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24《人民解放戰爭》教學方案教學目標1. 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通過有關歷史圖片和史料,了解重慶談判的相關史實,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2. 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用畫時間軸的方式,使學生從時間和空間上了解內戰爆發和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3.家國情懷:結合史料從不同角度分析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覆滅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原因,認識政權建設和發展的根本因素,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感悟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意義;教學難點: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覆滅、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原因。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提問:這兩張圖畫反映了抗戰勝利后人們什么樣的心情和愿望?學生回答:高興、喜悅、幸福、期望和平等。過渡: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終于勝利了,人們以為期盼已久的和平和幸福生活就要到來了。但是,和平如期而至了嗎?今天我們便來一起學習這部分內容。(設計意圖)讓學生從當時的文藝作品感受那時民眾的需求,承接上課,鋪墊本課,開啟新課學習。教師也可使用“內戰爆發”情境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內戰爆發的概況后再講解新課。【講授新課】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1. 重慶談判(1)背景:抗戰勝利后,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建國方針。共產黨:以和平、民主、團結為號召,主張成立聯合政府,力爭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國民黨:打著“和平建國”的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2)過程: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為何?出示材料毛澤東先生勛鑒: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臨電不勝迫切懸盼之至。——蔣中正未寒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毛澤東先生勛鑒:來電誦悉,期待正殷……大戰方告終結,內爭不容再有。深望足下體念國家之艱危,憫懷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從事建設。……特再馳電奉邀,務懇惠諾為感。——蔣中正哿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毛澤東先生勛鑒: 未養電誦悉……惟目前各種重要問題,均待與先生面商,時機迫切,仍盼先生能與恩來先生惠然偕臨,則重要問題,方得迅速解決,國家前途實利賴之。茲已準備飛機迎迓,特再馳電速駕!——蔣中正梗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蔣介石智囊陶希圣說:想用軟的一套手法 ,把共產黨吃掉談何容易!可是,國內有厭戰情緒,國際形勢也不允許中國打內戰,一打起來我們更被動,利用談判拖一拖也好。共產黨拒絕談判,我們更有文章好做!實質就是“假和平,真內戰”。為內戰爭取時間,把握政治主動權,如果毛澤東不去,即是共產黨方面違背民意,不愿意商談,破壞和平。為爭取和平民主新局面,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接受蔣介石的邀請,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抵達重慶,進行談判。(3)結果:10月10日,國共簽署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規定: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出示材料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的簽訂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一、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建國”方針得到國民黨方面承認,成為戰后解決國內問題的根本方針。二、中國共產黨在談判中堅持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贏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三、中國共產黨在重慶與各民主黨派的交往推動國內和平民主力量的凝聚與發展。四、重慶談判為政治協商會議通過和平建國協議奠定了基礎。——王海蛟《重慶談判的歷史意義》2.重慶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10日,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青年黨和無黨派人士代表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案等五項協議,但最終被國民黨否決。(設計意圖)了解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兩黨不同的建國主張,分析其目的,使學生對國共兩黨的性質又進一步的認識;展示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的材料,了解重慶談判的背景,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并從毛澤東的行動中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的魄力和智慧;了解重慶談判的史實和結果,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過渡:《雙十協定》的簽訂和政協會議的召開,使中國共產黨關于和平建設新中國的政治主張被全國人民所了解,從而推動了全國和平民主運動的發展。但是,和平如期而至了嗎?二、全面內戰的爆發1. 爆發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違背“雙十協定和政協會議決議,以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向解放區展開大規模進攻,發動了全面內戰。梁漱溟說:“一覺醒來,和平已經死了!”內戰初期,國民黨在軍隊數量、軍事裝備、后備資源及外來援助等方面,都明顯超過共產黨方面。過渡:但是毛澤東在與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談話時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是實際上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同時在戰術上重視敵人。2.從全面進攻到重點進攻(設計意圖)展示內戰爆發時國共兩黨的實力對比圖,通過數據呈現國共兩黨實力差別,理解“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認識中國共產黨以弱勝強的決心;通過地圖、表格、歷史照片等形式呈現戰爭進程,使學生了解解放戰爭在防御階段的發展概況,了解中共的戰爭策略和智慧,并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過渡: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打碎了人民的和平期望,在政治上越來越不得人心,他們的倒行逆施,也使得經濟上出現了困局,國民黨政權面臨著統治危機。三、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1. 國統區經濟陷入崩潰(1)國民政府無限制地發行紙幣,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出示材料材料一 1945年9月,國民政府財政部規定偽幣中儲券200元兌換法幣1元(實際比值約為25∶1),并規定限期、限量兌換。僅通過這種掠奪式的貨幣兌換手段,國民政府就從收復區人民手中攫取了大量財富。——摘編自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材料二 國民黨政府財政嚴重入不敷出的狀況,由于內戰軍費的激增和豪門資本恣意中飽,本來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法幣的發行量,從抗戰勝利到1948年6月增加近370倍。貨幣飛速貶值,物價如脫韁野馬般猛漲。蔣介石感嘆道:“經濟危險至此,比軍事更是憂慮。”——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2)國民黨的反動政策和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使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受到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民族資產階級受到排擠和打擊。出示材料材料三 凡是蔣介石國民政府所到達的地方,情況毫無例外,都由四行二局壟斷了金融的一切方面。而四行二局本就是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壟斷金融的中心機構,這樣一來,四大家族的金融壟斷地位更加穩固,其官僚資本急劇膨脹,但是對于敵偽區的經濟而言卻更加崩潰,敵偽區的大量財富落入了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口袋當中,全部用暴力的方法占為己有,一點兒也不落入民間,他們掠奪人民財富的手段,與日偽軍并無差異,雖為“接收”,實為“搶”,大發“接收財”。——張萌《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膨脹史”》(3)國民黨政權陷入困局,國統區的愛國民主運動迅速興起。這一運動以學生為先鋒,核心是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逐步發展成為配合人民解放軍作戰的第二條戰線。2.包辦“國民大會”——制憲國大(1)召開:1946年11至12月,南京。(2)參會人員:除國民黨代表外,還有依附于國民黨的青年黨、民主社會黨等,中國共產黨和民主同盟堅決反對。(3)評價:通過《中華民國憲法》,是國民黨專制統治和蔣介石獨裁的裝飾品,進一步暴露了國民黨當局堅持獨裁和內戰的真面目。(設計意圖)通過有關史料、圖片進行分析探究,認識正是由于國民黨在經濟上、政治上的倒行逆施,導致了戰場上的連連失敗,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過渡:在國統區國民黨的統治政治上陷于孤立,經濟上面臨崩潰;而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的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擁護,保障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土地改革(1)依據:1947年夏,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出示材料第一條 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第二條 廢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第十一條 分配給人民的土地,由政府發給土地所有證,并承認其自由經營、買賣及在特定條件下出租的權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約及債約,一律繳銷。第十二條 保護工商業者的財產及其合法的營業,不受侵犯。第十三條 為貫徹土地改革的實施,對于一切違抗或破壞本法的罪犯,應組織人民法庭予以審判及處分,人民法庭由農民大會或農民代表會所選舉及由政府所委派的人員組成之。——摘自《中國土地法大綱》(2)意義:各解放區掀起土地改革群眾運動,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選擇可播放視頻“【知識解析】1947年全國土地會議召開背景”或“【知識解析】1947年全國土地會議召開背景”,直觀形象了解本知識點。2.戰略進攻——千里躍進大別山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12萬人,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南京、武漢,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3.戰略決戰——三大戰役出示材料1948年秋,人民解放軍已增至290萬人,共有五支野戰部隊:西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并已基本形成野戰軍、地方軍和游擊部隊三者結合的完整體系。軍隊素質和戰術水平大為提高,不但能打運動戰,而且能打陣地戰;士氣旺盛,斗志昂揚。解放區面積已占全國1/4,人口占全國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部隊后方更加鞏固。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4萬人,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東北、華北、華東解放區連成一片,長江以北基本解放,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4.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召開:1949年春,在河北西柏坡。(2)內容:①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②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③提出了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3)意義: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出示材料毛澤東提醒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5.國民黨政權的覆滅(1)北平和談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引退,由李宗仁代理其總統職務。1949年4月,國共兩黨代表在北平舉行談判,最后由于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和談破裂。(2)渡江戰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4月23日,占領南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覆滅,中華民國時期結束。【合作探究】 根據所學,分析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覆滅的原因。。①官員腐敗,不得民心;② 派系斗爭,內部分散;③ 經濟崩潰,眾叛親離;④ 發動內戰,背離民心;⑤ 外交失敗,美援斷絕;⑥ 中共壯大,順乎民心。6.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原因:①國民黨方面:因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②中國共產黨: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2)意義:①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②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知識小結】人民解放戰爭的發展進程【合作探究】 影響國共兩黨關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兩黨的階級性質不同: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中國共產黨代表工農群眾的利益。階級性質不同是國共關系矛盾斗爭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2)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兩黨就有結束對抗走向合作的可能;當階級矛盾上升時,兩黨合作關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對抗。(3)國際政治勢力的態度與國際環境的影響:進步的國際政治形勢和有利的國際環境就能促成兩黨之間的合作,反之,則會加速兩黨關系的破裂。(設計意圖)再次展示戰略反攻和戰略決戰前國共兩黨的實力對比圖,認識在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力量不斷壯大,最終戰勝敵人;通過戰爭示意圖和人民解放戰爭的發展進程圖,加強學生的時空觀念;探究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覆滅的原因和影響國共兩黨關系的主要因素,提高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和辯證的分析問題的能力;補充“歷史上臺灣與祖國的三次分離”,明確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一定能再次回到祖國的懷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課堂小結】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習近平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充分印證了兩黨成敗的關鍵因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中國共產黨始終依靠人民、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