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下學期期末學業水平質量測試卷歷 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相應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筆跡簽字筆寫在答題卡上。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音樂的態度并不統一。其中,反對王公貴族所使用的“雅樂”以及勞動群眾聆聽的“俗樂”,并認為音樂“使丈夫為之,廢丈夫耕稼樹藝之時;使婦人為之,廢婦人紡績織纴之事”的思想家為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莊子2.下圖為750年左右中國 分布示意圖。據此判斷,“ ”應為 ( )A.榷場 B.藩鎮駐地 C.諸侯國 D.商業都會3.如圖內容出自1938年膠東國防教科書。據此可知,該教材 ( )A.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創新了文化宣傳方式C.展示了八路軍的抗戰成果 D.服務于民族解放戰爭4.1955年2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經過互助合作道路,改造農村小商小販》。3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積極利用和改造私商》。12月13日,新華社報道,“目前全國500人以上的大型私營工廠已經基本上實行了公私合營”。上述現象 ( )A.說明農業合作化運動已完成 B.為國民經濟恢復奠定了堅實基礎C.反映了社會主義革命的進行 D.表明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5.這個過程就像細胞分裂一樣,以希臘本土這個“細胞核”為中心,先是周邊衍生出很多子城邦,當這些子城邦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再變成母邦繼續向外分化,在附近或較遠的地區建起新的子邦。······到公元前6世紀前后,地中海地區大大小小的城邦多如牛毛。在這一過程中 ( )A.希臘文化得到傳播 B.雅典民主政體迅速普及C.波斯帝國走向滅亡 D.希臘統一帝國逐漸形成6.以下為古代人士對某一帝國的評價。據此判斷,該帝國為 ( )·帝國的衰落是由于內部的腐敗和外部的壓力所致 ·帝國是一個關鍵的橋梁,連接了古代和現代、東方和西方 ·無上的瑰寶和財富,數百年來不知道有多少阿拉伯帝國的戰士在它面前折斷了彎刀A.拜占庭帝國 B.波斯帝國 C.奧斯曼帝國 D.俄羅斯帝國7.隨著各國王權復蘇,外族被逼退,城市得到喘息的機會。手工業者和商人又開始活躍起來。但不幸的是,城市成為封建領主盤剝的主要對象。為此,手工業者們和商人們聯合起來 ( )A.矛頭直指基督教會 B.開展城市自治運動C.反對封君封臣制度 D.掀起資產階級革命8.下圖為新航路開辟時期,某位航海家的首次遠洋航行路線。據此可知,這次航行 ( )A.得到了葡萄牙王室大力支持 B.最終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C.開啟了罪惡三角貿易的序幕 D.為洲際間物種交換創造了條件9.據記載,伏爾泰曾供奉孔子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在他看來,“中國宗教”即是他所向往和倡導的人道的、理性的“宗教”。這表明儒家思想在歐洲 ( )A.直接推動啟蒙運動的興起 B.成為傳播共和思想的載體C.其解讀帶有一定的目的性 D.取得了與宗教相似的地位10.19世紀60年代,俄國和美國分別廢除了農奴制和奴隸制。兩國的做法都 ( )A.旨在維護南北統一 B.解決了長期存在的種族歧視問題C.促進國內市場擴大 D.實現了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轉變11.下表為1800-1900年英國生鐵價格指數變化情況(1800年=100)。導致這一時期英國生鐵價格指數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800 1840 1870 1900指數 100 約80 約40 約40A.價格革命的沖擊 B.工業革命的影響C.世界局勢的穩定 D.商業革命的開展12.巴黎公社成立后,提出了農民的兒子應接受免費教育、降低農民稅負及土地歸農民等主張。公社社員據此印成傳單,并用氣球向周邊散發了十萬份。這些舉措 ( )A.旨在得到農村群眾的支持 B.鞏固了工農聯合專政的政權C.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D.說明社會主義革命條件成熟13.下圖分別為19世紀八九十年代英、法、德三國在非洲的殖民計劃示意圖。這些計劃的實施()A.凸顯了英國的殖民霸主地位 B.加速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C.緩和了列強瓜分非洲的矛盾 D.確立了“有效占領”的原則14.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曾表示:“《聯合國家宣言》是我們各國人民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的象征。它證明了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化和不同種族的人民可以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團結奮斗。”斯大林在此強調,《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 ( )A.促進了反法西斯陣營的團結 B.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C.消除了意識形態領域的分歧 D.說明法西斯集團的敗局已定15.美國在對日占領初期,通過控制石油、鋼鐵等關鍵資源供應,制約日本工業復蘇。1947年5月,美國提出“要實現歐洲和亞洲的復興,就要重建作為其工廠的德國和日本”;1948年10月,又提出對日政策的重點是發展日本經濟。美國對日政策的轉變主要是為了 ( )A.抵制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B.實施馬歇爾計劃C.改變美蘇爭霸中的劣勢 D.遏制共產主義16.如圖為創作于2020年的漫畫。該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 ( )A.促進歐盟內部的穩定B.標志英歐關系的決裂C.折射了逆全球化現象D.說明多極化格局形成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唐朝服裝的繁榮突出體現在女子服裝上。唐代女子服飾領口較低,常見“U”形或“V”形領,展現脖頸與胸部的曲線。唐代女子有的穿翻領、窄袖、緊身的胡服(也包括異國裝束),配長靴或腰帶;有的效仿男性穿圓領袍、戴幞頭。唐代織染署組織龐大,分工細致,其中專門負責染漬色彩的作坊就有六個。······在女子服裝色彩上,流行紅、紫、黃、綠色,尤以紅裙為時尚。······受飛天形象影響,服飾飄逸感也受到女子追捧。-摘編自張軼《唐代女子服飾的美學特點》材料二 20世紀初,人們從許多角度提出了變革女子服飾的要求。那種“足兒纏得小小的,頭兒梳得光光的······粉兒白白,脂兒紅紅的搽抹著”,是一種寄生生活,也是一種被奴役的生活。我對男裝有興趣。······在中國,通行著男子強女子弱的觀念來壓迫婦女,我實在想具有男子那樣堅強意志,為此,我想首先把外形扮作男子,然后直到心靈變成男子。-據秋瑾《敬告姊妹們》選擇衣服要從種種方面著眼。······冬天最好用紺黑及各種濃色的東西,因為它能吸收日光,格外暖和,夏天最好用白地、白茶、淺黃各淡色的東西,因為它能反射日光。-據《中國新女界雜志》女子于衣服首飾等項,消耗尤巨,況現已提倡剪發,更無需用首飾之必要,特集合同志數人,發起女子崇儉會。-據湖南長沙影珠女校校長朱德裳(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女子服裝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20世紀初人們從哪些角度提出了變革女子服飾的要求。(6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都鐸王朝時期(1485-1603年),英國海軍最終建立起來。亨利七世統治初期,建造了兩艘新船,構成海軍的核心。他還鼓勵臣民參與遠洋貿易,資助人員跨越北大西洋。1569年后,為切斷西班牙輸送美洲白銀的海上航線,伊麗莎白女王支持的航海家霍金斯開始大力建設遠洋海軍。同時,政府還先后頒布了“關于為養護海軍而制定的一些政治法規”的航海條例、禁止隨意砍伐離岸樹木的法令等。在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戰爭中,海軍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海軍力量崛起過程中,英吉利民族空前地走向海洋,從事貿易和冒險活動。他們還以多種形式支援國家,如在英西戰爭中,為打擊西班牙,每年至少有100艘英國船只參加私掠巡航。-摘編自夏繼果《都鐸王朝時期英國海軍的創建與發展》材料二 1901至1913年(部分年份)英德海軍總體開支情況(單位:百萬英鎊)年份 英國 德國1901 31.9 10.21905 33.3 12.01909 35.8 20.61911 42.9 22.11913 48.8 23.5-摘編自徐若杰《海軍軍備競賽與英國海軍對德威脅認知評估變遷(1900-1909)》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都鐸王朝時期英國海軍崛起的原因及影響。(9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1901至1913年英德海軍總體開支情況,并結合所學分析其影響。(5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 1918-1939年,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風起云涌。這些國家多是帝國主義壓迫下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會,即使是取得獨立的國家,也沒有實現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結構性變革。它們都在艱難地尋覓世俗化、現代化的出路。在這些運動中,印度國大黨、墨西哥資產階級政黨等主張非暴力斗爭或溫和改革;印尼、越南等國的共產黨則領導武裝起義以追求民族獨立,其不僅得到蘇聯道義支持,且與中國斗爭互相聲援;阿富汗、埃塞俄比亞等國則利用王權推動改革或獨立。20世紀30年代,埃塞俄比亞抗意、中國抗日戰爭還成為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這些運動不僅動搖了殖民者的經濟控制和政治權威,還暴露了舊的世界體系的不公性,促使國際社會重新審視殖民地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多國曾嘗試建立民主制度,如埃及1923年憲法、墨西哥1917年憲法,為戰后國家的政治轉型奠定了基礎。運動中的斗爭策略也為后人所借鑒,如桑地諾的游擊戰模式影響了拉美革命,而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則啟發了曼德拉等后世領袖。-摘編自何成剛總主編《世界現代史》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18-1939年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18-1939年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意義。(6分)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1920年,蘇俄領導人托洛茨基譴責了現行的征收糧食的制度,因為這種制度不是鼓勵優秀的生產者,相反這種制度由于沒收了優秀生產者的余糧而對他們成了一種懲罰。他還譴責了那種不管沒收來的農產品有多少而工業品卻一律平均分配的原則。隨著形勢的變化,他認為必須調整經濟政策以適應新的發展需求。-摘編自劉文匯《布哈林與托洛茨基關于新經濟政策的論爭及其啟示》等材料二 戰后,政府使用金融和財政政策對企業的生產進行調整,增加社會固定資本的投資,穩定了經濟市場發展秩序。對于投資風險大,投資涉及金額巨大的新科技產業,政府出面承擔對這些產業的投資工作。同時,免費醫療和教育相關優惠政策也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比較平和的國內環境。此外,卓越的國際地位也有利于美國在世界范圍內整合資源,擴充市場,賺取利潤。在此背景下,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摘編自周宗康《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繁榮的原因》(1)材料一中,托洛茨基譴責的是哪一“制度”?如何理解“形勢的變化”?(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8分)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2024-20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質量檢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48分,每小題3分)1-5:BBDCA6-10: ABDCC11-16: BABADC二、非選擇題(52分)17.(12分)(1)特點:款式多樣(胡服、男裝化等);色彩豐富;注重飄逸感;工藝精湛(2分)。原因:開放的社會風氣;民族交融;手工業發達;文化繁榮(如飛天藝術影響,4分)。(2)角度:反對封建束縛,追求平等;注重實用與科學(如色彩與季節適配);提倡節儉(分)。18.(14分)(1)原因:政府支持(君主重視、頒布法規);遠洋貿易需求;與西班牙的競爭(3分)。影響:擊敗西班牙,確立海上霸權;推動殖民擴張與貿易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6分)。(2)情況:英德海軍開支均增長,英國始終領先,德國增速更快(2分)。影響:加劇英德矛盾,推動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對立,為一戰爆發埋下隱患(3分)。19.(14分)(1)特點:范圍廣、形式多樣(非暴力、武裝斗爭、王權推動等);與反法西斯結合;受國際影響(蘇聯支持、中外聲援);追求現代化與民族獨立(8分)。(2)意義:動搖殖民體系;為戰后政治轉型奠定基礎;提供斗爭經驗;推動國際社會反思殖民問題(6分)。20.(12分)(1)制度:戰時共產主義政策(2分)。“形勢的變化”:戰爭結束,經濟困難,農民不滿,需要恢復生產、鞏固政權(2分)。(2)原因:政府宏觀調控(金融、財政政策);支持新科技產業;完善社會保障(免費醫療、教育);國際地位優勢(資源整合、市場擴充)8(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