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西游記》的宗教背景是什么?佛教:《烏巢受經》道教:《盤中之謎》儒學:《天宮造酒》為什么三教能夠和諧相處呢?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課程標準: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授課人:授課時間:授課班級:時間 儒學 道教 佛教漢朝 漢武帝時確立正統地位 東漢末興起 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吸收佛、道精神,有新發展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韓愈提出復興儒學武則天時有很大發展,禪宗影響最大。思考:儒學為什么會受到挑戰 佛、道為什么盛行 (1)魏晉時期政權更迭,社會動蕩,人們缺乏精神寄托。(2)儒學自身存在沒有關注人生終極目標的缺陷。(內因)(3)佛教和道教注重解決人生現實問題,關注人的精神需求。(4)統治者借助佛教、道教鞏固自身統治。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發展秦朝:漢初:漢武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黃老之學,休養生息獨尊儒學,確立儒家的正統地位道教的興起唐朝:奉行三教并行,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特點:中國本土宗教,民間傳播廣泛,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時間:東漢末年;人物:張道陵道教強調人生的哀樂、現實的縱情,且備有長生之方、登仙之術,溝通了人與神的聯系。……道家的學術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可由此來超凡脫俗,逍遙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實和超越。--《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老子佛教傳入與傳播東漢傳入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后漢書》魏晉南北朝佛教迅速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長期戰亂,各族統治者有意識地大力提倡,使佛教在這時期的發漫山超過了土生土長的道教,成為最有影響的宗教。例如,前秦苻堅重用釋到安,后秦姚興重用鳩摩羅什,這些名僧都可以參加、決定國家大事。北魏時,寺院有上萬所,僧尼有二百多萬。在南朝,佛教發展速度更快。梁武帝時一度把佛教定為“國教”,僅建康城就有寺院500多所,僧尼10多萬。 --《淺談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材料一:比來慕法,家家齋戒,不務農桑,空談彼岸。……(武帝大興佛教,郭祖深上書條陳)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則皆畜養女,皆不貫人籍,天下戶口,幾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養女皆服羅紈,其蠹俗傷法,抑由于此。材料二: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而不恤親戚,不憐窮匱……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繼。致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侶的游手好閑),貨殫于土木(指修建寺院)。閱讀這兩段材料,說一說佛教興盛帶來了哪些負面的影響呢 寺院經濟不利于國家的賦稅徭役出世態度有悖于儒家倫理綱常滅佛運動“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勒令僧人還俗、拆毀寺院、佛像收回寺院土地(周武)帝勃然作色大怒直視于遠曰:“但令百姓得樂,朕亦不辭地獄諸苦!”--《廣弘明集》他針對佛教宣揚的“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1)三武一宗之厄(官方)(2)范縝(民間)(3)影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佛教自救運動石窟藝術“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頓悟”禪宗思考:以佛教為例,談談你對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認識。玄奘西行鑒真東渡中華文化圈長安不僅是一個傳教的地方,并且是一個有國際性格的都會,內中敘利亞人、阿拉伯人、波斯人、西藏人、朝鮮人、日本人、安南人和其他種族與信仰不同的人都能在此和衷共處,這與當日歐洲因人種及宗教而發生兇狠的爭端相比較,成為一個顯然的對照。——黃仁宇《赫孫河畔談中國歷史》異域文化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產生深遠影響魏晉玄學(1)背景: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激烈(2)內容:思想上,主張虛無的“道”,宣揚“無” 是產生萬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張“無為”;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3)影響:形成了寄情山林、縱酒清談的社會風氣韓愈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批評佛道;發起古文運動封建統治者崇佛信道,儒學遭到冷落(逃避現實的選擇)復興儒學儒學在儒、玄、釋、道中仍然居于首位,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大作用。時人認為儒學在政治上有利于加強皇權,重振封建綱常,也有利于建立中原正朔形象,感召四夷,建立大一統。這些均是玄、釋、道所不能取代的功能。——朱紹侯《中國古代史》學習任務:自主梳理教材,完成表格。時期 文學形式 代表人物 代表作東漢末 建安文學東晉南北朝 駢文、民歌唐代曹操父子陶淵明田園詩《孔雀東南飛》《木蘭辭》《西洲曲》《觀滄海》《歸園田居》唐詩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雙子星: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杜牧、李商隱【課堂探究】閱讀下列唐詩,談談社會變遷對唐詩發展的影響。《無題》 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家別》杜甫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將進酒》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1)盛唐時,詩風開朗奔放、剛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國力強盛、文化開放的社會背景。(2)中唐時,詩風平實淺近,諷喻詩作大量涌現,反映了唐朝的社會弊端日益暴露。(3)晚唐時,詩風凝重濃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轉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書法 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隋唐繪畫 東晉隋唐雕塑舞蹈成為一種藝術。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書體均已完備。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自發階段:實用功能自覺階段:兼具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融匯了南朝的秀美與北朝的雄健;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最為出名。東晉開始出現知名的專職畫家,以顧愷之為代表。他提出“以形寫神”,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成為繪畫主題。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畫圣”。魏晉至隋唐時期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樂舞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風格多樣,具有壯闊歡騰的特色,如胡旋舞。合作探究:魏晉隋唐時期文藝成就達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多角度思考)材料一:開國以來一百年不斷的太平已造成了一個富裕的、繁榮的、奢侈的、閑暇的中國,到(唐)明皇時代……遂自然產生出優美的藝術與文學。——節選自胡適《白話文學史》上冊材料二:進士科考時務策、貼經、雜文。雜文為主要錄取標準。玄宗天寶以下雜文專試詩賦,進士科實際上已成為文學之科。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陳寅恪(1)政治:國家的統一和開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2)經濟:經濟的繁榮和國力的強盛;(3)文化:教育發達,科舉“以詩取士” (4)各民族、中外的文化交流頻繁;(5)統治者的推崇和重視; (6)吸收前代文學藝術精華。科技類別 代表人物 歷史時期 科技成就數學 祖沖之農學 賈思勰醫學 孫思邈地理學 裴秀天文學 僧一行雕版印刷 唐朝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火藥 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建筑南朝算出圓周率的數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北朝《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唐朝《千金方》;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西晉繪制《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唐朝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隋朝李春類別 數學 天文、歷法、氣象 地學 化學 農學 機械 水利 輕工 兵器項數 22 25 25 9 25 7 7 8 8 《中國的世界紀錄》中收錄的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統計(見下表) 這些成果技術方面停滯于農業和手工業的經驗工藝的水平上,在理論上始終貫穿著天人合一的思想,以變幻莫測的道、氣等概念來建構學術體系。 —李世聞《理性精神:李約瑟問題的鑰匙》史料1史料21.實用性:注重實踐,應用性強,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不夠。2.經驗性:主要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法。3.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思考:根據史料,指出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思想活躍,呈現多元特征文學藝術 ---成就突出,達到新的高峰科技 ---取得新成果,走在世界前列中外文化交流 ---交流頻繁,深遠影響小結肆 隨堂檢測1.柳宗元認為佛教有些內容與《論語》符合,激烈反佛的韓愈實際上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理論。當時各佛教宗派不同程度吸收儒道精神。道教也學習儒家,開始講禮義、忠孝,模仿佛教制訂教規戒條等。上述材料可以用來說明,唐朝( )A.思想統一兼容并包 B.三教融合催生理學C.儒學主流地位喪失 D.文化呈現多元特征2.陳寅恪認為,中國詩雖短,卻包括時間、人事、地理三點,說明一個時代之關系,糾正一件事之發生及經過,可以補充和糾正歷史記載之不足。元白(元稹、白居易)詩證即是利用中國詩之特點來研究歷史的方法。其旨在強調中國詩( )A.還原當時真實歷史 B.蘊含歷史時空要素C.具備一定史學價值 D.反映特定物情風貌DC肆 隨堂檢測3.唐代畫家尉遲乙僧原是于闐(今新疆和田一帶)貴族,貞觀初來長安,任宿衛官,擅長畫佛像、鬼神、人物、花鳥,“凡畫人物、花鳥,皆是外國之物像,非中華之威儀”。這反映出貞觀時期( )A.佛教和道教相互融合 B.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C.經濟尚處于恢復時期 D.重文輕武的價值取向4.唐政府曾廣泛吸收社會人士參與歷法編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編制過《大衍歷》,并且負責制造了不少天文儀器。這體現出( )A.科學技術服務社會生產 B.中國天文技術領先于世界C.國家力量推動科技發展 D.政府加強了對文化的控制B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