現代國際貿易沖突對當今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的啟示。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19世紀后期,歐洲列強通過一系列國際會議(如1884年的柏林會議,確立了“有效占領”原則)以及軍事行動,完成了對非洲的殖民分割。至20世紀初,非洲大陸僅剩埃塞俄比亞與利比里亞保持形式獨立,其余地區被劃分為幾何邊界分明的殖民地。殖民政權通過引入貨幣經濟、強制勞動制度(如比利時在剛果推行橡膠采集配額制)、推行單一作物種植(如西非棕櫚油)和基督教傳教活動,逐步瓦解非洲傳統社會結構。英國在尼日利亞推行“間接統治”,利用傳統酋長作為殖民代理人,實則架空本土權力網絡。殖民統治通過引入統一的行政語言和官僚體系,為非洲社會構建了超越部落與地方主義的溝通網絡。——摘編自[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材料二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非洲經濟發展迅速。1957年,加納成立了可可銷售局,限制外國壟斷公司剝削,可可經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此之前,黑非洲幾乎沒有現代工業,如坦桑尼亞只有卷煙廠、罐頭、啤酒廠各一家和屈指可數的紡織廠和糖廠,鐵路破舊不堪。獨立后十幾年內坦桑尼亞就建起了1200多家工廠,1970—1975年中國援建了1860多公里長的坦贊鐵路。有些石油生產國的經濟發展更為顯著。尼日利亞從1958年開始商業性石油開采,到1974年成長為“非洲的石油巨人”。阿爾及利亞用石油收入建立了重工業體系,1978年工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6%??铺氐贤唠m沒有有利的資源條件,但由于政策正確,措施得當,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達12%,被譽為“西非經濟的櫥窗”。——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六七十年代非洲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關節點是事物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那個關鍵點(時間、事件),它既是前階段量變的結束,又是新階段量變的開端,它既把不同質的事物區別開來,又把它們聯結起來。它是質量互變的契機或樞紐。掌握事物的關節點,是掌握事物的度的關鍵。——摘編自《哲學大辭典》示例: 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關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知識,圍繞“歷史中的關節點”,參照材料中的示例另擬一個論題,并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咸陽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質量檢測高一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題共6頁,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監考員將答題卡按順序收回,裝袋整理;試題不回收。第Ⅰ卷(選擇題 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B【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C【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C【7題答案】【答案】D【8題答案】【答案】D【9題答案】【答案】B【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B【12題答案】【答案】B【13題答案】【答案】A【14題答案】【答案】B【15題答案】【答案】A【16題答案】【答案】D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4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 辦學主體為官方;辦學規模大、設施完備; 有專門的管理者與相對規范的任免;對學生日常行為、品德等方面有嚴格管理; 學術氛圍自由,容納不同學派。(2)有利條件: 中共的政策與重視;邊區的社會環境;抗戰形勢的需要 ;婦女自身的覺醒與需求 。積極作用:提升了文化水平與勞動能力,實現了思想覺醒與社會地位提升 ; 緩解了邊區勞動力不足,促進了邊區經濟發展 ; 壯大了抗日力量,鞏固了抗日根據地 ; 推動了近代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 【18題答案】【答案】(1)歷史背景:工業革命的推動;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興起;工業資產階級政治地位的提高 ; 英國對外擴張的需要。(2)消極影響: 國際貿易萎縮 ;加劇經濟危機 ; 政治局勢緊張。啟示:加強國際合作 ;推動貿易自由化 ;提升自身競爭力 ;建立預警機制 。【19題答案】【答案】(1)特征: 以國際會議協商與軍事征服結合;強制推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對殖民地社會結構進行深度改造; 消解本土文化認同,塑造符合殖民者需求的社會紐帶 。(2)原因: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提供前提;非洲國家的政策調整與探索;外部援助與國際合作;資源開發與工業化推進。【20題答案】【答案】示例:論題: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的深化是世界市場從初步形成到最終形成的關節點。論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在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廣泛深入開展,這一時期成為世界市場發展的關鍵節點。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提升。機器大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產品數量急劇增加。為了尋找更廣闊的市場和更豐富的原料產地,資本主義國家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在這一過程中,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武力侵略、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等手段,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納入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之中。同時,交通運輸業的革命也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火車、輪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距離,使得商品的運輸更加便捷和高效,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隨著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國際分工日益明顯,進一步加強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使得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總之,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的深化,不僅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得世界市場從初步形成階段進入到最終形成階段,它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文化和政治聯系,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