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練習一、單選題1.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寫道:“但后來卻變成擁護門第,把覓取人才的標準,無形中限制在門第的小范圍內,這便大錯了。”此處評價的是我國古代哪一選官制度( )A.軍功爵 B.分封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2.下表是學者依據《清代朱卷集成》,結合方志、家譜、日記、回憶錄等資料,而整理的清中后期江南貢生及以上科名獲得者的社會成分。據此可知,清中后期( )科名及人數 直系三代出高級科名或相應官職 直樂三代僅出低級科名 直系三代未出科名但生活于城市 直樂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市鎮 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農村 來自城市/ 市鎮/農村 城市進士402 297(74%) 89(22%) 8(2%) 1 1 324(83. 5%) 市鎮50(12.9%) 農村14(3.6%) (14人不詳)舉人578 346(60%) 200(35%) 10(1. 7%) 10(1. 7%) 6(1%) 城市359(66.5%) 市鎮141(25.7%) 農村48(8.8%) (30人不詳)A.統治基礎擴大 B.中央集權不斷加強C.官員素質提升 D.科舉制度日益僵化3.有學者認為,唐宋之際,實貴胄與寒人之一轉換過程.亦階級消融之一過程。其具體表現為“唐代以名族貴胄為政治、社會之中堅”,北宋則以“寒人為中堅”。這一轉變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選官制度的發展 B.新的經濟因素的產生C.中央集權的強化 D.社會階層流動的加劇4.如表展示了唐宋時期“士”的轉型,這些變化( )唐 唐代 北宋 南宋精英的身份屬性 門閥 學者——官員 文人社會成分 世家大族 文官家族 地方精英A.源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B.體現社會階層的流動C.推動科舉制更加嚴密 D.表明社會風氣更開放5.下表所示為不同史籍對漢代刺史的記載(部分)。據此可認定為史實的是( )內容 出處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綬,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為駕四封乘傳。到所部,郡國各遣一吏迎之界上 《漢舊儀》(西漢)初置部刺史十三人,掌奉詔條察諸州,秋、冬人奏,居無常所。后漢(東漢)則皆有定所。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刺史為置牧,叫牧之任自此生矣 《唐六典》A.西漢時期刺史權力較大 B.東漢時刺史職權發生變化C.刺史制度逐漸走向成熟 D.刺史不是法定的監察官吏6.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主考官蘇易簡恪盡職守,為免徇私,主動赴貢院避免與舉子見面。此后,一經任命為知貢舉(主考官)的官員必須立即鎖宿,后成為常制。真宗時還兩次下詔,重申這一制度,鎖院制度遂得以確立。據此可知,宋代科舉( )A.保障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B.考試流程最為嚴密C.逐漸完善了科舉考試流程 D.徇私舞弊得以杜絕7.如表是南宋部分州府解試赴試人數(終場者)及錄取比例。據表可知,當時( )地區 時間 赴試人數 解額 錄取比例 資料來源資刑 慶元初 5000 32 156∶l 《鶴山文集》福州 開禧年間 18000 54 333∶1 《漫塘集》溫州 開禧年間 8000 17 470:1 《萬歷濕州府志》嚴州 景定間 7000 18 388:l 《景定嚴州續志》A.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 B.政府意圖優化官僚隊伍C.南方成為經濟文化中心 D.科舉制錄取程序更規范8.秦朝時期的上計制度(審計監督制度)是由縣級行政單位直接上報中央,而西漢時期則是縣首先上報上一級的郡,再由郡上報給朝廷。這反映了西漢時期( )A.政府經濟管理短暫松弛 B.地方的行政制度已經完善C.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D.封建專制統治進一步加強9.東漢末年,曹操重用了一大批儒學之士或有儒學背景的官吏,卻又在“求才三令”中,將“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等作為取才的標準。曹操用人政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學地位的動搖 B.現實政治的需要C.選官制度的變革 D.門閥士族的崛起10.宋代對地方的任命實行回避制度。如實行籍貫回避,即文武官員不得為本道知州、通判、轉運使及諸事任;實行親族回避,任官和薦舉人才應回避同路的執政官親屬;此外還有同年回避(科舉同年者)和司法回避等形式。這些規定( )A.促使地方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 B.強化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C.利于維護地方權力的有效運行 D.提高了官吏選拔的開放度11.下表反映了明清時期科舉取士功名體系。這一體系( )一甲進士 狀元、榜眼、探花,可直接任職翰林院二、三甲進士 考選“庶吉士”,送翰林院進學,散館后授官三甲進士之下 舉人 獲得連續參加會試和選官的資格監生 具有選官資格生員 穿著生員冠服,見縣官不用下跪,“免其家二丁差徭”A.固化了社會階層的等級劃分 B.加強了科舉對士人的吸引力C.促進了農耕經濟的持續繁榮 D.造成了官僚體系的急劇膨脹12.唐代選官,五品以上由皇帝敕授,六品以下經由吏部考詢后奏授,侍御史、監察御史等多為敕授;唐代一般官員,一任須經四考方可遷轉,而御史三考即可升遷,一般御史遷到尚書省即為員外郎等清要官職。這表明唐代( )A.官員考選體系嚴密 B.監察官員地位顯要C.科舉取士有待完善 D.官僚政治趨于成熟13.下表是中國部分朝代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的重要原因是( )朝代 東晉 隋朝 唐朝 北宋比例(%) 4.0 17.2 24.5 46.1A.世卿世祿制的延續 B.察舉制的產生與發展C.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D.科舉制度創立和完善14.東晉葛洪《抱樸子·審舉篇》記載,“靈、獻之世,臺閣失選用于上,州郡輕貢舉于下,故時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索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表明當時的選官制度( )A.只重才干輕視道德的弊端 B.該選官制度無法選拔人才C.只重出身導致底層入仕困難 D.人為操作使其偏離了初衷15.明制,凡朝廷遇有文武大臣出缺,若是四品以上大臣缺員,必由六部官員、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計議,討論有關人事升補任用之擬議者,而后推薦,再經皇帝取旨定奪,稱“廷推”。大臣們若未經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簡拔的話,則深以為恥。據此可知,廷推制度( )A.有利于理性構建政治領導層 B.標志國家行政體系成熟定型C.使得行政效率得到明顯提升 D.有效制約了君主專制的強化16.漢初實行上計制度,要求郡國在年終將該地區的經濟收支、戶口多少、土地面積的數量、耕地增減、自然災害以及社會治安等狀況統一上報到朝廷,作為征收賦稅、征發徭役、計劃經費開支和制定各種有關政策的依據。這一制度( )A.限制了土地兼并 B.強化了君主專制C.解決了王國問題 D.加強了國家治理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防)上疏曰:“……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私相容隱……每有策試,輒興諍訟,論議紛錯,互相是非。……今不依章句,妄生穿鑿,以遵師為非義,意說為得理,輕侮道術,寢以成俗,誠非詔書實選本意。改薄從忠,三代常道,專精務本,儒學所先。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皆正以為非。”——(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材料二 (漢代太學)學生滿二歲試,通二經者補文學掌故。其不能通二經者,須后試,復隨輩試之,通二經者亦得為文學掌故。其已為文學掌故者滿二歲試,能通三經者,擢其高第,為太子舍人。其不得第者后試,復隨輩試,第復高者亦得為太子舍人。已為太子舍人滿二歲試,能通四經者,推其高第為郎中。其不得第者后試,復隨輩試,第復高者亦得為郎中。滿二歲試,能通五經者,推其高第補吏,隨才而用。其不得第者后試,復隨輩試之,第復高者亦得補吏。——(元)馬端臨《文獻通考》(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漢代太學的主要特征。(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代太學的歷史影響。(3)簡要說明上述材料的史學價值。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一些讀書人為了增加登第的機會不惜改變戶籍身份,附籍于登第率高的府州,變戶口為其他州縣所有,冒貫之風,遂泛濫于世。蘇軾曾指出,在北宋科舉取士中,福建、兩浙、江南及四川地區所占比例非常大。北宋時期,科舉考試出現了南北易置的轉折,南北及第人數相差非常大,南方考生占有明顯優勢。南宋時期,大量北方人或是遷徙或是跟隨朝廷南遷,他們在僑居地取得當地戶籍。因此,宋代(尤其是南宋時期)出現了許多讀書人外出念書的現象。——摘編自《宋代科舉中的戶籍流動及現實啟示》等材料二 宋代,朝廷分配給各州郡的科舉錄取指標——解送朝廷的“解額”,在一定時期內是相對固定的。宋太祖下詔:“應貢舉人,自今并于本貫取解,不得寄籍”,“如化外至者,先投牒開封府,奏請得旨,方許就試。”南宋紹興十一年,新增加了對考官的戶籍審查,禁止本地人充任本地主考官和監考官。發解合格舉人(貢士)赴中央參加省試,有兩道審查關,一是地方官的審查和同行舉人互查,二是禮部貢院的審查,主要內容仍是戶籍。考試時,卷首須附考生鄉貫狀。收卷后,編排官將鄉貫狀收去,“別以字號第之”。評卷結束,“始取鄉貫狀、字號合之”,再次復核。對考場違紀或違法者,也常有“押歸本貫收管”的處罰。——摘編自程民生《論宋代科舉戶籍制》(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冒貫之風”出現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述宋代科舉制的特點,并綜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其積極作用。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據《通典·選舉典》載:“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書陳群以天朝選用,不盡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別人物,第其高下。”《晉書·衛瓘傳》載:“魏氏承顛覆之運,起喪亂之后,人士流移,考詳無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為一時選用之本耳。其始造也,鄉邑清議,不拘爵位,褒貶所加,足以勸勵,猶有鄉論余風。中間漸染,遂計資定品,使天下觀望,唯以居位為貴。”——摘編自任立達、薛希洪《中國古代官吏考選制度史》材料二 宋朝時期,各縣長官考察地方行藝之士,保送到州;州之長二復核屬實,再保送到本道考試官,如被保的人被查到有缺行惡跡,則州、縣長官都應受處分。應試士子經考選以后,上貢到中央禮部,謂之“貢士”,又稱“舉人”。貢士在冬季向禮部報到,經禮部考試(省試)及格后,即稱為“進士”。太祖開寶年間,落第的舉人常常訟考試不公,于是由天子另派大員在殿廷復試一次,或由天子親自主持復試,作最后的決定,是為“殿試”。《宋史·選舉志》載:“(宋太祖)嘗語近臣曰:‘昔者科名多為勢家所取,朕親臨試,盡革其弊矣!’”——摘編自沈兼士《中國考試制度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曹魏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代科舉制度的特點,并對其進行簡要評價。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古代的政治、法律、選官制度,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了極為豐富的內容,并且在歷史演變中具備了高度的自治性,能夠不斷自我修復完善并自我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的制度體系,可以對包括皇帝在內的人的因素形成一定的制約。從技術和操作性上看,古代的這一制度體系,比較有效地維持了統治秩序的穩定,有利于在統治集團中吸納社會精英,形成較高素質的官僚隊伍,其中有些方法和措施,如政府機構的權力配置與相互制約、科舉選官的操作方式等,已經達到了非常精致的程度,不乏可供現代參考借鑒的成分。——改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結合所學知識,就中國古代某一制度的“自我發展”加以闡述。(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嚴密。)《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練習》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A B B C B D B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D D A D17.(1)特征:以儒學為主要內容;注重考試,依家法章句;分層次逐步晉升;強調專精務本。(2)影響:推動了儒學的傳播與發展;為漢朝培養了一批官吏;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有助于社會風氣的改善。(3)史學價值:為研究漢代教育制度提供了重要史料;有助于了解漢代儒學的地位和發展;為探討漢代官僚選拔制度提供了參考。18.(1)原因:政府科舉名額地域分配不均;各地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士子熱衷于追求功名利祿;戶籍制度不完善。(言之成理即可)(2)特點:朝廷分配解額相對固定;應舉人須有戶籍;應舉人須在本貫應考;戶籍審查貫穿科考全過程;重視考官戶籍審查,須籍貫回避。(言之成理即可)積極作用:有利于維護科舉考試的質量與公正,防止冒貫作弊;有助于均衡地區錄取;對社會秩序的穩定有一定作用;有利于強化地域認同;拓寬了人才選拔渠道;促進了戶籍制度的發展。(言之成理即可)19.(1)原因:東漢末年,政局動蕩,察舉制難以實行(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用人權);曹魏新立,急需統治人才,強化中央集權;陳群的積極奏請。(2)特點:程序清晰,層級明確;德才兼顧;考核與考試相結合;皇帝掌握最高用人權;追求公平公正。評價:繼承了前代選官制度的成果;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世家大族勢力;提升了官員的文化素養,澄清了吏治;強化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促進了儒學教育的發展;淡化了社會門第觀念;對后世選官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20.標題:科舉制度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自我發展和完善,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論述:隋朝統一全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打破門閥士族對選官的壟斷,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正式誕生。這一舉措為寒門子弟提供了進入仕途的機會,擴大了統治基礎,是科舉制度自我發展的起始階段。唐朝繼承和發展了隋朝的科舉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參與到科舉考試中來。武則天時期,首創武舉和殿試,殿試的出現使得考生直接面對皇帝,進一步加強了皇權對選官的控制,同時也提高了科舉的地位。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促進了唐代詩歌的繁榮。宋朝為了防止科舉考試中的舞弊現象,實行了糊名法和謄錄法,以保證閱卷的公平性。此外,宋朝還擴大了科舉取士的名額,提高了進士的地位,使得更多的人有機會通過科舉進入仕途。這些改革措施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使得宋代文化呈現出繁榮的景象。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采用八股取士的形式。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和內容要求,考生必須按照固定的套路寫作,嚴重束縛了考生的思想。然而,為了保證科舉的公平性,明清時期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分省錄取等,以平衡各地的錄取名額。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制度的弊端逐漸顯現,但它依然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著統治秩序,吸納社會精英。總結:綜上所述,科舉制度從隋朝誕生到明清時期,經歷了不斷的自我發展和完善。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社會的需求進行調整,雖然在后期出現了僵化的現象,但在其發展過程中,有效地維持了統治秩序的穩定,吸納了社會精英,形成了較高素質的官僚隊伍,其中的一些操作方式,如考試的公平性保障措施等,也為現代考試制度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成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