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阜陽市高一年級教學質量統測地()A資本主義萌芽較快發展B.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走向解體歷史C政府大力扶植棉紡織業D.自給性生產與商品性生產結合5.武昌起義后,各省紛紛響應,清帝退位詔書言:“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命可知。”但是革命黨人章太炎嘆曰:“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天下紛紛,官僚之屬未易更也。”材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白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料反映出辛亥革命(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A.因列強十涉未能改變社會性質B.實現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目標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C.在形式上終結了君主專制政體D.結束了中國長期存在的封建制度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6.1911年,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我們必須自力更生,克服困難。邊區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軍民一手拿槍、一手拿鋤,開墾荒地,發展生產,保障軍需民用。”這一政策的實施(A.推動了土地改革運動逐步展開B.鞏固了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基礎一、選擇題(1一16題,每小題3分,共48分。)C.促進了“三三制”民主政權建立D.加速了國統區經濟模式的轉型1.2021年10月,河姆渡遺址人選為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其代表性文物有扁平穿孔石斧、7.下圖所示是1954年著名畫家楊之光創作的中國畫《一輩子第一回》,畫面中的老年婦女手拿長條形帶脊石錛、雙孔骨耜和木耜、細頸盤口釜、折腹小罐。遺址中還發掘出一幢干欄式的建選民證。這幅畫作可以印證當時(筑,長度超過23米。據此可知(A.長江流域已具備農業生產能力B.剩余產品推動早期國家的出現C.原始農業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D.手工業分工具有專業化的特征2.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后進行六次幣制改革。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進行了第四次幣值改革,廢三銖錢,鑄五銖錢,錢文首創“五銖”,令郡國鑄造,稱為郡國五銖,各地郡國五銖重量不一、形制不一。據此可知,郡國五銖錢的鑄造()A.基層群眾日治制度不斷健全B.政治協商制度逐漸走向完善A.加速了七國之亂的爆發B.無法適應國家大一統的需要C,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建立D.新中國根本政治制度的初創C標志著統一貨幣的發端D.是加強中央集權的經濟手段8.下表是1980年經濟特區與其他地區的部分經濟政策對比表,據此可知,經濟特區的設3.下面這首詩是王安石的《寓言九首》(其四),詩句體現了王安石的政治理念。王安石變法中體立(現這一理念的措施()經濟政策領域經濟特區其他地區寓言九首(其四)外資企業稅收負擔15%企業所得稅30%企業所得稅宋王安石進出口管理自主審批國家統一審批婚喪孰不供,貸錢免爾縈。耕收孰不給,傾栗助之生。土地使用可對外資企業有償轉讓土地使用權土地國有,禁止轉讓使用權物贏我收之,物窘出使營。后世不務此,區區挫兼并A.推動了市場化改革的探索B.有利于恢復傳統經濟模式【注解】縈:困擾;區區挫兼并:不能真正抑制兼并。C.削弱了國有企業主導地位D.旨在加速重工業快速發展A.改變了宋代積貧積弱局面B.彌合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9.烏魯克是早期蘇美爾人的主要城邦之一,是史詩《吉爾伽美什》的發源地,大約公元前2700年C.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D.形成了重利輕義的社會風氣吉爾伽美什統治了烏魯克。在遭到另一城邦基什人侵時,主戰的首領吉爾伽美什先召集貴族4.康熙年間的《鄒縣志》記載,山東鄒縣“婦女不勒紡織,坐而待哺”。乾隆年間的《五臺縣志》記會議商議,貴族主張投降,他又召集人民大會,人民大會支持吉爾伽美什,最終他做出了抵抗載,山西五臺縣“地不產棉,婦女不知紡織,雖尺布亦取給于市肆”。據此可推知,當時兩人侵的決定,并成功保衛了城邦。這反映出當時烏魯克()【高一歷史第1頁(共6頁)】【高一歷史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