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高二歷史試卷
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9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前三單元、選擇性必修3。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距今約4300-4000年)考古發掘的觀象臺,由13根夯土柱組成,通過柱間縫隙觀測日出方位來確定節氣。同時,該遺址還發掘出彩繪龍盤、玉琮等禮器,以及大量農業生產工具。這反映出陶寺遺址
A.社會結構的奴隸制轉型 B.手工業生產的單一化傾向
C.禮儀制度的宗教化特征 D.天文學與農業文明的結合
2.表1所示為戰國時期部分手工業發展的相關記載。這些記載反映了戰國時期
表1
記載內容 出處
齊地“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 《漢書·地理志》
秦國有“左采鐵”“右采鐵”等專門管理冶鐵的官職,其青銅劍采用復合金屬工藝,刃部堅韌、鋒利 考古發現與《秦律》記載
楚國漆器工藝發達,其彩繪漆器色彩艷麗,紋飾精美,遠銷各地 湖南、湖北等地戰國楚墓出土文物
A.手工業地域特色與專業化發展 B.官營手工業主導地位開始確立
C.各國手工業發展水平趨于一致 D.民間手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3.《史記·秦始皇本紀》載:“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城河上為塞。”《漢書》稱:“使蒙恬將數十萬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這些史料表明秦代邊疆治理
A.以郡縣制強化軍事控制 B.初步構建基層治理體系
C.忽視邊疆地區經濟開發 D.導致民族矛盾不斷激化
4.漢代賈誼在《治安策》中發出“天下之勢,方病大瘇”的警示,直陳當時社會的危機。他以“一脛之大幾如腰,一指之大幾如股”的比喻和夸張手法,形象地指出中央集權弱化、地方諸侯勢力膨脹的嚴峻局勢。由此可見,賈誼
A.主張推行政治改革 B.推崇浪漫主義文學
C.具有濃厚家國情懷 D.崇尚法家治國理念
5.西晉末年,大量中原士族和百姓紛紛南遷至江南地區,史稱“永嘉南渡”。《晉書》中記載:“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這說明當時
A.民族交融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 B.北方經濟的主導地位開始喪失
C.南方統治者主動招納北方流民 D.政治動蕩引發大規模人口遷移
6.隋文帝時期,推行“無隔華夷”“文軌攸同”的治邊思想,采取“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治邊方略和“嚴防邊塞”“清邊制勝”的治邊措施。這一系列治國舉措
A.推動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B.加劇邊疆民族間的沖突
C.側重軍事手段控制邊疆 D.忽視文化認同構建需求
7.唐代詩歌創作流派紛呈,既有杜甫“三吏三別”式沉郁頓挫的現實關懷,也有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般浪漫奇幻的想象揮灑;中唐白居易倡導“文章合為時而著”的新樂府運動,王維以“明月松間照”的山水詩聞名。不同風格的詩作在市井坊間傳唱,宮廷宴飲亦以賦詩為雅趣。由此可見,唐代
A.詩歌題材局限于社會現實主題 B.文學創作呈現多元融合趨勢
C.詩壇審美體現了開放兼容氣象 D.市民文化主導詩歌發展方向
8.南宋高宗無嗣,將帝位禪讓給養子趙昚(宋孝宗)。宋孝宗一共使用過三個年號,第一個年號“隆興”為宋太祖首個年號“建隆”與宋高宗年號“紹興”的結合;第二個年號“乾道”化用了宋太祖第二個年號“乾德”;第三個年號“淳熙”為宋太宗“淳化”“雍熙”兩個年號的結合。宋孝宗此舉意在
A.表達光復中原之志 B.弘揚儒家宗法傳統
C.宣示政權的正統性 D.實現權力和平讓渡
9.元代有“交通八達,行旅無虞”的說法。《元史》記載:“凡站,陸則以馬以牛,或以驢,或以車,而水則以舟。”據此可知,元代
A.交通方式呈現多樣化特征 B.全國交通得到均衡發展
C.交通工具未得到有效革新 D.陸路交通占據主導地位
10.明末利瑪竇所著《天主實義》融合了儒家經典與天主教義,書中引用了《詩經》《尚書》等內容,他還向西方介紹中國禮儀制度。康熙年間,《天主實義》被收入《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據此可推知,當時中西文化交流
A.以宗教傳播為核心目標 B.呈現雙向互動的融合特征
C.借助皇權實現廣泛傳播 D.突破傳統等級觀念的束縛
11.17世紀末至18世紀,法國傳教士李明在《中國近事報道(1687-1692)》中詳細介紹了北京故宮的建筑布局與裝飾藝術,英國建筑師威廉·錢伯斯據此設計出帶有中式飛檐的邱園“中國塔”。這可以用來說明
A.建筑技術的創新性 B.文化交流的橋梁性
C.東學西漸的必然性 D.藝術審美的趨同性
12.表2所示為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澳大利亞華工數量統計(累計數量,單位:人)。這種狀況導致澳大利亞
表2
年份 1861 1871 1881 1891 1901
人數 24 752 17 064 14 963 9 622 3 131
A.本土勞工競爭壓力減小 B.華人社區規模呈萎縮態勢
C.文化交流渠道逐漸拓寬 D.華工對澳經濟貢獻被忽視
13.中山裝是民國初年由孫中山設計的,因融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立領、盤扣等元素,且口袋設計象征“四維八德”,迅速成為革命與現代性的象征。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將中山裝定為禮服,要求公務員統一穿著。這反映出
A.服飾變革推動政治革命進程
B.傳統禮制借助服飾得以復興
C.服飾符號承載社會文化認同
D.西式服裝主導中國服飾潮流
14.1983年3月,中共中央成立“五講四美三熱愛”委員會,截至1985年底,全國有98項“五講四美三熱愛”優秀青年工程受到共青團中央表彰。其間,南京、寧波等城市的中小學生走上街頭,走進社區,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的宣傳。這些做法主要著眼于
A.抵御西方國家價值觀滲透 B.適應市場經濟改革的需要
C.加快新型社會風尚的構建 D.加強黨對基礎教育的領導
15.據統計,截至2023年,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達43項,包括昆曲、古琴藝術、剪紙、二十四節氣等,覆蓋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這一數據反映出
A.工業文明沖擊傳統文化 B.非遺保護區域均衡發展
C.現代科技助力文化傳承 D.中華文化國際認同提升
16.考古發現,蘇美爾人的泥偶雕像常刻畫祭司、貴族及勞動者形象,祭司雕像佩戴著象征神性的角冠,貴族雕像身著華麗服飾,勞動者雕像則姿態樸素且多與農具相伴。這可以用來說明蘇美爾文明
A.神權與王權實現高度結合 B.農業在經濟中占據主導
C.手工業生產技術領先世界 D.社會等級秩序較為明顯
17.圖1所示為蘇格拉底的一段演講內容。這反映出蘇格拉底
圖1
A.忽視物質追求功利主義 B.以死明志喚醒民眾覺醒
C.否定雅典民主政治體制 D.強調道德修養追求理性
18.日本奈良時代(710-784年)詩歌集《萬葉集》中寫道:“老天偶生我,耕作不稍閑”“矮屋四傾頹,稻鋪濕地眠”“里長氣洶洶,吆喝在房前”“多摩河,晾麻布”。這些詩歌
A.歌頌勞動人民與田園生活 B.凸顯貴族與平民的階級對立
C.展現社會矛盾與生產場景 D.體現農業生產的決定性作用
19.13世紀初,君士坦丁堡遭到多國聯軍洗劫,無數文物遭褻瀆的同時,大量古希臘、古羅馬遺存流入西歐。13世紀中葉,蒙古人通過激烈的攻城戰占領阿拉伯帝國都城,數不清的阿拉伯手稿和古跡受損,而新式火藥武器等通過阿拉伯傳播到更廣泛的區域。這反映出
A.跨區域文化傳播主要依靠戰爭 B.先進文明征服落后文明的進程
C.古代戰爭對文化影響的復雜性 D.征服者對文化滲透的高度重視
20.拿破侖帝國時期,《法國民法典》在荷蘭、比利時等被占領地區強制推行,使當地封建土地制度和等級特權得以廢除;與此同時,意大利各邦國知識分子通過翻譯法典條文,結合本土法律傳統推動司法改革。這些現象表明,《法國民法典》的推行
A.激化了被征服地區的民族矛盾
B.推動了歐洲法制近代化與本土化結合
C.鞏固了拿破侖帝國的殖民統治
D.阻礙了歐洲大陸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1.191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要求恢復被壓迫民族的主權;1945年《聯合國憲章》將“發展國際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列為宗旨之一。這些自決原則的提出有助于
A.確立民族獨立理論基礎 B.終結全球文化殖民統治體系
C.消除列強間的利益沖突 D.推動國際秩序向民主化轉型
22.1941年8月,英、美兩國首腦簽訂的《大西洋憲章》中寫道:“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各民族中的主權和自治權有橫遭剝奪者,兩國俱欲設法予以恢復。”這一規定客觀上有助于
A.推動殖民體系走向瓦解 B.確立英美世界霸權地位
C.消除大國間的利益沖突 D.拓展殖民文化體系空間
23.圖2所示為1960-1990年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的比例變化。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美國放寬了移民政策 B.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
C.美蘇冷戰局勢的緩和 D.福利國家制度的完善
24.20世紀中葉以來,大量來自印度的軟件工程師、中國的計算機科學家以及歐洲的電子技術專家陸續遷徙至美國西部的硅谷。他們不僅帶來了多元的技術理念和創新思維,還推動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科研團隊形成緊密合作。這些變化
A.促進了信息技術產業的創新 B.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人才結構
C.推動了全球科技中心的轉移 D.使文化沖突成為產業發展阻礙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漢時期,中央政府實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作為“百官之長”,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太尉掌軍事,但秦朝太尉虛設,漢朝雖設太尉,卻時常由其他官員兼任;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與掌管圖籍文書。九卿分管宗廟禮儀、宮廷宿衛、財政稅收等具體事務,且部分機構設置帶有明顯為皇室服務的色彩,如奉常負責皇家祭祀,少府掌管皇室財政。三公九卿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處理政務,重大事務需向皇帝奏報,由皇帝裁決。
-摘編自安作璋等《秦漢官制史稿》
材料二
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確立并完善。唐朝時,中書省負責決策,草擬詔令;門下省負責審議,對中書省起草的詔令進行審核,若認為不妥可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官吏任免、財政、禮儀、軍事、司法、工程建設等事務。三省長官都是宰相,議事于政事堂,相互牽制,最后由皇帝定奪。這一制度使得政務處理更加規范化、程序化,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皇權。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漢三公九卿制與隋唐三省六部制在運行機制上的異同。(10分)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秦漢至隋唐時期中央政府體制演變對現代政治制度建設的啟示。(4分)
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3宋代至元代制瓷業發展概況
時間 發展概況
北宋時期 景德鎮成為“瓷都”,燒制青白瓷,胎質輕薄,釉色晶瑩;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技藝成熟,官府設窯務管理官營手工業
南宋時期 南宋臨安官窯燒造仿汝瓷的禮器與陳設瓷藝;龍泉窯吸收汝窯技術后,以梅子青釉聞名,釉層肥厚如凝脂;景德鎮工匠利用本地高嶺土,結合北方透明釉技術,創燒出影青瓷
元代前期 設立浮梁磁局掌管全國制瓷業,首創青花瓷、釉里紅等彩瓷技術,鈷料從波斯進口,紋飾融合了伊斯蘭幾何圖案與漢地花鳥題材
元代中后期 景德鎮窯場集中,匠戶制度推動技術傳承,瓷器輸出范圍擴大,歐洲貴族以收藏元瓷為風尚
-摘編自馮先銘《中國陶瓷》
材料二
南宋時期海外貿易興盛,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亞非地區,泉州港出土大量南宋青白瓷殘片。埃及福斯塔特遺址經多次發掘,出土了大量宋元時期的龍泉青瓷片。景德鎮青白瓷和青花瓷遠銷至印度洋沿岸。制瓷技術的傳播也影響了周邊地區,朝鮮工匠發揮了才智和創造性,所造的中國式釉彩瓷器別具風格,波斯工匠學習青花技藝后發展出本地陶瓷風格。
-摘編自任榮興《宋元時期中國瓷器外銷述略》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宋元時期制瓷業發展的時代背景。(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元制瓷業對中外文明交流的促進作用。(8分)
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越南北部是東南亞古代銅鼓較為集中的地區。銅鼓還廣泛分布于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并流傳到印尼。印尼沒有單獨存在青銅器時代,所有青銅器都是成熟期的形態,這說明印尼的古代銅鼓主要是外部輸入的。起初,中國的百越民族在漫長的民族遷徙過程中,把銅鼓文化傳播到東南亞。銅鼓文化又通過來往于中國南海的船只得以傳播到印尼群島,并逐漸滲入當地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印尼各地的銅鼓在體積、風格、紋飾等方面都有顯著的差異,且明顯有別于中原地區的周代至漢代的銅器傳統,銅鼓上的紋飾包括了東南亞史前期和民族藝術常見的幾何圖案和象征主題。除爪哇島外,印尼有銅鼓的其他地方大都是孤立存在的,除非銅鼓是由強大的酋長有意識地進口,否則很難想象它們是如何被販運至東南亞的邊緣地帶的。
-摘編自梁志明、鄭翠英《論東南亞古代銅鼓文化及其在東南亞文化發展史上的意義》材料二
楚雄萬家壩曾出土過一面銅鼓和六個編鐘的樂器組合,人們還在昆明石寨山發現過銅鼓和蘆笙同在的場景。關于銅鼓作為樂器的文字記錄有元朝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唐太宗伐其國(高昌),盡得其樂。其器有豎箜篌、琵琶······腰鼓、羯鼓、雞婁鼓、銅鼓、銅鈸具等十五種。”清代《廣南府志·風俗》中有“花土獠······自正月至二月擊銅鼓跳舞為樂,謂之過小年”。銅鼓舞是云南文山州壯族、彝族中影響最大的古老舞種之一,是文山人民銅鼓文化、稻作文化交流交融的結晶。2006年“彝族壯族銅鼓舞”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摘編自肖怡婷、楊欣穎《滇式銅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載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古代銅鼓文化在印尼傳播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研究銅鼓文化可搜集哪些類型的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傳承和保護銅鼓文化的意義。(6分)
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世紀中葉,中國生絲、茶葉等商品大量出口。與此同時,西方的紡織機器、鐵路技術和啟蒙思想通過貿易口岸傳入中國。上海、廣州等通商口岸成為中西文化交匯的樞紐,旗袍的改良設計融合了西式剪裁,西餐文化逐漸在沿海城市流行。這種貿易與文化的雙向流動,既改變了中國傳統的經濟結構,也沖擊了固有的社會文化秩序。
-整理自[美]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結合材料,圍繞“近代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自擬一個論題,運用近代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高二歷史試卷參考答案
1.D 2.A 3.A 4.C 5.D 6.A 7.C 8.C 9.A 10.B 11.B 12.B 13.C 14.C 15.D 16.D 17.D 18.C 19.C 20.B 21.D 22.A 23.A 24.A
25.(1)異同:
相同點:都服務于皇權;都是中央行政制度;職責都有分工,官員共同處理政務。(4分,答出兩點即可)
不同點: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權力較大,三省六部制下相權被分割;三公九卿中部分設置為皇室服務色彩更濃,三省六部制政務處理更側重國家事務;三公九卿制政務處理程序相對簡單,三省六部制政務處理規范化、程序化更強。(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啟示:權力需要合理分工與制約,防止權力過度集中;制度建設要注重規范化、程序化,提高行政效能;政治制度應隨時代發展不斷調整優化;要平衡好國家治理與服務民眾的關系。(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6.(1)時代背景:宋元政府對手工業的管理與支持;農業發展推動手工業分工細化,商品經濟繁榮;海外貿易興盛(海上絲綢之路拓展),刺激制瓷業商品化;民族交融與中外文化交流;技術傳承與創新(如宋代名窯技藝、元代彩瓷突破)。(6分,答出三點即可)
(2)促進作用:青花瓷紋飾融合伊斯蘭、漢地文化元素,成為跨文明交流的載體;制瓷技藝外傳至朝鮮、波斯等地,推動周邊地區陶瓷業發展;瓷器成為海外貿易的大宗貨物,加強亞非歐經濟聯系;歐洲、中東通過瓷器,加深對東方文明的認知,推動了文化雙向交流。(8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7.(1)特點:以外部輸入為主;以越南等其他東南亞地區為中介;與海上絲綢之路聯系密切;逐漸融入本土文化;路徑多元,相對獨立發展;存在主動引進的傾向。(6分,答出三點即可)(2)史料類型:考古發現的歷史遺存(實物);史書、地方志等文獻的記載;民俗文化考察(調查)結果。(2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意義: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幫助人們學習和了解歷史,增進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為研究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以及地區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提供材料;為發展旅游業,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文化紐帶。(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8.示例一
論題:近代世界貿易推動了中西文化交流與中國社會轉型。(2分)
闡述:19世紀中葉,英國借工業革命優勢通過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市場,建立起中西貿易通道,引發雙向文化交流與社會變革。中國生絲、茶葉因英國市場需求而大量出口,刺激了中國沿海商品經濟發展。英國紡織機器、鐵路技術傳入中國,洋務派引入機器創辦近代企業,鐵路修建改變交通與時空觀念,推動中國工業化與社會生活近代化。通商口岸成為文化碰撞的前沿。旗袍在上海等地改良,融合西式剪裁,形成中西合璧風格,象征服飾文化轉型;西餐文化在沿海流行,咖啡屋等新業態出現,改變部分市民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西方啟蒙思想(民主、科學)通過傳教士等渠道傳入中國,沖擊儒學正統地位,為維新變法、新文化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這種交流伴隨英國貿易主導權下的文化輸出,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受到沖擊,客觀上打破了封閉狀態,促使傳統文化與工業文明碰撞。從技術引進到生活方式改變,再到思想啟蒙,貿易成為中英文化交流的催化劑,推動中國社會結構轉型,也讓西方進一步接觸中國文化(如東方美學影響歐洲藝術)。(8分)
總之,近代中西貿易以經濟為紐帶推動中西文化雙向流動,加速了傳統文明與工業文明的交融,成為全球化早期文化互鑒的重要篇章,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與世界發展進程。(2分)
示例二
論題:近代世界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2分)
闡述:(10分)
示例三
論題:近代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加劇了東西方發展的不平衡。(2分)
闡述:(10分)
(“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南市| 琼结县| 五大连池市| 泽州县| 偏关县| 延津县| 新野县| 扎兰屯市| 浪卡子县| 辰溪县| 正安县| 赫章县| 会理县| 石泉县| 镇宁| 华阴市| 巫溪县| 宜城市| 兴城市| 定陶县| 陆丰市| 屏南县| 高安市| 武清区| 武鸣县| 买车| 双流县| 都安| 邯郸市| 玉林市| 华坪县| 庆阳市| 和硕县| 南投县| 融水| 遂川县| 漯河市| 五寨县| 琼结县| 义马市|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