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海倫市第一中學2024一2025學年度期末試卷高一年級歷史試卷考試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一~三單元: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錢乘旦在《西方那一塊土》中指出:農業一旦產生,定居就一定出現。一旦定居,人口的數量就會增加。隨著人口增加,生存的壓力就會增大,農業于是向四處擴張,逐漸傳播到四面八方。作者意在強調()A.農耕文明的擴張特性B.農業對文明起源的作用C.文明擴張的多元方式D.人地矛盾推動文明交流2,古希臘時期的代表性建筑,往往都是大氣端莊、面向公眾的,沒有太多為了渲染統治者或神靈地位的神秘性,而且建筑的比例也深受理性思維(體現在幾何學上)的影響(如下圖),這對此后整個歐洲的建筑產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影響。這表明,古希臘()A.數學物理知識豐厚B,建筑融合東西方的特色C.建筑技術領先世界D,建筑具有人文主義色彩3.據史書記載,楚國接受中原文化,將“南蠻”納入中國范圍。箕子率商人遠赴,成為箕子朝鮮。另外,沿印度河口至波斯灣,再到紅海,甚至到地中海和黑試卷第1頁,共8頁海,莫不有腓尼基人、埃及人、猶太人等殖民據點建立。材料意在說明(A.古代人類的遷徙活動相當頻繁B.農耕文明區域不斷擴大C.人類遷徙帶來不同文化的認同D.不同地區文明相互影響4.在查理曼帝國分裂之后,封建采邑實際上已成為封建主們的自治領地。后來多數城市的自治權都是由領主主動授予的。封建領主授予城市的自治特許狀就是城市市民與封建領主達成的一種類似于封建契約的東西。由此可見()A.封建領主是推動城市興起的主要力量B.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權的削弱C.政治傳統對城市自治產生過積極影響D.契約精神廣泛維系社會關系5,中世紀歐洲某修道院的記錄顯示:“本院修士不僅抄寫保存古典文獻,還開辦學校教授文法、修辭和算術。同時,本院定期接收領主捐贈的土地,并為周邊農民提供庇護。”這一現象說明(A.基督教會壟斷了文化教育B.修道院兼有文化和經濟功能C.領主通過捐贈控制修道院D.教會維護了農民的政治權益6.1689年,英國頒布的《權利法案)延續了(大憲章》限制君主專制的思想,同時體現了議會主權(某種程度上的人民主權)思想:1789年法國頒布的《人權宜言》,則明確提出了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這些法律文件(A.助推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B.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C.奠定了資本主義民主的基礎D.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形成7.美國憲法授予聯邦的權力主要是全國性的和對外的,諸如戰爭、和平、談判和對外貿易等:而保留于各州的權力則涉及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等。因此,人民可以把“重大的和總體的利益”托付給全國立法機關的選民集團,把“地方的和特別的利益”托付給州或地方政府立法機關的選民集團。據此可知,美國的這種制度設計()A.旨在平衡聯邦權威與各州自治權B.體現了中央集權制度的高效性C.側重于消除各州間的法律差異D.試圖通過分權防止多數人的暴政8.下表是19世紀下半葉英、美、德三國的棉紡工業品在世界市場中的占有情況,其中,甲、乙、丙對應的國家準確的是(1850年1860年1870年1880年1890年分39%36%32%28%18%試卷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