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四校聯考高一歷史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距今7000-4000年前,主要文明古國相繼由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他們創造了自己的神話傳說,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統治者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后裔”,中國的君主自稱“天子”。他們都創造了自己的歷法,一年都分12個月。這反映了A.自然環境相似造成文明的趨同 B經濟發展推動階級社會的出現C.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相似性 D.古代各個文明間的交流頻繁2.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因被指控不敬神明”而接受審判,他在法庭上指出:“一個人如果剛正不阿,力排眾議,企圖阻止本邦作出很多不公道、不合法的事情,他的生命就不會安全,不管在這里還是在別的地方都是這樣的。”蘇格拉底所說的現象反映出當時雅典A.法律體系不夠完善,無法維護公平正義 B城邦利益高于一切,個人自由嚴重受限C直接民主存在弊端,存在權力濫用現象 D.公民缺乏參政意識,寡頭政治大行其道3.一表所示為波斯帝國的經濟類型。由此可見,波斯帝國經濟類型 地理范圍農耕 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羅河流域游牧 中亞阿姆河流域、中亞錫爾河流域海洋 腓尼基地區、(希臘)愛奧尼亞地區A.區域經濟實現了均衡發展 B民族之間充分交往與交融C是世界主要生產方式起源地 D將歐亞古老的文明整合起來4.有學者指出,基督教希望通過傳教把強調個性的希臘文化,強調國家、軍團和法律的羅馬文化和強調血緣、家庭的日耳曼文化結合起來,這形成了中世紀基督教文明的時代特征。這說明基督教文明A.產生于久遠的歐洲傳統文化 B.有利于歐洲共同的文化認同C為闡釋發展歐洲文化而傳播 D.理性思想遠多于宗教意識5.如圖是西歐王權演變趨勢圖,對該圖解釋正確的是A.8-13世紀下降期主要因為莊園經濟的分散性B.13-17世紀上升期得益于經濟增長與宗教改革的推動C17-18 世紀下降期源于文藝復興沖擊神權統治D.13-18世紀王權變化僅受到封建領主勢力消長的影響6.這個帝國對外抵抗亞洲游牧民族的入侵,對內直接或間接地保存了古典文化。其后它所形成的文化,至今仍存留于俄羅斯巴爾干半島和希臘一帶。這個帝國是A.西羅馬帝國 B奧斯曼帝國C阿拉伯帝國 D.拜占庭帝國7.如表是世界上部分原居民在培育農作物方面作出的貢獻。表中內容可說明名稱 地域 農作物印第安人 美洲 馬鈴薯、玉米、花生等班圖人 西非 甜高粱、西瓜、棉花等南亞人 南亞 芋頭等西亞人 西亞 大麥、小麥和豆類等A.生產力發展改變生活方式 B.古代食物物種多源發生G游牧民族開始了農業生產 D.農耕文明發展艱難曲折8.20世紀初,考古學家在大津巴布韋遺址中發現了用花崗巖雕的鳥來顯示統治者神性的山丘建筑群。衛城是巨大的卵形遺址,圍墻9米高244米長。此外,還挖掘出了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以及黃金熔鑄的遺跡和精細的排水系統。這可以用來說明當地A.文明發展已經相當成熟 B居民主要從事商業活動C對外交流范圍日益擴大 D.農業已居世界領先地位9.一位學者以全球視角研究世界歷史,將全球史分為七個時代。下圖是其中一個時代的具體目錄。由此可以推斷這一時代主題是A.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發展 B.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C、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D.全球一體化的緣起10.如表是1701-1800年葡萄牙及其競爭者通過大西洋販運奴隸人口的數量統計(單位:干人)。表中現象的出現葡萄牙 英格蘭 法國 荷蘭 北美洲 丹麥 其他 合計1796 2532 1180 351 194 74 5 6132A.說明英格蘭主導著三角貿易 B.為歐洲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C阻礙了北美社會的發展進步 D.加速了西歐的資本原始積累11.牛頓的成就證明通過觀察、實驗和理論綜合可以獲得正確的知識,神圣的天體可以被正確地統一到力學的規則下,《圣經》不是人們獲得知識的唯一源泉。這說明牛頓力學A.推動了理性思維的形成 B改變了人們的宗教信仰C否定了傳統的文化體系 D.有利于促進民眾思想解放12.有學者認為:“盡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國永遠地分隔開了,但三國的革命作為資產階級革命不僅有一定的聯系,而且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這說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都體現了A.民主與封建專制的斗爭 B.對民主和人權的追求C對共和制政體的實踐 D.君主立憲制的構建進程13.如圖體現了工業革命機器發明的遞進狀態。推動這種“遞進狀態”出現的主要因素是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紡紗機 推動 卡特萊特的水力織布機 推動 瓦特改良蒸汽機紡紗 遞進 織布 遞進 動力A.市場需求的帶動 B.思想文化的進步C科學理論的突破 D.政府措施的激勵14.1876年,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工業研究實驗室-愛迪生發明工廠。該實驗室招聘工程師,按照計劃進行發明,然后將專利權出售給企業。愛迪生的實踐反映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A.電力技術改變了人類生活 B科技和生產緊密結合C壟斷組織已發展起來 D.人類邁入“電氣時代”15.巴黎公社在《告法國人民書》中申明:“通過選舉或競選任命”的“公職人員和公社官吏”,應該是“經常受到監督的、可以更換的”。公社還要求公社委員及各級領導人向人民報告工作,聽取群眾意見,答復群眾質詢。此舉A.探索了無產階級民主新形式 B.體現了分權制衡的施政原則C沿用了議會民主的基本模式 D.運用了工農聯盟的革命策略16.下圖是一副名為《只要你們還安好,這些柵欄就會一直存在》的漫畫,圖中下方的小人代表拉美各國,歐洲各國被柵欄擋在了外面。該漫畫意在A.宣傳美洲團結的必要性 B.揭露歐洲殖民主義實質C諷刺門羅主義的欺騙性 D.號召拉美人民反抗侵略17.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戰役開始,英軍首日傷亡近6萬人。而對這種情況,英國遠征軍總司令黑格要求軍隊繼續進攻,德軍總參謀長法金漢則要求德軍拼死堅守并反攻每一寸戰線。到1916年11月時,英法聯軍傷亡達62萬人,德軍傷亡達67萬。這反映出A.人文主義普遍衰落 B.西方社會精神危機加深C士兵厭戰情緒高漲 D.戰爭給人類帶來了災難18.一戰后,戰勝國締結了一系列國際條約,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雖然限制了美、英等國的海軍軍備,但日本仍保留諸多特權,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材料反映出A.新秩序的建立推動國際關系走向緩和 B.一戰極大地削弱了殖民主義力量C強權政治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了禍根 D.以歐洲為中心的格局發生改變19.在蘇俄(聯)某個歷史時期,身在國外的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人以及第二國際理論家們幸災樂禍地叫嚷:“布爾什維克革命失敗了,它們走了回頭路,又回到了資本主義,他們完蛋了!”國內的“工人反對派”則叫嚷:“布爾什維克現在不相信工人階級了!”他們所批評的是A.戰時共產主義 B集體農莊 C新經濟政策 D.工業化模式20.在俄國,崇尚村社精神的民粹主義思潮有深厚的社會基礎。20世紀20年代,斯大林與布哈林圍繞著新經濟政策的斗爭焦點之一是農業和農村問題,布哈林堅持繼續在農村實行新經濟政策,而斯大林主張搞全盤集體化,斗爭的結果反映了蘇聯A.新經濟政策效果并不明顯 B.現實政策受歷史傳統影響C急于加快發展的趕超心理 D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21.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的現代化改革運動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即這些區域的現代化進程即使在同一時代條件下,因長期的歷史、民族、義化、宗教、心理、習俗的不同,在改革的目標、內容方面也會有不同。這一說法A.是很典型的“西方文明中心論”B 反映西方殖民文化善于顛倒黑白C認為現代化改革并不能模式化 D.從唯物史觀的視角審視民族主義22.如表反映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后雙方軍力,據如表可知,斯大林格勒戰役前期 后期蘇聯 德國 蘇聯 德國兵力(萬人) 18.4 27 110.3 101.1火炮(門) 2200 3000 15501 10250坦克(輛) 400 500 1463 675飛機(架) 300 1600 1115 732A.增強了蘇聯的戰爭實力 B.導致納粹德國的覆滅C成為西線戰場的轉折點 D.改變了蘇德力量對比23.20世紀50年代以來,意大利和日本均不乏二戰題材的電影創作:意大利的電影常融入喜劇特色,并將批判的矛頭對準德國法西斯;日本的電影大多回避對軍國主義戰爭的正面抨擊,往往借助底層民眾的苦難來間接揭露軍國主義的罪惡。這表明,兩國的二戰電影A.深受文化市場變動的影響 B.是民主改革局限性的寫照C缺乏足夠深刻的歷史反思 D.旨在展現自身受害者形象24.如圖所示是一幅冷戰的政治漫畫。該漫畫傳遞的信息是A.美蘇軍事力量勢均力敵 B.美蘇在冷戰中保持克制與妥協C美蘇兩國關系趨于緩和 D.美蘇爭霸造成國際關系的緊張25.1983年,美國《社會保障修正案》規定:自2009年開始,每晚一年,退休年齡推遲2個月,至2027年將退休年齡從現在的65歲提高到67歲;1983年后,推遲退休者的社會保障津貼率從每年的3%提高到每年的8%。對上述情況的合理解釋是美國A.社會公平問題已經解決 B發揮政府調控作用C創設公共福利制度 D.各行業勞動力極度缺乏26.右圖是某校歷史興趣小組圍繞某一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所制作的紙片,據此最合適的主題是A.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B.世界殖民體系的徹底崩潰C.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加強 D.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運動27.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作為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抓住機遇,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這一特色是A.現代化成就特別顯著 B積極促進國家間合作C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D.排斥國際資本與市場28.如圖反映的是1990~2010 年全球部分國家的貨物和服務進口額變化情況。由此可推知。A.多極化政治格局已形成 B.世界經濟聯系日趨緊密C美國主導著全球經濟發展 D.經濟發展呈現無序化狀態29.冷戰結束以來,國家間競爭代替沖突、合作代替對抗成為總體趨勢,即進入“競合時代”。在合作中尋求安全,在競爭中實現權力均衡、制度平杈及共識的建構。這對國家處理國際關系的啟示A.各國應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競爭 B.國家復興必須走結盟發展道路C競合關系總體有利于國家安全 D.第三世界應成為國際政治中心30.右圖為21世紀初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可持續發展會議的徽標。下方的人形代表社會公平、中間的曲線代表經濟增長、上方的葉子代表環境保護,這三個元素構成一個地球形狀。該徽標蘊含的理念是A.可持續發展與地球之間的密切關系B.文化多樣化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C社會信息化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D.國際合作與“一帶一路”之間的關系二、非選擇題(本大題2小題,共40分)31.(2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世紀中期以后,英國議會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法律,禁止工業機器、設計圖紙或相關模具出口。一旦有人違反禁令,則要面臨巨額罰款乃至入獄等刑罰。隨后,政府還對民眾移居美國采取大量限制措施,如限制航船所載移民數量,明確禁止工匠移民美國,尤其是紡織業主和熟練工人,后來進一步拓展到禁止鋼鐵業和煤炭業工人移民。從1795年起,外國船主被要求向英國提交乘客的名單及年齡、職業、國籍等相關信息。向美國移民的工匠和制造業主一經發現即予逮捕,被剝奪公民權和財產或者送進監獄。1803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旅客法》,進一步阻止熟練工匠和產業工人移居美國。與此同時,英國人極少同意外國人參觀本土的紡織設備,并將盜竊蒸汽紡織機器設計圖紙認定為嚴重的犯罪行為。-摘編自秉澤《技術暗戰:英國的技術封鎖是如何失敗的》(1)根據材料一,概括18世紀中后期至19世紀初英國對美實施技術封鎖的顯著特點。(4分)材料二 1824年,英國工業資產階級迫使政府廢除了1719年和1750年關于禁止熟練技工出境的禁令;1825年又迫使政府廢除了1774年、1781年、1785年禁止工具、機器圖樣和機器出口的一系列禁令,取消了對外國雇主招聘英國技術工人的限制,解除了對國內技術工人移居國外的禁令這使得英國輸出的機器不斷增多,機器制造已成為英國重要的出口丁業部門之一。到1851年,英國在倫敦舉辦了萬國工業博覽會,反而向各國極力推銷包括各種機器在內的英國新技術、新產品。-據《人類經濟萬年史之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20年代英國取消機器等出口禁令的影響。(4分)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美國在世界推行由其倡導并控制的自由貿易和投資政策,經濟全球化浪潮逐漸形成。-摘編自程建華《當代資本主義經濟》(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初期美國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舉措和影響。(6分)材料四傳統的中國是被全球化擊敗的,卻也是從全球化里開始崛起的;英國是從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國,雖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獲益國,卻呈現冷淡全球化的傾向,因為美國開始感受到代價。-[英]簡世勛《世界不是平的》(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全球化的影響和應對方式。(6分)32.(2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開辟了菲律賓馬尼拉與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之間的跨太平洋貿易航線,進行壟斷貿易,被稱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1566年,“圣赫羅尼莫號”帆船從阿卡普爾科抵達馬尼拉,開辟了往返于亞洲與美洲的遠程貿易航線。馬尼拉大帆船將近兩年往返于阿卡普爾科與馬尼拉一次,主要將中國福建、江浙等地的生絲、絲綢、瓷器等商品運往美洲,同時將美洲白銀大量輸入中國。據統計,1500-1800年,墨西哥和秘魯生產的白銀中超過40%流入中國。西班牙人稱這些商船為“中國船”,中國東南沿海的月港、廣州等地因貿易繁榮成為重要港口。-摘編自樊樹志《晚明大變局》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特點和影響。(8分)材料二任何全球史家都承認,在歐洲崛起的過程中,并不都是溫良恭儉讓的文明行為,也是手持槍與劍、充滿血與火的掠奪過程。在此過程中,歐洲的各個新老帝國先后崛起,也有在政治制度、科學技術與精神文明方面的競賽中勝出的一面。從英國《大憲章》之后出現對國王權力的限制,到文藝復興后出現的文化繁榮和文化自信,宗教革命后出現的政教分離以及新教對資本主義精神的刺激.....,法國革命促成的自由、民主、人權價值觀念,這些歷史逐漸形塑了近代的歐洲文化,它既是“東拼西湊和互相沖突”的雜拌兒,又是完整的“一套前所未有的思想和制度”。-摘編自葛兆光主編的《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2)根據材料二,指出近代歐洲文化的特點。(6分)(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歐洲文化的歷史影響。(6分)2024~2025 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高一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60分)1-5:CCDBB6-10:DBADD11-15:DBABA16-20:CDCCB21-25:CDCBB26-30:DCBCA二、材料題(共40分)31題.(20分)(1) 顯著特點: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范圍廣;力度大;政府主導;立法推動。(答出其中2點即得4分。)(2) 影響:打開更廣闊的市場,使之獲取更多經濟利益;有利于英國先進技術和工業經驗的傳播,推動工業革命向歐美擴展;塑造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工業格局(成為世界工廠)(4分)(3)舉措:建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只(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訂立關貿總協定。(4分)影響:加強國際協調,維護經濟秩序。(2分)(4)影響:全球化對每個國家來說都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2分)應對方式:對全球化不應該隔絕和抵制,積極參與全球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才能實現共贏,推動人類社會發展。(4分)32題.(20分)(1)特點:西班牙壟斷(主導);航程遠,跨太平洋;雙向運輸;周期長(4分)影響:促進了洲際市場的發展;加重了對美洲地區的殖民掠奪;促進了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促進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4分)(2) 特點:充滿暴力與掠奪;逐步形成和發展;繼承性和創新性相結合;伴隨著歐洲帝國的興起,政治、科技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6分)(3)影響:促進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代議制)的建立和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思想的解放。(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