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沈陽市五校協作體期末考試高二年級歷史試卷時間:75分鐘 分數:100分試卷說明:試卷共2部分:第一部分:選擇題型(1-24題 60分)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型(25-27題 40分)第I卷(選擇題 每題2.5分,共60分)1.沈陽新樂遺址距今7200多年,其房址布局與西安半坡文化很相似,出土文物有磨制精細的石斧、石鑿、磨盤等石器,有“之”字紋深腹罐、高足缽、簸箕形器等陶器以及大量碳化谷物、果核等,還有極珍貴的煤精制品和木雕藝術品等.由此可知當時()A.已處于新時期時代晚期 B.呈現出多元一體的文明特征C.物質生產已具一定規模 D.與西安地區有區域文化交流2.外服制首見于《尚書·酒誥》,即侯、甸(田)男衛四服.侯,即“為王斥侯”,乃防守邊疆的部族;甸,即田獵之田,是向商王朝貢獻獵獲物的地區;“男服”多為江淮地區被征服族;衛,“為王捍衛也”,即王的禁衛軍。這體現了商代外服制()A.具有一定政治色彩 B.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C.方國處于主動地位 D.改變了天下共主局面3.與夏商兩代君主著力強化自身的軍事實力以威懾諸侯的軍事政策不同,西周軍事制度的核心是通過政治或宗法手段控制、限制地方諸侯的軍事實力,這一變化()A.強化了中央集權體制 B.深受儒家思想影響C.鞏固了周王共主地位 D.導致禮崩樂壞出現4.秦朝建立后,大力推行“書同文”政策,將小篆作為標準文字.但考古發現諸多秦簡牘使用隸體書寫。《漢書·藝文志》提到隸書是因獄事繁多,為便于徒隸(獄卒)使用而創制.此外,當時民間書寫中,隸書的使用也較為廣泛。這一現象反映出秦朝()A.官方文化與民間文化相互對立 B.歷史記載與考古發現相互矛盾C.文化發展與政治意圖存在差異 D.法家思想助推隸書的廣泛傳播5.秦朝對于男子的人口登記尤為嚴格,規定只要是男子不論是否成年都要登記年齡,同時對于不報、虛報等情況給予重罰。除此之外,《秦律》明確規定成年人口都需登記入籍,稱作“傅籍”;人口遷移居住地時也需重新登記,叫作“更籍”.這些做法旨在()A.加強對基層的治理 B.保障國家賦役征發C.緩和社會流民問題 D.確保農業人口穩定6.西漢時期,入市采買之人均是仆役之流,有身份者不屑人市。但這一風氣至東漢后期發生變化,所謂“命士”之人(受有爵命的士)逛市場者也不乏之,一些地方官吏出入市里,旁顧無人,這表明,東漢后期()A.時人商業意識有所提升 B.豪強地主保護商業環境C.財政運行趨勢總體向好 D.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固化7.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御史監郡制度被廢除,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重新劃分監察州部,將州部由九個增至十三個.同時,刺史不再只是秋分時到州部,而是在州部設立固定的辦公機構.起初,刺史受丞相司直(丞相屬下)的節制,后改為御史中丞“督部刺史”.漢代這些舉措()A.促進了中央集權體制的確立 B.削弱了地方行政機構的權力C.鞏固了封建大一統政治局面D.體現了中樞決策權力的制衡8.西漢末年,強宗豪族就開始建筑塢堡。當時豪族地主的“大宅”不僅規模巨大,而且一般均具備相應的防御功能.嘉峪關魏晉墓出土了七幅“塢”的畫像磚,“塢”的四周畫有高墻厚壁,還有高層碉樓,有的塢壁上設有望樓。后來福建地區客家民居也具有上述北方塢堡的特點.這段論述意在強調塢堡建筑()A.軍事防御功能的強大 B.結構風格的創新C.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 D.歷史傳承與變遷9.“永嘉之亂”后,初到江南的北方世族因置身于其地而哀歌痛哭.而后他們驚喜地發現,這方山水竟如此清朗秀麗。于是,寂寞千古的江南山水便有了情趣、詩意和生命。這一變化()A.激發了世族收復故土的雄心壯志 B.結束了魏晉南北朝大分裂的時局C.拓寬了“文人地理”的生存空間 D.促使世族心理結構由務實到敏感10.據《魏晉南北朝官制考》整理的北周官員任職情況表(部分),這反映了()官員姓名 民族 官職 主要政治舉措宇文泰 鮮卑 太師、大冢宰 推行府兵制,融合鮮卑八部與漢族六軍蘇綽 漢族 大行臺度支尚書 制定《六條詔書》,推行漢族均田制度獨孤信 鮮卑 大司馬 采用漢制禮儀修訂鮮卑婚喪習俗韋孝寬 漢族 徐州總管 在邊境推廣鮮卑馬政與漢族屯田結合模式A.漢族官員主導北周政治改革 B.漢文化對鮮卑的單向滲透C.北周民族交融下的制度創新 D.南北朝官制的同質化趨勢11.如圖所示,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對于道的設置論述正確的是()A.打破了自然地理界限,形成了犬牙交錯局面B.反映了當時唐統治者注重地方監察制度建設C.推動了經濟重心南移,加強南北方經貿往來D.易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12.隋唐時期的書法藝術,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風格。對此理解準確的是()A.隋唐書法藝術難以超越 B.國家統一促進文化交流C.君主開明有助藝術繁榮 D.對外開放利于藝術多元13.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務新政,創辦一批近代企業;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積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這些舉措表明兩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處是()A.求富救國 B.實業救國 C.以商救國 D.富民救國14.民國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大都兼有多個黨籍,如伍廷芳有11個黨籍。政黨的組成往往不是以主義而是以黨魁的感情為聯絡紐帶,如為反對孫中山,章太炎與張 謇組建了共和黨,當兩人利益發生沖突時,章太炎又退出,另立門戶,這反映出當時政黨政治面臨的主要問題是()A.個人沖突導致政黨分化組合 B.反動專制勢力過于強大C.政黨組織自身發展的不成熟 D.不同黨派競爭異常激烈15.2025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介紹,目前西藏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從學前到高中的15年全民公費教育體系,享受教育“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政策的農牧民學生年人均經費標準達到5620元。這說明()A.制度優越保障教育公平發展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完善C.科教興國戰略得到全面實施 D.教育變革推動地區經濟繁榮16.在第一次遷徙中,印歐人主要駕著馬車奔向古埃及、西亞等區域.而在第二次遷徙時,由于馬鐙和馬掌的發明,印歐人已可以直接騎在馬上奔馳,于是產生了騎兵,地區性帝國也隨之出現.由此可知,印歐人的遷徙()A.推動了游牧技術廣泛傳播B.增強了跨區域文明的聯系C.加速了歐亞文化的一體化D.奠定歐洲族群的主導地位17.英國1265年召開的國會和法國1302年召開的三級會議,是等級代表會議的肇始.等級代表會議中的第一、二等級本就是封建的特權階層、統治階級,而作為沒有特權和爵位的第三等級-市民,能夠進入國家政治機構,參與國家大事,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等級代表會議的出現()A.反映了西歐城市經濟的發展 B.表明西歐社會形態已經改變C.加快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D.推動了歐洲政治民主化進程18.18世紀的歐洲,隨著識字人群的擴大和人們讀書熱情的高漲,私人和公共的借閱圖書館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種書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現了一些資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則更為普遍.這些狀況A.有利于近代國家的發展 B.推動了文藝復興的轉型C.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興起 D.有助于啟蒙運動的深入19.下圖為英國城市化進程曲線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AB段城市化水平較低是因為國內政局的紛爭動蕩B.BC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是因為工業革命的推動C.CE段城市化水平持續提高是因為世界局勢的穩定D.FG段城市化水平滯緩是因為經濟“滯脹”的影響20.1920年12月,印度國大黨用一切和平與合法的手段實現“司瓦拉吉”(意為“自治”)的新綱領,取代以“憲法手段”實現“殖民地式”自治的舊綱領.甘地對“自治”的含義作了新的解釋:如有必要,就脫離英帝國獨立.這()A.反映了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的瓦解B.體現了印度民族意識的進一步覺醒C.說明印度國大黨放棄了非暴力抵抗 D.表明印度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21.1921年,列寧在紀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時說:“重要的是,堅冰已經打破,航路已經開通,道路已經指明。”“指明的道路”是指()A.集中全國物力和財力戰勝敵人 B.小農占優勢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C.優先發展重工業以實現工業化 D.實行農業集體化以建設社會主義經濟22.有學者指出:“二戰后人們企圖修補這個社會······一是修補資本主義,二是修正民族國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圖“超越'民族國家,但并不是消滅民族國家,而是在民族國家之上和之下的層面上對它進行“越位',從而對它的主心骨-國家主權實行分解,”“修正民族國家”是指A.接受馬歇爾計劃 B.建立了歐洲共同體C.加入世貿組織 D.掀起了不結盟運動23.全球經濟治理框架的建立,始于二戰后在美國主導下的全球經濟秩序的重建,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為主要標志,如下面的結構圖所示.此框架()A.基于美國積極建立單極世界 B.面臨改革和重構的重要挑戰C.倡導踐行多邊合作治理機制 D.聚焦于人類和平與發展問題24.鑒于氣候變化加劇導致全球氣候移民數量激增,聯合國呼吁國際社會通過多邊合作建立系統性政策框架,并于2024年啟動“氣候移民適應計劃”,協調成員國責任,推動移民接收地提供語言培訓、職業認證等服務,并設立跨文化對話平臺,這()A.體現了全球治理中責任共擔原則 B.加速了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認同C.推動了國際勞動分工的政策調整 D.促進了全球經濟的均衡優質發展第II卷(非選擇題 共40分)25.從古代“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一帶一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變遷過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黑石號”是1998年在印尼附近海域打撈出水的一艘來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據船身結構推測,“黑石號”可能是當時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單桅縫合帆船。依據航運線路分析,學者普遍認為“黑石號”應該是從揚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灣,沉船年代確認為9世紀上半葉。船上滿載中國貨物,僅瓷器就達67000件,產地包括湖南長沙窯、浙江越窯、河北邢窯和廣東地方窯等。出水的諸多瓷器,其圖案與紋飾都帶有明顯的阿拉伯風格,如飛鳥、摩羯魚等。“黑石號”承載的寶藏印證了唐代中國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亞、北非諸國已存在規模巨大的海運貿易。-摘編自周靖、羅明《中外歷史一百講》材料二 中國的近代歷史是一個屈辱與振興并存的轉型時期,無疑也給絲綢之路打上了時代烙印。從“近代絲綢之路”的內容看,“西學東漸”是主線,但中國也在開放中艱難發展,特別是晚清民初,我們從大量的時人旅行記中可以看到駝隊馬幫活動頻繁,都帶有大量的絲綢。海上絲綢之路更是商埠大開,口岸林立,只是中國先有條約開埠,后有自開商埠。民國時期,中國絲綢被納入世界市場體系,價格變動受國際市場需求決定,曾經一度出現繁榮局面,南潯出了許多著名的絲綢商人,形成了“潯商”群體。辛亥革命后,清朝滅亡,原來對邊疆民族王公貴族的絲綢賞賜及貿易活動停止,陸路絲綢之路受到影響。隨著國際市場蕭條,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先進絲綢制品的競爭排斥,技術落后、式樣陳舊、單調的中國傳統絲綢急劇衰落,-摘編自王健《“近代絲綢之路”: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歷史跨越的重要節點》(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黑石號”考古發現的史料價值.(6分)(2)如果繼續深入研究,確證“黑石號”是從揚州出發的,你認為還需要補充哪些類型的史料,請至少列出兩種.(4分)(3)請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與古代“絲綢之路”相比,近代“絲綢之路”有哪些不同之處?(6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墨西哥美食是其文化的生動詮釋,在西班牙殖民者到來前,阿茲特克人、瑪雅人等已形成以玉米、辣椒、豆類為基本元素的飲食文化,1519年西班牙殖民后,豬、牛、羊等食材被引入,產生一系列的融合性菜肴。在調味品方面,本土的辣椒、香草與歐洲香料混合,產生多樣的醬料體系。西班牙殖民當局以歐洲文明為依托,建構“小麥一文明”與“玉米-野蠻”的認知范式,認為食用玉米導致土著族群體質與文明的“雙重落后”,塔瑪爾和塔可作為前哥倫布時代重要玉米主食,受到西班牙殖民者打壓,但墨西哥女性成為民族美食的守護者與革新者,他們將本土風味與歐洲烹飪技藝進行融合.1910年墨西哥大革命后,玉米飲食價值被認可,塔瑪爾和塔可逐漸成為國民美食。如今,墨西哥美食走向世界,2010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摘編自張青仁《塔可里包裹的不是餡料,而是時光-墨西哥美食的歷史記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班牙殖民后墨西哥美食的變化并分析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墨西哥美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4分).2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從上圖中任選3個及以上相關信息,自擬一個主題,運用所選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主題予以闡釋.(要求: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12分)2024-2025學年度(下)沈陽市五校協作體期末考試高二年級歷史答案考試時間:75分鐘考試分數:100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C A C C B A C D C C B B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A C A B- A D B B B B B A25.(1)史料價值:“黑石號”考古發現為實物史料(2分)。該史料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航海史和貿易史提供了新的史料;為研究古印度或阿拉伯地區的造船工藝、航海技術提供了依據;該史料可用于研究唐代南北方磁窯生產情況;也可用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情況。(任答兩點,4分)(2)史料類型:古代中國歷史文獻、揚州的地方志、外國檔案文獻、相關筆記等(任答2點,4分)(3)不同之處:在民族危機嚴重的背景下進行: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壓制:在口岸貿易中獲得一定發展;政局動亂、政府腐朽落后,支持力度小;主要靠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推動,以近代工業商品為主。(任答三點,6分)26.(1)變化:食材增加;形成多樣醬料體系;產生融合性菜肴;本土玉米美食受到沖擊。(任答2點,4分)原因:世界聯系加強推動了人口遷移和物種交流;歐洲殖民者文明認知范式的影響。(4分)(2)意義:保護和傳承墨西哥的飲食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豐富人類文化多樣性;增強墨西哥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自信;為研究墨西哥多族群文化融合的歷史提供依據;推動墨西哥飲食文化產業和經濟發展。(任答2點,4分)27.【說明】本題12分。必須寫明選擇哪3條及以上信息,2分。論題和結論各2分。中間的論證要條理清晰,語句通順,符合史實,6分。示例一:選取信息: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詩歌;胡旋舞。主題:隋唐時期的文化呈現多元的特點。論述:隋唐時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國家大一統,政府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頻繁。其具體表現有: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詩歌;胡旋舞。就三教合一而言,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割據,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以及外傳宗教佛教,均在中國有了廣泛的受眾,它們與傳統儒家思想一起,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就李、杜詩歌與胡旋舞而言,這一時期,唐詩的創作達到頂峰,李白的詩歌體現了盛唐氣象,杜甫的詩歌沉郁頓挫,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后唐朝的社會境況;在各民族頻繁交流的大背景下,來自西域地區的樂舞如胡旋舞傳入中原地區,豐富了中原人民的娛樂生活。結論:隋唐時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國家大一統,政府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頻繁,思想文化領域呈現多元的特點。示例二:選取信息: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都護府與藩鎮的設立;三教合一。主題:民族交融與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論述: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與繁榮時期,其主要表現為: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都護府與藩鎮的設立;三教合一。在經濟上,伴隨隋唐時期農業、手工業與商業經濟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也為溝通漢族與西域各族及中外的絲綢之路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政治上,隋唐中央政府在前代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如設置都護府與藩鎮,有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文化上,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高度繁榮的基礎上,外傳的佛教、本土的道教以及傳統的儒家思想在中華大地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與此同時,一些儒家學者,如韓愈,以弘揚“道統”為己任,積極推進傳統儒學的復興。綜上所述,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來看,隋唐時期的制度文明、物質基礎及思想文化均高度繁榮,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時期。示例三:選取信息:曲轅犁的出現與均田制的推行;制瓷與絲織業的發展;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主題: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論述:(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