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導入【思考】你從《清明上河圖》中看到了哪些行業?【課程標準】認識遼宋夏金元在經濟、社會與文化方面的新變化。目 錄一、經濟之變三、思想之變二、社會之變四、文化之變壹1.農業(1)耕種制度:一年兩熟稻麥復種制在南方已經相當普及糧食產量的提高出現固定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戶(3)經濟作物種植:茶葉、棉花(2)自然經濟結構發生變化(4)邊疆開發:邊疆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一、經濟之變汝 窯洗官 窯貫耳瓶定 窯劃花萱草葵瓣口碗哥 窯葵口盤鈞 窯玫瑰紫大花盆元朝青花瓷造型大氣磅礴紋飾滿密精致大方簡潔,質樸無華與元朝多民族共存的歷史休戚相關,講述了多元融合的文化故事。【思考】對比教材中的五大名窯和元青花的圖紋樣式,你能發現宋元在圖紋樣式上有什么區別嗎?①宋:出現“五大名窯”;②元:青花瓷和釉里紅;③宋元時,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為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1)制瓷業一、經濟之變2.手工業2.手工業(2)礦冶業都城東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煤炭采掘業與冶鐵技術提高,使用焦炭冶鐵。(3)印刷業宋朝以雕版印刷為主,有官刻、家刻、坊刻之分。新興手工業,推動文化普及,帶動造紙業的發展。一、經濟之變領域 發展成就農業手工業稻麥復種、一年多熟(經濟作物)農產品專門化生產活字印刷術普遍使用煤作燃料五大名窯、元青花瓷耕種制度經濟結構棉花種植棉花種植始于宋朝,元朝推廣,棉紡織業發展制瓷業印刷業礦冶業一、經濟之變【基礎梳理】對比唐朝和宋朝的城市布局圖,可看出宋代的城市發生了什么變化?布局:商業發展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功能:城市經濟功能得到加強面向大眾的基層市場蓬勃涌現。出現了娛樂場所。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大唐六典》詔開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 ——《宋會要輯稿·食貨》一、經濟之變(1)城市繁榮3、商業和城市的繁榮(1)城市繁榮瓦肆一、經濟之變3、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蹴鞠說書榷場是指遼、宋、西夏、金政權各在接界地點設置的互市市場。設有官吏監督貿易和收稅,商人在榷場交易需交納商稅和牙錢。榷場的設置,常因政治關系的變化而興廢,地點也會變化。一、經濟之變(2)邊境貿易3、商業和城市的繁榮◎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的南宋古船——南海Ⅰ號◎宋代對外貿易路線圖(1)大型遠洋海船裝載絲織品、瓷器等,遠銷亞非許多國家和地區。(2)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3)宋代主要外貿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4)元代的泉州成為世界第一大港。(3)海外貿易一、經濟之變3、商業和城市的繁榮商品流通規模的擴大,導致貨幣需求量劇增。北宋開始出現紙幣(交子)元朝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元代紙幣交 子在四川境內流通近80年。“交子”是中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紙幣的發行和穩定,能夠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國家創造了財富,對解決國家的一時之需有重大作用一、經濟之變3、商業和城市的繁榮(4)貨幣4、經濟重心南移宋代經濟分布圖思考:宋代農業主產區、手工業發達區和商業城市的分布呈現什么特點?一、經濟之變結合前面所學知識,梳理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和表現。魏晉南北朝永嘉之亂江南開發唐中葉后安史之亂繼續南移成為重要糧食產地南宋靖康之變最終完成“蘇湖熟,天下足”元朝南北差距繼續擴大一、經濟之變4、經濟重心南移【知識梳理】朝代 表現 特征 規律魏晉南北朝(永嘉南渡) 初步形成稻麥兼種、水陸互補的作物體系,耕地面積和產量大幅度提高。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出現了擁有上百萬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開發 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一是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二是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中唐以后(安史之亂) 南方經濟繼續加速發展,逐漸趕上北方 南方經濟總量基本持平南宋時期(靖康之變) 經濟上南強于北的局面完全確立,南方正式成為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階段(標志)和規律4、經濟重心南移一、經濟之變元朝運河、海運路線圖北方 南方前期 人數 278人 51人比例 84.5% 15.5%中期 人數 274人 155人比例 63.9% 36.1%后期 人數 121人 179人比例 40.3% 59.7%北宋科舉入朝做官的人數統計情況交通:元朝重新開通大運河,裁彎取直,縮短航程;開辟長途海運航線。文化:推動了南方文化的進步。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北宋人口密度圖4、經濟重心南移一、經濟之變【課堂探究】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影響?(1)交通貿易: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2)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3)文化:人才教育的相應變化,促進南方地區教育文化的發展。(4)民族關系:北民南遷,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5)生態環境:導致南方某些地區的過度開發,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4、經濟重心南移一、經濟之變貳二、社會之變分析材料指出宋朝與前代相比出現了哪些新變化?北宋宰相出身天下一家,故不問東西南北之人,盡聚諸路貢士,混合為一,而惟材是擇。各糊名、謄錄而考之,使主司莫知為何方之人、誰氏之子,不得有所憎愛薄厚于其間。——(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士族階層的衰落,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唐朝宰相出身材料一 國家開貢舉之門,廣搜羅路……如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徐松輯《宋會要輯稿》材料二 “觀今之俗,娶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宋·蔡襄材料三:“仁宗朝,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郭尚武《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影響》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變化一:門第觀念的淡化,階層流動性加強變化二: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人身依附關系削弱二、社會之變材料四:唐代,尤其是它的前半期,買賣土地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均田制下,口分田不能買賣,賣一畝要“笞二十”的;宋代除國有土地外,私人土地的買賣不受到任何限制……隨著貨幣流通的發展,土地買賣愈益盛行。——漆俠《宋代經濟史》材料五 “明立要契,舉借種糧,及時種蒔,俟收成依契約分,無致爭訟官司。”——(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食貨》重視契約關系男去耒耜則不禁;女去織纴則不禁;工作奇巧則不禁;商通珠貝則不禁;——石介《明禁》百姓更換職業自由,官府限制松弛。變化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二、社會之變叁孔子創立春秋繼承發展,成為顯學戰國孟子荀子焚書坑儒,遭打擊秦朝儒學獨尊西漢武帝吸收佛道,新發展魏晉南北朝“三教合一”遭挑戰隋唐韓愈儒學復興運動宋朝三、思想之變—儒學的復興春秋戰國秦朝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興起遭受打擊主流意識形態正統地位三教并立儒學受到挑戰儒家思想發展的歷程吸收佛道,新發展(1)儒學的困境:內部日益僵化,社會影響不及佛教和道教(2)唐宋儒學家融合佛、道思想,復興儒學(3)科舉發展、重文輕武提供了環境(4)北宋中期,士人覺醒,掀起儒學復興運動1、理學興起的背景三、思想之變—儒學的復興挖掘儒家經書的思想內涵,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充分發揮儒學在強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樹立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作用。張載三、思想之變—儒學的復興2、目的3.代表人物程門立雪程頤 程顥朱熹“中國學術史上曾有兩個高峰,上古有孔子,中古有朱子,皆集學問之大成。” ——錢穆三、思想之變—儒學的復興(1)世界觀\宇宙觀:“理”(也稱“天理”)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原則即“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三、思想之變—儒學的復興朱熹講學的白鹿洞書院材料:人倫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材料: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4、內容(2)人生觀:①“天理”的具體表現就是三綱五常等儒家倫理道德②“存天理,滅人欲”,即通過道德修養克服過度的欲望,達到圣人的精神境界三、思想之變—儒學的復興朱熹: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3)方法論:“格物致知”物皆有理。窮理格物。——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須著逐一件與它理會過。”——摘自《朱文語類》卷十五三、思想之變—儒學的復興(1)南宋后期:程朱理學受到官方推崇宋理宗以二程、朱熹等五人從祀孔廟,理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2)元朝中期:科舉考試重“四書”,以程朱理學的解釋為主。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三、思想之變—儒學的復興5.理學正統地位的確立①以儒家的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了佛道因素②進一步哲學化、思辨化③肯定人的現實生活、道德精神的意義。④是理性主義的哲學【知識深化】6、宋明理學的特點材料:理學家提出“理”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論證明確的哲學體系......理學家以儒家“圣人”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現實生活、道德精神的意義;它摒棄佛道所宣揚的彼岸世界……輪回轉世之說,而力求在現實世界中實現崇高的理想… 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哲學。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根據史料,概括宋代理學的特點三、思想之變—儒學的復興(1)積極:①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②促進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③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注重氣節、品德;講求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三、思想之變—儒學的復興7.影響(2)消極:①維護專制統治;②壓制和扼殺自然欲求,進一步禁錮人們思想。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貞節牌坊婦女纏足三、思想之變—儒學的復興肆特點及成因 代表人物或作品文學 宋詞元曲 話本 藝術 書法 繪畫 。 句子長短不等,不同的詞牌;城市生活豐富多彩,娛樂場所的需要。散曲更靈活通俗的長短句元雜劇以音樂、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角色,表達完整故事情節。宋元城市中, 說書演出非常盛行;實質是早期的 白話小說 。追求個性 ,不拘法度 宋元以山水畫成就最為突出,其特點是不強調寫實,注重 意境和筆墨情趣豪放派: 蘇軾、辛棄疾;婉約派:柳永、李清照。元雜劇標志著古代戲曲的成熟。代表:關漢卿、王實甫《簡帖和尚》《錯斬崔寧》《碾玉觀音》《西湖三塔記》 行書—“宋四家”宋徽宗《芙蓉錦雞圖》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特點:逐漸平民化、世俗化、個性化;注重個人情感抒發。【基礎梳理】四、文化之變-文學藝術和科技1.文學2.科技(1)三大發明發明 成就 意義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雕版印刷普及,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大量制造并用于軍事,發展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擊火器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加速歐洲封建社會衰落。廣泛應用于航海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2)其他成就北宋:沈括元:郭守敬元: 王禎《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制簡儀,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定新的歷法《授時歷》《農書》集南北方農業技術為一體,農業工具記載尤為豐富。【基礎梳理】四、文化之變-文學藝術和科技幾乎所有的官員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因此城市中就聚集了社會的領導階層,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與心態都具有了市民化的特征。——【美】費正清、賴肖爾《中國:傳統與變革》一批有創作激情的文人與民間藝人建立了親密的關系,傷懷感世和人生感觸促使他們以寫作雜劇為寄托。 ——馮天瑜、楊華、任放《中國文化史》①政治:國家由分裂割據逐步走向統一,政治局面相對安定;②經濟: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奠定物質基礎;③民族交融:宋元時期,民族交融加強;④國家政策: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元朝科舉制度被極度破壞,民族高壓政策,大多數漢族文人在官場失意;⑤思想與技術:理學思想的影響;印刷術的推動;⑥對外交流:宋元時期對外政策開明,對外交流頻繁,兼收并蓄;⑦階級:市民階層的擴大,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等的反映【思考】宋元時期文化繁榮的原因?課堂小結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經濟變化社會變化門第觀念淡化,社會流動性加強社會成員身份趨向平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松弛經濟重心南移商業和城市繁榮民族交融加強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儒學的復興文學藝術貫通古今的思辨性雅俗共賞的多樣性登峰造極的創造性科學技術增強文化自信促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