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練習一、單選題1.如圖,①處應填的是( )A.擇優錄取 B.廉政建設 C.保持中立 D.黨管干部2.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經歷一個變革并逐步完善的過程。下列是某同學對其相關知識的整理,其中對應關系完全符合史實的是( )① 1904年 頒布《奏定學堂章程》 標志中國選官制度進入一個新階段② 1913年 頒布《公務員任用法》 成為中國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③ 1929年及后 公布《考試法》等法規 使孫中山文官考試的思想得以確立④ 2005年 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標志著新中國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A.① B.② C.③ D.④3.伴隨科舉制變化,清政府進行選官制度改革,標志近代中國選官制度進入新階段的是( )A.加設經濟特科 B.設立學部 C.實施新政 D.廢八股,改試策論4.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治理的必要前提。中西方選官制度互相借鑒,促進了彼此的發展。近代西方學習古代中國的科舉制度,制定了文官制度;現代中國又學習西方的文官制度建立了公務員考試制度。下列關于中西方官員選拔制度的表述錯誤的是( )A.英國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國家B.學堂選官制度在《奏定學堂章程》頒布后設立C.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法等國文官制度最終建立D.黨管干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的根本5.如下圖是南京國民政府銓選部頒發的甄別證書及相應信息,由此可知( )姓名:鄭樹政 年齡:二十五歲 籍:浙江杭州現職及等級:浙江麗水縣教育局局長委任六級“右公務員經本部依照先人公務員甄別審查條例審查認為合格,除登記外,合行發給證書,以資證明”。——中華民國二十年十一月日A.官員的文化素質相對落后 B.文官選拔制度已比較規范C.利于保持行政工作的穩定 D.地方自治制度仍需要完善6.文官選拔制度的建設,為民國時期政府所重視。關于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的發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文官考試法草案》的頒布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標志著文官制度的建立B.南京臨時政府重視官員選拔制度的建設,并出臺了一系列法規草案,如《考試法》等C.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有四級九等的等級劃分,官員選拔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D.南京國民政府的考試制度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下,能在實施過程中杜絕親信的任用7.2013年6月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講話: “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選什么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么樣的干部作風,乃至就有什么樣的黨風。”總書記在此強調的是( )A.堅持黨管干部原則 B.堅持德才兼備標準C.堅持知人善任原則 D.堅持人民需要原則8.民國初期,孫中山令法制局擬定《任官令》《文官考試令》《文官考試委員官職令》等法規草案,對文官的類別、考試機構、考試種類、考試科目、考試方式、任用資格、任用方式等都做了具體規定。這些措施( )A.避免了近代官員的腐敗行為 B.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基礎C.保障民主共和政體持續發展 D.使近代中國文官制度得以建立9.新中國成立后干部制度部門不斷建立健全,大力加強對全國組織工作的領導;黨員和干部的吸收、審查、教育、分配、保健等制度逐步建立并發展起來。下列屬于新中國初期干部制度內容的是( )A.干部是指在邊區政府、工農民主政府中擔任一定公職的人員B.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C.在干部的廉政建設方面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規定D.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10.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廢除了古代九品十八級制,采用文官等級品位分類制,實行官、職合一。官名僅表示為官名的職務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著特權。反映了( )A.文官制度的階級差異消失 B.平等觀念成為主流C.民主共和的思想不斷傳播 D.政黨政治基本實現11.下表所示為2006年與2017年我國公務員不同群體所占比例。由表可知,相比于2006年, 2017年我國公務員隊伍2006 年 2017 年本科以上學歷人員 43% 71. 9%35歲以下人員 25.6% 27.8%女性 22.8% 26. 5%A.政治素質提高 B.規模日益擴大C.分類管理落實 D.結構有所優化12.通過考試擇優錄用政府官員,是現代國家行政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如表是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第一屆高等考試普通行政人員考試題目及內容(節選),由此推斷( ) 科目 試題國文 ①天下之治天下之賢共理之論 ②擬國民政府通令各省迅速籌備地方自治限期完成令民法 ①試詳述民法上法人之種類及性質 ②債務履行之遲延責任如何行政法 ①試從五權制度上說明行政之意義 ②試論地方自治行政與中央行政之區別與二者關系A.中國選官的形式照搬西方文官制度B.舊人事制度開始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C.踐行了孫中山文官考試的思想主張D.公務員的考試制度得到了全方位推進13.清代地方志中,戶口職業常分為士、農、工、商四大類,士是一個獨立的職業項目長期居于首位。民國年間所編《阜寧縣新志》中,職業分為黨務員、公務員、學生……雜業等23項,士不再成為一個單獨的職業項目。該變化主要源于( )A.科舉制度的廢除 B.民主政治的建立C.近代工業的發展 D.近代思想的傳播14.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愛戴大清國”的人,但無論是在國內新式學堂中還是在留學生中,清政府并沒有獲得多少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現了一個不同于傳統類的知識分子群體。材料旨在說明新政( )A.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B.推動了思想解放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機 D.傳播西方思想15.研究表明,要使一個國家在位的政治家和官員具有長遠的發展視野,必須確保這些官員在當地有一定的任期。對比我國現狀,有學者卻發現執政者在政治治理中頻繁調動地方官員(地級市委書記和市長法定任期5年),如表。這種做法( )市級官員任期分布A.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地方的腐敗 B.落實了干部選拔中的回避制度C.體現干部選拔制度在逐步完善 D.反映了干部任用中隨意性很強16.1915年,依據《文官任職令》規定:“得呈請薦任文職的簡任長官。每人保薦名額以二人為限。保薦人須將被保薦人的履歷和證明文件等呈請大總統令交文官甄用委員會甄用。保薦官若有徇情濫保或與事實不符的,發覺后須受處分。”這一政令表明( )A.民國文官保薦體制趨于完善 B.選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C.政府重視對保薦制度的監管 D.官吏任用過程的公平公正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抗戰時期,大批黨員干部理論水平和文化水平較低。隨著黨員干部隊伍迅速擴大,也帶來了黨員成分復雜、非無產階級思想影響等問題。基于這一現狀,我黨于1939至1942年在延安掀起了干部教育運動。為保證干部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從中央到地方都設立了干部教育領導機構,明確職責,并配備專門人員負責督促、檢查干部教育工作。干部教育運動把馬列主義、聯共黨史、政治經濟學、歷史唯物論與辯證唯物論等作為主要內容,對干部進行系統科學的黨性教育和理論提升。同時,中央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法,激發干部的學習熱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摘編自湛風濤《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展干部教育的舉措及啟示》材料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年輕干部要勝任領導工作,需要掌握的本領是很多的。最根本的本領是理論素養”;明確要求年輕干部“要自覺做黨的創新理論的篤信篤行者,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不斷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切實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運用能力”。這些論述深刻闡釋了理論素養對于年輕干部成長成才的重要價值,指明了強化理論武裝的重點任務。——摘編自柯俊《大力培養忠誠可靠堪當重任的棟梁之才》(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干部教育的歷史背景。(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中國共產黨開展干部教育的意義。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節選)材料一 清代,士人廣泛開展“敬宗收族”的實踐,設族田以供養塾館,資助貧寒子弟讀書考試。塾館只需幾部儒經便可辦學,成本極低,“以至少之數而抉至奢之望,故讀書者多也”,鄉民的識字率由此得到一定提升。即使大部分人無緣科舉及第,但他們“借此以養生盡年,而得以悠游卒歲矣”。中第者注重“衣錦還鄉”“落葉歸根”,多會出資擴充塾館、置辦族田。——摘編自羅志田《科舉制廢除在鄉村中的社會后果》材料二 廢科舉給鄉村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以科學教育為主的新學花費高昂,鄉村僅靠士人捐納和公田收入難以負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國家體制中,教育并非需要太多投入的領域,加之連年賠款,清政府無多經費用于興辦公學,因此,公立新式學堂學額少、學費貴,只有富室子弟才有機會入讀。新教育反對命運、風水等思想,都為農民所討厭。農民多認為新學學生“無用”,“以前的書老不換,人家還中進士、舉人,現在只是表面好看,也不見念成一個”。——摘編自關曉紅《科舉停廢與近代鄉村士子》材料三 學堂學生在鄉間既無用武之地,城市又有更好的教育資源和職業機會,于是當時形成了“離村”潮流。失去了科舉晉升機會后,鄉村的塾館也逐漸沒落,彭湃在1926年說:“廿年前,鄉中有許多貢爺、秀才、讀書六寸鞋斯文的人。現在不但沒有人讀書,連穿鞋的人都絕跡了。”學習傳統知識的士紳日漸減少,而新學生又往往離村,則所謂“鄉紳”的成分便可能出現變化,鄉村中的權勢也可能出現轉移。——摘編自桑兵《清末興學熱潮與社會變遷》(1)根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度對于清代鄉村社會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三,指出廢除科舉對當時社會造成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01年,清廷頒布諭令,承認科舉考試“行之二百年,流弊日深”,“急宜講求時學,挽回積習”,并通飭全國遍設學堂。為鼓勵新式人才脫穎而出,清政府規定:凡由學堂考試合格之畢業生,均給貢生、舉人、進士出身獎勵,但“獎給出身,須按程度,別學業之等差”。對學堂畢業學生的考核,并不僅限于學生的學業考核,還須嚴格考核學堂畢業學生的平日品行。“新政”時期,學堂選官的地位正式確立,這對于實現傳統選官方式向現代文官制度的轉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倘僅對1909年專門、高等、實業、師范學堂在堂學生予以獎勵,則數年后,仍須有上萬人授官。——摘編自劉為勇《清代文官制度變革研究》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晚清學堂選官制度確立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學堂選官制度的特點,并分析晚清學堂選官制度的影響。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29年8月 通過第一部《考試法》:“一、以國立或經立案之公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或專科學校畢業,得有證書者;二、教育部承認之國外大學獨立學院或專科學校畢業,得有證書者;三、有大學或專科學校畢業之同等學歷,經檢定考試及格者;四、確有專門學術技能或著作,經審查及格者;……。”“以國文及黨義為第一試,分科考試為第二試,及成績審查為第三試”。1930年1月 最高考試機關——考試院正式成立。“所有公務員均需依法律,經考試院考選、銓敘,方得任用。”1930年12月 頒布《考試法施行細則》1931年7月 民國首屆高等文官考試:依據《考試法》資格審查,應考人數2070人。 其中女性20人。第一試的國文,不得用白話答題,黨義不合格者不錄 取;第二試的分科考試有統計學、社會政策、國際公法、市政論、經 濟政策、外國文等12門。最終錄用101人。1936年8月 何廉(時任行政院政務處處長)“盡管在考試院的督導下,實行著一種考試制度,但大小官職都不是通過這種制度來替補的,要有也只限于那些比較低微的職銜。”——摘編自《國民政府公報》李里峰《民國文官考試制度的運作成效》等根據材料,結合史實,以“南京國民政府高等文官考試”為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練習》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B C C C B B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A A A C17.(1)歷史背景:抗戰時期黨員干部理論水平和文化水平較低;黨員干部隊伍迅速擴大帶來了黨員成分復雜、非無產階級思想影響等問題;抗戰需要高素質干部隊伍。(2)意義:為抗戰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人才保障;提高了干部理論水平與黨性修養;有利于統一思想增強黨的凝聚力;為新時代干部教育提供借鑒;推動黨的事業不斷發展。18.(1)作用:鞏固了鄉村的社會秩序;提高了鄉村民眾的文化水平。(或答“增強了鄉村同統治階層的聯系”。)(2)影響:導致學費增加,農村學校減少,農民文化水平下降;沖擊了原有的社會結構,使城市與鄉村、農民與士大夫的分化與隔閡加劇。(或答“推動了社會觀念的變化”。)19.(1)歷史背景:統治危機和民族危機的加深;清政府實行“新政”,進行官制改革;科舉制的弊端;新式學堂的設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特點:育人、取材合于學校;品行考核與學業考核并重;出身獎勵按學堂等差有別。影響:加速科舉制的徹底廢除;推動傳統選官方式向現代文官制度的過渡;可能導致官員群體的異常膨脹。20.論題:中國文官考試具有現代的進步性和傳統保守的局限性。近代文官考試的發展既具有現代化的進步,但同時還存在傳統的保守性。其現代性主要體現在重視考試立法和考試制度的設計,考試法律體系逐漸形成,法制化程度高;考試資格男女平等,按成績錄取,平等性、開放性增強;考試機構考試院獨立于行政權(屬于五權之一);考試內容著重于近代文化科技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考試的分科分類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分類分級的專業要求。其局限性主要體現:考試內容形式保守性:國文考試內容以經文為主,不得用白話文;將黨義列入必考內容,實行思想灌輸和意識形態的控制;考試設計與實際任用脫節,實施過程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等現象無法禁絕。總之,文官制度需雖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完善,才能真正的服務于統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