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2024)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單元 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單元測試卷一、選擇題(共28小題,每小題2分,共5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史料是研究歷史的基礎。研究原始社會人類生產、生活的情況,最可信的史料來源是( )A.神話傳說 B.考古發現 C.史籍記錄 D.學者論著2.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夏爾雅瑪可布遺址入圍“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終評。該遺址發現有石(城)墻、房屋建筑基址、(銅)冶鑄遺存等重要遺跡,是研究青海歷史的( )A.口述史料 B.實物史料 C.文獻史料 D.二手史料3.一位導游在介紹某遺址時提到的關鍵詞有:約70萬—20萬年、保存火種、打制粗糙石器。該遺址可能是( )A. 元謀人遺址 B. 北京人遺址 C. 山頂洞人遺址 D. 河姆渡人遺址4.有學者說,在我國史前時期的各個文化區當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扮演了中華文明大熔爐的角色。該學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區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 )A. 產生時間最早 B. 居于核心地位 C. 發展相對獨立 D. 體系最為完備5.我國擁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是舊石器時代遺址,填補了元謀人與北京人之間的空隙。該遺址屬于我國( )A. 百萬年人類史范疇 B. 一萬年文化史范疇 C. 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疇 D. 原始農耕時代范疇6.(2024年山東省煙臺市)該遺址因為地處東南沿海,地下水位較高,保存了豐富的有機質遺存,如干欄式建筑。在遺址下層,還普遍發現有稻類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積層。據此判斷“該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7.(2024年重慶市B卷)在湖北屈家嶺遺址,考古工作者發掘出距今約5100年的規模龐大的史前水利系統,以及大量稻作遺存、磨光黑陶等。這些考古遺存可用于研究( )A.炎黃部落起源 B.原始農耕生產 C.史前制瓷技術 D.大禹治水過程8.(2024年重慶市A卷)下表所列考古遺存,可用于研究我國遠古時期( )遺址名稱 時間 遺存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浙江浦江橋頭遺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殼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類等印痕A.早期人類起源 B.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C.冶煉技術水平 D.原始部落聯盟間的關系9.(2024·山東濰坊卷)右圖是在浙江發現的一粒距今一萬年的碳化稻米。這一發現再次印證了A.稻米是當時最主要的食物 B.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國南方C.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 D.使用未耜提高了水稻產量10.(2024·甘肅蘭州卷)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萬公斤碳化稻谷,經換算,這些稻谷約可以供今天的一個成年男性吃71年。這些稻谷可能屬于A.權貴 B.奴隸 C.平民 D.地主11.(2024·四川樂山卷)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源于約8000年前的“龍”形,遍布中華大地,貫穿整個新石器時代直至今天,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圖騰。這最能體現的中華人文精神是A.華夏認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12.(2023·湖北武漢中考)“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參觀河姆渡遺址時說,河姆渡先民開拓了人類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這反映了( )A.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B. 手工業成為當時主要的生產部門C. 河姆渡居民開始飼養家禽家畜 D. 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起源地之一13.(2023·廣東中考)距今約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時期的良渚文化遺址權貴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鉞、漆器、象牙器等。這說明,當時( )A. 原始農業形成 B. 社會分化出現 C. 禪讓制度盛行 D. 中央集權確立14.(2023·甘肅金昌中考)原始人類經歷了從群居到聚族而居,從采集到種植,從狩獵到飼養家畜的演進過程。推動上述演進的主要因素是( )A. 建筑技術進步 B. 生活方式的轉變 C. 飼養水平的提高 D. 生產工具的改進15.(2023·新疆中考)在河南東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處距今8000多年的舞陽賈湖遺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這證實賈湖居民( )A. 已經學會保存火種 B. 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過著原始農耕生活 D. 會制作簡單樂器骨哨16.(2022·山西、晉中中考)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面的出土文物從器物造型和圖案設計上可以印證我國原始居民( )A. 會農業種植 B. 具有樸素審美觀念 C. 會制作陶器 D. 開始飼養家禽家畜17.(2022·內蒙古赤峰中考)“紅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極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發現于內蒙古赤峰紅山而得名。從考古發掘來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紅山人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于中心的大墓隨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邊緣依次為少量的玉器、豬狗、陶器,個別的沒有隨葬品。這些隨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A. 階級分化的出現 B.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 敬畏祖先觀念的產生 D. 生產力水平的低下18.(2022·山東青島中考)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結構相互咬合實現連接的木構件工藝(見下圖)。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榫卯木構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遺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這項技術( )A. 制作精美玉器 B. 制作青銅農具C. 建造干欄式房屋 D. 建造半地穴式房屋19.(2022·山東煙臺中考)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陶寺文化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間。陶寺類型房址分臺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窯洞四種。與陶寺人居住形式類似的是( )A. 北京人 B. 山頂洞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20.(2021·江蘇蘇州中考)2019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考古證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確的階級分化和統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國( )A. 早期國家形態已出現 B. 古代文明長期領先世界C. 五千年文明史獲認可 D. 舊石器時代生產水平商21.(2023·湖南常德中考)海內外華人以炎黃子孫自稱。每年,滿懷虔誠與崇敬的中華兒女會以多種形式祭祀炎帝和黃帝。其原因是( )A. 他們創造了使用至今的漢字 B. 他們帶領人們根治了水患C. 他們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國家 D. 他們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22.(2023·重慶A卷中考)據古文獻記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時候,都把本族來源與黃帝族系聯系起來,自認為是黃帝的后裔。這表明( )A. 夏、商、周均秉承“無為而治”理念 B. 夏、商、周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C. 推崇“君權神授”是先秦政治特點 D. 中華民族同宗共祖意識源遠流長23.(2022·河南中考)據統計,當今中國流行的前200個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統的姓氏約占10%,出自黃帝姬姓系統的姓氏約占89%。這表明( )A. 百家姓氏,皆自炎黃 B. 中華姓氏,源遠流長C. 人文初祖,拓土開疆 D. 姓氏文化,包羅萬象24.(2022·重慶A卷中考)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了黃帝、堯、舜等遠古傳說。有學者指出,司馬遷對五帝關系的記述不一定準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遠古時期我國部落集團逐漸融合的歷程。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 遠古傳說純屬后人主觀臆造 B. 司馬遷的記述完全符合事實C. 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據 D. 遠古傳說可為探究歷史提供參考25.(側重史料實證)下表是王小明同學籌備的“北京人遺址”??牟糠炙夭?。以下還能放到??锏氖? )A. 打制的石錘 B.炭化稻粒 C.磨制的骨針 D.彩繪陶盤26.河姆渡遺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拋棄的魚骨,也有鹿、豬、牛等動物遺骸和酸棗、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實。這表明當時( )A.食物的品種和來源多樣化 B.干欄式建筑利于儲存食物C.家畜飼養的范圍不斷擴大 D.農業種植是主要食物來源27.(2024·廣東/改編/廣東地方史)下表是廣東、浙江兩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相關圖片。據此推知,當時( )A. 青銅冶煉技術成熟 B.南北經濟差異明顯C.農業生產工具先進 D.兩地存在文化聯系28.(側重歷史解釋)下表信息說明,遠古傳說( )A. 是毫無根據可依的 B.包含了一定的歷史信息C.是考古發掘的基礎 D.再現了真實可靠的歷史二、材料題(29題12分,30題12分)29.中國擁有豐富的古人類遺址,這些遺址為我們了解人類起源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我國是早期人類化石和文化發現的重要地區之一?!覈f石器時代初期文化遺址有20余處,北起遼寧,南及云南,東到安徽。其中,沿黃河、長江兩大河流域分布較為密集。——摘編自杜耀西等《中國原始社會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古人類的分布特點。(4分)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與農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發展。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展?!瓋炔看笮⊙壖w之間以及個人之間,關系平等和睦。——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寫《簡明中國歷史讀本》(2)根據材料二,指出我國農業“有了很大發展”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七八千年前我國南方農耕部落的典型代表,舉一例說明這一南方農耕部落民眾的精神生活得到了發展。(4分)材料三(3)請你推斷材料三中的原始居民生活在哪一流域。郭沫若對此“遺址”的最大遺憾是什么?(4分)30.閱讀材料,完成要求。(12分)材料考古發現的中國重要文明遺址(部分)——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根據材料,圍繞“中華文明的起源”這一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參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B B B B A C B B B A A D B D C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B A C D A D D B D A A D B29(1)分布范圍廣泛;數量眾多;分布不平衡(或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任答兩點即可,每點2分,共4分)表現: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每點1分,共2分)典型代表:河姆渡人。(1分)舉例: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言之有理即可,1分)(3)流域:黃河流域。(2分)最大遺憾:沒有發現文字。(2分)30【示例一】觀點: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分)論述: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遺址,經考古發掘,已經出現了宮殿,城市,墓葬品說明出現了私有制,并且從貴族墓葬中可以看出有明顯的階級分化現象,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了距今約五千年,我國長江流域已經出來了早期國家。(2分)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經考古發掘,已經出現了宮殿,城市,墓葬品說明出現了私有制,并且從貴族墓葬中可以看出有明顯的階級分化現象,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了距今約四千年,我國黃河流域已經出來了早期國家。(2分)牛河梁遺址有祭壇、女神廟,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祭祀禮儀,積石冢說明已經出現了社會分化,說明西遼河流域可能出現了早期國家。(2分)所以,經考古發掘,證實我國四五千年前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分)【示例二】觀點: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2分)論述: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