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2026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課題:第13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課型:新授課學習目標【課標要求】通過了解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出現,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的重要變化。【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歐洲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租地農場、新的手工業經營方式的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時間。2.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概括租地農場以及新的手工業經營方式的特點。3.歷史解釋:了解中世紀晚期,農村墾殖運動的發展,分析歐洲莊園制度逐漸衰落和瓦解的原因。了解中世紀晚期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的出現及其意義。4.唯物史觀:通過分析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原因和影響,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5.家國情懷:通過了解西歐的歷史發展,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引導學生關注本國的歷史和發展。【重難點】1.重點: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出現及本質。2.難點:理解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認識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近代社會的影響。學習任務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60—62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西歐經濟方面的新變化為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即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具體表現為:農業方面出現 農場,手工業方面出現集中的 ,形成雇傭關系。(唯物史觀)2.完成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檔案。(歷史解釋)名稱 租地農場 手工工場出現背景 歐洲墾殖運動的發展使得莊園制度逐漸衰落,土地集中成為一種趨勢 (1)農業發展推動手工業發展,手工業者逐漸脫離農業生產,更多為市場而生產; (2)分工細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發展出現時間 世紀中葉以后 世紀發展歷程 領主出租自營地,富裕農民承租購買,建立租地農場 小型手工作坊——農村分散的手工工場 ——集中的手工工場典型特點 雇傭農民耕種,產品推向市場 徹底雇傭關系,集中生產,分工合作實質 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 化(資本主義萌芽)影響 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提高了勞動效率,發展了生產力, 開始改變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3.思考探究:閱讀61頁材料研讀,回答問題,如何馬克思的話?我的理解:西歐出現 性質的生產方式,即 萌芽出現。4.完成64頁課后活動1,說說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典型特點。租地農場特點:存在 關系,產品面向 。手工工場特點:存在 關系, 生產,分工合作。【小試牛刀,當堂練習】1.14世紀中葉以后,一些富裕農民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將產品推向市場。為此建立了A.大莊園 B.租地農場 C.大種植園 D.共享農場2.【歷史解釋】(2024·山東淄博中考·10)“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出現新生機,進入轉型時期。”下列能體現“新生機”的是A.封君封臣制形成 B.莊園經濟的盛行C.手工工場的出現 D.啟蒙運動的擴展3.下面兩幅圖所示的是歐洲13世紀生產關系出現的新現象。它們共同體現了A.雇傭關系的產生 B.手工工場的出現C.租地農場的建立 D.工業革命的興起4.13世紀,佛羅倫薩的毛紡織業從羊毛梳理到織成毛呢一共有26道工序,這些工序被分為五大段,每段都有專門的技術要求和工人負責,并且有精細的分工和專業化的生產流程。這反映出當時西歐A.近代科技興起 B.莊園經濟繁榮 C.文藝復興發展 D.生產效率提高5.【唯物史觀】(2024·山東臨沂中考·20)根據表中的文字(來源:2023年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61頁)和所學知識,可以明確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指揮官,成了他們的剩余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現在只和這種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發生直接關系,而且是單純的貨幣關系和契約關系。 ——馬克思A.西歐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方式B.土地所有者是農業工人的實際剝削者C.租地農場主出現于馬克思生活的時代D.土地所有者主要由富裕農民轉化而來6.13、14世紀,隨著生產關系的變化,歐洲的農村和城市先后出現了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它們的共同特點有①都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②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③都出現了雇傭的關系 ④都集中生產,將產品推向市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學習任務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63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13、14世紀,歐洲農村社會結構發生改變, 、騎士等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城市中,市民階級(即手工業者、商人) 權力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唯物史觀)2.思考探究:富裕農民和騎士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以新的經營方式 農場掌握了生產、交換等環節的經濟基礎,進而控制了鄉村的政治事務等上層建筑。這表明歐洲階層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經濟上新的生產方式與經營方式(如 農場和 工場)的出現,促進了資本主義階層的產生發展(唯物史觀)【小試牛刀,當堂練習】7.下列對13、14世紀歐洲農村社會結構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大多數貴族都很重視且有能力經營自己的地產B.大多數貴族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C.富裕農民、騎士等以新的經營方式來掌握生產、交換等環節D.富裕農民、騎士等還控制鄉村經濟,但不管理鄉村行政事務8.【唯物史觀】13、14世紀,歐洲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富裕農民、騎士等控制了鄉村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引發這一改變的主要因素是A.西歐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B.農業生產組織資本主義化C.貴族不重視經營自身地產 D.行會組織逐漸形成并發展9.(2025·廣東中考·22)中世紀晚期,工商業者進入英國的最高法院和稅務法庭、法國的財政和司法機構任職,甚至還有的在一些國家擔任了除財政、司法大臣以外的顧問和國家各部大臣。這反映出當時西歐A.封建貴族勢力強大 B.文藝復興運動興起C.市民階層力量壯大 D.封君封臣制度強化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2026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課題:第13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課型:新授課學習目標【課標要求】通過了解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出現,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的重要變化。【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歐洲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租地農場、新的手工業經營方式的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時間。2.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概括租地農場以及新的手工業經營方式的特點。3.歷史解釋:了解中世紀晚期,農村墾殖運動的發展,分析歐洲莊園制度逐漸衰落和瓦解的原因。了解中世紀晚期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的出現及其意義。4.唯物史觀:通過分析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原因和影響,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5.家國情懷:通過了解西歐的歷史發展,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引導學生關注本國的歷史和發展。【重難點】1.重點: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出現及本質。2.難點:理解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認識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近代社會的影響。學習任務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60—62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西歐經濟方面的新變化為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即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具體表現為:農業方面出現租地農場,手工業方面出現集中的手工工場,形成雇傭關系。(唯物史觀)2.完成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檔案。(歷史解釋)名稱 租地農場 手工工場出現背景 歐洲墾殖運動的發展使得莊園制度逐漸衰落,土地集中成為一種趨勢 (1)農業發展推動手工業發展,手工業者逐漸脫離農業生產,更多為市場而生產; (2)分工細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發展出現時間 14世紀中葉以后 13世紀發展歷程 領主出租自營地,富裕農民承租購買,建立租地農場 小型手工作坊——農村分散的手工工場 ——集中的手工工場典型特點 雇傭農民耕種,產品推向市場 徹底雇傭關系,集中生產,分工合作實質 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資本主義化、資本主義萌芽影響 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提高了勞動效率,發展了生產力, 開始改變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3.思考探究:閱讀61頁材料研讀,回答問題,如何馬克思的話?我的理解:西歐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萌芽出現。4.完成64頁課后活動1,說說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典型特點。租地農場特點:存在雇傭關系,產品面向市場。手工工場特點:存在雇傭關系,集中生產,分工合作。【小試牛刀,當堂練習】1.14世紀中葉以后,一些富裕農民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將產品推向市場。為此建立了A.大莊園 B.租地農場 C.大種植園 D.共享農場【答案】B【解析】14世紀中葉后,富裕農民通過租地等方式,雇傭少地或無地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這一經營模式就是租地農場,與題干描述相符,故選B項;大莊園盛行于中世紀歐洲早期,主要以自給自足為主,不符合14世紀中葉后產品推向市場的特點,排除A項;大種植園主要存在于美洲殖民地,依靠黑奴勞作,與題干中歐洲富裕農民雇工耕種情況不符,排除C項;共享農場并非歷史事實,14世紀無此概念,無法解釋雇傭和市場行為,排除D項。2.【歷史解釋】(2024·山東淄博中考·10)“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出現新生機,進入轉型時期?!毕铝心荏w現“新生機”的是A.封君封臣制形成 B.莊園經濟的盛行C.手工工場的出現 D.啟蒙運動的擴展【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出現新生機,農業方面產生了租地農場,手工業方面出現了手工工場,形成了雇傭勞動關系,產生了早期資本主義萌芽,故選C項;封君封臣制屬于西歐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不符合“新生機”,排除A項;莊園經濟是西歐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不是“新生機”,排除B項;啟蒙運動屬于18世紀的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與“中世紀晚期”時間不符,排除D項。3.下面兩幅圖所示的是歐洲13世紀生產關系出現的新現象。它們共同體現了A.雇傭關系的產生 B.手工工場的出現C.租地農場的建立 D.工業革命的興起【答案】A【解析】據題干“ 歐洲13世紀生產關系出現的新現象 ”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幅圖中展示了商人提供原料、配備工具、付給工資,手工業者提供勞動 、生產商品,這體現了 商人與手工業者之間形成了一種雇傭關系,手工業者受雇于商人進行生產 。第二幅圖中展示了莊園領主出租自營地 ,依靠租金生活 ,富裕農民建立租地農場 , 雇傭農民耕種,這里富裕農民和被雇傭的農民之間也形成了雇傭關系。因此,它們共同體現了雇傭關系的產生,故選A項;第一幅圖體現了手工工場出現的雇傭關系, 但第二幅圖主要說的是租地農場的雇傭關系,該選項只概括了第一幅圖的部分內容,不全面,排除B項;租地農場的建立只是第二幅圖的內容 ,不能涵蓋第一 幅圖體現的手工業中的雇傭關系,排除C項 ;工業革命興起于18 世紀 60 年代, 與題目中13 世紀的時間不符,且兩幅圖均未體現工業革命相關內容, 排除D項。4.13世紀,佛羅倫薩的毛紡織業從羊毛梳理到織成毛呢一共有26道工序,這些工序被分為五大段,每段都有專門的技術要求和工人負責,并且有精細的分工和專業化的生產流程。這反映出當時西歐A.近代科技興起 B.莊園經濟繁榮 C.文藝復興發展 D.生產效率提高【答案】D【解析】材料中13世紀佛羅倫薩毛紡織業將26道工序分為五大段,每段有專門工人負責,體現分工細化與生產專業化,這種分工協作能減少時間浪費、提升熟練度,從而提高整體生產效率,故選D項;近代科技興起于16世紀后的科學革命,與13世紀手工業分工無關,排除A項;莊園經濟以農業為主且自給自足,材料反映的是城市手工業的商品生產模式,排除B項;文藝復興始于14世紀,以人文主義為核心,與13世紀生產流程改進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5.【唯物史觀】(2024·山東臨沂中考·20)根據表中的文字(來源:2023年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61頁)和所學知識,可以明確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指揮官,成了他們的剩余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現在只和這種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發生直接關系,而且是單純的貨幣關系和契約關系。 ——馬克思A.西歐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方式B.土地所有者是農業工人的實際剝削者C.租地農場主出現于馬克思生活的時代D.土地所有者主要由富裕農民轉化而來【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中葉以后,出租領主直營地達到一個高潮,領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農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他們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馬克思的這段材料體現了西歐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方式,故選A項;土地所有者是農業工人的實際剝削者與“租地農場主成了……成了他們的剩余勞動的實際剝削者”不符,排除B項;租地農場主出現于14世紀中葉以后,早于馬克思生活的19世紀中期,排除C項;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土地將土地集中,土地所有者是領主,并不是主要由富裕農民轉化而來,排除D項。 6.13、14世紀,隨著生產關系的變化,歐洲的農村和城市先后出現了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它們的共同特點有①都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②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③都出現了雇傭的關系 ④都集中生產,將產品推向市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集中生產,產品流向市場,反映了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它們不是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故①錯誤;租地農場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農場主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租地農場主就是農業資本家;手工工場是 資本主義生產發展早期階段的一種基本形式,工場主雇傭工人進行 商品生產,因此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故②正確;都出現了雇傭的關系 ,故③正確;都集中生產,將產品推向市場,故④正確。選擇B項符合題意。學習任務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63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13、14世紀,歐洲農村社會結構發生改變,富裕農民、騎士等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城市中,市民階級(即手工業者、商人)政治權力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唯物史觀)2.思考探究:富裕農民和騎士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以新的經營方式租地農場掌握了生產、交換等環節的經濟基礎,進而控制了鄉村的政治事務等上層建筑。這表明歐洲階層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經濟上新的生產方式與經營方式(如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出現,促進了資本主義階層的產生發展(唯物史觀)【小試牛刀,當堂練習】7.下列對13、14世紀歐洲農村社會結構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大多數貴族都很重視且有能力經營自己的地產B.大多數貴族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C.富裕農民、騎士等以新的經營方式來掌握生產、交換等環節D.富裕農民、騎士等還控制鄉村經濟,但不管理鄉村行政事務【答案】C【解析】13、14世紀,歐洲農村土地關系發生變化,富裕農民、騎士等采用新的經營方式,雇傭少地或無地農民耕種,農產品推向市場,從而掌握生產、交換等環節,故選C項;當時多數貴族將地產抵押或變賣,并非重視且有能力經營,排除A項;多數貴族因經營不善等不斷流失土地,并非集中土地,排除B項;富裕農民、騎士等以新經營方式掌握生產交換,還控制了鄉村行政事務,排除D項。8.【唯物史觀】13、14世紀,歐洲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富裕農民、騎士等控制了鄉村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引發這一改變的主要因素是A.西歐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B.農業生產組織資本主義化C.貴族不重視經營自身地產 D.行會組織逐漸形成并發展【答案】B【解析】據材料“富裕農民、騎士……生氣的階級力量”可知,13、14世紀屬于中世紀后期,富裕農民和騎士階層控制了鄉村行政體現了新興勢力對農村的影響擴大,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后期,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這推動了富裕農民等的崛起,反映了農業生產組織資本主義化對農村的影響,故選B項;西歐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在17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有一些貴族不重視經營自身地產出租土地,但不是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出現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排除C項;行會組織主要在城市流行,材料強調農村的發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9.(2025·廣東中考·22)中世紀晚期,工商業者進入英國的最高法院和稅務法庭、法國的財政和司法機構任職,甚至還有的在一些國家擔任了除財政、司法大臣以外的顧問和國家各部大臣。這反映出當時西歐A.封建貴族勢力強大 B.文藝復興運動興起C.市民階層力量壯大 D.封君封臣制度強化【答案】C【解析】中世紀晚期工商業者進入英國最高法院、稅務法庭和法國財政司法機構擔任要職,甚至成為大臣,說明市民階層經濟實力增長和政治影響力提升,體現了市民階層力量壯大,故選C項;封建貴族勢力在此時因王權加強和城市興起而衰落,工商業者任職顯示貴族壟斷被打破,排除A項;文藝復興是14世紀意大利興起的文化運動,強調人文主義,與工商業者參政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封君封臣制度是封建等級制核心,中世紀晚期因王權強化而逐漸解體,工商業者擔任國家職務反映了這一弱化趨勢,排除D項。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25—2026 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課題:第 13 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課型:新授課學習目標【課標要求】通過了解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出現,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的重要變化。【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歐洲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租地農場、新的手工業經營方式的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時間。2.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概括租地農場以及新的手工業經營方式的特點。3.歷史解釋:了解中世紀晚期,農村墾殖運動的發展,分析歐洲莊園制度逐漸衰落和瓦解的原因。了解中世紀晚期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的出現及其意義。4.唯物史觀:通過分析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原因和影響,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5.家國情懷:通過了解西歐的歷史發展,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引導學生關注本國的歷史和發展。【重難點】1.重點: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出現及本質。2.難點:理解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認識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近代社會的影響。學習任務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 60—62 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西歐經濟方面的新變化為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即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具體表現為:農業方面出現 農場,手工業方面出現集中的 ,形成雇傭關系。(唯物史觀)2.完成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檔案。(歷史解釋)第 1 頁 共 4 頁名稱 租地農場 手工工場歐洲墾殖運動的發展使得莊園 (1)農業發展推動手工業發展,手工業者出現背景 制度逐漸衰落,土地集中成為 逐漸脫離農業生產,更多為市場而生產;一種趨勢 (2)分工細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發展出現時間 世紀中葉以后 世紀領主出租自營地,富裕農民承 小型手工作坊——農村分散的手工工場發展歷程租購買,建立租地農場 ——集中的手工工場典型特點 雇傭農民耕種,產品推向市場 徹底雇傭關系,集中生產,分工合作實質 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 化(資本主義萌芽)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提高了勞動效率,發展了生產力,影響開始改變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3.思考探究:閱讀 61 頁材料研讀,回答問題,如何馬克思的話?我的理解:西歐出現 性質的生產方式,即 萌芽出現。4.完成 64 頁課后活動 1,說說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典型特點。租地農場特點:存在 關系,產品面向 。手工工場特點:存在 關系, 生產,分工合作。【小試牛刀,當堂練習】1.14 世紀中葉以后,一些富裕農民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將產品推向市場。為此建立了A. 大莊園 B. 租地農場 C.大種植園 D.共享農場2.【歷史解釋】(2024·山東淄博中考·10)“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出現新生機,進入轉型時期?!毕铝心荏w現“新生機”的是A. 封君封臣制形成 B.莊園經濟的盛行C.手工工場的出現 D. 啟蒙運動的擴展3.下面兩幅圖所示的是歐洲 13 世紀生產關系出現的新現象。它們共同體現了A. 雇傭關系的產生 B.手工工場的出現C.租地農場的建立 D. 工業革命的興起第 2 頁 共 4 頁4.13 世紀,佛羅倫薩的毛紡織業從羊毛梳理到織成毛呢一共有 26 道工序,這些工序被分為五大段,每段都有專門的技術要求和工人負責,并且有精細的分工和專業化的生產流程。這反映出當時西歐A. 近代科技興起 B. 莊園經濟繁榮 C.文藝復興發展 D.生產效率提高5.【唯物史觀】(2024·山東臨沂中考·20)根據表中的文字(來源:2023 年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 61 頁)和所學知識,可以明確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指揮官,成了他們的剩余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現在只和這種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發生直接關系,而且是單純的貨幣關系和契約關系。——馬克思A. 西歐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方式B.土地所有者是農業工人的實際剝削者C.租地農場主出現于馬克思生活的時代D. 土地所有者主要由富裕農民轉化而來6.13、14 世紀,隨著生產關系的變化,歐洲的農村和城市先后出現了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它們的共同特點有①都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②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③都出現了雇傭的關系 ④都集中生產,將產品推向市場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學習任務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 63 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13、14 世紀,歐洲農村社會結構發生改變, 、騎士等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城市中,市民階級(即手工業者、商人) 權力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唯物史觀)2.思考探究:富裕農民和騎士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以新的經營方式 農場掌握了生產、交換等環節的經濟基礎,進而控制了鄉村的政治事務等上層建筑。這表明歐洲階層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經濟上新的生產方式與經營方式(如 農場和 工場)的出現,促進了資本主義階層的產生發展(唯物史觀)第 3 頁 共 4 頁【小試牛刀,當堂練習】7.下列對 13、14 世紀歐洲農村社會結構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 大多數貴族都很重視且有能力經營自己的地產B.大多數貴族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C.富裕農民、騎士等以新的經營方式來掌握生產、交換等環節D. 富裕農民、騎士等還控制鄉村經濟,但不管理鄉村行政事務8.【唯物史觀】13、14 世紀,歐洲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富裕農民、騎士等控制了鄉村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引發這一改變的主要因素是A. 西歐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B.農業生產組織資本主義化C.貴族不重視經營自身地產 D. 行會組織逐漸形成并發展9.(2025·廣東中考·22)中世紀晚期,工商業者進入英國的最高法院和稅務法庭、法國的財政和司法機構任職,甚至還有的在一些國家擔任了除財政、司法大臣以外的顧問和國家各部大臣。這反映出當時西歐A. 封建貴族勢力強大 B.文藝復興運動興起C.市民階層力量壯大 D. 封君封臣制度強化第 4 頁 共 4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3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導學案】(4頁打印版).pdf 第13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導學案】(學用無答案).docx 第13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導學案】(教用含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