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7課 百家爭鳴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課標要求: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理解這些思想是我國古代想變化的重要源泉。核心素養目標1.史料實證、時空觀念:知道老子的思想主張,結合相關史料,分析“道”“辯證”“無為”等思想,感悟老子的智慧;(重點)2.歷史解釋、唯物史觀:講述孔子的故事,理解孔子的思想,了解孔子“仁”的核心思想及其對教育的貢獻,認識孔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重點、難點)3.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制作表格歸納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聯系現實,認識百家爭鳴的深遠影響,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重點)01老子和《道德經》02孔子和儒家學說03百家爭鳴目 錄導入新課這是山東嘉祥的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拓片,展現了春秋晚期孔子拜訪老子的情形。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他們有哪些思想主張?春秋戰國時期還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典故:孔子問禮感悟人生一、老子和《道德經》1.概況材料1:老子者,楚苦縣厲多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姓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國籍 楚國出生年代 春秋后期地位作品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家學派創始人前期經歷:周朝史官,掌管王室典籍,學識淵博2.思想主張材料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①核心思想:是“道”,認為“道”是孕育萬物的總根源,也是萬事萬物運行的總規律。材料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道德經》馬丟了馬多了腿斷了人活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②哲學思想:一切事物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互相轉化。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材料4:退之道,不爭而勝 。道之柔,弱之勝強 。——《道德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道德經》③處世之道: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張以退為進,以柔克剛。材料5: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材料6: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凈化人民的心思,……常使人民沒有偽詐的心智,沒有爭盜的欲念……以“無為”的態度處理世務。——摘自陳鼓應白話今譯《道德經》④政治主張:主張“無為而治” ,追求“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無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不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不讀《道德經》,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魯迅我受中國孔子、孟子影響很大,受老子的影響巨大。——托爾斯泰感悟人生二、 孔子和儒家學說1.概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年輕時和中年時,做過魯國的官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大教育家。簡介歷史地位工作經歷著作思想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出生明志教學從政周游修訂逝世前551年前479年(73歲)15歲37—50歲51歲55—68歲68歲悲苦的少年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一生失意的政治家治學嚴謹的教育家2.思想主張材料7: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貢問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顏淵》思考:從這些材料中你得到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張?(1).核心思想:“仁” (有愛心、有同情心)材料8:《馬棚失火》有一次孔子家的馬棚失火,孔子聞訊回家,看見焦土斷垣,急切地問:“傷人了沒有?”對財產的損失只字未提。仁禮內在核心外在表現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重在修身。“仁”是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恢復西周的禮樂文明、制度和文化材料9: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極星),居其所而眾星共(環繞)之。——《論語·為政》材料10: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譯文〗 孔子說:“用政令來誘導,用刑罰來整頓,人民只是暫時免于犯罪,卻沒有羞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引導,用禮儀來規范,人民不僅有羞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于正道。”(2).政治主張:恢復周禮;“為政以德”、反對苛政材料11:孔子遇到一位婦人,那個婦人說:“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被老虎吃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說:“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史料鏈接3.教育成就自主閱讀教材,結合下列材料,概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況 學生 孟懿子 南宮敬叔 端木賜 顏回 冉雍家庭情況 魯國貴族 魯國貴族 富商 “居陋巷” “賤人之子”材料12:《論語》記載:“孔子對學生不分貧富貴賤,比較貧寒的學生只要交得起十條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材料13: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周禮·地官司徒·師氏》①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意義: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材料12: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譯文:冉求總是退縮,所以我鼓勵他;仲由有兩個人膽量,所以我抑制他)②因材施教材料1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材料14: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③注重道德教育;注重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 ,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育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知識鏈接下列的孔子言論體現了哪些學習方法?材料1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材料16:學而不恩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材料1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材料1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誠實求學虛心請教學思結合溫故知新不恥下問4.文化成就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后,“述而不作”,搜集、整理和修訂古代重要典籍,如《詩》《書》《禮》《樂》《周易》《春秋》等。①整理古籍,對傳承我國古代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作出巨大貢獻。孔子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規范對中國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②其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論語》5.影響孔子的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對古代政治與文化的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規范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材料19:截至2024年10月31日,中國在全球16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 499所孔子學院 ,同時配套設立了764個孔子課堂。這些機構以語言教學和文化交流為核心,通過中外高校或社會組織合作模式運作,成為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的重要平臺。材料20:為穩固統治,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從此,儒學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孔子列為影響世界進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合作探究孔子帶著他的學生周游當時的許多國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張。孔子為何會受到各國的冷遇呢?材料21:顛簸流離,游說列國,惶惶如喪家之犬,不可終日。——《楚辭》如果你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君,你是否會采用儒家的政治主張?恢復周禮“為政以德”不符合時代背景和爭霸戰爭的需要感悟人生三、百家爭鳴概念解析百家爭鳴“百家”為泛指,意為數量多,主要分為儒,墨、道、法、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爭鳴是指各學派或思想家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治國救世的主張。1.背景戰國牛耕圖漢畫像石《孔子講學圖》經濟基礎:政治基礎:文化基礎:鐵犁牛耕的推廣帶來了生產力的發展。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漸形成。學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學興起,諸子百家紛紛出現。分封制瓦解示意圖感悟人生三、百家爭鳴2.內容任務:閱讀課本,完成戰國百家爭鳴相關表格。學派 代表 人物 主張 著作儒家 主張實行_____;提出“_________ ”的思想。主張實行“______”,明確尊卑等級。墨家 主張__________,選____的人治理國家,提倡_____。道家 順應_____________,人生應追求 。法家 強調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兵家共同點孟子仁政民貴君輕荀子墨子兼愛,非攻《孟子》《荀子》賢能節儉《墨子》莊子自然和民心精神自由《莊子》韓非以法治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韓非子》探討治國方略,解決社會問題,追求治世。禮治《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武治國方略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諸子百家爭鳴的焦點:3.影響梳理諸子百家思想的異同點,感悟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概述百家爭鳴的影響。孔子兼愛仁政仁者愛人禮禮法并用法治墨子荀子孟子韓非材料25:“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后代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工作。——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成為我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產生了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拓展延伸稷下學宮稷下學宮,是中國戰國時期田齊在齊國臨淄舉辦的官辦高等學府。齊宣王之時,在稷下擴置學宮,招致天下名士: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學派的人物,會集于此,自由講學、著書論辯。材料26:“齊桓公立稷下之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而尊寵之。”———《中論·亡國篇》學史崇德孔子晚年時十分喜歡研讀《易》。為了深入學習這部書,孔子把《易》翻閱了許多遍,甚至編連竹簡的繩子都被磨斷了好幾次,不斷換上新的再讀。這就是成語“韋編三絕”的來歷。說一說我們能從孔子、孟子身上學習哪些精神品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平等法治正義仁愛兼愛自由公平儒法墨道和諧感悟人生思維導圖結合本課所學,繪制思維導圖。課堂總結生產力發展社會變革思想活躍老子、孔子諸子百家思想文化繁榮促進出現促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