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練習一、單選題1.1910年,長沙爆發搶米風潮。具有地方議會性質的湖南諮議局致電軍機處,請求朝廷撤換處置失當的巡撫,諮議局議長和士紳聯名致電湖廣總督瑞澂。瑞澂認為該士紳等“跡近干預”,上奏朝廷:“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這表明( )A.新政強化了清廷權威 B.諮議局架空了督撫權力C.地方勢力控制了官場 D.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2.新中國成立后,三大改造時期,把農民組織起來,實行農業合作化道路。改革開放后,又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開放的迫切需要 B.廣大農民的強烈愿望C.立足于農村現實條件 D.帶動農民增產增收3.1906年,清政府改巡警部為民政部,下設衛生司中有保健、檢疫、方術三科。1907年,各省增設的巡警道,其下屬警務公所中的衛生課職能如下:“掌衛生警察之事。凡清道、防疫、檢查食物、屠宰考驗、醫務、醫科及官立醫院各事項皆屬之。”這些措施( )A.使中央傳統的六部建制得到發展 B.使基本醫療體系得以在我國建立C.體現了中國對西方公共衛生措施的借鑒 D.使各地的立憲派轉而倒向革命4.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一次自救運動,也是一次“自掘墳墓”的改革。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愛戴大清國”的人,但無論是在國內新式學堂中還是在留學生中,清政府并沒有獲得多少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現了一個不同于傳統士類的知識分子群體。材料旨在說明清末教育改革( )A.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B.推動了思想解放C.挽救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 D.傳播了民主科學思想5.下表為青島海信公司發展大事記。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國( )1979年 青島電視機總廠成立,并被國家確立為電視機定點生產單位1984年 第一臺彩色電視機下線,創造當年引進、當年投產的高速度1994年 青島電視機廠改制為青島海信集團公司1997年 青島海信電器股票上市2006年 海信進入歐洲市場,以高科技的平板電視打入歐洲銷售主渠道2007年 海信歐洲研發中心正式運轉A.基礎設施建設位于世界前列 B.貫徹了科教興國的戰略C.市場經濟體制逐漸發展完善 D.改革開放進程不斷深化6.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鞏固人民政權,在外交上采取的緊迫措施是( )A.抗美援朝斗爭 B.參加日內瓦會議C.出席萬隆會議 D.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7.根據國家三線建設規劃,經周總理批準,1964年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等專業外遷,選址在四川綿陽建立清華大學綿陽分校,蔣南翔親任分校校長,代號“651工程”。清華大學內遷是三線建設時期高校內遷的一個縮影,這主要是為了( )A.培養科技人才 B.應對緊張形勢 C.改善工業布局 D.增強國防力量8.學者王先明指出,百日維新時期新政詔書連篇頻發,然其在實踐中卻常常被化為無形,很多內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飾而無實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撫都持觀望、延宕、抵制態度,拒不奉詔……光緒皇帝嚴責守舊大臣的詔令也達十多次,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動。王先明旨在說明百日維新時期( )A.官僚集團思想較僵化 B.改革內容背離了國情且無實效C.改革的舉措急躁冒進 D.政治變革缺乏深入開展的條件9.公元前536年在我國法制史上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件,就是這年三月,“鄭人(子產)鑄刑書”。杜預注說∶“鑄刑書于鼎,以為國之常法”。此舉引起晉國名人叔向的批評,認為百姓有刑書作依據,將不看你的位置高、權勢大而引刑書的條條與其爭論是非。孔子也認為,將刑罰條款鑄在鼎上,民眾只以鼎上的條文為據,那還能尊重當官的貴人?據此可知,子產此舉( )A.實現了禮治向法治轉變 B.催生了我國第一部法律C.宣告傳統統治秩序崩潰 D.觸動了傳統貴族的利益10.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發布上諭禁止國民纏足,制定相關章程發展女學,并采取有步驟、分類別的方式來實現禁煙,除此之外還在禁毒和剪辮易服、婚姻習俗變革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這些改革( )A.大大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B.使清政府擺脫統治的困境C.源于鴉片走私后的白銀外流 D.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近代化11.1898年1月,康有為給光緒帝上書,建議在中央設立制度局,負責“審定全規,重立典法”,甚至“酌定憲法”;制度局成員由皇帝擢拔,對皇帝負責;議事程序是“派王大臣為總裁,體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內,同共討論”,最終由皇帝裁決。康有為此舉意在( )A.建立代議制機構 B.增強改革派的實力 C.裁撤舊官僚機構 D.尋求社會各界支持12.史料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從下列史料的信息中可以推斷的結論有( )公上年(前688年),“我邦,其成,初縣”。 《史記》魯哀公二年(前493年),趙簡子誓曰:“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左傳》秦孝公(公元前381年一前338年)年間商鞅變法:“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史記》①地方實行縣制萌芽于春秋時期 ②商鞅在秦國普遍推行縣制③郡縣制的形成與諸侯爭戰有關 ④戰國初期普遍推行郡縣制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3.萬歷新政十年間,張居正主持國政推行一系列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整頓和改革措施。《明史》記載:“居正為政,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張居正的這些舉措( )A.使得特務政治橫行無忌 B.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舊勢力C.利于提高行政辦事效率 D.對制約相權起到一定的作用14.自1979年以來,出現了一種新的辦學形式——短期職業大學。這種大學實行“收費、走讀、不包分配、擇優推薦”的辦學原則,堅持為地方服務,具有地方性、職業性、多樣性和靈活性等鮮明特色。短期職業大學的興起( )A.適應了改革開放的人才需求 B.響應了“三個面向”的要求C.開始引領教育領域撥亂反正 D.得益于高校內部結構調整15.1907年3月8日,鑒于“近來京外官商士民創立女學堂者,所在多有”的事實,學部被迫頒布了以“啟發知識、保存禮教”為宗旨的《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女子師范學堂章程》。這表明( )A.儒學喪失統治地位 B.新式教育成為潮流C.女子政治地位提高 D.清末新政成效顯著16.如表所示為王安石變法中的相關內容。對此解讀正確的是,王安石變法( )法案 內容青苗法 責成縣令、縣佐于借貸時親自與者長、戶長一道檢視,防治“吏緣為奸”方田均稅法 方田官員親自檢驗之后,官府還得慕人復算,又立方帳、莊帳、甲帖、戶帖,防止“隱戶漏 稅”“產去稅存”等弊端A.注重變法措施的落實 B.加強了三司的財政權C.限制了商品經濟發展 D.造成嚴重的冗官現象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北宋仁宗時期,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國內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慶歷三年(1043年)九月,參知政事范仲淹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核心的改革主張,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教育、軍事、法制等各方面,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從而揭開了“慶歷新政”的序幕。但新政遭到強烈反對和阻撓。慶歷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摘編自張俊英、鄒璇《近60年來慶歷新政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材料二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內容大體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是財政經濟改革,二是軍政方面的改革,三是教育改革。改革開始后,王安石最為得意的“青苗法”,也最為時人所詬病。推行“青苗法”的目的本是濟貧困、抑兼并、促生產。然而新法一經全面推行,不但無惠民之效,反而變成了害民之法。從政治上看,變法還導致了一個更為嚴重、貽害無窮的惡果-黨爭。法令頒行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及斗爭,史稱“新舊黨爭”。在反對派的巨大壓力下,王安石在熙寧年間的變法夭折。——摘編自金聲《王安石變法》(1)根據材料,比較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的異同。(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北宋中期改革運動頻發的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從黨的百年歷史看,土地政策不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都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時間 內容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年) 1928年,毛澤東主持制定《井岡山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頒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規定沒收地主、富農、反革命及農村公共土地,以“最有利于貧農、中農利益的方法”按人口或按勞力平均分配。全民族抗戰時期(1937—1945年) 1942年,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明確提出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 1947年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提出“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56年)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提出“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中共中央通過《關于發展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提出“以土地入股統一經營為特點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摘編自張天佐《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百年歷史回顧與啟示》(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1927-1956年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影響近現代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變化的因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一些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進行變法改革。其中,商鞅變法成效最大。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他力排眾議,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他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1)根據材料一,指出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3)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改革對社會發展有何作用?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23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中國最古老的經籍之一《易經》里已出現了“改革”的概念一“天地革而四時成”。“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幾千年前,當人類文明的曙光剛剛照亮歷史地平線的時候,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等等古老的中國智慧,積淀為中華文明的固有秉性,歷千秋萬代而不衰,行千里萬里尤蓬勃。縱觀中國歷史,通過改革或變法以強國,同樣是古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摘編自徐成芳《改革開放從歷史中走來、向未來敞開的偉大品格》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史知識,圍繞“改革”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練習》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C A D A B D D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C A B A17.(1)同:都一度得到統治者支持;內容都涵蓋經濟、軍事和教育(改革措施全面、豐富);都遭到強烈的反對;都以失敗告終。(答出兩點即可)異:內容上,慶歷新政以整頓吏治為核心,王安石變法以財政經濟改革為先;過程上,慶歷新政極其短促,很多措施未能全面實施,王安石變法的大多數措施得到了全面推行;政治影響上,慶歷新政對官場未造成明顯影響,王安石變法則引發了持續數十年的激烈黨爭。(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原因:社會矛盾尖銳;邊境局勢緊張;統治者希望有所作為;有識之士(改革家)的思考和探索;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特點:土地政策的調整于社會主要矛盾(或國共關系)的變化密切相關,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土地所有制經歷了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演變;土地政策的調整始終關注農民的切身利益。(2)因素: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的中心任務轉移;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蘇聯模式的借鑒。19.(1)背景: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廣,農業發展;諸侯國為富國強兵進行變法。影響:秦國國力增強,軍隊戰斗力提高,為統一全國奠定基礎。(2)內容: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措施(使用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聯姻)。(3)作用: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能推動國家強盛和民族交融。20.(一)論題層次I:論題不明確或價值導向不正確;層次2:論題比較明確且價值導向正確;層次3:論題明確且價值導向正確。(二)史料實證A.史料內容:所選史料須與題目取向相合,可以論述多個改革,也可以專寫一次改革;史實描述有誤酌情扣分。B.層次要求:層次1:觀點正確,但史實較散,或運用不恰當,或史論未結合;層次2:觀點正確,能結合比較充分、恰當的史實進行比較深入的論證,史論結合較好;層次3:雙點正確,能結合充分、恰當的史實進行全面、深入的論證,史論結合好。(三)歷史表述層次1:思路不清,詞不達意,表述不成文;層次2:思路基本清晰,邏輯基本合理,語句通順,表述成文;層次3:思路清淅,邏輯嚴密,語言流暢,表述成文。(四)結構合理示例: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求變”與“求新”是中國的歷史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中華文化傳承不息的重要原因。戰國時期,兼并戰爭不斷,各諸侯國紛紛推行變法。秦國商鞅通過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實行什伍連坐,建立縣制等措施,推動秦國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成就統一霸業奠定基礎。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順應北方各民族交融不斷加強的歷史趨勢,又采取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等改革措施,為緩和民族矛盾,加快民族交融作出了重要貢獻。明朝時期,面對日益加深的統治危機,張居正在其輔政期間整肅吏治,裁減開支,改革稅制,使得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嚴重的封建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綜上所述,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從而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