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蘇州市2025-2026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板塊專訓(2)世界古代史非選擇題1.文化產生于特定的環境中,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延續和變異中不斷地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航海業的發展促進了希臘商業的發達,希臘人與外界的交往日趨頻繁,逐步形成了古希臘人自由、開放、質樸的性格。特別是民主制度建立之后,自由更是希臘人所渴望和追求的。希臘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樣,也借鑒了其他文明的成就為自己所用。希臘人把神話中的諸神賦予了人性……可以看出,希臘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摘編自孫鳳玲《淺析古希臘的人文主義思想》材料二 14世紀末,由于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不斷入侵東羅馬(拜占庭),東羅馬人帶著大批古希臘、羅馬的藝術珍品和文學、歷史、哲學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一些東羅馬的學者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辦了一所叫“希臘學院”的學校,講授希臘輝煌的歷史文明和文化等。材料三古老的基督教強調個人命運是亞當眾兒女的普通命運的一部分,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有錢男女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人們越來越把生活當作獲取榮耀和享樂的契機,而不是作為一條通向永恒的幸福或永遠的地獄之路的過渡階段。——[美]菲利普·J·阿德勒,蘭德爾·L·波韋爾斯《世界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歸納希臘人文思想產生的原因有哪些?舉例說明古希臘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2)根據材料二,歸納東羅馬帝國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傳承起到了怎樣的作用?(3)根據材料三概括,與“古老的基督教”主張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出現了怎樣的“變異”?這種“變異”對歐洲社會進程有何重大影響?(4)綜上所述,你對文明的發展有什么認識 2.閱讀材料后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世紀西歐商業城市的興起,一舉改變了城市的傳統角色,城市開始由依附于鄉村轉變為支配鄉村,開始由依附于國家權力轉變為逐步獨立于國家權力,進而支配國家權力。材料二 11、12世紀,隨著城市的興起,新興市民階層對文化知識的迫切需求歐洲許多工商業繁榮的城市出現了城市學校。這些學校開設實用知識課程,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在單一學科的私人學校或教會學校整合演變的基礎之上,產生了中世紀歐洲的大學。材料三 大約在14世紀末,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等城市出現了手工工場,手工工場主雇傭工人進行商品生產。15至16世紀,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和地區的農村出現了租地農場。租地場主雇人進行商品化種植或養殖生產,用雇傭勞動者取代了傳統的依附農民。(1)材料一中的城市實現由“依附于國家權力”到“逐步獨立于國家權力”的轉變的主要方式有哪些?(2)材料二說明中世紀歐洲大學出現的原因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大學自治地位表現在哪幾個方面?(3)材料三中表明14世紀末到16世紀的西歐在城市和農村分別出現了哪兩種新的生產經營方式?(4)從工場主或農場主與雇傭勞動者的關系可以看出這兩種新的生產經營方式是屬什么性質?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公民大會是處理雅典事務的最高權力機構。它一年召開40次例會,如果需要的話,還召開臨時會議……伯里克利還規定大部分公職實行薪給制,使貧民有可能擔任公職。另外,他還建立許多由陪審團作最后決定的民眾法庭,陪審法官由抽簽產生,所有公民都可擔任。——[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靈緊閉”但“眼觀八方”的特征。他們在數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優越中,在精神層面上向來蔑視一切外來文化。在國弱時,他們謙卑地對外點頭哈腰,默默拿來先進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點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確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別國,便會出其不意地創造神話。古代史上,日本在亞洲拜認了第一位老師,并向老師學習。——《作坊里的日本》材料三 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者無視西歐城市出現之后悄然興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輝煌成就,更不屑于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這種封閉保守的心態持續了若干世紀之后,拜占庭帝國文明終于被歷史大潮所淘汰。(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是通過哪些具體制度保證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2)材料二中,日本向“老師”學習后進行了哪次改革?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這次改革對日本的影響。(3)依據材料三,概括拜占庭帝國被歷史大潮所淘汰的主要原因。(4)綜上所述,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4.民主與法制建設是文明社會的重要基石,也是衡量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尺。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這部法典試圖明確地、永久地調整一切社會關系,因而,它不僅闡明了古巴比倫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當時的社會。——摘自《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上冊)材料二 公元前6世紀初,梭倫對國家政權機構進行了改革,使公民大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參與權、知情權、發言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元前6世紀末,克利斯提尼創立新的五百人議事會。議事會成員經抽簽選舉產生,名額根據每個基層行政單位的公民人數按比例分配。30歲以上的公民一生可當選兩次,每次任期一年。“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狹隘,也是最充實的民主政治。”材料三 羅馬法,是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所制定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于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時期達到鼎盛……羅馬法曾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兩度掀起熱潮,又直接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代法律的先驅,其中所體現的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永恒價值。(1)材料一中“這部法典”的名稱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它在世界法制史上有何重要地位。(2)材料二表述“民主政治”在誰主政時期達到頂峰?請根據材料指出雅典政治民主性的兩點表現(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歐洲法學的淵源、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羅馬共和國時期頒布的哪一法律文獻?這一文獻對當時羅馬統治起到了什么作用?(4)羅馬法在“查士丁尼一世時期達到鼎盛”,他命人編撰的4部法律文獻統稱為什么?具有怎樣的地位?(5)結合上述所有材料,談談你對民主與法制建設的認識。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愛琴海上散落著數百座島嶼,如同點點星火一般,終于孕育出了歐洲文明的火炬。海洋與希臘文明的關系,正如母親與兒女,乳汁與生命的關系……而亞歷山大大帝則以創立帝國的方式,將希臘文明之花播撒到歐亞非的廣大地區,所謂“希臘化世界”,正是希臘文明的世界。——《古希臘:歐洲文明的火炬》材料二:我們的制度稱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萬確的,因為政權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而是在多數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決他們私人糾紛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價值而言,無論任何人以何種方式顯露出優于他人擔任一些榮耀的公職,那不是因為他們屬于特殊的階級,而是由于他們的個人才能。(1)根據材料一,概括希臘文明產生的特點。(2)閱讀材料二,雅典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時,當時主政的是誰 (3)有人說:“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侵略戰爭,沒有任何積極意義。”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亞歷山大東征的認識。6.一起走進古代。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公元前8世紀,希臘城邦興起。為數眾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規模的神廟,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廣場即市政廣場,是城邦社會與政治活動中心。在許多城邦,人民憑著對土地的擁有權而獲得公民權,可以參與城邦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執行。城邦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周圍有大片的農村地區,這是城邦的主要經濟基礎。——摘編自黃洋等《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等材料二 古代中國人開通了絲綢之路。明朝鄭和七下西洋,宣揚的是國威與和平,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對自己的兒子亞歷山大說:“我的兒子,找一個適合你的王國吧,馬其頓太小了。”成年后的亞歷山大將300副波斯鎧甲作為給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衛城,帶著如下題字:“來自亞歷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臘人(除了斯巴達人)的奉獻,從居住在亞細亞的野蠻人奪取。”材料三 (中古時期的歐洲社會)存在一個帶有軍事性質的領主附庸集團,它是從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緣制度、親兵制度和羅馬的軍事體制中逐漸產生出來的,與同樣帶有軍事色彩的領主、農奴制度相結合,形成一種特殊的貴族等級制度;教會開始擁有精神方面的領導權,掌握世俗的倫理和信仰。——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希臘城邦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指出文明擴展的兩種方式。結合所學指出影響文明差異的因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歸納指出中古時期西歐社會主要有哪些政治、經濟制度。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從法典中可知。古巴比倫分為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奴隸制度在古巴比倫相當發達。戰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也有買賣奴隸的現象。家庭奴隸制是古巴比倫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長對奴隸有生殺予奪之權,對妻子兒女有絕對權威,在欠債時甚至可以將妻兒送去抵債。——摘編自統編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材料二 見下列示意圖材料三 近代早期的世界,始于資本主義在西歐登上歷史舞臺,也始于15、16世紀東西方之間、新舊大陸之間跨越海洋的新航路開辟。從歷史的縱向發展看,是封建時代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向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過渡;從歷史的橫向發展看,是各文明圈之間突破了相對閉塞、隔絕的狀態,從分散走向整體,各地區之間的聯系加強。隨著經濟文化交流急劇擴大,人們的相互交融和相互影響也日益增加,歷史逐漸向世界歷史邁進。——摘編自錢乘旦《新世界史綱要》(1)根據材料一,歸納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特點。(2)根據材料二,概述中世紀西歐莊園生產經營方式的具體表現。(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說說西方近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歷史聯系。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亞非文明地圖材料二 萌萌同學學完歐洲古代史后,對歐洲的古典文化很感興趣,想寫一本《歐洲文化史》的書 ,以下是他完成的部分目錄。材料三 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重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于愛琴海地區。人類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源性,各大文化區域的文明成果多姿多彩,構成了人類文明的多元性特點。——整編自《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初中歷史課本(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文明古國地理環境的共同點。并寫出材料一中任意兩個文明古國的代表性成果各一例。(2)你參照第一章第一、二節示例,結合所學知識,補充第三節內容。(3)根據本書的主題,按照第一章樣式續寫第二章標題及小節目錄。(至少寫出兩節內容)(4)綜合以上材料,概括人類文明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面對不同的文明我們應該持什么樣的態度。9.重視文化和教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有效措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伯里克利出身名門,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是希臘文化的積極倡導者。他把雅典變成了“全希臘的學校”,在他的周圍聚集了希臘許多著名的學者和藝術家。——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四學制)《世界歷史》(第一冊)材料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自治城市的出現,大學成為中世紀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到中世紀末,歐洲大學已發展成為開展學術研究,培養社會人才的重要機構。中世紀在歐洲出現的大學無疑是人類教育史上的一種創舉。正是由于大學的出現,西方在世界科學文化發展中的領先地位才得到了確定材料三 上自哈里發,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間變成學生或文學的獎勵者。一般人為求學而游歷歐亞非三洲,然后猶如蜜蜂一般,載蜜而歸,把他們儲蓄的寶藏,分給發奮的學生們,并且孜孜不倦地編輯許多典籍,其卷帙之偉大與內容之豐富,不亞于現代的百科全書,而其對于現代科學的貢獻,遠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1)伯里克利時代是希臘古典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結合所學知識,列出古代希臘在文學、雕塑、建筑方面的成就各一例;選取其中一例進行簡單評述。(2)根據材料二,指出歐洲大學誕生的條件,并歸納其產生的積極影響。(3)根據材料三,概括促使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原因有哪些?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阿拉伯人“對于現代科學的貢獻”。10.古代羅馬為后世留下了一幅千年的歷史畫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如下為古羅馬部分大事記年代尺(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年代尺中①②指代的歷史事物。并指出“羅馬帝國分裂”的原因。材料二 萬神廟頂部的懸空半圓結構直徑達43米,從神廟的剖面圖來看,其頂部半圓與底部空間恰好構成一個完美圓形。這個穹頂建成后長達1400年沒有對手,穩居世界第一,其單純就靠拱結構技術及來自火山灰泥的黏性混凝土構成,實在讓人驚嘆不已。萬神廟整體傳達出的氣場讓我們發現羅馬建筑藝術中的雄偉感是古希臘時期不可企及的。(2)羅馬建筑吸收了希臘建筑的特點,并有所創新。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羅馬建筑的特點。材料三(3)材料三圖示人物查士丁尼一世擔任東羅馬帝國皇帝時期,主持匯編了四部法律文獻,任舉其中的一部。四部法律文獻統稱為《羅馬民法大全》,簡述其歷史地位。材料四 拜占庭帝國的興盛時期,……依靠的是廣大自耕農和城市工商業者,兵源充足,稅源充足。然而到了……佩利奧洛格斯王朝(1261—1453年),拜占庭政府既不能保護自耕農的權益,又不能保護城市工商業者,兵源和稅源都枯竭了,拜占庭帝國賴以生存的基礎動搖了、瓦解了。奧斯曼帝國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滅掉拜占庭帝國的。——厲以寧《論拜占庭帝國的滅亡》(4)根據材料四,概括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拜占庭帝國滅亡對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參考答案1.(1)原因:古希臘商品經濟發達;民主政治的建立與發展。說明:蘇格拉底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希臘神話“神人同形同性”等。(2)作用:東羅馬帝國保存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文藝復興提供了精神營養。(3)“變異”:提出追求現世的幸福和享樂的人文主義思想(把生活當作獲取榮耀和享樂的契機)。重大影響:促進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4)認識:文明產生于特定的地理環境;尊重文明的多樣性;文明之間相互影響,有碰撞也有傳承。2.(1)方式:贖買自治特許狀;武裝起義贏得自治。(2)原因:城市的興起,新興市民階層對文化知識的迫切需求。表現:免除賦稅特權;司法特權和教育自主權。(3)方式: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4)性質:資本主義性質。3.(1)①設立公民大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②實行公職薪給制;③建立陪審團制度;④陪審法官由抽簽產生,所有公民都可擔任。(兩點即可)(2)改革:大化改新。影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日本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促進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一點即可)(3)不思進取,陶醉于已有的輝煌成就。(4)示例:改革要符合本國國情,要實事求是。(言之有理即可,一點即可)4.(1)《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2)伯里克利。表現:政權在全體公民手中;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成員由抽簽產生。(3)《十二銅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4)《羅馬民法大全》;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5)民主與法治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民主與法制建設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民主與法律制度是在不斷完善的;要依法治國,弘揚法治精神,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等。5.(1)特點:希臘文明產生于沿海地區,屬于海洋文明。(2)主政者:伯里克利。(3)認識: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亞歷山大在帝國建立的新城后來成為新的經濟文化中心。6.(1)古希臘城邦的特點:建有防御設施;擁有宗教中心;公民參與公共事務;以城市為中心,包含農村地區。(2)文明擴展的兩種方式:和平方式,如絲綢之路和鄭和下西洋;暴力方式,如亞歷山大的征服。影響文明差異的因素: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3)政治、經濟制度:封建制度;莊園制度;農奴制度;貴族等級制度。7.(1)社會特點: 嚴格的階級劃分 ;奴隸制度發達;家庭奴隸制是古巴比倫的一大特征。(2)具體表現:在領主統治下,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莊園的居民主要是領主的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莊園的耕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稱為“自營地”,通常占莊園全部可耕地的1/ 3到1/ 2,收入全部歸領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戶的“份地”,是佃戶的生活來源。佃戶取得份地的條件是義務耕種領主的“自營地”,一般每周要在自營地上勞動3天,剩下的時間才屬于自己。領主還向佃戶征收其他捐稅。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稱為“共用地”,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共同使用。(3)聯系:新航路開辟促進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各文明圈之間相對閉塞、隔絕的狀態,從分散走向整體;新航路開辟促進經濟文化交流,歷史逐漸向世界歷史邁進。8.(1)共同點:都位于大河流域。成果: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倫王國的楔形文字(2)補充:蘇格拉底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亞里士多德創立了邏輯學。(3)第二章標題:羅馬古典文化。目錄:第一節:羅馬建筑;大競技場、凱旋門;第二節:羅馬法律;《十二銅表法》、萬民法(4)特點:多樣性和獨特性。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9.(1)舉例:《荷馬史詩》;奧林匹亞神廟中的宙斯像、《擲鐵餅者》;帕特農神廟。評述:①《荷馬史詩》是寶貴的的文學遺產,也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②奧林匹亞神廟中的宙斯像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③《擲鐵餅者》是希臘雕塑藝術中的杰作之一;④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神廟四周以廊柱環繞,柱身有粗有細。帕特農神廟等希臘、羅馬的建筑藝術對后世的建筑風格產生了深遠影響。(2)條件:商品經濟發展;自治城市出現。有利于開展學術研究,培養人才;確定了西方在世界科學文化發展中的領先地位。(3)原因:統治者提倡和重視;阿拉伯人熱愛學習、熱愛文學;阿拉伯人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華。貢獻:改造了古印度人的計數法,形成了“阿拉伯數字”,并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醫學集成》和《醫典》;把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傳入歐洲。10.(1) ①:羅馬共和國;②:屋大維。原因:羅馬陷入長期的大危機。(2) 特點:石材建筑;廊柱結構;有拱門和穹頂;氣場雄偉等。(任答兩點)(3) 法律文獻:《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任答一部)歷史地位: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4) 原因:經濟凋敝;政府無力保護民眾權益;兵源枯竭。(任答一點)影響:拜占庭帝國滅亡以后,奧斯曼帝國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重要商道,促使歐洲人越發想要尋求通往東方的新航路。(意思相近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