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宏揚學校中考歷史模擬試卷(一)一、單項選擇題(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1.(2分)考古人員不僅在半坡遺址發現了人面魚紋圖案,還在臨潼姜寨遺址、寶雞北首嶺遺址、漢中西鄉何家灣遺址等發現了類似圖案。各處畫法雖略有不同,但圖案總體布局和人魚結合的基本形式都相一致。這說明當時( )A.文明發展依賴漁獵經濟B.經濟發展促進藝術進步C.不同地區存在文化交流D.宗教信仰主導日常生活2.(2分)如表為考古發現的東周王城和部分諸侯國都城的規模情況。據此可知,當時( )都城名稱 東周王城洛陽 魯國曲阜 齊國臨淄 楚國郢都 秦都雍城 燕下都面積(平方公里) 14 10.45 15.5 16 10.56 40A.民族關系發生重要變化B.華夏認同觀念的增強C.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D.南北方經濟差距較大3.(2分)如圖是《漫畫中國史》對漢武帝時期推行“均輸”“平準”政策的通俗圖解。漢武帝推行這一政策實質是( )A.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B.防范地方割據威脅中央C.打擊地方富商大賈勢力D.促進社會經濟均衡發展4.(2分)如表為歷史老師關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備課要點。由此可知,老師突出強調這一時期( ) 講述三國鼎立的影響時,強調魏、蜀、吳三國各自發展政治經濟、軍事實力,以達到統一全國的目的。 講述西晉的建立與統一。 講述北周滅北齊,北方重歸統一,為隋朝統一天下打下基礎等內容。A.政權更迭頻繁 B.分裂中孕育統一C.社會矛盾尖銳 D.統一國家的繁榮5.(2分)貞觀二十年(646年),王師旦主持進士考試。考生張昌齡、王公瑾雖有才學,但放榜時卻名落孫山。王師旦對唐太宗解釋說,張、王“誠有詞華,然其體(態度)輕薄,文章浮艷”,不但難成棟梁,還可能敗壞風氣。這反映出當時的科舉制( )A.考試錄取程序進一步完善B.注重考察學子的家世和門第背景C.官員的任用標準大大提高D.注重文風雅正、內容實用的原則6.(2分)如表為北宋景德、皇祐、治平三個時期財政支出情況的動態分析,這些數據能夠說明北宋( )時期 年份范圍 官吏數量 官吏增長倍數 郊費(郊外祭祀天地)(百萬)景德 1004﹣1007年 一萬多名 1倍(基準) 6皇祐 1049﹣1053年 二萬多名 2倍 12治平 1064﹣1067年 三萬四千名 約3.4倍 13A.社會潛伏著危機 B.改革成效顯著C.政治風氣的保守 D.歲幣負擔沉重7.(2分)清朝康雍時期,浙江一些地區“尺寸之隧,必樹之桑”,所獲之利比種水稻往往多出四五倍。江南、山東、直隸等地,“上腴之地,無不種煙”。當時有所謂“大商賈一年之計,夏絲秋煙”的說法。由此可知,上述地區( )A.糧食作物主體地位提高B.體現農產品商品化趨勢C.自然經濟開始逐步解體D.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迅速8.(2分)1946年12月6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戰局在開始變動》,指出:“蔣軍除幾個局部地區尚有戰役性的主動以外,就全局來看,它的主動已轉為被動。”導致這一轉變的主要因素是( )A.國統區的惡性通貨膨脹B.第二條戰線的興起發展C.解放區面積的迅速擴大D.國共雙方有生力量消長9.(2分)1951年,《新電影》雜志在北京創刊,第一期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解放了的中國”特輯,第二期為“國營電影廠出品的新片展覽月”特輯,之后陸續出版“堅決鎮壓反革命”“蘇聯電影展覽”等特輯。以上特輯反映出( )A.電影創作發行緊跟時代主題B.戰爭題材深受觀眾歡迎C.外國影片在中國的市場廣闊D.勞模精神不斷激勵人民10.(2分)以下科技成就( )時間 主要成就 影響1964年6月 我國成功發射“東風二號”中近程導彈 標志我國具備自主研制導彈的能力1964年10月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標志我國打破了超級大國核武器壟斷1966年10月 我國“兩彈結合”首次試驗成功 標志我國具備了實戰能力的核導彈技術A.說明我國科技已經領先世界B.體現了我國國防科技的突破C.反映了經濟對科技的影響力D.體現了雙百方針的直接指導11.(2分)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實行“兩權分離”;黨的十八大以來,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形成了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并行的格局。這一轉變( )A.反映出鄉鎮企業蓬勃發展B.有利于土地公有制的確立C.改變了土地所有制的屬性D.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要求12.(2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其體現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時間 政策 名稱1947年5月 設立民族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1980年3月 設立經濟特區 深圳特區1997年7月 設立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A.擱置分歧,共同繁榮 B.獨立自主,主權至上C.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13.(2分)地中海的地理優勢促進了區域間的交流,形成了以商貿為基礎,涵蓋希臘、羅馬等多個獨特文明的體系。希臘城邦的成就與羅馬帝國的征服擴大了地中海文化的影響力,而各文明在交流中互鑒,最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地中海文化圈,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反映了文明的發展( )A.屈從武力征服 B.必定喪失獨立之路C.在交流中互鑒 D.只呈現多元性特征14.(2分)1088年,以學生社團為基礎的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在教會支持下建立。其初期專注法律研究,14世紀后天文學、醫學、哲學、算術等研究興起,并設有神學院。阿奎那、哥白尼、但丁等名人曾在此學習或執教。從材料中可以看出( )A.博洛尼亞大學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學B.中世紀西歐的大學受到教會的影響C.該大學的研究僅僅限于法律和神學D.該大學一貫反對教會的“神權至上”15.(2分)英語的發展過程中,每一個重大的歷史階段都會產生大量反映鮮明時代特征的新詞。其中,第二組詞匯出現的原因是( )組別 時期 新詞第一組 15﹣17世紀 potato(馬鈴薯,原產地美洲)、maize(玉米,原產地美洲)第二組 19世紀后期 Telephone(電話)、telegraph(電報)、electron(電子)第三組 20世紀初 Tank(坦克)、machine gun(機關槍)、gas mask(防毒面具)A.歐洲早期殖民活動的進行B.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C.資本主義制度的廣泛確立D.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16.(2分)如圖所示“比例”變化的主要推動力是(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蘇聯工業化的開展 D.赫魯曉夫改革17.(2分)由如圖可看出美國對外經濟制裁的使用次數呈現上升趨勢,但成功率卻總體呈現下降趨勢。成功率總體呈現下降趨勢的主要原因是( )A.發展中國家擺脫貧窮落后B.美國已成為唯一超級大國C.歐盟經濟實力已超過美國D.美國綜合國力的相對衰落二、非選擇題(2大題,共36分)18.(18分)歷史課上正開展近代化探索這一大概您的探究性學習活動,請你參加并完成字習任務。【任務一】鍛造單元主心骨材料一:圍繞“近代化探索”這個大概念,同學們從教材的相關內容提煉了三個主題。(1)從材料一的三個主題中任選一個主題,闡述其近代化過程。【任務二】鋪展知識邏輯線材料二:圍繞“近代化探索”這一大概念進行單元復習時,同學們按照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建構事件、人物與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近代化探索大事年表時間 重大事件1840年前后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標志著從手工業向機器生產的轉變1840﹣1842年 鴉片戰爭爆發,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56﹣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19世紀60﹣90年代 開展了洋務運動,是清朝內部的一場自救運動1868年 日本開始明治維新,開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1898年 開展了戊戌變法,是清朝的一次政治改革嘗試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1911年 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1912年 清帝退位,標志著清朝的終結1915年 袁世凱復辟帝制,民主共和制度遭到破壞1915年 新文化運動開始,提倡民主與科學(2)請結合材料二大事年表中的史實,自選兩三件大事,論述事件之間的必然聯系。【任務三】聯系古今來論述材料三:中國近代“少年中國”之說的提出和影響歷史人物 論述 影響1900年,梁啟超發表《少年中國說》:“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 “少年中國”這一文化意象及類似隱喻得到廣泛傳播。1917年,李大釗發表《新中華民族主義》,提出,少年的責任“不在保持老大中華之茍延殘喘,而在促進少年中華之投胎復活”,呼吁中華少年為“中華民族更生再造”而奮斗。 激發了中華少年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責任感,促進了五四運動等民族獨立與解放運動的發展。(3)請以““少年中國”精神推動民族復興”為題寫一篇不少于260字的歷史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價值觀正確。19.(18分)咖啡折射歷史。閱讀相關材料,探究下列問題。【探究一】咖啡對西半球的影響材料一:咖啡引種的編年史時間 引種情況16世紀 在阿拉伯半島的也門,出現了一種用原產自埃塞俄比亞的植物果實制作的新飲料,這就是咖啡。17世紀 咖啡在歐洲已經非常流行。為了控制咖啡貿易,歐洲人從阿拉伯半島獲取了咖啡樹幼苗。之后咖啡產業在西半球快速發展。18世紀 歐洲人把咖啡樹引進牙買加、古巴、危地馬拉、秘魯、哥斯達黎加、委內瑞拉、墨西哥、巴西等南美國家,并建立咖啡種植園。(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咖啡產業在西半球快速發展的條件。【探究二】咖啡對思想文化的影響材料二:咖啡的流行促成了咖啡館的誕生與發展,咖啡館成為獨特的社交場所。在17世紀,咖啡進入后,歐洲咖啡館迅速涌現,人們可以在其中一邊喝咖啡一邊討論時事、政治、文學、藝術等話題,咖啡館成為文人、藝術家的聚集地。這種咖啡館文化不僅促進了知識和文化的交流,還推動了思想的碰撞與解放,與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緊密相連。(2)根據材料二,“咖啡館文化”在歐洲的興起,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哪些變化?【探究三】咖啡對美國獨立的影響材料三:1773年的抗英斗爭中,北美殖民地人民組成反抗組織,在船上搗毀貨物,將茶葉倒入港口,這就是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大陸會議通過了一項抵制消費茶葉的決議……殖民地咖啡的平均銷量從1772年的人均0.19磅猛增到1799年的人均1.41磅——足足增長了7倍。到了19世紀,美國直接從跟自己位于同一個半球的南美進口咖啡豆,開始逐漸習慣飲用咖啡。——摘編自[美]馬克 彭德格拉斯特《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業史》(3)根據材料三,指出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北美流行飲品的變化。結合所學,分析這種變化與北美獨立戰爭的關系。【探究四】以唯物史觀認識咖啡傳播現象材料四:馬引入美洲后,犁耕開始取代過去的鋤耕;原產于非洲東北部的咖啡成為北美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玉米進入到亞洲,推動了對邊遠地區的拓荒;美洲的作物比較容易生長,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歐、亞、非的農業歉收問題,使很多地區的人口得到快速增長。——摘編自[美]帕特里克 曼寧《世界歷史上的移民》(4)綜上所述,從咖啡的傳播歷程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中,可得到哪些關于文化與經濟關系的啟示?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17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C C A B D A B D A B D題號 12 13 14 15 16 17答案 C C B D C D二、非選擇題(2大題,共36分)18.(18分)歷史課上正開展近代化探索這一大概您的探究性學習活動,請你參加并完成字習任務。【任務一】鍛造單元主心骨材料一:圍繞“近代化探索”這個大概念,同學們從教材的相關內容提煉了三個主題。(1)從材料一的三個主題中任選一個主題,闡述其近代化過程。【任務二】鋪展知識邏輯線材料二:圍繞“近代化探索”這一大概念進行單元復習時,同學們按照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建構事件、人物與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近代化探索大事年表時間 重大事件1840年前后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標志著從手工業向機器生產的轉變1840﹣1842年 鴉片戰爭爆發,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56﹣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19世紀60﹣90年代 開展了洋務運動,是清朝內部的一場自救運動1868年 日本開始明治維新,開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1898年 開展了戊戌變法,是清朝的一次政治改革嘗試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1911年 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1912年 清帝退位,標志著清朝的終結1915年 袁世凱復辟帝制,民主共和制度遭到破壞1915年 新文化運動開始,提倡民主與科學(2)請結合材料二大事年表中的史實,自選兩三件大事,論述事件之間的必然聯系。【任務三】聯系古今來論述材料三:中國近代“少年中國”之說的提出和影響歷史人物 論述 影響1900年,梁啟超發表《少年中國說》:“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 “少年中國”這一文化意象及類似隱喻得到廣泛傳播。1917年,李大釗發表《新中華民族主義》,提出,少年的責任“不在保持老大中華之茍延殘喘,而在促進少年中華之投胎復活”,呼吁中華少年為“中華民族更生再造”而奮斗。 激發了中華少年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責任感,促進了五四運動等民族獨立與解放運動的發展。(3)請以““少年中國”精神推動民族復興”為題寫一篇不少于260字的歷史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價值觀正確。答案為:(1)【主題一】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務派掀起了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自救運動。他們學習西方技術,興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在客觀上促進了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洋務運動是我國歷史上經濟領域的近代化運動。【主題二】在我國政治領域近代化的過程中,戊戌變法是一次重要嘗試。維新派人士倡導學習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雖因守舊派抵制而失敗,但推動了政治近代化的探索。隨后,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政治近代化邁出重要一步。【主題三】戊戌變法派倡導科學文化,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開啟思想解放的先河。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新文化運動時期,民主與科學成為重要旗幟,陳獨秀、魯迅等人批判封建禮教,推動思想進一步解放,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奠定基礎,加速了思想近代化的進程。(任選一例)(2)【示例】我選英國完成工業革命、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后,迫切需要對外擴張市場,鴉片貿易成為其重要手段。鴉片戰爭是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而發動的非正義戰爭,導致中國戰敗并簽訂不平等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則是英國等列強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兩次鴉片戰爭均因英國工業革命后的經濟需求而起,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論題:“少年中國”精神推動民族復興。論述:①近代史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激發了中華少年的愛國情懷,喚醒青年民族意識,使其認清責任使命。李大釗在《新中華民族主義》中強調少年要促進“少年中華”新生,進一步激發青年愛國情懷,推動了五四運動等民族獨立與解放運動的發展。②新時代下,“少年中國”精神仍是民族復興的重要動力。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改革開放與民族復興的新征程要求創新與擔當。因此,要弘揚“少年中國”精神,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責任感,引導他們投身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事業。結論:“少年中國”精神在近代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情懷,歷史影響深遠,在新時代也會激勵青少年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現實意義重大。19.(18分)咖啡折射歷史。閱讀相關材料,探究下列問題。【探究一】咖啡對西半球的影響材料一:咖啡引種的編年史時間 引種情況16世紀 在阿拉伯半島的也門,出現了一種用原產自埃塞俄比亞的植物果實制作的新飲料,這就是咖啡。17世紀 咖啡在歐洲已經非常流行。為了控制咖啡貿易,歐洲人從阿拉伯半島獲取了咖啡樹幼苗。之后咖啡產業在西半球快速發展。18世紀 歐洲人把咖啡樹引進牙買加、古巴、危地馬拉、秘魯、哥斯達黎加、委內瑞拉、墨西哥、巴西等南美國家,并建立咖啡種植園。(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咖啡產業在西半球快速發展的條件。【探究二】咖啡對思想文化的影響材料二:咖啡的流行促成了咖啡館的誕生與發展,咖啡館成為獨特的社交場所。在17世紀,咖啡進入后,歐洲咖啡館迅速涌現,人們可以在其中一邊喝咖啡一邊討論時事、政治、文學、藝術等話題,咖啡館成為文人、藝術家的聚集地。這種咖啡館文化不僅促進了知識和文化的交流,還推動了思想的碰撞與解放,與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緊密相連。(2)根據材料二,“咖啡館文化”在歐洲的興起,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哪些變化?【探究三】咖啡對美國獨立的影響材料三:1773年的抗英斗爭中,北美殖民地人民組成反抗組織,在船上搗毀貨物,將茶葉倒入港口,這就是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大陸會議通過了一項抵制消費茶葉的決議……殖民地咖啡的平均銷量從1772年的人均0.19磅猛增到1799年的人均1.41磅——足足增長了7倍。到了19世紀,美國直接從跟自己位于同一個半球的南美進口咖啡豆,開始逐漸習慣飲用咖啡。——摘編自[美]馬克 彭德格拉斯特《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業史》(3)根據材料三,指出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北美流行飲品的變化。結合所學,分析這種變化與北美獨立戰爭的關系。【探究四】以唯物史觀認識咖啡傳播現象材料四:馬引入美洲后,犁耕開始取代過去的鋤耕;原產于非洲東北部的咖啡成為北美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玉米進入到亞洲,推動了對邊遠地區的拓荒;美洲的作物比較容易生長,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歐、亞、非的農業歉收問題,使很多地區的人口得到快速增長。——摘編自[美]帕特里克 曼寧《世界歷史上的移民》(4)綜上所述,從咖啡的傳播歷程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中,可得到哪些關于文化與經濟關系的啟示?答案為:(1)①新航路的開辟,為咖啡的引種與推廣提供了運輸條件。②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加速了咖啡產業在全球的發展。③全球貿易體系的支撐下,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消費市場等。(回答兩點即可)(2)社會變化:①咖啡館成為獨特的社交場所,改變了人們的社交方式,豐富了人們的社會生活。②當時思想交流的內容變得更加開放,有利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3)飲品變化:從喝茶變成喝咖啡。關系:①北美人民通過抵制英國茶葉,表達了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滿和反抗,咖啡則成為這種反抗精神的象征。②北美人民選擇喝咖啡,反映了對自由和獨立的追求,進一步凝聚了民族意識,推動了北美獨立革命的進程。(4)啟示:文化的發展需要經濟基礎的支持,而經濟的繁榮也離不開文化的助力。在當今社會,我們應重視文化與經濟的協同發展,以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