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原始社會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形態,存在了二三百萬年,是截至目前人類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社會發展階段。奴隸社會 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封建社會 從戰國時代中期開始,即公元前475年,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轉變是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導致中國領土主權逐漸喪失,同時封建經濟結構受到沖擊,資本主義在中國初步發展。到1901年,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 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這是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實現國家獨立、主權完整的重要里程碑。社會主義社會 1956年,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三大改造),標志著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從此,中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春秋與戰國——社會大轉型時期春秋與戰國空間定位春秋因孔子修訂的《春秋》而得名戰國取自西漢劉向編注的《戰國策》時間定位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BC2070BC1600BC1046BC771BC770BC476BC221經濟發展冶鐵技術出現,鐵制農具廣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芍陂等,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教材第10頁)農業發展◎考古出土的春秋時期的鐵制農具和穿有鼻環的牛尊◎春秋戰國冶鐵圖(想象)◎都江堰工程示意圖(想象)一、鐵犁牛耕——經濟大發展經濟發展工商業發展◎流行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貨幣◎現藏于河北博物院的“錯金銀四龍四風銅方案座”◎春秋戰國城市復原圖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營工商業主聚集了大量錢財,有的富比王侯, “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教材第11頁)一、鐵犁牛耕——經濟大發展二、諸侯紛爭——政治大動蕩P10史料閱讀西漢學者劉向概括戰國時期的混亂局面說: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是以傳相放效,后生師之,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絕矣。晚世益甚,萬乘(shèng)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貪饕(tāo) 無恥,競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戰國策〉書錄》◎春秋列國形勢圖◎戰國形勢圖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相繼崛起,王室衰微并最終被吞并,傳統政治秩序被破壞。在此期間,形成了局部統一的局面,民族交融也得到了加強。“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侑篇》春秋形勢圖北狄南蠻東夷西戎華夏華夏認同民族大融合戰國形勢圖由敵對到融合,態度從攘夷(尊王攘夷)到融夷(追求同一),華夏認同從中原向四周擴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材料:從總的情況看,諸少數族在春秋戰國時期吸收了先進的華夏文化,并且逐漸融合進了華夏族,可是諸少數族也各有自己經濟與文化發展的特點,華夏族與諸少數族的融合實際上是一個相互學習和促進的過程。——鄭師渠《中華民族精神研究》三、華夏認同——民族大交融變法圖強春秋各國變法齊國管仲改革(BC685-648)魯國初稅畝改革(BC594)◎◎四、變法運動——社會大變革按畝征稅,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按實際耕地面積征稅,實質上承認了土地私有權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崩潰,推動土地私有制發展,為封建經濟奠定基礎。“相地而衰征”:按土地肥瘠、灌溉條件、距離遠近等差異將土地劃分為不同等級,實行差別稅率。通過征稅私田,推動了土地私有化。趙國胡服騎射(BC325-BC299)魏國李悝變法(BC445-BC387)秦國商鞅變法(BC364-BC338)楚國吳起變法(BC401-BC381)燕國樂毅變法(BC312-BC279)齊國鄒忌變法(BC356-BC320)韓國申不害變法(BC362-BC333)◎◎◎◎◎◎◎四、變法運動——社會大變革戰國各國變法商鞅變法主要內容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效今不法古”四、變法運動——社會大變革破舊 立新經濟 廢井田政治 廢“世卿世祿”制度廢分封軍事 打破貴族軍事壟斷文化 “燔詩書”社會“開阡陌封疆”“民得買賣”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平斗桶、權衡、丈尺”獎勵軍功軍功爵制建立縣制“明法令”實行什伍連坐制,互相糾察告發“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原因 鐵犁牛耕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特點 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精耕細作;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具有封閉性、脆弱性地位 中國封建經濟基礎,自耕農是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評價 前期:適應生產力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有利于政治穩定,國家統一;有利于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發展晚期: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中國社會的進步[概念] 小農經濟[圖示] 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變動材料: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漢書·食貨志》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史記·商君列傳》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史記·李斯列傳》變法圖強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探究商鞅變法有哪些影響?積極影響:1.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2.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消極影響:1.商鞅變法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2.商鞅變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特別是連坐法的推行,給廣大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并最終導致秦的滅亡。3.商鞅變法并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商鞅變法影響四、變法運動——社會大變革春秋時期:孔子和老子核心觀念思想體現理想社會政治主張教育主張其他活動仁《論語》克己復禮,恢復等級森嚴的禮制社會為政以德有教無類,發展私學整理五經儒五、百家爭鳴——思想大解放核心觀念思想體現理想社會政治主張樸素辯證法樸素唯物史觀道《老子》回歸小國寡民的時代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物極必反道法自然道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儒家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兵家孟子荀子韓非子莊子墨子鄒衍孫子性善論,仁政、民貴君輕性惡論,隆禮重法、君舟民水以法治國,中央集權,主張改革齊物論,逍遙自由兼愛,非攻,尚賢,節用五行“相生相盛”理論軍事理論《孟子》《荀子》《韓非子》《莊子》《墨子》《鄒子》《兵法》五、百家爭鳴——思想大解放[圖示] 百家爭鳴中的“爭鳴”與“共鳴”影響: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性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一、儒家1.孔子(春秋時期)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利益,主張恢復周禮和等級秩序,強調“仁”與“德治”。2.孟子、荀子(戰國時期)轉向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提倡“仁政”和禮法結合,適應封建集權需求。二、法家(商鞅、韓非等)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言人,主張以法治國、強化君主集權,通過變法打破貴族壟斷,符合戰國時期各國富國強兵的需求。三、墨家(墨子)代表小生產者(農民、手工業者)利益,提出“兼愛”“非攻”“節用”等思想,反對戰爭剝削,重視實用技術。四、道家(老子、莊子)老子:反映沒落貴族的保守傾向,主張“無為而治”,批判社會變革。莊子:代表隱士與追求自由的個體,倡導超脫世俗、回歸自然。五、其他學派兵家(孫武、孫臏):代表軍事階層利益,注重戰略與實戰經驗陰陽家(鄒衍):結合自然哲學與政治,服務于統治階層的神秘化需求諸子百家的思想差異源于其背后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訴求百家爭鳴(1)經濟上: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生產力水平提高,社會經濟迅速發展。(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3)階級關系上: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在社會中活躍起來,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新興地主階級崛起,尋求政治地位。(4)思想文化上,私人講學的出現,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學術的局面。深入探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為什么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諸子辯論五、百家爭鳴——思想大解放稷下學宮鐵犁牛耕經濟大發展諸侯紛爭政治大動蕩華夏認同民族大交融變法運動社會大變革百家爭鳴思想大解放春秋戰國 社會大轉型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課堂總結2.許倬云講“周人諸侯的上層有了共同的文化。春秋戰國時代,因社會上層文化的下達,浸潤于社會下層,使周文化成為華夏文化。”根據材料,對春秋戰國時代文化理解準確的是①繼承了周人的文化 ②受社會變革的影響③各國文化完全相同 ④社會上層壟斷文化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③1.西周時,“大國之卿皆命于天子”。春秋時期,各諸侯的正卿大都沒有經過周天子“受命”,只是名義上仍叫“命卿”而己。這反映出春秋時期A.諸侯爭霸興起 B.宗法觀念消亡C.“禮崩樂壞”出現 D.中央集權弱化CA隨堂演練真題演練1.(2023·海南卷,1)據《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而戰國晚期,秦、齊、楚等諸侯國都擁有人數近百萬的軍隊,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有30萬兵力。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A.軍事理論的形成 B.生產方式的變革C.政治制度的演進 D.地形地勢的利用解析:B 材料通過西周和戰國可調動軍隊數量的巨大差異,反映這兩個時期人口數量的差異;戰國晚期人口大量增加得益于鐵犁牛耕的使用,體現生產方式的進步性,所以答案選B項。在冷兵器時代,軍事理論與軍隊數量之間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政治制度演進是經濟發展的產物,故排除C項。地形地勢在當時是要非常關注的,但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真題演練2.(2023·全國新課標卷,25)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B.“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D.“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解析:A 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荀子主張隆禮重法,韓非、李斯作為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亦主張用“法”,故選A項;B項強調施行仁政,只體現儒家思想,排除;C項主張道德、禮義,與法家思想不符,排除;D項主張拋棄仁義、巧詐、貨利,為老子思想,與題干不符,排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