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上 ) 第22課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 課件(共17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上 ) 第22課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 課件(共17張PPT)

資源簡介

(共17張PPT)
溫故知新
①說說中共開辟的革命新道路。
②(判斷)1912-1922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十年。
課程目標:了解日本侵華的罪行;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中外歷史綱要(上)》大單元·大概念·微情境系列課件 第22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
日本侵華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From local resistance to nationwid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新課導入
【思考】概括這次會議的主題?
東方會議是1927年日本田中內閣為制定侵略中國的總方針而召開的重要會議。
《對華政策綱領》勾畫出田中內閣企圖攫取“滿蒙”和武力侵華的“積極政策”的基本輪廓,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決定攫取整個東北,加快實現大陸政策。東方會議預示著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華行動即將展開。
日本東方會議會場
局部抗戰
【思考】分析日本為何會侵略中國。
1927年,東方會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1927)
帝國內部現正痛切體驗:生產力之不足,生產設備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積蓄資本之不足。凡此均需開始新的戰爭,俾有所補充;而國內不穩勢力之高漲,罷工之狂瀾,亦需發動舉國之戰爭,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秘密文件
1929年歐洲各國忙于應付國內危機,無暇東顧……
外寇不足慮,內匪實為心腹之患,如不肅清內匪,則決不能御外侮。
——蔣介石對國民黨將領的訓話
①歷史:侵華是日本的既定國策;②現實: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沖擊,日本急于轉嫁矛盾;③國內:國共內戰,給日本以可乘之機;④國際:英、美等國推行縱容日本侵略的“綏靖政策”;⑥根本: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面臨困境,要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局部抗戰
【思考】根據教材135-136,梳理日軍侵華過程。
1931.9.18
九一八事變
(局部抗戰開始)
1940.3 南京
汪精衛 偽國民政府
1932.1.28
1931.9.18 沈陽
九一八事變
1932.1.28
一二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
1932.3
建立偽滿洲國
1932.3 長春
偽滿洲國
1933
進犯長城沿線
1933向長城沿線進犯
1935
華北事變
1937.7.7
七七事變
(全面抗戰開始)
1937.12.13
南京大屠殺
1938-1943
重慶大轟炸
1938.2-1943.8
重慶大轟炸
1940.3
建立汪偽政府
華北事變則標志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日軍侵華暴行
【思考】根據課本,列舉日軍侵華暴行。
方針 侵略暴行
軍事上 反和平 發動九一八、一二八、華北事變、七七事變、掃蕩敵后根據地“三光政策”、華北地區“治安強化運動”、重慶大轟炸等;
政治上 在占領區扶植傀儡政權:1932年,偽滿洲;1940年 汪偽政權
經濟上 占領區:大肆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實行“糧食統制”,強行“征購”和“配給”;強迫青壯年到日本和中國東北做苦力。
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
文化上 消磨、摧殘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抗意識,泯滅中國人的國家意識,把學生培養成他們統治下的順民,實現其同化政策。
社會上 南京大屠殺、七三一部隊、慰安婦制度等違反人道主義、違反國際法則的政府犯罪行為;慰安婦制度;
以華治華
以戰養戰
奴化教育
反人道
2014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方針,以主要力量“圍剿”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對日本侵略實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國出面調停,幻想依賴國際聯盟迫使日本撤兵。
【思考】說說國民政府的反應?
1931年9月21日,中國政府正式向國際聯盟提出申訴,控告日本在東北德野蠻侵略,請其出面敦促日本停止在東北的侵略行徑。但此后數月內,國聯并未采取任何實質性的行動。……日本趁機擴大侵略,攻占全東北。
——張憲文,龐紹堂等《中國抗日戰爭史 第一卷,日本侵華與中國的局部抗戰》
局部抗戰
國民黨:消極抗日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思考】國聯調查團遞交的《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有何效用?
國聯調查團提出實行國際共管的方案,以犧牲中國來換取英、美、法、日等國共同控制中國東北。日本拒絕這個方案,宣布推出國聯。
局部抗戰
國際聯盟:未能制止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思考】說說愛國將領的抗日行動。
局部抗戰
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日義勇軍余部
東北人民革命軍
東北反日游擊隊
趙尚志
(1908-1942)
趙一曼
(1905-1936)
楊靖宇
(1905-1940)
1933年長城抗戰
十九路軍奮起抵抗
愛國將領:積極抗日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最早、堅持抗日時間最長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
抗聯不畏艱難,奮起反抗,成為中國局部抗戰的主力軍,是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重要武裝力量。
——《東北抗日聯軍史》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思考】說說愛國學生的抗日行動。
局部抗戰
1935 一二九運動
愛國學生:一二·九運動
親愛的全國同胞:
眼見華北的主權,也要繼東三省熱河之后而斷送了! 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感受到難堪的亡國慘痛。 ——《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
宣傳了中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抗日救亡運動掀起新高潮。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思考】說說中共的抗日行動。
局部抗戰
中國共產黨
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5年秋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1935年《八一宣言》與瓦窯堡會議
《八一宣言》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策略開始了一個新的轉變,不再把民族資產階級和國民黨地方實力派當作反革命內部的不同派別來看待,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抗日戰爭新論》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思考】為什么西安事變能夠和平解決?有何意義?
局部抗戰
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蔣介石親赴西安逼迫張學良、楊虎城全力“剿共”。張、楊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以武力逼蔣抗日,這就是“西安事變”。
原因:
(1)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2)中共正確運用統一戰線政策和靈活的戰略;
(3)當事各方以民族大義為重;
(4)英美蘇等勢力極力謀求和平解決,維護在華利益;
意義:
(1)扭轉時局的樞紐;
(2)促進了中共中央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
(3)十年內戰局面基本結束,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
(4)為國共第二次合作奠定基礎。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思考】根據材料說說,局部抗戰的特點及意義。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相繼興起為數眾多的抗日艾勇軍,揭開了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序幕。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組織了抗日游擊隊,后整編為東北抗日聯軍,中共中央多次發表宣言,號召工農紅軍和被壓迫民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退出中國。中國工農商學兵各界民眾團體和知名人士,紛紛發表通電,抗議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國民黨政府抗日。上海、北平、南京、天津、北平、漢口、青島、長沙、重慶、桂林、汕頭等城市的工人和其他勞動群眾,也都以集會請愿、募集捐款、禁售日貨等形式,掀起抗日愛國運動的熱潮。許多城市開展抵制日貨的活動,沉重打擊日本的經濟侵略。1935年北平學生發動了“一二九”運動,平津學生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紛紛組織南下宣傳團,宣傳抗日救國主張。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掀起了新高潮。 ——摘編自張憲文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
特點:中國共產黨作用突出;地域廣泛,波及全國;抗戰斗爭形式多樣;參與階層多,群眾基礎廣泛;抗日與反蔣相結合;缺乏國民政府的組織和支持;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聯合起來。
意義: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日本的侵略;利于喚起民眾覺醒;促進了民眾奮起與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局部抗戰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思考】梳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
全面抗戰
《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鄭重向全國宣言:
  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
  四、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并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
1935.5-12.華北事變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1935.8.1《八一宣言》中共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5.12 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1937.7 盧溝橋事變
全國抗戰開始
1937.7 中共提交合作宣言
1937.8 洛川會議形成全面抗戰路線
1937.9 國民黨發表合作宣言,承認中共合法地位。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全面抗戰路線:是中共在全國抗日期間提出的一條政治路線,團結一切力量,堅決抗戰到底的主張。
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了巨大讓步,
付出了極大努力,發揮了重要引領和推動作用!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思考】對比國共兩次合作?影響國共關系演變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項目 第一次國共合作
(革命統一戰線) 第二次國共合作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社會背景
政治地位
斗爭對象
合作方式
群眾基礎
結 果
國際環境
國內階級矛盾尖銳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國共都處于發展期,都屬于革命政黨
國民黨是執政黨;共產黨逐漸成熟
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
日本帝國主義
黨內合作
黨外合作
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和農民階級(四大階級聯盟)
具有空前廣泛的民族性,包括國內各階級、各階層及海外僑胞和其他愛國人士
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中途破裂,大革命失敗
最終取得抗戰勝利
共產國際和蘇聯支持;帝國主義國家反對
反法西斯國家的支持
全面抗戰
主要因素:兩黨的階級性質不同(根本原因):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中國共產黨代表工農群眾的利益;(2)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思考】說說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特點。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特點
1.具有廣泛的民族性。統一戰線中不僅包括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
2.沒有一個統一的正式的組織機構,也沒有一個為國共兩黨所共同承認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綱領。
3.國共兩黨都有自己的政權和軍隊。中共領導的軍隊和抗日根據地是民族統一戰線的中心支柱。
4.統一戰線內部始終存在著兩條不同的抗戰路線。
“全民族抗戰”: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的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共同參與的抗戰行為。
全面抗戰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探究】結合所學,簡述中共歷史上的五次統一戰線。
國民革命時期:革命統一戰線
1924-27年;建立國共合作,喚起民眾,進行民族民主大革命。
土地革命時期:工農民主統一戰線
1927-37年;開展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反抗封建壓迫和國民黨反動統治。
抗戰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45年;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堅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1945-78年;團結民主黨派和一切愛國力量,推翻國民黨反動政權,建設新中國。
愛國統一戰線
1978至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兰县| 尼木县| 新田县| 永兴县| 天门市| 邵阳市| 双桥区| 得荣县| 留坝县| 禄丰县| 沈阳市| 祁门县| 高尔夫| 福建省| 瓮安县| 精河县| 寿宁县| 革吉县| 化德县| 成都市| 濮阳县| 鲁山县| 即墨市| 襄汾县| 定西市| 蓬安县| 信丰县| 托克逊县| 滨海县| 兴城市| 南木林县| 盐边县| 勃利县| 泸溪县| 黑山县| 垦利县| 滨州市| 永嘉县| 英吉沙县| 麻江县| 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